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一首诗抒写悲叹,全文不着一个悲字,却悲情四溢

 恶猪王520 2018-08-26

诗人杜牧才华横溢,但是由于工作轻松,每天大把时间不好打发,于是除了喝酒吟诗,就纵情玩水。当时有一座勤政楼,原本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楼的南面题有“勤政务本之楼”。杜牧有一次游玩至此,不胜感慨,写下了一首诗。 



过勤政楼  唐代: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将这一天定为千秋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变得徒有虚名。这首诗的前两句说,当年庆祝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作者抓住“承露囊”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来进一步阐述,使得首句的“名空在”三字显得更具体。 



诗的后两句移情于景,感昔伤今。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雨水的浇灌反而使它长得很旺盛,一直爬上了门扉上的铜环。“金铺”是勤政楼大门上的兽头或龙头,用以衔住门环。“紫苔”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袁枚曾有一首诗歌颂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杜牧也选用这种植物,估计也是看中了苔的自强不息这个特点,可见诗人虽然跨越时空,却是心气相通。 



勤政楼写的是实景,紫苔上了金铺却是虚写,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百年前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诗人的想象力丰富,却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常年冷落的凄凉景象。



勤政楼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穆宗长庆二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也曾经到过这座勤政楼,此时已经接近百年。当时这座楼还不是非常破旧,白居易还在楼前驻马徘徊了许久,估计也是感叹了一番,还写下了一首《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百年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的感伤。 



而杜牧比白居易大概小了三十岁,当他来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勤政楼时,早已是面目全非、破败不堪。细细体味这首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情感。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紫苔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深深地触动了作者当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人遭逢得意物,诗人格外敏感,体味更加深刻。同时作者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这首诗全文不着一个悲字,但从诗的整体看,第一句叹息勤政楼残垣断壁之悲景,第二句嘲笑千秋节名存实亡的悲情。第三句对比紫苔的自得其乐,反衬诗人身世的凄惨悲哀;最后一句状写紫苔得到大自然的偏宠,而自己却被上天遗忘,作者更加感到心悲。 



整首诗作者用一荣一衰的对比,巧妙地以诗写史,吊古怀今,感叹身世。杜牧不愧是高才,白居易是他的前辈,而且也写了一首类似的诗,他却毫不示弱,敢于挑战前人。杜牧不仅表现了一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信,还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