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的悲剧

 槐荫居士 2018-08-26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不久,大将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吕后和萧何合谋,设计骗韩信入宫,斩之于长乐钟室。韩信临死前大呼:“吾悔不用蒯通计,乃为儿女子所诈!”“高祖平叛归,见信死,且喜且怜之”。一句“且喜且怜”道出了刘邦的复杂心情。

原来,韩信并不像张良、陈平那样是汉高祖的同乡故旧;他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名军官,因为屡次向项王陈述对时局的见解而未被重用,才投奔刘邦。

韩信是个不安分的人,来到汉营不久,便因犯法当斩。临刑时别的犯人都默默受死,他却大叫:“沛公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要杀掉能帮助他的壮士!”监斩官是刘邦的好友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事后夏侯婴和韩信讨论天下大事,他听后十分欣赏韩信的才能,于是便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眼前的这个大汉,觉得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让他当了一名管粮草的小官。

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哪能满足于这个粮饷小吏的职位?便找机会向刘邦的军师萧何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萧何听后暗暗称奇,觉得眼前的这位大汉可不是等闲之辈。

后来刘邦的大军停驻在南郑,一些不得志的将领们便趁机逃跑,另择高枝。韩信考虑当前在汉营的处境,认为刘邦不会重用自己,也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不辞而别。

谁知萧何听后却大为吃惊,来不及向刘邦请示,便独自一人去追韩信。有人向刘邦反映:“丞相也逃跑了!”刘邦大怒,一时手足无措,“如失左右手”。

不久萧何追回了韩信,向刘邦汇报。刘邦问道:“一路上那么多的将领们逃跑,你一个也不去追,为什么偏偏去追这个小小的运粮官韩信?”萧何答道:“其他将领那样的人很容易找到,这个韩信可是天下无双的“国士”,你想夺天下,必得用此人。”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听后,不再犹豫,当即设坛拜将,把大将军印交给了韩信。

 

 

韩信觉得萧何慧眼识才,刘邦虚以待人,也就竭力尽心为刘邦效劳。一路上斩关夺将,势如破竹,收魏,破代,把项羽封分的许多侯王一一打败,由西而东,向赵国的门户——井陉口进军。

那赵是个实力雄厚的大国,听说韩信引军东来,赵王歇便派大将陈余率军二十万到井陉口去阻击。陈余先于韩信到达,他选择了一块背山面水的平坦地方,把大军屯驻在那里,单等韩信的军队到来,与之决战。

韩信的兵力不过两万,听说十倍于己的赵国大军,已经在井陉口“侍候”,部队行进到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了下来。韩信思忖再三,觉得面对强敌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他先选择了轻骑兵二千人,人人手持红旗一面,旗上大书一个“汉”字,叫他们隐藏在井陉口西面的高山之上,观察下面的动静,待机而发;然后命令他的主力部队一万余人从山上下来,在绵蔓水的岸边“背水为阵。——陈余的大军背山面水为阵,占了地利的先机;而汉军背水为阵,把自己置于死地,此乃兵家大忌——赵国的兵将们以为对方的统帅是个愚蠢之辈,看到汉军的布阵后都哈哈大笑,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天亮时分,韩信亲自带领几千人马,“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军一看,以为斩将拏旗的机会已到,便倾巢而出,呐喊着要活捉韩信。双方的部队一接触,韩信就佯装溃败,命令士兵扔掉军旗和装备,也扔下许多金银财宝,以此作为诱饵使对方上当。赵军不只是计,在追赶汉军的途中,有的急忙捡取军旗装备,想得胜后以此邀功;有的趁机捞取金银财宝,中饱私囊——军心已经涣散。韩信率领他的部队且战且退,与背水为阵的主力部队相会,合兵一处,反身迎击赵军。

赵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求胜心切,军心不整;韩信虽然兵少势孤,但前有强敌,后有大河,无路可退,于是将士们个个拼力死战,以一当十,双方一时处于胶着状态。

那埋伏在山上的汉军骑兵,看到韩信带领着他的兵丁“疾走水上军”,赵军“空壁逐利”,立即从山上疾驰下来,占领了几乎空无一人的赵军大本营,拔下插在营盘里的赵军军旗,把那书写着“汉”字的两千面红旗“遍插赵营”,然后高声鼓噪呐喊······

这时,求胜心切而久战不胜的赵军,忽听得自己的大本营里一阵喧嚣,将士们回头一看,大本营里尘土飞扬,营盘的上空飘扬的全是汉军的红旗,大家都以为自己的老营被端,主帅被擒,一时间军心大乱,争相逃命。有的将领想出面制止,奈何兵败如山倒,溃散大军如决堤的洪水,如何能制止得住?占领了赵营的汉军骑兵,策马挥刀冲了下来,和那岸边的主力部队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大将陈余被斩首,赵王歇作了俘虏,赵国灭亡。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充分展示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

韩信灭赵后,一路东行,向齐国进军,定临淄,下高密,其势不可挡。项羽闻讯后,派大将龙且率兵二十万救齐。

龙且是个骄傲自负的人物,不听谋士“深沟壁垒,以逸待劳”建议,把大军摆在潍水岸边,准备与韩信决死一战。远道而来的汉军在对岸停了下来,韩信利用龙且轻敌麻痹,急于求成的心理,先在潍水上游悄悄用沙袋筑起水坝,挡住河水,然后“引军半渡”。龙且见汉军下到河滩,认为时机已到,指挥大军冲下干涸的河滩与汉军决战。双方稍一接触,韩信假装战败,回头就跑,龙且的部队“趁胜”追击,河滩里满是黑压压的楚军。

