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老师谈写作】日记体作文如何选材

 左语右文 2020-09-24

心灵私语意深深  抒发情怀韵绵绵

                          ——日记体作文如何选材

日记,是写作者心灵的独语,是真情的流露。在考场作文需要创新的当下,在素材积累匮乏的当下,高中生利用日记体的形式来表达主题,阐述对作文材料的认知,在众多的作文中容易脱颖而出。情深意切的抒发胸怀、表明观点的形式,自然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和亲睐。那么,在作文中使用日记体,需要哪些方面需要了解和关注,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此,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日记是广大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写作体裁。它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记述自己比较有意义的所见、所感、所思、所闻的一种短小灵活的文体。日记是心灵的记录,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我鞭策的警钟,是人生长跑的轨迹。其可写对象十分丰富,如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科学世界、人生体验等,凡是觉得有意义的人、事、物、情、理都可入文。

【技法指导】

一、亲历个人生活,细心组织。在确定作文的立意角度之后,可以静心思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无一定的生活阅历。挑选合适的亲历事件,以时间为片段,围绕主题进行生动的描述,利用流畅细腻的语言来表述,从而起到影响他人之目的。

二、事件对举描述,循序渐进。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亲人或师友相伴。为此,选择两者在同一个阶段的生活来描述,利用不同的时间来陈述相关的事件。在彼此共同的成长中,看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在表述时,要注意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更要有内在的联系,在表达上,才能感动人。

三、他人典范事迹,善于借用。但凡具有一定社会名气的人士,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与感怀。围绕材料论证的主题,关注他们成名的节点,以日记体的形式概括他们的事件内容,然后阐述分析看法,借以论证观点。

四、关注社会大事,阐明观点。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有着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围绕材料的主题,以日记体的方式记叙三五则有关的新闻。在简要的概述之后,紧扣材料中心,加入个人的看法或评论。在文末做到照应前文,升华主题。

【经典引路】

一个爸爸的日记

周国平

从你降生的那天起,我就为你写日记。我打算在你长大以后,把它送你做最好的礼物。

可是,你永远读不到了。

01:生活不在别处

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死亡已经在你的身边驻扎,无耻地要我把你交给它。我整天抱着你,手酸麻了,汗湿透了,不肯松手。我听见一个声音对我说:放下她,到远处去吧,她身边只有死亡,生活在别处。

可是,我的孩子,既然你身边的死亡是真实的,别处的生活岂非全属虚假?对于我来说,目前唯一真实的生活不在别处,就在你身边,在死亡和我争夺你并且终将把我击败的地方。 我一败涂地,犹如死了一回,但也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02:这一个

好心人劝我:不要悲伤了,过两年再生一个,就当是这一个。

我知道你的诞生纯属偶然,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作爱和受孕,就不会有你。我没有理由为你未尝诞生而遗憾,就像没有理由为未尝诞生的一切可能的孩子而遗憾一样。

可是,你已经诞生了。一个生命一经诞生,就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了。我甚至不仅仅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这么说的。我不是一个精神上的父亲,和你血肉相连是我的最真实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以后还有没有孩子仍然是一件比较次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你,我要的就是这一个。真实的爱是非常经验的,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我不可能去爱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所以,我也不会把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感受为一种空缺。然而,一旦存在过,爱过,就全然不同了。

03:不是插曲

他们又安慰我说:事过之后,回头看,这只是一个插曲。

然而,我知道,一个事件是插曲还是完整的乐章,并不取决于它所占据的时间。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往往是短暂的,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多半带有突发的性质。心路历程不服从岁月流逝的节奏,它有时会弯曲,缠绕,打结。谁能计算心灵刻痕的深度和记忆的长度呢?

