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州往事 | 海州票盐改革与陶澍“团队”

 陶文毅公七代孙 2018-08-27

陶澍,作为清代道光朝的一代名臣,自25岁点翰林起,历任御史、道员、巡抚、总督。作为经世致用的积极倡导者,他在任职期间切实解决了各地河工水利、盐务、漕运、农政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实际事务,堪称中国有古代向近代转折关键时期的改革县区,其思想和实践对于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位总督大人在港城留下了许多遗迹,也留下了许多传说,但是我们最应该铭记的还是他为海州盐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因为总督大人陶澍自身才干出众,所以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且刚正廉洁的文人士大夫,如魏源、包世臣、谢元淮、唐鉴、童濂等人,他们组成了一支优秀“团队”。在陶澍试行淮北票盐改革的八年间(道光十二年至十九年),他们或深入民间实地调查,或阐述纲领奠定理论依据。正是在这些人的鼎力协助下,淮北票盐改革最终获得了成功。

(一)

据史籍记载,盐业税是清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嘉、道年间,两淮盐务“弊端百出”、“口岸滞销,商情困敝,大局难支”,至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盐纲废坏,已一蹶不可复振”,到了“山穷水尽不可收拾”的“决裂之势”。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月,道光帝命陶澍兼理两淮盐政。在此期间,一大批曾受陶澍提携、栽培的文人士大夫纷纷参与其中,为票盐制的改革与推行献计献策。

展开剩余82%

包世臣,安徽泾县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举人,曾任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

道光十年十一月,也就是陶澍受命接管淮北盐务的前一年,包世臣即在《代议改淮鹾条略》中向陶澍提出了整顿两淮盐务的具体建议:一是裁减浮费,以减轻官盐成本;二是疏浚河渠,以便淮盐运销畅通;三是广招盐商,以便加速淮盐的运销;四是防禁私盐,杜绝灶丁透私;五是商人纳税,确保国库盐课收入。这些建议在两个月后陶澍与道光帝的交谈中均有涉及。

在具体实施中,包世臣还向陶澍提出了令“买客赴运司纳课,领票赴场买盐,有场员验明,发照出场”,这一观点在日后陶澍的票盐制改革中也得到了运用,即所谓的“分地销盐,课归商办”。其具体办法是:由商人集资到盐场采买食盐并销往各地,盐商在运司购票时即已缴纳完所有税款。

道光十一年底,陶澍在淮北着手推行票盐制改革。史料中记载:“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分设行店,听小民投行购买,运往售卖。择各场要隘之地,设立税局,给以照票,注明斤数及运往何处售卖字样。凡无票及越境者,仍以私论。”如此一来,这种做法便彻底解决了纲盐对盐务的垄断,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符合两淮盐场当时的实际情况,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盐课收入。

票盐制仅实行不到半年,便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优越性。文献载:“陶澍周历各场……委员领运倡导,既而人知其利,远近辐辏,盐船衔尾抵岸,为数十年所未有。未及四月,请运之盐,已逾三十万引。是岁,海州大灾,饥民赖此转移庸值,全活无算。”同时,“票盐之课,溢于原额,淮北通纲之引,俱以请运全浚,是票盐之利,实足以下便民生,上裕国库。”为了保护集资购票的小商贩的利益,陶澍于道光十二年的五月颁行了《试行票盐章程》,强调票盐多系民人贩卖,资本不多,各衙门官吏、差役均不准向民贩索取陋规,一经民贩指控,或经发现,即严刑究办。

由于盐利丰厚,私盐始终屡禁不绝,包世臣认为,私盐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食盐的场价与岸价相差太大,“以坝较场,相距水程二百四十里,而余息倍差;过湖加水程四百里,而获利三倍。虽从前枭徒贩私之利,不能及此。”盐枭之所以宁愿冒死犯法,是因为这其中存在丰厚的利润。另外私盐的存在,在于“小贩不得盐而无可告,晒丁苦累而莫之恤也。小贩不能得盐与场商,则增价而买于晒丁;晒丁不能取给于场商,则匿盐而售于枭徒。”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包世臣向陶澍提出了“治私四法”,即“平坝价,增场价,限买数,以利小贩”;调整制盐与贩盐利润分红比例,“使客池户与垣户分润”;疏通运道,消除走私径路;设防缉私。陶澍接受了包世臣的上述建议,私盐于是大减。

