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脾胃病症的辩证和治疗

 伊悠帆123 2018-08-27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胃居于中焦。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升,喜燥厌恶湿;脾主四肢,主统血;脾在体合肌肉、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其色为黄而应土。

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其中,脾主运化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收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全过程。故中医将脾胃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功能相对不足,于是,又提出了“脾常不足”的观点。这一观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症的辩证思路

①运化与升清的功能失常

在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 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脾胃功能低下、贫血、全身虚弱、发育迟缓、少气、倦怠、懒言等。

  • 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淤等。

  • 自身运化功能失调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

  • 水液停留。

  • 脾气不升、脏器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②脾不统血

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益出脉外,其为病则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等症。

③肌肉四肢不荣。

  • 水湿内停:表现为肢体困重、头重如裹、肥胖、懒动。

  • 肢体失养:消瘦、四肢无力等症。

④窍道与唇受累。

脾开窍于口,其华再唇,人之食欲了、口味、口唇色泽变化可反应脾之功能。若脾胃功能健旺,则食欲好,口唇红润;反之,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腻,口甜,唇色无华。

三、脾胃病症的辩证与治疗

①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头身困重,疼痛,麻木,脘腹痞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簿,苔白腻,指纹滞。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摩腹等

②湿热蕴脾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秽臭,或有发热,汗出热不解,皮肤疹子,瘙痒,或见小便黄,苔黄腻,指纹滞。

l代表穴位与手法:清大肠,清脾经,清胃经,清小肠经,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

③食积胃肠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嗳气酸馊,大便臭秽,舌苔厚腻,指纹滞。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胃经,清大肠经,捏挤板门,掐揉四横纹,推六腑,揉天枢,捏脊。

④脾气虚

临床表现:食少,食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或见久泻不愈,舌淡苔白,指纹色淡。

代表穴位与推拿手法:补脾经,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揉足三里。

⑤脾阳虚

临床表现:气怯形寒,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得温则舒,面色少华,或水肿,舌淡苔白,指纹淡。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中脘,推上上三关,摩腹,揉丹田,揉足三里。

⑥胃强脾弱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呕吐,反酸、嘈杂,消谷善饥,烦渴,多饮,消瘦,少气懒言,大便先干后溏,舌苔簿白,指纹滞。

代表穴位与推拿手法:补脾经,清胃经,清补大肠,揉板门,掐揉四横纹,捏脊。

中医上讲“脾常不足”,尤其对于孩子来说,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关系。“脾胃伤则百病生”脾胃如果受损,气血生化乏原,就会引起诸多疾病,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脾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