分享

中医看鼻炎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8-08-26

   中医看鼻炎

[转载]中医看鼻炎

从中医来看鼻炎是什么病呢?中医一般称为鼻鼽qiú、鼽嚏或鼻窒鼽即鼻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中医在两千年前即明确诊断了此病,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 

《内经》认为:“肺开窍于鼻”,故鼻病似当责之于肺。但人体是一个动态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体,凡病需要整体辨证,以求其根本。多数慢性病往往不拘泥于一个脏腑的问题,而是整体影响,治疗鼻炎当然也不能拘泥于肺脏。

中医认为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而致。此病往往缠绵难愈,一则是正虚而邪恋,二则是外邪久客,化火灼津而痰浊阻塞鼻窍。因此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为本,主要包括肺、脾、肾之虚损。脾属土,为肺之母,脾虚则肺之生源化绝而肺虚;肾属水,金水互生,且肺纳气归于肾,二者互相影响。因此,治疗鼻炎先需治本,重点是温补肺气、健脾益气、温补肾阳。正气是祛邪的基础,扶正即所以祛邪,治鼻炎如此。 

正气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正气足则自动寻找体内客伏的病邪,并且会努力祛邪外出。鼻炎是外邪客于肺脏,因肺气不足,无力祛邪,导致邪气久客。邪客愈久,其病越是缠绵。正愈虚而邪愈盛,且变症百出,渐而成难治痼疾。其本全在正虚,而标不过是鼻炎出现的各种相关症状。

目前的中医常规治疗思路往往跟着西医走,治标不治本,在炎症上下功夫,用苦寒伤正之药。名曰既清热凉血而化瘀,又具抗变态反应之效而有利于调节免疫功能。是用西医思路指导中医临床。南辕北辙,误已害人。 

     鼻炎的热症是假象 

鼻炎患者往往出现鼻中有黄涕,或鼻痒,鼻热等表现。有古代医家对鼽、嚏均从火热病机而论。元代《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鼽者,鼻出清涕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又说:“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火故也。”据于此,一些中医就辨证鼻炎为风热犯肺,大量地滥用寒凉解毒中药。

岂不知这些所谓的热症其实都是假象,是标象。外感风寒之后,正气不足,无力祛邪,于是风寒邪气内伏于肺窍,久而化热,灼津成痰。出现热象,根本还是正气不足,邪气内伏,郁而化热。越是清热,越是伤正;正越虚则邪越伏,越治越重。治疗鼻炎一定要用温药。常用的方法是辛温解表,苦寒之剂根本就不是治本之道。即使是病人表现为风热之象,亦需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配合少许辛凉解毒之药,不可一意清热解毒为能事。 

     炎症的本质是抵抗反应。 

鼻炎,是鼻子发炎,是鼻子里有细菌引起的发炎。如果这样看,西医用抗生素是有道理的。事实上,用抗生素治疗鼻炎,百无一愈,而且越治越重,渐而治成顽疾,数十年不能痊愈。西医病名,叫某某炎的,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鼻炎,根本就与细菌无关,对这样的炎症,抗生素使不上。且抗生素性寒凉,伤害阳气。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机体阳气损伤,病情加重。 

炎症的实质不在于什么样的细菌感染,而在于病人的体质因素。有什么样的体质,才会导致什么样的症证。同样是一种葡萄球菌感染,三阳体质的人发为高热,治疗可以解表,清阳明,枢少阳。而三阴体质的人则发为低热,或者反复寒热,这时要扶三阴之阳气,而不是清热。事实上,当前的三阴体质占了大多数,感染细菌(中医称为感受外邪)后,其脉多属沉软,已经极少有真正的浮紧脉了。因此,中医眼中的炎症,大多是寒证,而非热症。见炎即认为热,非寒凉不用,非解毒不止。如此治疗是见标不见本的治法。 

只有阳气比较充足,或者相火比较旺的人,才可以适量地应用抗生素,但也不能长期应用。这样的人一般脉比较洪大且沉取有力,多见于一些实证患者。但正常人脉多显沉软,是相火不足的反应。本来机体已经偏于阳虚了,怎么能滥用寒凉的抗生素来消灭不足的真阳呢。 

