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英书院 中间学派微学堂 | 温尼科特云笈 | 反移情篇三:分析师的情感反应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8-26





 



系列第三讲

反移情·分析师的情感反应  文字讲稿


Like Heimann, King differentiatespathologicalcounter-transference from‘the perception by the analyst of feelingsand moods,unrelated to his personal life, and which may even feel alien to hisnormal wayof reacting’ (ibid).  Shedefines this as the ‘affective response’ of theanalyst.

和海曼一样,金也区分了病理性的反移情和“对分析师感受和情绪的感知,并且与他的个人生活无关,甚至可能感到与他正常的反应方式有差异”(同前)。她把这定义成分析师的“情感反应”。

 

She also recognizes a human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and analyst and does not assume that everythingconveyed by the patient to the analys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ransference.

她还认可病人和分析师之间的人类关系,而不再假定病人向分析师传递的任何东西都和移情有关。

 

Kingelucidates the difficulties analysts have in bearing the affects projected ontothem, particularly when such affects or roles are not consonant with how theanalyst would like to see himself.

金阐明了分析师需要忍受投射进来的情感时的困难,尤其是当这些情感或角色和分析师愿意看到的自己不一致的时候。

 

For instance, howdemanding it is for an analyst to have to bear ‘being’ the parent of an infantwho suffered traumatic separation or early maternal or paternal failures. 

比如说,一个分析师要去忍受自己“作为”一个遭受着创伤性的分离、或早期母亲或父亲的失败的痛苦的婴儿的家长,那这将会是一件多么费力的事情。







系列第三讲


反移情·分析师的情感反应   背景解说


保拉·海曼在对「反移情」进行阐释之后,同时表示,不是病人对分析师的所有感受都是移情,随着分析的进展,病人开始渐渐能够有更多“真实的感受”,这样的理念逐渐被后来的分析家所接受,并引申出分析师人的属性。

 

由此进一步引申到反移情的议题上,分析师人的属性——而不是「空白屏幕」——决定了并不是所有分析师对病人的情感反应都是反移情,分析师和病人之间也会有正常的人类关系。

 

温尼科特也对反移情的相关议题做了相关的探索,在1949年出版的《反移情中的恨》中,温尼科特强调了与病人在一起时的体验,一个受过训练的分析师或治疗师会将什么带入场景中,以及什么可能会干扰到治疗的进程。最后,他认为完全客观的反移情太难,以至于他将「反移情」代之以「分析师的爱与恨」,即分析师的情感反应,并认为这是对病人实际人格和行为基于客观观察而做出的反应。

 

而金则对分析师的情感反应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反移情篇·篇三

中英书院  中间学派微课堂系列:

反移情篇·篇一:情感联结

反移情篇·篇二:保拉·海曼的观点

反移情篇·篇三:分析师的情感反应

反移情篇·篇四:专业态度

反移情篇·篇五:艾拉·夏普的观点

反移情篇·篇六:真实的感受

反移情篇·篇七:分析中的“恨”

设置篇·篇一:设置的意义

设置篇·篇二:设置的功能

历史概览·篇一:独立学派视角下的发展议题

历史概览·篇二:独立学派的假设

历史概览·篇三:独立学派的平衡观点

历史概览·篇四:独立学派的核心信念

早期独立学派·篇一:费尔贝恩的观点

早期独立学派·篇二:巴林特的基本错误假设

早期独立学派·篇三:促进养育性环境

早期独立学派·篇四:原初母性贯注

早期独立学派·篇五:治疗性退行

倾听与解释·篇一:构建一个解释

倾听与解释·篇二:虚假自体的语言

倾听与解释·篇三:容纳空间的形状(一)

倾听与解释·篇四:容纳空间的形状(二)

倾听与解释·篇五:未加思考的领悟

性欲·篇一:俄狄浦斯情节

性欲·篇二:温尼科特关于性欲的观点

性欲·篇三:生本能和死本能

性欲·篇四:案例诠释——聚焦(一)

性欲·篇五:案例诠释——聚焦(二)

性欲·篇六:案例诠释——聚焦(三)

梦和创造性·篇一:梦的功能

梦和创造性·篇二:与梦做工作(一)

梦和创造性·篇三:与梦做工作(二)

梦和创造性·篇四:梦的分享

梦和创造性·篇五:创造性与游戏

梦和创造性·篇六:游戏的意义

过渡性课题篇·篇一:过渡性客体的提出

过渡性课题篇·篇二:过渡空间

过渡性课题篇·篇三:象征的作用

过渡性课题篇·篇四:婴儿幻觉的能力

独处能力篇·篇一:独处能力的发展

独处能力篇·篇二:自我关联性

独处能力篇·篇三:独处的精神分析意义

咨询沟通篇·篇一:分析的位置

咨询沟通篇·篇二:非言语沟通(一)

咨询沟通篇·篇三:非言语沟通(二)

咨询沟通篇·篇四:错过沟通的影响

咨询沟通篇·篇五:沟通的种类

攻击性·篇一:攻击性和爱意

攻击性·篇二:驾驭攻击

攻击性·篇三:婴儿期魔法

攻击性·篇四:在攻击性中存活、发展关切能力与分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