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初因封得氏同姓亲属和异姓权贵相关姓氏图腾简述

 kbg814 2018-08-27

       周初是一个姓氏数量大规模产生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和周代的宗主制和“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封建制有关。在周代,天子的职位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继承职位的嫡长子被称作大宗,而这种大宗的地位是代代相传的。而天子的其他儿子受封为诸侯,分得采邑。这些被分封到各地作王室藩屏的诸侯称为别子。别子要在自己的封地之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这样分成的若干个别宗,每个别宗都要有各自的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国语·齐语》韦昭注:“胙,赐也。”“胙之土”就是赐给土地。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此谓天子封诸侯,既因其所由以赐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宋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命之氏”,说明某一贵族在首封时就得到了朝廷赐给的氏。对此,史有明载。《国语·周语下》周灵王二十二年太子晋曰:“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杨宽在《西周史》第六章“姓氏名字制度”一节中说:“天子诸侯分封给臣下土地,就必须新立一个‘宗’,即所谓‘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可见,氏都是天子命赐的,胙土的同时即命氏。得氏之后,首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封地和爵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就是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等于族长,是大宗。这些别宗族内除宗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经一传或再传后,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氏,这就是古代所谓的“氏而又氏”。如卫靖伯之孙石碏得石氏,卫武公之子季亹食采于宁,得宁氏,就属于氏而又氏。《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这种宗法制形成了周王朝政权的基础。周王室这个最大的宗代表全族的利益,各级小宗围绕在周王室周围,对王室无限忠诚,这就是尊祖敬宗。由上所述,按照周代的礼俗,有封国、采邑就会有氏。况且,氏又是三代以前一个人身份的标志。因为在当时,姓和氏一分为二,是有区别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别贵贱,姓用来别婚姻。只有贵者才有氏。周代天子封建诸侯之时,命诸侯以国为氏,所以国即氏,而且这氏只属于诸侯一系,也就是贵族一系。康叔被封康城以后,自然得氏康,准确地说,是姬姓康氏。姬,就是“祖考所自出”——康叔出自姬姓;康,就是“子孙所自分”——从姬姓分出的康氏。康叔的儿子、卫国第二位国君称“康伯”,其中的康字就是由康叔的封国得来的氏。周初封国共有多少,向来众说纷纭。《史记·三王世家》:“盖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奉承天子。康叔以祖考显,而伯禽以周公立,咸为建国诸侯,以相辅为傅。”封建八百,自文、武至成、康,非一时一君之封。《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天下不称偏焉。”荀子称周公封七十一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二叔:夏、商两代末世)之不咸(不咸:君臣上下不同心,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传》称周公封同姓之国二十六。《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称武王封同姓之国五十五。总的来看,各种史籍中对封国记载各不相同,并且大多数只有封国数而不列举封国的名称,因此,我们很难准确了解周初封国的原貌。郑樵《通志·氏族略》总目、总序中,列举了32种氏产生的途径,这32种途径,大多数在周初并不存在,是后来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通志·氏族略》说:“凡言姓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然左氏所明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五者之中,学界大多认为周初并无谥法,谥号出现在共王、懿王在位时。因此,我们只能在自己能见到的传世姓氏书中搜寻,将周初封国胪列出来,因为取舍中有我们自己的主观见解,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
      1、周氏:周始祖弃七世孙古公亶父由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国号周。后文王受命,迁于丰京,乃分岐周故地为周公旦、召公奭采地,周公旦被封于此,有后代以封邑为氏。见《史记·燕召公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召(邵)氏:周祖弃七世孙古公亶父由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国号周。后文王受命,迁于丰京,乃分岐周故地为周公旦、召公奭采地,召公奭封于此,后有子孙以封邑为氏。见《史记·鲁周公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鲁氏:武王克商,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本少昊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鲁于其上作库,故谓大庭氏之库。其地本名鲁,因以命国,乃作都于曲阜,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鲁周公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康氏 康氏得姓始祖是康叔封。周文王正妃曰太姒,生十子: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成叔武,次霍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武王十一年起兵伐纣,十二年二月灭纣。十三年(前1045年)封先圣后裔、同姓亲属、功臣谋士,康叔以功被封在康城,子孙以封国为氏,称康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周本纪》、《史记·卫康叔世家》、《白虎通德论·姓名篇》、李泰《括地志》、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卫氏:康叔在卫,传二十九代、四十四君,至卫君角,卫国为秦所灭,君角遂为庶人,部分子弟以卫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卫康叔世家》、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篇》、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晋氏: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父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故也,今为晋州子孙以封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国也,或言第十四子。同母兄弟十人,武王平天下,封功臣兄弟,乃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商余民。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以王命伐之,杀管叔而放蔡叔,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商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商记,其二封康叔为卫君。蔡君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改德率行,周公闻之,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祝,是为蔡仲。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官蔡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8、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今广济军定陶是也。振铎后十四世桓公二十五年,鲁隐公之元年也。至二十四世伯阳立,为宋景公所灭,时鲁哀公八年也。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官蔡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9、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武王封之于滕。旧云,滕在沛国公邱县东南。按《晋志》,公邱属鲁国。隐十一年,滕、薛来朝,争长。自叔绣及宣公十七世,始见春秋。春秋后七世,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官蔡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0、燕氏: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召公爽,周之支族,食邑于召,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为秦所灭。见《史记·燕召公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1、吴氏:太伯,周太王之子,王季之兄。王季有圣子昌,太王欲立王季及昌,太伯与弟仲雍奔荆蛮。荆蛮之人义太伯,立以为君长。太伯卒,无子,仲雍立。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仲雍之曾孙周章,已君吴矣,从而封之为吴子。鲁哀公二十二年,勾践灭吴,子孙以国为氏。见《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2、虢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叔父封虢叔于西虢,弘农陕县东南之虢城是也。虢仲封于东虢,荥阳成皋是也。春秋前,郑灭东虢为制邑,子孙以国为氏。郭,与虢是声之转。见《左传·僖公五年》、《史记·周本纪》、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3、虞氏:周太王在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吴。武王克商,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以为虞仲后。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五年》、《史记·周本纪》、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4、阎氏:武王封太伯曾孙于阎乡,故有阎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5、管氏: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国,其地今郑州管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焉。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官蔡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6、焦氏:史记,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陜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左传》曰虞、虢、焦、滑,皆姬姓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史记·周本纪》、郑樵《通志·氏族略》。



