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全职妈妈更累的是全职奶奶和姥姥,别再误解她们了!

 行之zlvl38pms2 2018-08-27

一起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

才是最重要的

文 | 火星主妇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山东一老人帮女儿三年带两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郁症》刷爆了朋友圈,也将老年人隔代养育的各种困难,暴露在大众的关注之下。

新闻里的李阿姨63岁,老家在山东,独生女儿结婚后落户了武汉。自女儿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李阿姨便隔三差五来武汉小住,和亲家母轮流带娃。

好不容易大宝上了幼儿园,没想到女儿又生下了二胎。于是李阿姨只好长住武汉,专职带小宝。却因太过劳累,最后竟然患了抑郁症。

同样是帮儿子带孩子的一位75岁的老阿姨,因为不小心吵醒睡着的孩子,被儿子说了几句,竟然一下子想不开跳楼自尽。撇下身后一对年仅1岁的双胞胎孙子和跪地长哭不起的儿子儿媳。

像两位阿姨这样,远离家乡、抛下老伴、放弃个人生活为孩子抚养下一代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青年报》在2015年一项针对二胎的调查里指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隔代养育的情况非常普遍。二胎开放至今,这个数据恐怕只会更高。

纵观我们身边的隔代养育,有的是孩子完全托管给长辈,父母很少出现;有的是长辈帮忙白天看孩子,父母会在下班之后和周末带回孩子;有的则是祖孙三代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之下。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因为两代人生活习惯不同、教育观念有差,似乎总是会产生一些摩擦。

有时候我们会特别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育儿方法,对老人的一些做法多加指责。其实是没有站在老人的立场,去理解他们隔代养育的辛苦之处。

老人的大部分辛苦,来源于带孩子,因为带孩子是一份对身体和心理要求都很高的高强度工作,以他们的年纪和健康程度,有时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

很多时候老人不能按我们的意思去带孩子,不是因为不愿意,实在是因为体力上做不到。

我在我们小区里是罕见的全职妈妈,我带宝宝下楼遛弯的时候,碰见的不是保姆就是奶奶外婆。

我有时候也会和奶奶外婆聊聊育儿经。我给她们讲,我在家会鼓励孩子自己吃饭,不给孩子看太多电视,没想到她们都说我这样带孩子很好。

但是她们自己却不会这样带孩子。

陈奶奶说:“我要是给小宝自己吃饭了不得啦,满脸满身都是,吃完了还要擦地洗澡换衣服,没有半个小时搞不下来。一套搞下来,我都累得吃不下饭了。”

张奶奶说:“你家阿姨搞卫生的时候你自己带孩子是吧,我搞卫生的时候,谁带孩子啊?不给孩子看电视,一天的事情都做不完了。”

确实,我们有的时候带一天孩子也会被搞崩溃,更不用说年纪比我们大得多的老人家了。

她们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弯下的腰比我们更痛;

她们蹲下抱孩子的时候,再起身比我们更难;

她们陪孩子在楼下跑的时候,追着孩子跑的脚步比我们更重;

她们比我们更怕孩子受凉感冒,所以会给孩子多穿衣服,因为生病了的孩子,照顾起来实在是太累。

老人带孩子还有部分的辛苦,是来自对小家庭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的不适应。

一天我接了儿子去练琴。在教室外等候的时候,我听见一位阿姨正在很大声地打电话。

“为什么迟到?还不是因为我又被老师留下谈话了!”

“你女儿天天作业都写不完,还上什么这个训练那个训练啊!”

“我跟你说,不用整那么多没用的,好好读书才是要紧!”

