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商至春秋,取士以“乡兴贤能”,由君主任用。秦汉实行“征辟察举”制度,为皇帝推荐贤能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才派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它是两汉察举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隋朝建立,废“乡举里选”之法,初试地方荐举与朝廷考试相结合,始设“科举制”。“科举”就是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不需王公侯爵或地方官吏的推荐,凡应举者,可“投牒自进”来参加考试,合格者取士。科举制度改变了隋唐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使一些处于社会下层且有能力的读书人,有了进入上层社会并得以发挥才智的可能。唐朝及其后历朝历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并借此选拔人才,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任官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延续了一千三百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首先,在政治上,科举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任官用人制度。凡参加科举考试并合格者,不论出身的高低,均有机会任官晋级,参加治理国家的活动。其次,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对各级教育机构的文化教育模式进行了统一,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则传播和影响了当地的民俗、民风,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曾涌现大量少数民族士子参加科考,这对巩固、强化中央政权的地位有重要作用。再次,在世界历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举制度,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对多国选官用人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虽然皇帝行使权力,是由各个层级、各个职能部门的官员具体执行来实现的,但没有人拥有制约皇权的能力。皇帝重用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封他们为大学士,让他们掌握国家的重要大权,但是他们的实际权力依然来自于天子,服务于天子。尽管如此,历代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 科举制度为皇帝提供了大量有用人才,他们是封建皇权社会中职能部门的掌权人和执行者,这个制度持续地为封建国家储备着适用人才。正是这些接受并传播正统儒学思想的文人学士们,为封建皇权王朝维持了长达一千余年的有效运行,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时至今日,各类学人仍把重要历史人物作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切入点,科举人物也自然成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将历代科举人物的个人信息分类整理编排,使人们全面、系统、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了解研究,无疑将有利于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人物数据库出现了一些,且各有所长。但令人烦恼的是,同一数据、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反复出现,大量文献被重复使用。正如在纸本文献中,数据重复的情况曾经达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如今,数据库越发显露出重蹈纸本文献覆辙的迹象。有些数据库以拼凑人数为目的,不管何种人物,有无相关信息,有无研究价值,均全部收录以充其数,以显示其数据库之庞大,而学者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却难以得到,学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宝贵的时间而很难取得研究成果。如此一来,既失去了人物数据库应有的作用,又让使用者在数据库的选择上不知所措,还给学人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得新兴科技手段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 ▼ ▼ 北京籍古轩图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古籍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开发的《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艺术研究报刊专题库》等项目为学界认可。近十年来,该公司一直在收集科举人物的相关信息、著作、手札、信件、图像、传记资料等,逐渐积累成库,目前已初步完成明清时期科举资料的编制工作,定名为《中华科举库》,分为清代进士卷、清代举人卷、明代进士卷、明代举人卷、唐宋元科举人物卷。 《中华科举库》选题鲜明,构思完整,史料丰富,社会需求广泛。它以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理念相结合,以读者检索方便为原则设计架构,采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建议,力求实用、便捷,制作出读者一看就懂、一用就会的软件系统。这套软件的设计方式,可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探究每一个历史人物,从而得到较全面的人物相关信息。该软件系统既有个人小数据,亦有宏观大数据;既可查询一朝一代,还可搜索一省一县的各级科举人物;既可通过检索科举名词来普及知识,亦可查找科举制度的相关文献深入研究。无论何种检索方式,均能满足各类学者的研究需求。《中华科举库》在各类人物数据库中可谓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该数据库的制作者调取1949年以前的历史文献原件,采用全新高分辨率扫描设备,确保读者获得清晰的图像,便于阅览、下载、打印。 《中华科举库》主要定位于中国科举人物,有别于其他人物数据库中对人物无选择的笼统收入、人物资料不完整、让研究者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弊端。该数据库着力收录大量与科举人物相关的历史文献,真实全面地反映每一位科举人物详尽的历史信息。例如: 吴士鉴(1868—1934),字絅斋,号公詧,一号含嘉,别署式溪居士,自题“九钟主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八年(1892)壬辰科进士,一甲第二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记传类有:《含嘉室自订年谱》、《含嘉室日记》、《絅斋府君行状》、家传、题三六桥“朔漠访碑图”等信札数通。 自撰、著作类有:乡试朱卷、会试朱卷、《补晋书经籍志》、《商周彝器例》、《絅斋府君行状九钟精舍金石跋尾》、《清宫词》、《含嘉室诗文集》、《修清史意见》等。 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仅要查看其个人详尽履历、传记,还应阅读个人著述,知其思想认识、行为等,尽可能掌握较多的个人信息,甚至还包括个人书画、图像等,以更为全面地研究历史人物。《中华科举库》既有满足专业学者的研究功用,又能令一般读者增强兴趣,有普及之功用。 目前,《中华科举库》主要收录有以下内容: 第一,明清科举人物(含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等)资料。 目前已收入清代进士两万七千余人,清代举人十余万人,明代进士两万余人,明代举人五万余人,宋元科举人物数万人,分别记录他们的名、字、号、籍贯、谥号、各类科目的名次等基本信息。另外,还可查阅以下内容:科举人物的行述、墓志铭、正传、别传、日记、年谱、家传等反映个人生平事迹的履历、档案、图像等各类传记资料;科举人物的撰著、奏折、朱卷、游记、诗文集、手札、书画等有关其思想、行为的著述及文献资料。 第二,有关科举制度的内容,包括历代科举制度的典章、律例、案例、经典试题、登科录、制科等各类科举考试制度资料。 第三,科举名词辞典及有关科举文化的内容等。 该数据库使用1949年以前的档案、文献资料约两千万页,其主要特征是: 1.首次揭示明、清举人名录,与明清进士(及贡生)一同纳入数据库。 2.对每一科举人物单独设档,有需要时,可调阅该人物存世的所有传记、撰著等相关资料及图像。 3.库存信息量大,不仅可方便调出几十万科举人物的信息,也可参阅有关科举制度的文献。 4.使用该数据库后,免于读者对同种古籍重复再版出现(显见于所谓的大型丛书中)的筛选之劳,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5.只反映历史文献,不对人物作褒贬评论。 6.突出人物文献、地方文献等相关资料的科研价值。 7.具有全文检索功能。 8.节省购书经费,购买该数据库仅为购买纸质图书成本的数十分之一,节约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购书经费。 9.节约馆藏空间,便于存储。 10.方便读者查阅、检索。 《中华科举库》的问世,必将开创中国史学研究工具的新局面。它不仅能满足专业学者的文献需求,还可用于教学和文化普及工作中,是大、中型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博物馆等最方便实用的大型历史人物查询工具库。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