     过敏反应是人体防御系统对外来邪气的抵抗 

鼻炎常被认为是过敏反应。因对花粉、粉尘过敏,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什么是过敏呢?人体正气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健康,二是祛除邪气。过敏反应即是正气的祛邪反应。比如遇到冷气侵犯皮毛,人体就会打喷嚏,这是肺气的排邪反应。如果吃到不易为人体接收的食物,胃肠就会促进排出,产生腹泻,这是胃气的排邪反应。如果皮肤接触到伤害正气的物质,就会在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等反应,这是正气鼓动的局部祛邪反应,表现为各种皮肤红疹。如此等等,西医认为是过敏反应,是疾病,但中医却认为是正气的正常排邪反应,而并非疾病。 

过敏性鼻炎患者,每于秋冬呼吸冷空气即加重病情。是正气感受到寒气的入侵,奋起抵抗。但因为正气不足以完全祛邪外出,邪气亦因正气阻隔而难以内陷,所以,正邪会交争于肺的层次,表现为鼻炎发作。这时的过敏反应正好是调整身体正气的最佳时期。扶正即可祛邪,从而完全恢复健康,而如果伤正即会陷邪于里。两种治法的结果都会出现鼻炎症状消失,但一种是正旺而邪退,一种是正虚而邪陷。 

西医治病,重视病因。对于过敏性鼻炎,西医认为能祛除花粉、粉尘、寒冷等过敏因素,可自行痊愈,或是局部鼻喷激素来控制过敏炎症,缓解不适。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下次粉尘来袭,还会复发。中医认为,治病要治本。本是人体的正气,把正气扶起来才是治病的王道。正气足了,自然就会恢复健康,而健康的身体根本就不怕花粉、粉尘、寒冷等等的刺激 

西医认为一定要努力找到并且祛除过敏源,舍此无他法。病人真的能一辈子不碰花草,一辈子不吃面食吗?治疗此类过敏性疾病,关键在于内求,而不是外求。内求是扶助正气,以正气为治病之本。外求是找客观原因,不过是暂时地躲开致病源而已,根本就不可能治得好病。 

    治疗鼻炎,扶正才是关键 

正气是治病之本。舍此而他求,不过是治疗标象,糊弄病人而已。若外邪入侵,顾护病人的正气即是最根本的治疗。 

   现代西医是实验室医学,相信看得见的东西,把生命看成是一些组织器官细胞的组合体而已。西医相信刀剪的力量,把致病源与人体健康完全地对立看待,发明各种抗病毒、抗细菌药物以杀死致病源。指望通过药物直接把疾病治好,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的想法。疾病的本质是受邪气干扰,人体正气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不平衡状态。真正的治疗应该是恢复正气的平衡,而不是拘泥于杀菌消炎。相信人体正气的力量,治病先扶住正气,让正气去祛邪,去调整周身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扶正即是治鼻炎之本。 

    滥用西药,导致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且损伤体质,大病丛生。 

现在西医发明了鼻用糖皮质激素,由于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可长时间使用等优点,已在200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过敏性鼻炎治疗的首选用药。但自从发明了鼻用糖皮质激素,过敏性鼻炎越治越多。激素是激发人体肾中所藏的元精元阳,以此来祛除邪气。短时应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反复使用,长期应用,则会因调动元精元阳太过,导致肾之疲惫。肾气充足是健康的根本,也是各种疾病得以恢复的原动力。如果肾虚,则正气之根本不足,难以完全祛邪。久之邪气必然久客,甚至可能深陷入三阴层次,导致其他大病重病的发生。 

临床所见的鼻炎病例中,100%都滥用过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只会导致鼻炎迁延不愈。对慢性鼻炎患者来说,感染细菌只不过是诸多病因之一种。除非出现高烧、鼻子有脓性分泌物时,才考虑是细菌感染,可选择性使用抗生素,其他时候根本就不应该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寒凉伤阳,导致正气愈虚而邪气愈盛。对于三阴体质的人来说,极易致正虚而邪陷入三阴。从此,手脚发冷,面色青暗,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都是正伤邪陷之象。 

