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揭开豫南人祖籍地麻城和筷子巷之迷

 wenjian138 2018-08-26
前言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时,不可数典忘祖。如今的豫南罗山人,只要掀开各自的姓氏族谱,开篇会记载有自己姓氏先祖于某某年间某某地迁徙至罗邑(罗山)某处开基,尔后繁衍生息。虽迁至罗山的时间有异,但是,里面都有大致相同的来处,如:自湖北麻城过籍”、自“湖北麻城筷子巷”、自“江西筷子巷”、自“江西德安府......”等等;这些无正史记载,却在豫南民间由来已久、口口相传、言之凿凿的传闻和族谱记载,究竟何故?我们先祖的来处到底在何方?


1
明末清初大移民的历史背景及时间

     

     (1)  元朝末期,自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战乱不断,时间达十三年之久。使湖广行省(今湖北、湖南二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以致人口锐减,生灵涂炭,田地荒芜,百姓亡散,房舍成墟,渺无人烟。

      但是, 经过宋、元两朝发展的江西,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且受战乱影响甚微,人多地少。

      1368年,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明朝之初,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和治理国家,便立即制定和颁布:从江西省的饶州府、南昌府、吉安府、九江府(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实施向湖广行省(今湖北、湖南二省)进行大规模的移民诏书。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间,朝廷实施了八次大规模移民,将大量的江西民众迁出补充湖广人口,至今流传于湖南、湖北、豫南民间的江西填湖广洪武开坎洪武赶散之说,即由此而来。

  (2)大清王朝期间,经元末明初至明末清初的几十年战乱,天府之国的四川最惨。连续的战争,不断的轮番拉锯般厮杀,战火纷飞、山河破碎;血流成河、尸横遍地;瘟疫随之而发,天灾接踵而至,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急需充实。

     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强制包括湖广行省(湖北、湖南)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迁出人口最多的就是湖广行省。

      史学界公认的清政府移民时间: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止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现存的文献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颁发的《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一份。

     规模呈现大小不一的移民达105年,不过,据四川清溪镇曾经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文字内容,经史学家考证,这场历时之久的大移民,还包括迁入地自主接纳、民间老百姓自主性选择的小规模迁徙,又延续了60年(经嘉庆至道光年间),长达160多年。

  因为迁往四川的移民中,湖广行省(今湖北、湖南)的人数达一半之多,湖广填四川”的民间说法便由此而来。      

2
江西移民出发地及路线


   居赣江之滨的南昌府筷子巷(现南昌市筷子街),是当时非常繁华且多为名门富人聚居之地,官府就在此专门设立了移民管理机构,为迁出人口登记造册,办理移民的相关手续。

    明朝实施近50年的 江西填湖广的大移民,迁往湖南的移民,以陆路为主;进入湖北的移民,则以水路为主。

    当时,距离南昌不远处的鄱阳湖畔饶州府波阳县立德乡鄱阳县莲湖乡双港镇境内),有一个水运码头瓦屑坝渡口, 是鄱阳湖航道连接长江航道的主要关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迁往湖广移民的出发地。


   ▲鄱阳湖

      大明王朝江西填湖广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且下发一道不能回迁的禁令,犹如一把利剑,残酷无情地切断了迁出的江西父老和故土的连接,官兵将被安排的移民对象,按照“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规定,年轻力壮的被反绑着双手,一批又一批地押解到瓦屑坝渡口,然后上船遣送到各地。 


    上图:瓦屑坝苍茫的古渡口。选自夏初的博客。


     再则, 赣江、长江、汉水从古至今都是水运交通动脉,南昌府的外迁人口自筷子巷集中押送出发,在赣江边乘木船顺江而下,抵达鄱阳湖边的瓦屑坝,与另外三府(饶州、吉安、九江)的移民汇合,然后登舟北而上,浩浩荡荡的船队经湖口入长江之后西行,有的移民安排在湖北东部定居,有的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有的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

 


    南昌筷子巷这个只有几百米长,几米宽的小街巷,因为曾经扮演过江西填湖广移民“管理机构”和“集散地”的双重角色,也被1997年出版的《中国移民史》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南昌筷子巷

   江西瓦屑坝 这个古老渡口,不仅是江西移民的出发地,也是移民的集散中心;如今已被列入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瓦屑坝遗址

3
湖广填四川与豫南人麻城过籍之关联

         

       据《中国移民史》历史资料分析:单是湖北一省,元末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180万人,其中约130万人是从江西迁入。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因为两湖(湖北、湖南)的移民家族中,有50%是在洪武年间迁来的。

    地处鄂东边陲的湖广行省的黄州府(辖黄冈、麻城等地),较早归顺于大明王朝,且具备适合农耕的地理环境优势,麻城自元末明初就已经成为湖广行省源源不断安置江西移民的接受地和输出地,也可以叫移民中转站。

   因此,清政府在已人满为患的湖广行省,再次实施持续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依然延续将黄州府麻城作为移民集散之地。

      麻城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 、广东南雄珠玑巷五处,都是明清时期移民的转运集散中心,均被列入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中。 

