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温,唐末道德的奸污者

 紫藤阁上校 2018-08-27

朱温,唐末道德的奸污者

        余显斌

 

公元904年,大唐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如风中之烛,光影摇曳。而昭宗皇帝的生命,也在八月的一夜惨然凋谢。

是夜,三位将军闯进宫来,刀剑雪亮,直奔昭宗。宫内警卫排战士一见,扔下兵器,作鸟兽散,留下这位帝国元首,高呼救命。可是,偌大宫廷,无一人来助拳。

昭宗惶急无路,绕柱躲避。终被赶上,在刀光剑影中,惨叫数声,停止呼吸。

弑杀昭宗的,是朱温手下大将氏叔琮等。此时,三军总司令朱温还在前方,听到消息,连夜奔回,来到昭宗灵柩前,碰头大哭,道:“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

然后下令,将氏叔琮等车裂,陈尸刑场。氏叔琮临刑前,仰头高呼:“卖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谤,其如神理何!”言外之意,弑帝行为,自己乃执行者。背后,有操盘手,换言之,即有幕后主使。

这幕后主使者是谁?尽管朱温百般遮掩,但历史的眼睛雪亮。其幕后凶手,就是朱温。

1

朱温背叛黄巢,投身唐朝后,开始,只是一路军阀而已,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远在关外,遥离京城,鞭长莫及,实在难以控制长安,更不能左右朝政,遑论“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朱温很失落,也很痛苦。原因很简单,这样以来,自己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难以左右朝政,难以禅位自代称孤道寡了。

当然,势力大的,也可自行称帝。可朱温不想这么做,虽然,他是个地痞流氓出身,但是,那点知识还是知道的:不行使禅让,后世史书,将称之篡位。朱温既想当皇帝,又想落个好名声,就是俗话说的,他是个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洁牌坊的主。

就在朱温彷徨无助时,机会,说来就来了。

昭宗皇帝上台后,眼见宦官权力很大,很担心:奴才指挥主子,甚至杀害主子,这怎么成?于是,他想让自己这些奴才下岗。可是,这些奴才手握军权,指挥着朝廷仅有的一点警卫部队。昭宗无拳无勇无兵,干瞪眼。无奈之下,和宰相崔胤暗地交换意见,最终觉得,朱温兵多将广,请他来清君侧,诛杀宦官,再造山河,最妙不过。

朱温接到密函,高兴地直蹦高儿。

既然是诛杀宦官,得秘密行事啊。可是,朱温偏不,而是派出大量间谍,来到京城,把昭宗的密信四处宣传,只差没张榜公布沿街叫卖了。

宦官们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新上任的老板对他们很不满,心里就有点怵,时时提防着。这个消息,无疑最先传入他们耳朵。他们马上炸了窝: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人,何况手里还有部队。于是,连夜,他们行动起来,带领部队,冲进宫里,绑架了昭宗,捎带着带上崔胤,还有文武百官。

此时,长安已不“长安”了,朱温的部队随时都会打来。宦官们一商量,走。去哪儿?投奔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凤翔离长安不远,他们刚到那儿,接风酒还没喝,朱温的部队就追来了。李茂贞一扔酒杯,说:“看我的。”带着自己的部队出去了。一战二战三战,三战下来,他又带着自己的残部,落花流水归来。朱温的兵,趁势围了凤翔。而且,这家伙知道“铁凤翔”不好打,只围不攻,一年下来,凤翔城里的人就软的面条一样,饿得刀枪都拿不动了,更别说打仗。

李茂贞急了眼,叫来宦官们,长吁短叹:“我老李被围,实在无法可想,想借你们点东西贿赂一下朱老三,让他退兵。”

宦官们你望我我望你,不知李大人要借什么。待得士兵们冲上来,挥动大刀片子时,他们才醒悟,敢情,是要借他们的脑袋。可是,知道了,已经晚了。

杀了宦官,李茂贞送出昭宗,还有朝廷官员,朱温一挥手,带着皇帝和百官,还有他的士兵离开。

藉此一战,朱温奠定大唐救世主的身份,大赚特赚,一本万利。这,也是他把昭宗信件公布的原因。不公布,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自己就没有救驾大功,也就难以成为大唐恩人。

2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机会,掌握朝政,朱温当然不会放弃。

带着皇帝,还有文武百官回到长安。朱温先不急着走人,而是代替皇帝,发布命令,做了几件很要紧的事:首先,把皇帝禁卫军解散了,理由很充分,这些家伙,站错了队,连皇帝都敢绑架,反了他了。其次,在自己军队中,抽调一批精兵强将,组成新的禁卫军,保护元首。禁卫军首领,让自己侄儿朱友伦担任。