扑尔敏,新敏乐等西药滥用,亦对健康影响极大。此类药物可预防和治疗过敏反应,可以短时有效。但这类药物能进入手少阴层次,可引起嗜睡。手少阴属心,是人体君火所藏之处,君火主管全身五脏六腑的协调平衡,主神志。如果西药伤及心,则会影响到五脏六腑的病变。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神主管人之精神、情志以及思维、智力、意念等。心神受损,对健康的损害极大。此类药物,能离多远就离多远,永远也不到让它伤害我们的心神 

至于西医发明的鼻用湿化剂、激光,微波或者等离子射频等等,不过是见症治症,帮助减轻鼻腔内稠厚的分泌物和痂皮,根本就不是治本之道,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治愈鼻炎。手术方法是某些症状影响了生命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的最后选择,不可以随随便便地就在鼻子里切上一刀。内伏的风寒邪气未祛,而拘泥于见鼻治鼻,滥用手术,切除组织,则会导致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恢复鼻的功能了。

7、鼻炎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鼻炎是外邪内伏为因,而正气不足为本。其治疗思路就用六经辨证。扶三阴之阳气,祛内伏之邪气。 

急性鼻炎就伴随在感冒症状里,就当成感冒来治即可

大凡久患鼻炎,必是三阴体质。阳气素虚,无力祛邪。治本之道在于要先扶三阴之阳气。在扶阳的基础上,配合开表、通窍、温通诸药即可。

太阴体质者,中焦阳气不运,清阳不升,表现为面色青白,腹胖易泻,消化不良,体质比较弱。其舌质多淡胖而大,见齿印,其脉右关无力。当温补脾土以养肺,临床我习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补中益气汤等等。这种体质的人往往吃寒凉的食物即容易发作鼻炎,这时可以用麻黄理中汤,开太阳扶太阴,标本皆治。《黄帝内经》有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说的就是太阴之证。这时可以用小青龙汤来开太阳,去形之寒;用附子理中汤以扶太阴,解饮之冷,则数剂必效。

少阴体质者,肾阳不足,其表现为面暗色萎,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困倦无神。其舌质淡而润,其脉右尺沉软无力。当温补少阴以扶肾阳,我经常以真武汤、附子汤,或者四逆汤加味治之。这种体质的人每每一遇冷空气,或者一受寒即易诱发鼻炎,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少阴之阳,开太阳之表。

厥阴体质者,其阴阳之气不能平衡,或易阳亢,表现为性急易怒,情绪自我控制力差,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热汗出,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或胃脘灼热疼痛,自觉气上撞心等证。或者易转寒证,表现为身冷而畏寒,体质虚弱,体力严重不足。或者易于忽寒忽热,忽躁忽静。此证我常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加减进退。此类体质的人每每于寒热交作时节发作鼻炎,或者情绪激动亦能引起鼻炎发作,在上方基础上加通窍解表开太阳之麻黄即可。

再者,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都通鼻,所以用药亦当重视肺经与大肠经。可以常服玉屏风散(注,这是一个扶正固表的方子。或在其方中加白芷以通鼻窍,兼以为入阳明的使药。临床试用,效果不错。

鼻炎亦不能只是扶正,虽然正足邪自退,但仍要在扶正的基础上开表祛邪风寒邪气自太阳而入,亦必自太阳而出。开表之法,首在开太阳。而开太阳之药,首用麻黄。治鼻炎之法,就在于扶助中阳,其法极为简单。可以用桂枝甘草汤,或者甘草干姜汤,都极有效果。鼻炎病人要马上停止再用各种抗生素,多护阳,多养阳,平时用用这两个方子,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少阴体质的人久患鼻炎,一定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辨证准确,此方对鼻炎可以说是特效之方。即使不是精确的少阴证,此方亦颇能收到效果。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扶助少阴层次的阳气,最能助太阳层次以祛邪之力。而太阳一开,则风寒邪气自然自内而出。此方极具治本治标之用,所以能收到极好的疗效。现在极少有人用此方,因为这三味药都有些毒性。但现在的中医也并非不敢用毒药,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则是温病理论重视滋阴,于辛温扶阳颇有顾虑。二则,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麻黄含麻黄碱,附子含乌头碱,都会强心和升压,细辛能抑制中枢神经等等,开方的中医怕其副作用。其实,既然是对证之方,当放心应用。方证相当,一般可收覆杯之效。无毒以养生,小毒治小病,毒药治大病,毒性是治病的仙丹。