(二)

陶澍的团队里有个重要成员名叫谢元淮,相信许多熟悉咱老海州历史的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陶澍在淮北推行票盐制改革的积极践行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谢元淮主修的《云台新志》付梓刊印,此时他的职务是淮北海州分司运判。

据史籍记载,谢元淮,字钧绪,号默卿。湖北松滋人。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纳捐监生。二十二岁即从政江苏,却始终不得其志。直到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因漕运通道受阻,江苏巡抚陶澍奉命谋划海运,时年四十二岁的谢元淮才被得以重用。据《养默山房诗藁》一书记载:道光十二年,谢元淮在《青口除夕》一诗中写道:“余自道光五年创办海运,六年挑吴淞,皆于上海度岁。八年解饷入都,舟次丹阳。九、十两年均疏浚秦淮,除夕犹羁白下,今年又在青口。”可见在此后的数年间,谢元淮协助陶澍圆满完成了镇江催运漕粮、疏浚吴淞江、秦淮河以及押运粮饷进京等紧要事务,屡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二月,谢元淮奉命赴海州调查淮北盐政。十二年(公元1832年)正月,谢元淮被任命为青口盐务委员,着手协助陶澍筹划票盐改革。当年四月,陶澍亲临海州查勘灶场。二十五日,谢元淮陪同陶澍等一行登临云台山检阅东海水师。其间,陶澍修三元宫、建海曙楼。谢元淮也在此时结识了海州名士许乔林,二人一见如故。

为倡导票盐制改革,谢元淮与海州州判龚兆琪、孙从九等人共同出资,购买五百盐引为先导,销往安徽怀远、凤台等地,众多商贩见有利可图,便踊跃随行。时年七月,谢元淮拜别陶澍回到青口,着手办理票盐归团法。在《鹾言二十二首》中谢元淮曾写道:“七月来祝其,开辟披荆榛。”由此可见,此次发生在青口的票盐制改革,谢元淮面临的困境是何等的严峻。

在《青口设局收税章程禀》一文中,谢元淮向朝廷疾呼:“查临兴场之唐生、兴庄、柘汪三疃,相距百有余里,远在海隅,踹地成池,引潮晒卤,费工最省,产盐最旺,每年所产何止三四十万担!商既弃之如遗,官亦鞭长莫及。煮海之利,遂为私枭所擅。”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仅数月时间,青口所辖的三疃已售盐引万余担,上缴税银五千九百四十两。谢元淮在《鹾言》中感叹:“惟兹票盐法……其利在万世!”

此外据《朱批奏折·财政类·盐务项》记载,道光十二年八月,时任淮北海州分司运判的单壮图因抵制推行票盐而被罢免。当时,单壮图“因票盐无利于己,屡生异议,冀惑众心”,陶澍对此种行为予以申斥。单壮图竟于七月初五擅自离场,并长期滞留扬州,“连旬逗留”“催饬不归”。八月初一日“以患病请假”,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拒绝推行票盐改革。于是,陶澍当机立断决定裁撤单壮图海州分司运判一职,由湖北人童濂接任。

到了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十一月,童濂奉命代理淮南监掣同知,此时已升任无锡知县的谢元淮接到陶澍的调令,命他接替童濂,兼任“两淮盐运使司海州分司运判”一职。

一个月后的十二月初四,陶澍在觐见时,道光帝念其改革有功,御笔亲题“印心石屋”赐之。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夏,谢元淮命州人将其临摹与云台山水帘洞西侧。也正是在这一年的仲秋时节,由谢元淮与许乔林共同编纂的《云台新志》十八卷付梓刊刻。“此其时矣,元淮从事海滨历五寒暑,画勤公事,宵对丹铅。”最终成就一代名志,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文献史料。

(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 供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