我也不想用成败来衡量一个生命事件的价值,为了减轻痛苦而故意贬低一个不幸经历的重要性。我宁愿把它的痛苦和它的价值一起接受下来,预先拒绝遗忘,决不放弃我的宝贵收获。

04:骨肉相依之感

我认识一对夫妇,他们的十七岁的独生女儿患了癌症。开始,他们也痛不欲生。可是,时间久了,他们被拖得疲惫不堪,便盼望女儿早日死去,使他们得以解脱。我完全理解这种境况,长期伺候一个绝症病人是令人心烦的。

我和妈妈也身心交瘁了。但是,我们不烦。

当你用小手牢牢抓住我的衣襟,把小身体紧紧贴在我的怀里时,我也不由自主地把你搂得更紧了。此时此刻,一种骨肉相依的感觉成了我们的共同安慰,无论我的四肢的酸麻,还是你的身体的病痛,都不能把它淹没。你在病痛中找到了它,又用它鼓舞我忍受住了一切疲劳。

你让我做了一回父亲。太短暂了,我刚刚上瘾,你就要走了。你只让我做了片刻的父亲。

我的永恒的女儿,你让我做了永恒的父亲。

【赏析】

   女儿出生,给周国平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绵绵不尽的忧伤和苦痛。做为一个作家,那份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受和细腻的文笔,在缓缓的叙述中,让读者看到做为父亲在面对女儿苦痛时,那份爱莫能助的忧愁。全文采取第二人称的形式,如在同女儿倾心交谈,女儿到来令郎家人满怀希望,可女儿与生俱来的病,却是不尽的无奈与感伤。周国平是个哲学家,他用哲学的眼光记录了这件事情,剖析了自己的灵魂,很冷静,其实也很残忍,他没有选择遗忘苦难,而是选择了铭记。文中充满人本主义精神和人文思考,这使得一份对孩子的怀念和愧疚上升为一个人的灵魂自我拷问,深深地震撼了每个读者。

【学生佳作】

王者风范  “皓”气长存 

安徽省歙县二中2013届高三(9)班   黄彤

人生如过眼云烟,没有毅力,便失去了把握人生的勇气;生命如星星之火,没有毅力,便失去了星火燎原的气势。

——题记

2004年8月23日 雅典折戟,消孤傲之气

2001年,意气风发的他入选国家队,青春梦想,渴望成名。直板握拍,攻防兼备,不满20岁便获得多项冠军。年少成名,“三千宠爱于一身”,被誉为“乒坛一哥”。众望所归,他入选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大名单,在雅典奥运赛场上,一路过关斩将打入决赛。决赛对手是韩国的柳承敏,交手多次,他均能取胜。然而这一次,他在先胜两局的情况下,却被对手逆转,莫名其妙地输了,他屈居亚军。

国人失望、责骂,教练训斥、批评,他落泪了。我看到他一脸的忧伤与无助。

2008年8月23日 北京失利,留英雄叹息

雅典惨败,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刻苦训练,卧薪尝胆,期待报仇图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他又到了运动状态的巅峰,一路高歌猛进,再次杀进决赛。这次的对手是同门师兄马琳,两人十分熟悉,也多次在决赛中相遇,他也总是胜多负少,看来这次成功在望。满怀期待能够雪雅典之耻,结果却依旧是站在了亚军的领奖台上。赛后,他被称为“千年老二”,许多人都说他不行了,打法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既然不合时代,就该退役了。

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却说:“我还会再坚持四年。”他的教练眼角有晶莹的泪珠。我看到他,眼中满是渴望。

2012年8月2日 再战伦敦,演王者谢幕

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世俗的目光中,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还是凭着惊人的毅力挺了过来,再次站在了2012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在伦敦,挥拍奋战的他又一次杀入决赛,已是老将的他面对的是新生代的小队友——张继科。最终,他还是失利了。可是在领奖台上的他却笑了,他说:“这三届奥运会让我很享受,虽然有些失望,但三枚银牌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我看见他的眼神,很是淡然而平静。

是啊,一个人默默地坚持十余年,面对失利不是气馁,而是用毅力书写人生的传奇。对普通人而言,一次的失利都可能变得心灰意冷,他却在失意中一次次奋起,多年保持着自己的实力,屡败屡战,虽败犹荣。他就是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王皓,一位坚毅的王者,一个乒坛的神话。

【教师点评】

文章题记寥寥数语,却采用对比的方式,三言两语的过渡到作者所要表述的主题上。作者在构思表现上匠心独运,选择了日记体的形式,以王皓参加三次奥运会进入决赛的事件作为标题,进行叙述和议论。三次决赛,都令人遗憾,但是他敢于拼搏敢于抗争的精神,那种屡败屡战的毅力,让人佩服。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让他感受到奥运会虽然一度失望,但“却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彰显毅力对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作用。在全文的构思上,先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的介绍主人公的在赛场上的坎坷与不幸,最后点明人物的身份,采取了后交代手法的表现方式较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