初患鼻炎本不难治,就看成感冒即可,一两付药即愈。但因为怕用毒药,所以渐而治成慢性的了。然后再治来治去,最终治成顽固性疾病了。庸医不通鼻炎之理,滥用寒凉,耗伤病人正气!

二、鼻炎标症的有效药方和药味

鼻炎发作时出现鼻塞、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时,需要先缓解其不适,此时当先治其标。当症状缓解后再徐徐扶助三阴阳气,以图治其本。以下数方皆是治鼻炎标症所设,虽然能有效缓解不适,但非根治之法。病人用之有效当见好就收,然后仍需要回到改善三阴体质的根本治疗上。

传统以来,大家都喜欢用苍耳子散加减方来治疗鼻炎,其有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的作用,对于缓解鼻流浊涕、鼻塞等症状颇有好处。其方:辛夷花15克,苍耳子10克,白芷30克,薄荷3克。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服5克,于饭后用一根大葱白和6克绿茶煮汤调服,日三次。

[转载]中医看鼻炎

    还可以用苍耳子散吹鼻,亦可马上通理鼻窍,其效果不差于西药的激素喷雾剂,且久用亦没有副作用。其方: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各等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加冰片少许和匀,每次取少取吹鼻,每日4次。其效果极为明显,凡慢性鼻炎鼻塞明显,影响呼吸、头晕头胀、精神不振者都可试用。还有一个吹鼻的外用方,亦用于各型鼻炎发作期。其方:鹅不食草5克,细辛5克,川芎5克,辛夷花5克,青黛5克。上药共研极细末,少许吸鼻,日2次。

苍耳子散亦可变方为煎剂,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证属风邪所致者均可本方加减,有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其方:苍耳子10克,白芷3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川贝母10克,淡豆豉3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使用本方虽变散为汤,但诀窍是煎煮时宜少加水,武火短煎即可,以使药性上攻鼻窍,而不沉于中焦。

治慢性鼻炎时喜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为基本方,再据症化裁。寒象明显则加桂枝、麻黄、细辛等辛温之药,若见热象则加黄芩、鱼腥草、川贝之品以清化伏热,临床效果尚属满意。

对各型鼻窦炎,《十一师秘要方》书上提供了一个方子,效果极好。其方:辛荑10克(烘干),桔梗10克,柴胡10克,葶苈子3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3克,温水冲服,日2次。

季节交替是过敏性鼻炎的好发时期,西医认为这是过敏反应所致,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脱敏治疗,该疗法需持续数年之久,且极易复发。这是不懂治本之法。此类病患可以下方:紫草15克,茜草10克,旱莲草10克,白花蛇舌草3克,地龙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荆芥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如果由于肺气不足,每每感受寒冷邪气而发用鼻塞流涕的患者,可用此方。辛夷花30克,川芎10克,川木通10克,细辛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蒿本10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6克,淡茶水送服,日服2次,饭后半小时许服。我曾用之于高年男性久患鼻炎,服药一次而鼻即通畅。

如果病人出现鼻流黄涕,是邪郁化火之象,要清其邪热。可暂用此方。辛夷12克,当归10克,栀子10克,柴胡6克,川贝母6克,玄参30克。水煎服,日一剂。此方服后,浊涕消失即可停药,后当以扶正为法。或者亦可用此方止涕:防风10克,荆芥10克,独活10克,藁本10克,辛夷10克,生甘草6克,细辛10克,牙皂3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未效可将细辛5克,牙皂2.5克,石菖蒲5克,共研极细末,棉花裹塞鼻内即效。