        17、滑氏:出自姬姓,据《英贤传》云,周公族后有滑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滑县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都故址在今河南雎县西北,后来迁到费(在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西南),故又称费滑。后被晋国所灭,子孙以国名滑为氏,望出京兆、安陆。关于滑氏的记载,亦见于《左传·僖公五年》、郑樵《通志·氏族略》。

        18、霍氏: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之国,今晋州霍邑是其地。闵元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19、聃氏:周文王少子载,字季,为成王大司空,封国于聃,后以国为氏。按《世系谱》,聃季载,文王第十七子。聃季为文王嫡十子。司马迁将聃字去左耳,称冉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卫康叔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0、郜氏:周文王之子,封于郜。或又言第十一子,聃季之弟,子爵。今单州成武有二郜城,是其地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1、雍氏: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2、毕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始封于此。其子万事晋,乃封于魏,居于毕者,以毕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3、酆氏: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旧都也,故城在今永兴鄠县北三十里。其后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4、郇氏:周文王之子,封郇侯,或言第十七子。郇国故城在今邠州三水东。其后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5、郕氏:亦作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其地在今濮州雷泽北三十里郕国故城是也。其后以国为氏,或去邑为成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6、于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7、应氏:侯爵,武王第四子,封于应,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8、韩氏:周武王庶子封为韩侯,幽、平之后,国灭而入于晋。唐颜师古《汉书》注曰:“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其地谓之韩城,春秋时晋韩原是也。韩氏出自姬姓。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29、凡氏:周公第二子凡伯之后,为周畿内诸侯,袁崧云:凡在共县西南。今卫州城西南二十二里有凡城。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0、蒋氏:周公之第二子伯龄所封之国也。杜预云:戈阳期思县是。按期思,宋改为乐安,今光州仙居县是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1、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靖渊,受封于邢。今邢州治龙冈是其故地也。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以为其地在广平襄国县。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2、茅氏: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其地,今济州金封乡是其地。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以为其地在高平昌邑西茅乡。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



        33、胙氏:周公之后也,今滑州胙城是。其国为南燕所并,子孙以国为氏。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4、谯氏:召公奭夫人姜氏出游池上,见二黑龙交,欿然不乐,遂有娠。及生子,有文在其手曰“盛”,因名而氏之。年十八,封为谯侯,其地谯国焦县是也。谯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见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5、贾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河东临汾有贾乡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36、芮氏:伯爵,周同姓之国,司徒芮伯之后也。其后有芮伯万。其地即陜州芮城。为晋所灭。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7、彤氏:出于彤伯,周同姓之国,为成王宗伯。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38、沉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沉,成八年为晋所灭。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39、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孙因以为氏。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40、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於河内,今泽州沁水是其地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1、单氏: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畿内诸侯,因氏焉。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2、祭氏:姬姓。周公第七子所封,其地今郑州管城东北祭城是也。周畿内之邑,故祭氏世为周卿士,子孙以邑为氏。又郑有祭仲足,以其地近於郑,故亦为郑所并。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3、岑氏:《吕氏春秋》云:周文王封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梁国岑亭是也。子孙以国为氏。亦见于郑樵《通志·氏族略》。