从她的只字片语里,我也听出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阿姨是一位奶奶,儿媳妇工作繁忙,所以平时都是她带自己的小孙女。

今年小孙女刚上一年级,但是学习习惯不好,写作业磨蹭,早上起不来,上课不好好听,成绩自然不理想。

阿姨儿媳妇认为,学习成绩固然要紧,全面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亦十分重要。

可阿姨却认为学习才是第一位,有多的时间赶紧写作业多好。

虽然观念有别,阿姨也一直在努力配合儿媳妇的安排。

为了适应年轻一代人的育儿观念,她只能更多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奔波在接送孩子上培训班的路上,陪伴在深夜写作业的孩子的书桌前。

偏偏今天不仅下雨,孙女又被老师留堂,所以钢琴课迟到了一会,结果偏巧儿媳妇打了电话来问。

我不知道她儿媳妇有没有在电话里指责阿姨迟到,但阿姨今天情绪的大爆发,肯定是因为日常压抑了不少委屈。

隔代养育就是这样一种工作,即使有时候受了气,也不能够任性辞职。

大部分隔代养育的老人们,自己带着小孩,却并不自由。

他们扛下自己子女一代的育儿重任,一边尝试改变,一边负重前行。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不能理解父母帮我们带孩子的辛苦,只是因为对教育子女的焦虑,经常话一说出口,就变成责怪。

“妈,你不要给孩子喂饭了,孩子自己会吃!”

“爸,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电视,对眼睛不好!”

“不要每次孩子一哭就拿出棒棒糖,你要和他说道理!”

“不要给孩子用大人用的筷子,会传染细菌!”

“不要总是抱着孩子,要让孩子自己走!”

“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总是惯着孩子!你们怎么就不听?”

我们害怕,长辈总是给孩子吃零食,会把孩子的胃口和牙齿统统吃坏。

我们害怕,长辈的溺爱,会养成孩子小霸王和无法无天的性格。

我们害怕,长辈的过度保护和事事代劳,会阻碍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焦虑无谓的扩大和想象。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曾说道:

“在所有的文化当中,祖辈都是溺爱孩子的。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在中国。这没有问题,来自于祖辈的适当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美好的体验。”

所以,比起不断在日常生活中纠正老人的一些育儿观念和举止,造成一种紧张的家庭环境,不如放下偏见,一起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似乎更有益处。

诚然,在隔代养育的家庭里,有一些老人,会显得尤其固执,喜欢用老一辈的经验压年轻人一头,不仅在育儿问题上和孩子爸妈针锋相对,甚至还会插手干预小家庭的生活。

有些孩子爸妈可能会认为,既然老人不按我的意带孩子,等他们老了我也不会好好赡养。

但是,子女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老人给子女带孩子却并不是本分。

我们从小被教导,接受他人的帮助时要记得感恩,怎么到了这件事上,就忘记了和老人说一句“感谢”,道一声“辛苦”了呢?

美国心理学家琳·洛特一直倡导,要积极赢得合作,首先要看到对方的行为、理解对方的感受。

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父母可以更愿意配合我们的育儿观念,不厌其烦地说教和指责,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反而要先感谢对方的付出,才是解开冰冻的第一步。

我家孩子今年面临幼升小,我妈妈老早就给我儿子买了一个公立小学的学区房,但是我却想要儿子去上一家新成立的私立小学。妈妈却不同意,反对得很激烈。

我给妈妈说了好多次我的想法,总是越说越僵。

后来我想起琳·洛特的方法,于是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首先感谢了她对我儿子这几年的照顾,更加感谢她经济方面的付出——购买学区房,希望她能在日后,一直支持着我。

没想到寥寥几句,我妈的态度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于是我更加认识到,在隔代养育的家庭中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最应该做的,就是常说那四个字——“您辛苦啦!”

这四个字,代表了我们对长辈无私付出和操劳的感谢,也代表了我们认可长辈在家庭中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很早就说过:

“人天生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

当老人认为自己的功劳被看见、自己的付出被认可,就有了在这个家庭的归属感,他们就会更愿意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不同的育儿观念,也会变得更加开放。

在如今的社会,隔代养育已经是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为了收获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不妨试试多多感谢那位帮我们带娃的老人。

先感谢老人的付出,

才是解开冰冻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