若鼻流浊涕,久久不止,则治疗时当清解内郁之火。用下方:苍耳子9克,辛夷6克,白芷6克,细辛2.1克,川芎3克,藁本3克,桔梗3克,枯黄芩3克,连翘3克,藿香6克,生石膏12克,淡竹叶6克,甘草1.5克,水煎服。这是已故名医蒲辅周的经验。

治疗鼻炎的鼻塞流涕症状,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就是辛夷花。此药入煎效差,散服效果好。治疗长期以鼻塞为主症的鼻炎,或者久年鼻炎而嗅觉丧失,就用单味辛夷花200克,微火烘脆,研为极细末。每次温水冲服4克,日三次,可取通鼻窍的速效。但久服亦不可,因过于通散,恐耗肺气,于康复无益。辛夷的花蕾,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因它辛散温通、芳香走窜、上行头面、善通鼻窍、因治鼻渊(注头痛要药。[转载]中医看鼻炎

对于花粉过敏而引起鼻炎者,用桂枝汤加玉屏风散,再配合疏表祛邪之剂,效果不错,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且有治本之功。抗过敏一定要扶正,勿拘泥于过敏所产生的诸多症状。

治慢性鼻炎要祛伏邪外透太阳,其最有效的药物就是麻黄。不少中医不敢用此药,怕开表太过,汗出亡阳。诊病人之脉,有一分浮紧即用一分麻黄。邪气深伏时往往脉象并非伏紧之象,亦需辨清证候,当用即用,怎可缩手缩脚,怠误治疗。用麻黄数十克,颇有透邪之功,而不虑其能伤阳。如果病人属三阴体质,阳气素虚,怕过用麻黄,可以加白术以扶脾阴,加熟地以滋肾阴,加山茱萸以补肝阴,然后用等量麻黄开太阳,则麻黄开表之力即深入三阴之中,而不会过汗。

针刺治疗鼻炎效果极好。治标可取迎香,鱼际,通天诸穴,往往针入而鼻塞消失。治本当扶正,用尺泽穴,是肺经水穴,可取金水互生之功。足三里,培土扶正,又可补肺之不足。另外需要辨证取穴,如若因肝胆火热而眼痒或者黄涕,当取行间、合谷、侠溪诸穴以清泻木火,加鼻尖点刺出血效果更好;若木郁而鼻塞头痛、精神不振,则需用四关穴以左右升降,此为治本之道;若三阴虚寒,则当温补元气,灸中脘、关元以及肺俞颇有扶正之功;若花粉过敏,当鼓舞督脉阳气,配合宣降肺气,用肺俞、大椎、太渊即可。针灸治疗鼻炎,勿拘于症状,当认清疾病本质,尽量标本兼治,则其效甚至快于中药。

三、慢性鼻炎的配合治疗

慢性鼻炎不仅仅是鼻子生病了,其实是全身多个系统出了问题。不能见鼻而治鼻,当重视整体调整。勿拘泥于肺之一脏,当协调周身阴阳、扶助三阴阳气,以为治疗之根本

慢性鼻炎患者平时可常服四逆汤,这是扶助正气的最简单用效的办法。此方能鼓舞少阴的阳气,于促进康复能力,提高免疫力极有好处。平时三阴体质的人亦可常服此方,渐而可以改变体质,增加抵抗力。

出汗是开太阳的方法,可以祛邪。因此慢性鼻炎患者可常服生姜红糖汤,或者神仙粥,能温运中焦,扶助脾阳,且能打开太阳,祛邪外出。此方对于平时胃寒怕冷,面色青白之人极有好处。

四肢经常发冷的人,可以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特别是在容易鼻炎发作的冬季,服此方可以温通厥阴的阳气,以促进排邪之功。

人受寒,足先寒。要扶阳就要让脚温暖起来。每天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半小时许,一直泡至后背出汗,对鼻炎也很有效果。