就在这时,潜伏在上游的“游击队”,扒开拦河坝,河水排山倒海,喷涌而下,那龙且的几十万大军顷刻之间化为鱼鳖。

结果龙且像陈余一样成了韩信的刀下之鬼;齐王奔逃,韩信又灭掉了齐国。

 

 

这时的韩信,不论政治威望还是军事实力,都足以和刘、项二人抗衡。

于是,项羽便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前来游说韩信。他对韩信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投右则汉王胜,投左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次则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而立之?”韩信听后回答说:“我在项王手下,官卑位小,未得重用;投奔沛公之后,授我以大将军之印,对我言听计从,我怎能忍心背汉?我的主意已定,誓死不变,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武涉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

不久一个名叫蒯通的齐国辩士又前来游说韩信。他汲取了武涉“正面进攻”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迂回战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相面的术士,来到韩信帐下。蒯通仔细端详了一下韩信,对他说:“君之面,贵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君之背,乃贵不可言。”韩信询问其中的缘故,蒯通说:“凭你的聪明才智和眼下的军事实力,又拥有齐国这块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现在应当不失时机甩开刘邦,宣布独立,挥师东向,天下闻风响应,千秋功业,在此一举。”韩信回答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乘人之车者,载人以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岂可向利而背义乎?”蒯通听后,又喻之以得失,晓之以利害,他说:你现在功高震主,“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我实在替你担心啊!

韩信自以为功多,又觉得刘邦是个宽厚之人,便一口回绝了蒯通的建议。那蒯通从此“佯狂为巫”云游天下去了。

 

 

韩信定齐后,派了一名使者向刘邦汇报,并要求刘邦让自己暂时管理齐国,封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一听,疑窦顿生,面有难色。与他坐在一张饭桌上招待使者的陈平,在桌子下面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对使者说:“这个韩信,怎么这样小家子气?要做就做个真齐王,怎么能做假齐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刘邦对韩信的猜疑从此开始。

后来,韩信统领自己的大军与刘邦合兵一处,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历时五年的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战火刚刚熄灭,天下刚刚平定,刘邦便“袭夺”了韩信在齐国的一切权利,把他调离齐国“徙齐王信为楚王”。

对于刘邦险恶的用心,韩信浑然不觉,他觉得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的调动,到了他的封地楚国,谢“漂母”(韩信落难时给他提供食物的洗衣妇女),赏亭长(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作久留的打算。

这时,已经把韩信当成心腹之患的刘邦又动手了。他借口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与陈平设计,伪游云梦,骗韩信前来朝见,趁机将他逮捕,“载之于后车”。这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他感叹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因为没有找到什么证据,又慑于韩信在侯王中的威望及其军事实力,刘邦只好赦免了韩信,把他降为淮阴侯。

这时的韩信才彻底明白过来,“心知汉王畏恶其能”,闭门不出,“居常怏怏”,

在一次难得的君臣会面时,刘邦和韩信谈起了将领们的才能,韩信 如实相告。刘邦听后问道:“像我这样的水平,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说:“不过十万”。刘邦又问:“君何如?”韩信回答道:“多多益善耳!”言者无心,听着有意,这更加深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

后来韩信被招入长安,按照汉代的有关制度,侯王是不能久居京城的,汉高祖借口要经常向韩信征询国事,破例将他留在长安。这时的韩信已经成了网中之鱼,笼中之鸟,就看主人什么时候下手了!

汉七年,陈豨反,刘邦亲自率兵去平叛,把诛杀韩信的任务交给了他的老婆吕后。那吕后比刘邦更阴险十倍,她谎称刘邦平叛凯旋而归,陈豨已死,召韩信入宫朝贺,斩之于长乐钟室,并且夷灭了他的三族。

富有讽刺色彩的是,给吕后出主意的人,就是当初月下追韩信并把他推荐给刘邦的人——萧何。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死只是刘邦杀戮功臣的开始,此后,他将那些异姓王一个一个的剪灭,把王位封给了他的子孙,以为这是万全之策,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谁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刘邦死后没有过多久,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上演了一场刘姓子孙互相残杀的闹剧。

 

 

纵观中国的历史,像韩信这样的文臣武将,尽心竭力帮助开国的君主们打下江山之后,落下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下场的,史不绝书,比如,明代组朱元璋诛杀功臣,其残忍的程度和刘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如此,现代何尝不是这样?

那么,原因何在呢?

皇权政治的特点是个人独裁,它最后达到的目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家天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些未来的皇帝们打天下的时候,也会礼贤下士,虚以待人。但这只是一种手段,一旦江山到手,天下已定,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尤其是拥有兵权的武将)便成了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乱世之际,一些有才能的人,由于背景、实力等条件的限制,不能独树一帜,他们只好投靠“明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那些“主儿”们,在用人之际,亦会“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对那些有才能的人受之以高位,委之以重权。于是那些“悉心事主”的人便形成一种错觉,以为眼前的这个主儿不仅可以“共患难”,而且还能“同富贵”;岂不料,这只是一厢情愿!你只是猎人的一条狗,射手的一张弓,一旦“兔死鸟尽”便失去了作用,甚至被主人怀疑为隐藏在他身边的祸患。不除掉你,主人能睡得着觉吗?

有此二端,韩信之类不死才怪?

那么,像韩信这样的人如何自处呢?

道路有两条:

一是抓住时机,当断则断,对那个主儿不要存任何幻想,及时取而代之,自树一帜,号令天下,说不定有一天也能混个皇帝当当

二是像范蠡那样,不要贪图眼前的高官厚禄,功成身退,隐没江湖,在人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可惜,翻开历史,选择此二者的寥寥无几,倒是像韩信这样的屈死鬼,比比皆是!

人啊,人啊!功成身退谈何容易?荣华富贵难以舍弃!等死到临头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呜呼,悲哉!(席永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