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一生最器重的人才,却因做错了一件事,导致曹操必须狠心杀他

 青蒿绿叶 2018-08-27

曹操,字孟德,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大的枭雄。提到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的才能,却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毕竟他是一个真正的全才,不但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曾自著兵书十万余言;亦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很多名篇至今仍被世人传诵,并早已被奉为了经典。所以,几乎在所有人的认知中,他本身的能力,都是他成就霸业最大的倚仗。然而,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争霸首先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持,毕竟就算曹操能力再卓越,也不可能事必躬亲,而他阵营中很多著名谋臣,例如英年早逝的戏志才、郭嘉;成为曹操谋主的荀攸;以及钟繇、陈群、杜袭等名臣,都有一个共同的举荐者,他的名字叫做荀彧。要知道,虽然汉末三国人才辈出,但是各路诸侯依旧个个求贤若渴,荀彧为曹操举荐了这样多的大才,而且个个都为曹操成就霸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功劳不可谓不大。换句话说,曹操一生最器重的人,就是荀彧了。

另外,有了文臣武将的支持,想要发展壮大,就要确立明确的战略方向,例如沮授曾建议袁绍先取冀州,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展,助袁绍一统了河北四州;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助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等等。众所周知,曹操势力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离不开两大战略,一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二是“迎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这两大战略的提出者,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也叫做荀彧。

而且,曹操是一个开拓之君,戎马一生,因此他每次出征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绝对靠谱的人,为他留守后方。有一个人,一直到去世,都为曹操负责此事。当曹操征讨徐州,为父报仇的时候,陈宫、张邈等人勾结吕布,意图献出兖州。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此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硬是为曹操保住了范县、东阿和鄄城,避免了曹操无路可退,无城可守,为曹操东山再起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个人还是荀彧。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荀彧是曹操势力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功臣,并为后来曹魏得以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他的结局非常惨——先是被曹操调离权力中心,“发配”到了寿春,然后收到了曹操赐下的空食盒,于是选择了自尽。《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暗示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自尽呢?是因为觉得荀彧功高盖主吗?答案是否定的,曹操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一生中降将都收拢了不少,他麾下功高甚大的人也不少,但他从来没有因为猜忌,而将哪个人处死,更何况追随了他数十载的荀彧呢?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要杀荀彧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虽然荀彧忠于曹操,从无背叛之心,但他真正甘心效忠的,却是汉室,因此,当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让伏完组织人手,除掉曹操时,他明明知情,却选择了隐瞒;因此当曹操打算称魏公的时候,他选择了劝阻。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上,曾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并非关羽,而是荀彧。

正是因为荀彧对汉室的情结,曹操根本不能继续留着他——在此之前,曹操忙于争霸,与汉室的斗争并不明朗,又需要倚重荀彧的才能,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曹操一统了北方,一时之间又没有能力平定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他与汉室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这时,他与荀彧之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显露,他不能冒这个险,所以荀彧必死无疑。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荀彧和曹操,都没有做错什么,只不过因为最终追寻的目标不同,这对君臣只能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但荀彧还是令人唏嘘的,毕竟虽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他的确是曹操成就霸业最大的功臣。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