如果不愿吃药,也可用针灸的办法。可以灸足三里、肺俞、关元以及中脘等穴位。可以用艾柱直接灸,也可以用艾条悬灸,同样都有扶阳的效果。

适当多锻炼身体。推荐慢跑、长距离散步和太极拳。永远不要用冷水洗澡,也不要冬泳,特别是三阴体质的人。这些都是伤阳的做法,有人坚持冬泳而不生病,是因为体内的阳气被冷水调动了起来,护于体表之故。但阳气外浮,体内的阳气因而也就变虚了。冬天不怕冷也不是什么好事,阳气外布,内阳不足,于健康无益。健康是要内阳充足,而不是外阳充足的表象

四、偏方治鼻炎

精选数个实用之方,略作调整,以作为以上治疗的补充,兼以方便病人更快地治愈此症。根据自己的不适找到合适之方,按法试用。如果能既辨证又辨病,诸法合施,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当有速愈之功效。

1.治疗慢性鼻炎伴有清涕、畏寒肢冷者。用苏叶、葱白、生姜各10克,水煎服。可连续服十天为一疗程。此方有温运脾阳,兼开太阳之功。

2.治萎缩性鼻炎、鼻炎秋季发作干燥难受者,及慢性鼻炎出现鼻塞症状明显者,可配中药方剂应用。用苍耳子30-40个,轻轻捶破,放入小铝锅内,加入芝麻油50克,文火煎炸至苍耳子枯时,滤取药油装入清洁瓶内备用。用时以消毒小棉球沾药油少许涂于鼻腔内,每日2-3次,两周为一疗程。注:药油涂入鼻腔时,应尽量涂进鼻腔深部。用本法应持之以恒,尽量不要间断,治愈为止。

3.主治鼻窦炎、鼻塞伴脓性分泌物,自觉鼻臭等症。上等龙井茶30克,黄柏6克,共研极细末。以少许药粉嗅入鼻内,每日多次。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排脓之功。

4.主治慢性鼻窦炎以及各种鼻炎。辛夷花15克,鸡蛋2枚,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饮汤吃蛋,有滋补通窍之功。

5.主治由肺经伏火引起的鼻窦炎、鼻出血等症。大蓟60克,鸡蛋3枚,加水同煮至蛋熟即可。每日1次,连服1周。本方润肺解毒而止血。

6.主治各种慢性鼻炎。枸杞子30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加水煮开后,连渣倒入水杯,代茶饮,日喝数次,连用1个月。此方通阳明,固肾气,健脾气,开鼻窍。

7.主治慢性鼻炎鼻塞明显者。辛夷、苍耳子各9克,水煎成汁,加入生葱汁少许,滴鼻,每日35次。可收通畅鼻窍之功。

8.主治慢性鼻炎之黄浊鼻涕。鱼腥草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打碎),水煎服,日一剂。可清泄肺中郁火。

9.主治慢性鼻炎之鼻流黄臭浊涕。老丝瓜一个,晒干烧灰存性,研成极细末,每次用6克,白酒调服。可收止涕之功。

10.慢性鼻炎愈后之巩固方。灵芝10克,生黄芪30克,小米50克,一起煮至粥成,连服两周,以固肺脾肾之本。

11.治疗鼻炎急性发作,诸症明显者。葱须20克,薄荷6克,蔓荆子15克。水煎代茶饮,日1剂。可温通鼻窍,解表祛邪。

12.主治慢性鼻炎反复不愈者。于症状未发作时可以此方预防。生姜15克,大枣10克,红糖70克。水煎代茶饮,日1剂,连用3-5日。可温运太阴,滋补脾肺。

13.慢性鼻炎之扶正之法,用于脾阳不振者。炮姜10克,炙甘草20克。水煎服,日一剂。可扶太阴之阳气。

14.主治慢性鼻炎之鼻塞明显,影响睡眠者。大葱适量,捣烂取汁,每晚用药棉蘸葱汁,轮流塞鼻炎内。可温开鼻窍。

 

:玉屏风散:主治气虚表弱之症。症见自汗恶风,易感风邪,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数。气虚不能卫外,卫气不固,故自汗恶风,气虚表弱,腠理空疏,则易感风邪;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脉虚软,均为气虚之证,故宜益气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中医预防体虚感冒的专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气以抵御外邪,适合于健康人和亚健康人。还能治疗症状轻微的早期感冒,比如伤风后出现鼻塞、怕冷等症状。