朝廷的政事,也得插上一手,让自己的心腹谋士李振坐镇这儿,给予监督,有什么事情了,给自己送份鸡毛信。至于自己,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回到老巢汴州,毕竟那儿安全。

这就是遥控政事,南北朝的权臣高欢也这样做过;再朝前推,曹孟德也干过。

这一下,昭宗皇帝傻了眼,自己辛辛苦苦,准备除掉宦官,夺回禁卫军兵权:手里有枪,心里不慌啊。可是,转眼之间,宦官兵权被接下了,可是转手易人了。而且,看样子朱温赖着那兵权,还不想放。老朱走了,小朱留下了。

昭宗也不傻,在宫里绕室彷徨,三夜之后,想出一法。你朱温不是在汴州吗?就那点兵,还要打仗,怎么顾得过长安。长安要增加兵力,不然,说不定哪天,哪位杀红了眼的军阀杀进来,自己就玩完了。

他找来自己的那位宰相崔胤,两人一商量,让崔胤写一封信,告诉朱温,就说皇帝想增加兵力。难不成,皇帝想增加兵力,你朱温还敢阻挡?那你不是明显地告诉世人,你控制着皇帝嘛。谅他目前还不敢这样。

信到了朱温那儿,果然,不久,朱大人回信,不但不阻挡,还大力赞同,说皇帝深谋远虑,所见极是,自己举双手赞成。

第二天,昭宗就让崔胤贴出招兵告示,而且,效果极佳,来应征入伍的人,川流不息,个个都是强悍威武的青年,是冷兵器时代当兵打仗的好手。

几天之间,天子新的六军组成了。望着这些彪悍勇猛的士兵,昭宗的腰杆子立马挺直了。

3

对于昭宗征兵,朱温当然不高兴。你这是干什么?想逃出我的掌控,没门。但是,他又不能不答应,毕竟昭宗是君自己是臣;再加上,自己叼到这块肥肉,天下诸侯,虎视眈眈,哪个不想抢一口,只是没有借口罢了。如果不答应,不是明摆着给人家送借口吗?

但是,答应后,朱温心里又憋得慌。由此可见,枭雄也不好当。

辗转反侧,朱温想出一个绝招,给朝廷找点小错误。到时,动手了,别的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想要的借口,不久就传来了:自己的侄子朱友伦死了。

朱友伦,是朱温二哥的儿子,从小跟随叔叔疆场厮杀,长枪白马,勇冠三军,是个帅哥不说,还满腹经纶,很得朱温喜爱。朱温曾经屡次夸奖:“此吾家千里驹也。”现在,千里驹死了,朱温能不伤心?

而且,朱友伦死得实在蹊跷。这位百战沙场的名将,没有死在刀剑下,却是死在一项体育运动中。朱友伦爱击球。那天,几杯酒后,球兴大发,找来几个部下,驰马击球。突然,一球飞来,朱友伦挥杆一击,球飞了,人也一头栽下马,再也没起来。

做为战将,在马上落下,是家常便饭,可这次,年轻潇洒的朱友伦就没迈出这个坎儿。

朱温接信,嚎啕大哭:反正一般的奸雄,都很会流泪的,都是演技高超的演员。哭罢,他拔剑击柱,对手下说,为了朝廷安全,我让侄儿做护卫,朝廷竟然害死我侄儿,我怎能不报仇?

于是,立马向昭宗飞章上奏。当然,奏章中,不能明白指斥皇帝,现在,他还得利用这块招牌,就来招“隔山打牛”,剑指昭宗最信任的崔胤,道:“司徒兼侍中、判六军诸卫事、充盐铁转运使、判度支崔胤,身兼剧职,专权乱国,离间君臣。”八字罪名,一气呵成,撼人心魄。接着,委屈无比,泣血请求:“请陛下立即诛之,兼其党与。布告天下。”奏章结尾,一串名单,都是大唐最后一点血脉和希望。

这些人一倒,昭宗就成了光杆元首了,还不是任自己摆布:砍树伐根,妙不可言。

随后,朱温统率六军,锦旗招展,刀枪如林,遥逼长安。他知道,这下,昭宗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里,高兴得哈哈大笑,他觉得,自己让人酒中下毒,舍弃一个侄儿,换来一个社稷,实在划得来。

4

昭宗和崔胤接到奏章,四目相对,呆愣无言。他们当然也明白,不能按奏章上的办,如此一来,大唐已空,回天无力了。

两人醒过神来,同时想到了新招收的禁卫军,如此雄壮的部队,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于是,昭宗给崔胤颁发命令:统率六军,迎头痛击。