  明末清初的豫南,不仅历经明末李自成“三杀河南   九洗光州”的恶行和战祸,又频繁遭遇连年的水灾、旱灾、雹灾、蝗灾等天灾;更可悲的是,因哀鸿遍野而诱发的各种瘟疫出现,导致人口锐减,一片荒凉。

    据考:顺治十六年(1659年)罗山县仅剩2858人,于是,清廷在实施“湖广填四川”的同时,从移民集散地——麻城,又开始就近移民至豫南一带。

     大部分明朝时期江西填湖广的江西移民后裔再次被迁往他乡,他们带着干粮、铁锅和食盐(移民必备的三件宝),携老带幼,或肩扛背驮行囊、或用独轮车等装满家当,通过唯一的路经——光黄古道到达豫南,经新县至光山、再抵达潢川,民间口口相传的麻城过籍之说即来源于此。

  光黄古道

    历史上闻名的光黄古道光州今河南潢川)至黄州今湖北黄冈、麻城)的官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或省道)。这条古驿道,唐朝杜牧、宋代苏东坡赴黄州任职时都曾经走过,是官方或民间南北通行的必经之路,这条见证历史沧桑和祖辈移民艰辛的古驿道,如今人迹罕至,早已埋没在荒山野岭的荆棘丛中。


光黄古道

  笔者曾经听老一辈告知:本支刘氏先祖是自麻城过籍,再从光山县的马畈往西,辗转至罗山县潘新境内陡山村熊楼浅居,又往西至李堂村刘家洼“插草为记、垦荒开地、筑土建屋、艰辛创立家业”才算正式落籍。据此,麻城迁往豫南的移民走光黄古道为实。


4筷子巷之谜          


      据笔者刘氏族谱(1999年印刷)记载,先祖于乾隆年间自湖北麻城筷子巷迁徙至罗邑,但是,湖北省麻城并无筷子巷这个地方。

   因年代久远,条件所限,使各个姓氏家族解放前保存的族谱,在经受战火、灾难、受潮发霉、虫蛀鼠咬、文革浩劫等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

   无从查考的祖籍地,完全由长辈凭着一代代口口相传的记忆,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之地,将记忆定格于“筷子巷”、“瓦屑坝”,或“麻城”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山西大槐树”一样,所以很多模糊不清、混为一谈的族谱地址,确实情有可原。

      在江西境内,除有被明代作为移民集散地和管理机构的南昌筷子巷,据说丰城市、永修县、余干县、分宜县、鄱阳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筷子巷都处于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区域,也正是江西填湖广迁出人口最多的地区。

     据了解,江西南昌市的筷子巷(今筷子街),东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 遥想当年,多少江西父老在这里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在官兵的押送下,也许哭声一片,离开家乡时的那种难以割断故土和亲人的场面,感天动地,令人震撼!

    时过境迁,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筷子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也看不到老巷的样子......

      据了解,这个承载江西移民史的古老巷子,每年都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江西移民后裔们前来寻根问祖、缅怀祖先,寄托思念!

    其实很多豫南人族谱上记载的先祖来处文字“麻城筷子巷”或“麻城过籍”,综合分析,只是无声地告诉我们先祖迁徙时的路线:从江西各府县——到南昌筷子巷(或鄱阳湖畔瓦屑坝)-——麻城中转站(或定居过)——再迁徙至居住地

5
结束语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掌权者的所谓史记和文献,只为帝王将相、名人官宦等著书立传,从未真正关注底层平民百姓的死活,所以,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移民户籍资料,早已化为灰烬,相关信息根本无正史记载,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

    经数次查阅江西地名,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等,都与豫南极其相似,篇幅有限,不样样列举。

     又经大量反复多次查阅信阳地区——罗山、固始、商城、潢川、新县、光山等地的县志、资料及有心之士所采访的笔记和史料文章,还有各县的老乡数位姓氏族谱来看,豫南一带祖籍江西移民后裔者实在很多,尤其罗山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甚至更多都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据考证:那个时期有因经商、做官的一家老小自江西迁至豫南,更有民间自发(非官方组织的)的、或千里迢迢过来寻亲的、逃荒乞讨的......从江西来到豫南落籍。

   千言万语,我们的祖籍究竟在哪里? 600多年过去,对于失去祖先传承的族谱和祖先确切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唯有祖先们曾经集结的筷子巷、踏上飘泊开始迁徙启航的——瓦屑坝渡口,已演绎成口口相传、代代思念的故乡!更成为千千万万江西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江西移民后裔永远难忘的祖根!

    峥嵘岁月,往事如烟——

    祖辈们离乡背井,故土难舍,有几多心酸!随着茫茫的鄱阳湖水,浪涛滚滚的长江,驶向一个渺茫未知的远方。在频频回首遥望江西瓦屑坝、筷子巷的那一刻,洒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一去难返达六百多年......

    我们无论在哪里,是哪里人;不过,都是炎黄子孙。在此,愿祖籍江西移民后裔的豫南人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