  中医方剂里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之说,意思就是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

  1、直接服用:黄芪、白术、防风的用药比例为22110克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3味药共碾为细末(药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务)为1剂混匀,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1天服完。

2、煎服:上述药物放入药罐,煎汤剂当茶饮,每日煎1剂,分2—3次服用。

玉屏风散,来源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表的传统名方,为玄府御风的关键方。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清 .柯韵伯云: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防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帮名玉屏风。现代应用:

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特别是一年感冒数次的人,非常有效。(这种感冒是指因汗多,抗病力下降或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所致的感冒风寒、短气无力、气喘声低,喉中有轻度哮鸣,咳嗽痰稀色白、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怕风畏冷、鼻流清涕等症状。)

②气管炎、哮喘、肺气虚弱,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属于气虚者都可用玉屏风散。

③是表现为稍微运动后就较常人多汗者(中医称自汗),玉屏风散常服有卓效。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9g,一日3次。待沸后510分钟,温服。

【贮藏方法】: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不少疗效较好的新用途,现介绍如下:

  1.治疗肾炎:用本药治疗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易患伤风感冒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者,效果满意。用法:在原有的用药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4例,其中有效者23例,无效者1例,而且24例患者中有慢性咽炎者18例,服药后明显好转17例,有效者1例。

        2.治疗慢性荨麻疹:本病的风疹块常反复发作,瘙痒难忍,缠绵不断。多为气虚外受风邪所致, 用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49例,经用药10-20天后,其中治愈41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为95.9%.用玉屏风散,每次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经临床治愈的41例患者,经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3.治疗面神经麻痹:玉屏风散每次5克,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未愈者可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用14个疗程。结果:治疗21例,经用药1-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16例,明显好转者3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为90.5%

        4.治疗多发性疖肿:本病常此起彼伏,难以治愈,用抗菌消炎药物多难以奏效,其发病机理往往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玉屏风散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5.治胃下垂:本病属中医的胃痛腹胀的范畴,多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所引起,用玉屏风散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至痊愈为止。

        6.治疗梅尼埃综合征:属中医眩晕的范畴。玉屏风散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35天即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服用13个疗程可望痊愈。治愈45例,经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

        7.治疗习惯性便秘:玉屏风散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效果:19例中,经用药24个疗程后,治愈15例,好转者3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为94.7% 对治愈者追访半年以上,均未复发。

        8.治疗口腔溃疡:病因常未明确,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多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口腔黏膜溃疡常反复发作。用玉屏风散治疗口腔溃疡32例,经用药5-10天后,其中治愈者25例,好转者4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为90.5%。玉屏风散每次9克,早、中、晚各服一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9.治疗慢性结肠炎: 多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日久而成泄泻。用玉屏风散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41例,经用药2-5个疗程后,其中治愈3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为95.1%。以玉屏风散每次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68天即可见效。

        10.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玉屏风散每日3次,每次4—5克,连续服用1个月以上。据临床观察,应用本药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作用优于干扰素,可使哮喘发病次数明显减少。

        11.过敏性鼻炎 多由肺气虚弱,卫气不固,风寒侵袭鼻窍引起。以玉屏风散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12.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常由于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脆性增多,四肢皮肤出现紫癜、瘀斑,并常伴有黏膜及内脏出血。 属祖国医学的血证虚劳等范畴。用玉屏风散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2例,其中痊愈者4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为94.2%。方法:每次9克,儿童每次可服2-4克,日服3次,半月为一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

       有医院自1998-01~1999-12用玉屏风散防治感冒、流感及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的体虚患儿49例,并设对照组50例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上体弱反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患儿 99例。男57例,女42例;年龄8个月~10岁。全部病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发热、流涕、喘憋、呼吸困难,平素食欲差、多汗、大便干结、面色光白等。诊断符合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的标准。随机分治疗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根据病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玉屏风散3克,5克,3/日,15日为1疗程,连服4~6疗程。对照级抗感染夺症治疗,不给免疫调节剂。全部患儿治疗后随访3~6个月。