崔胤接到任务,也知道,大唐国运,在此一战。成功了,兴许,大唐还可延续下去;失败了,唐朝江山,再无挽回余地。至于自己,殉国殉职,理所应当。他召来新招募的兵丁,振臂高呼,号召大家,保卫京城,保卫皇帝,保卫大唐。然后抽出宝剑,喊声:跟我来,杀。

兵士们纷纷抽出大刀,不过,没跟他去冲锋陷阵,却冲向了他,打掉他的宝剑,将他掀下马,捆翻在地,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崔胤这才知道,他和昭宗上了朱温的当了。

原来,朱温这家伙,在难以阻挡昭宗征兵的情况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当天就派出一批自己的心腹部属,个个百姓装束,来到长安,暗地投军。这就是昭宗招兵,青壮年纷纷而来的原因。他们是带着命令来的,不是当兵,是来卧底的。

这些禁卫军,在首领指挥下,捆绑了崔胤,再按照朱温列举的名单,一一捕捉奏章上的大臣。

昭宗此时,更是毫无办法,守卫他的人,也无一例外的是汴州兵。

一位伟人曾评价朱温:“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但他和曹操仍有不同,曹操出身官宦,有着士人的道德和标准。朱温出身流氓,狡猾得下流,几乎没有道德标准和做人规则。

前者,让社会道德普遍上升;后者,让社会道德走向腐败。

控制了大臣、皇帝,几天后,朱温驷车白马,扬扬而来。这次,当然没有前次那么客气了,举起屠刀,大杀官员,崔胤和奏章列举的官员,更是在劫难逃。这些人的尸体被扔入黄河,鲜血染红江水,朱温恶狠狠地大笑说:“此辈自言清流,让其成为浊流。”

大唐,在朱温的大笑声中,摇摇欲坠。

5

二进长安,朱温想,不能把皇帝留在这儿了,得带在身边,避免他再起花花肠子,撇开自己,搞起独立,届时就鸡飞蛋打了。

于是,朱温强令迁都,一把火烧了长安宫殿,带着昭宗,还有剩下的文武百官,向洛阳进发。沿途百姓见了昭宗,磕头在地,高呼万岁,昭宗流着泪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然后长叹一声,对身边的侍臣说:“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

昭宗这个皇帝,命运有点接近崇祯。国家不是他败的,可是亡国的苦酒,却得他去饮。他们都努力过,可惜回天无力。这,是他们让人哀伤的原因。

到了洛阳,昭宗身边,还有百多个小宦官,比较信得过。朱温当然不放心,一次,叫出这些小黄门,一个个缢杀掉,然后在军中选出年龄仿佛相貌相似的小儿,装扮成这些小黄门,去服侍昭宗。

可是,朱温虽狡猾,却也有失败的时候。昭宗身边,有个叫海寿的小宦官,很是得到宠信。一次,昭宗让海寿拿球,他东张西望,却不知球放在哪儿。还有一次,问他家在哪儿,那小子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

昭宗一见,大是起疑。宦官和小儿的辨别,十分容易,衣服一脱,自会明晓。

昭宗太精明了,做傀儡皇帝,太精明了,反而不是好事。

于是,朱温斟酌再三,定下计划,弑帝。为了遮盖自己的罪行,布置好后,他故意到前线去指挥战斗,撇清自己。昭宗死后,再回来善后。

氏叔琮这几个糊涂虫,从不读史,如读了成济弑杀曹髦之事,也绝不敢接下这活。更糊涂的是,他们跟随朱温那么长时间,却不知道朱温是什么样的主,到了人头落地时,才醒悟高呼,早已悔之晚矣。其实,当他们接到弑帝任务时,朱温已经准备好了,用他们殉葬,来堵天下人耳目。

杀了昭宗,朱温又立一小皇帝,即昭宣帝,三年之后,毒杀这个小孩,自己称帝。

朱温称帝,只是一个朝代代替一个朝代,对历史并无什么危害。

但是,他称帝最大的危害,是道德层面的。他不以规则出牌,靠卑鄙、计谋、铁血取得政权,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君臣道德准则。尤其称帝后,乱伦,奸污大臣妻女,更是将君臣父子关系,践踏为泥。

华夏道德伦理,到了朱温手里,已经被玷污得肮脏不堪了。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战乱频仍,朝代频繁更替的原因:人们已没有了起码的道德标准。

朱温称帝六年后,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朱温死的很惨,史书言:“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友珪自以败毡裹之,瘗于寝殿。”接着戴孝发丧,号啕大哭,灵前称帝。

朱友珪的做法,是朱温弑帝山寨版。只不过弑父弑君,更胜乃父了。

(余显斌,陕西省山阳中学31号;726400

本文发表于2011年11期《百家讲坛》(红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