        44、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狄城,因以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5、妫氏:出自虞舜,生于妫汭,以水为姓。周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为陶正,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其先圣之后,封其子满为陈侯,复赐姓妫,以奉虞帝之祀。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6、箕氏:出自子姓。商之季世,封其父师为京畿内诸侯,谓之箕子,其地太原阳邑县箕城是也,武王克商,释箕子囚,访以《洪范》,而别封于朝鲜。后人以国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7、鲜于氏: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仲食采於于,故有鲜于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8、梅氏:汝南梅氏出自子姓,梅伯为纣所醢,武王封伯元孙黄梅,号曰忠侯,以梅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49、齐氏:姜姓,四岳之苗裔也,与申、吕、许皆姜姓。四岳佐禹有功,或封於申,或封于吕,故太公谓之吕望。文王得于渭滨,以为太师,股肱周室,相武王克商,封于营邱,即今临淄县是也。凡二十九世,为强臣田氏所篡。子孙以国为氏。见《史记·齐太公世家》、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0、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太公封于齐,世与周、鲁为婚姻。历二十九世,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1、苏氏:苏忿生本周王族,武王克商,因其辅佐有功,赐其家乡十二邑为采邑,以邑为氏。见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2、温氏:武王克商,苏忿生封于温,并拜大周司寇。鲁僖公十年被灭国,温子奔卫。苏忿生为司寇,决狱如神,被后世尊为狱神。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3、楚氏:芈姓,始居於丹阳,今江陵枝江是也。后迁干郢,今江陵县北有旧郢城,本国号荆,迁郢始改楚。及成王举文王之劳臣,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荆,后改为楚。今江陵枝江是其故地。熊绎与周公之子伯禽,康叔之子牟,晋侯之子燮,太公之子吕伋,俱事成王。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国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4、芈氏:出自颛顼之后。周文王时,穴熊裔孙鬻熊,佐文王有功。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得鬻熊孙熊绎,封于荆蛮,食以子男之田,赐姓芈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5、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以备三恪,都商邱。凡三十一世,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揭而射之,曰射天。於是诸侯目之为桀宋,齐闵王与魏、楚灭之而三分其地。见《史记·周本纪》、《史记·宋微子世家》、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6、陈氏:妫姓,初封虞城,今应天府之县也,后封於遂,今济州钜野,后封於陈,今陈州治宛邱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传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祝。赐之姓,以舜居妫汭,故姓之曰妫。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史记·周本纪》、《史记·陈杞世家》、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7、许氏:姜姓,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许,以为太岳后,今许州是也。至战国时,为楚所灭。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8、莒氏: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与其於莒,今密州莒县是也。《世本》曰:自纪公已下为己姓。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59、邾氏:颛帝元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周武王时,封安之苗裔曰邾挟为附庸,居於邾,今衮州仙源东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十四代孙文公,徙於绎,今衮州邹县北峄山是也。楚灭之。又小邾国,亦出邾挟之后,姓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0、娄氏:亦作偻。《风俗通》云:邾娄之国。子孙或以娄为氏,或以邾娄为氏。陆终产六子,其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邾即安之后。挟,安之裔,曰邾挟,周初受封为附庸。其后为楚所灭。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1、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於任,故以为姓。祖己七世孙曰成,徙国於挚,更号挚国。女太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为楚所灭,凡二十一世。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62、辛氏: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周太史辛甲,文王封之於长子。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63、唐氏: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犹守固封。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弟叔虞为晋侯,更封刘累裔孙在鲁者为唐侯,以奉尧祀,唐州方城是也。初,成王灭唐时,子孙散在诸国,以国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4、杜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为杜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5、楼氏: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裔孙于杞,生西楼公题,公孙仕他国者,以楼为氏。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6、杞氏:源于姒氏。周武王克商,下车而求禹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传二十一世,为楚所灭,其世系见《史记·陈杞世家》。国灭,子孙以国为氏。杞在古汴州雍丘。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7、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刘邑,因以为氏。杜预云:缑氏西北旧有刘亭。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周本纪》、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8、祝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祝,后为齐所并,其封域至齐之间,祝阿、祝丘是也。见《史记·周本纪》、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69、宿氏: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与济水之祀。宿国在东平无盐县,无盐故城在郓州须城东三十六里。子孙以国为氏。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70、邶氏:邶,亦作“鄁”,即商都也。武王伐纣,分其地为三监,自纣城而东谓之邶。漕,邶地也。封纣子武庚于此,以霍叔尹之。及三监叛,周公伐之,而并其地为卫,邶国往往亡矣,子孙以国为氏。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71、鄘氏:鄘,即商都之地。武王伐纣,分其地为三监。自纣城而南谓之鄘。楚丘,鄘地也,管叔尹之。及三监叛,周公伐之,而并其地为卫,鄘国往往自此绝矣。子孙以国为氏。见郑樵《通志·氏族略》。
        以上总计71封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