 1.3疗效判定 6个月未发病,为显效;发病次数减少,病程 缩短,为有效;发病次数和病和均未改变,为无效。

 2 结果: 应用玉屏风组对体质较虚易咸风邪的患儿防治感冒、流咸及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有比较明显的疗效。
    两组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49例,显效18 (36.7%),有效26(53.1%)例,无效5(10.2%);对照组50例,显效2(4%),有效10(20%),无效38(76%),两组结果经统讦学处理 ,治疗组与对差异
    3 讨论 由于患儿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侵入和临床上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干扰和破坏了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同时,机体在清除病原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免疫因子,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或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玉屏风颗粒能明显提高受抑制免疫系统外周血成熟期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增强其脾细胞抗体生成功能,并能使血中IgA,IgC3,IgG明显增加,并能抑制是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侵入机体的过敏源,从而对支气管哮喘有一定预防作用。 中医认为,由于卫表不固,脾虚失运,肺卫失宣,易遭受病邪的侵袭。玉屏风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之功效,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辅以白术健运脾气以资气血之源,防风引黄芪走表面祛风邪。本方具有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功能。治疗组临床判定总有效为89.8%。在无效的5例中,作者了解到有3例服药不规范,不能坚持按时服药,1例有族哮喘史,否则总效率超过90%(P<0.01)。玉屏风散对于体弱反复感冒的患者预防效果显著,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鼻渊是以鼻流腥臭浊涕、量多不止、鼻塞、嗅觉丧失、头痛等为主症的鼻科疾患。重者称为脑漏。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素问·气厥论》记载:鼻渊者,浊涕流不止也《景岳金书》说:鼻为肺窍若其为病……时流浊涕而或多臭气者,谓之鼻渊,又曰脑漏

《医学摘粹·杂证要诀·七窍病类》: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张氏医通·卷八》: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要皆阳明伏火所致。《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有不因伤冷而涕多者,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生《辨证录·卷之三》: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宜。

鼻渊相当西医学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副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由于鼻窦开口细小,稍有狭窄和阻塞便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而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则往往累及邻近的鼻窦,所以统称为鼻窦炎,临床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若不能得到适当治疗,反复发作,或患者体质虚弱,病情延误易转为慢性鼻窦炎。西医指出本病的发生与感染和变态反应有关,其病理改变也是混合性的,具有化脓性炎症与变应性炎症同时存在的特征。是造成本病迁延难治的原因。

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1.肺经风热。外感风热,或风寒袭表,郁而化热,肺热上蒸,灼伤窦窍。而成本病。

  2.胃热蛊盛。嗜食辛辣炙博,或肥甘厚味,胃热内生,或外感热邪入里,内传阳明,循经上灼,窦窍黏膜受损,化腐成脓,而发本病。

  3.肝胆热盛。情志不畅,气郁化火或邪热内传肝胆,热盛循经迫鼻,灼腐黏膜,煎炼津液,而发本病。

  4.癌热阻肺。肺失宣发肃降,水津不布,聚成痰浊,痰浊郁久化热,稽留肺经,上童窦窍,而成本病。

  5.肺脾气虚。素体气虚,或饮食不节,劳思太过,肺脾受损.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窦窍失养,逐邪无力,病邪滞留,日久不去,而发本病。

  6.肾阳亏损。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肾阳亏损,鼻窍失其温煦,而发本病。

  7.气血瘀阻。急鼻渊失治,邪毒滞留,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窦窍黏膜渐而增厚,日久不愈。而成慢鼻渊。

本病分虚实,实证有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虚证可见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临床应注意鉴别。治疗原则注意辨别虚实之不同,内外治结合。

内治

1 肺经风热。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

2、胆腑郁热。症状: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3、脾胃湿热。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陈、黄芩、连翘、贝母、射干。

4、肺气虚寒。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芪、白芷、当归、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苍耳子。

5、脾气虚弱。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

2、艾灸法。主穴:前顶、迎香、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命门等。每次选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悬灸至局部有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3、穴位按摩。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