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外→美高→杜克,李逸章的分享会,你会错过吗?

 申屠ing 2018-08-27

李逸章(南外211级初中、2014级高中)


美高交换生,今年被杜克录取

李逸章同学简历

李逸章,高一时候到圣路易斯大学高中做交换生,由于表现出色,成为南外第一个被圣路易斯高中挽留下继续学习的交换生,并于今年被杜克大学录取。

本周日(7月2日)下午3:00——4:30,我们特邀李逸章同学为大家举办一场线下分享会,有兴趣参加的速速添加南小妹微信(njnanxiaomei)报名吧!

以下是李逸章同学申请季的一篇分享——《探索、感恩与远方》

《探索、感恩与远方》:

展开剩余92%

当收到南小妹的邀请,写一篇关于RD(美国大学常规录取)选校的文章时,说真的,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在这两年多的离乡日子里,中文文字基本被我抛在了脑后。因此,此文中若是有什么字句拗口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此刻的我,盘腿坐在住家地下室的印花沙发上,身上套着一件深蓝色的,洗皱了的SLUH学校形象大使短袖衬衫,一条牛仔裤,脚上是一双天天穿、穿了七个月的红蓝色帆布鞋。我的胸前荡着两个挂坠——天主教十字架和天主教Kairos退修会项链。

我是带着耳机的。耳机里循环播放着Marian Hill的《Down》。旋律很轻巧,就像理想中的生活一样——我喜欢干净的女声和不过分虚荣的混音。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一种被大学申请与高中生活洗净大脑的状态,一种有一点恍恍惚惚也有一点不明不白的状态,一种被清去了杂念,准备轻装出门的状态。

申请大学,七个月的探索,磨去了我很多思想上与心理上的棱角。

申请大学,难!“难”这个字是有多层含义的。在完成美国高中学业的同时,申请二十多所大学是难的;一个人每天撑到凌晨写稿、改稿是难的;接受自己REA没有被哈佛录取是难的;圣诞新年假期不能回中国探亲也是难的。但回头看看,这些“难”,都是经历中的难,是身体与心理上难。这种“难”,是一种经历过后,可以慢慢咀嚼与回顾,也可以像玩笑一样提起的“难”。

这种“难”,也是思维与情感上的难。对我来说,申请大学不只是填表格、写文章、交申请费那么简单。申请大学,之所以说是七个月的探索,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的:回顾、精炼与等待。

去年的九月到十月间是“回顾”。回顾我自己在过去的四年里都做了什么。爱心双语公益阅读、美国公派交流、个人绘画、美高在校职务、美高公益领队、学校形象大使、校报校刊等等。一想到每个人的简历拿出来都光鲜夺目,我的内心有时难免会打嘀咕。就是在“回顾”这个阶段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紧迫感与敬畏心。在那时,我开始感到自我的渺小,开始惶恐而胸中无数,开始纠结大学的选择,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当你自我怀疑时,请不要惊慌,因为不是你一个人这样。

去年十月到今年初是“精炼”。我绞尽脑汁,用最好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过去,明确目标,初步规划自己的短期发展方向。“精炼”的过程逐渐变成了解剖自我的过程。这一种认知,不局限于我大学想学什么,或是以后想追求什么样的事业,更包括了我对我自己心态的了解。在反思之中,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追求自己的热情是重要的,机械地遵守规则是可有可无的;情感与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物质生活是可有可无的;信仰与宗教是重要的,聚会玩乐是可有可无的;尊重自己是重要的,追逐潮流、讨好他人是可有可无的;知识与书籍是重要的,社交软件是可有可无的;还有,音乐与艺术是重要的,梦想是重要的,睡眠是重要的,家庭是重要的,学习技能是重要的、回报社会是重要的等等。

一月到四月是“等待”。等待,极大地磨练了我的心态。我自认为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也恨不得我今晚提交申请,明早就能知道结果。三个月,多少人像是挂在细线上的木偶,祈祷着在发榜的那天,大学不会狠心地把线剪断。我最好的朋友Sam与我都提前申请了哈佛,都在十二月被defer。我们又一起申请了二十多所大学。在美国,申请超过十所大学的孩子就被认为是疯狂的了,而Sam与我的做法,在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为此,我也非常感激Sam这样一位挚友的存在,他与我互相鼓励,共担风雨,是我高中乃至人生之一大幸运。Sam也是我们学校毋庸置疑的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在这三个月的等待中,我时常会担心:倘若我俩中有一人没有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彼此将会很难堪,很过意不去。因此我的心一直是悬着的。

在陆续收到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UCLA、斯瓦斯摩学院等几所大学的offer之后,我没有之前那么慌张了。那一刻,我满脑都是即将发榜的西北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当得知我被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放入等待席时,Sam(被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双录取)第一时间给我打来了越洋电话:他说:“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我相信你。无论你去哪里,你都将会极为成功的。因为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杰出的学生、画家、公益领袖。你的个人价值不会因被录取与否而改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就是这样,即便我们高中毕业之后不再相见。”那是早上五点三十,我独自坐在床头,还在等......但已不再仅仅是焦急地等大学申请的结果,而是等一颗逐渐平静下来的心,是一种自信与感恩的情绪。

接着的是十二天的等待,等待着下一封录取信的到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明德学院、威廉姆斯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范德堡大学接连把我“拒绝”或是“等待”——时间过得很慢,我感觉稍稍有些无助,感觉自己信心也快被磨穿。现在回想起,令人欣慰的是,我没有过度的失望,没有自暴自弃,没有丢掉友谊与感恩,没有被嫉妒与焦躁弄混了头脑。

3月29日晚,我收到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有种突如其来的兴奋。我第一时间给Sam打了电话,得知他也被杜克录取了。在我们欣喜与互相祝贺的同时,Sam在短信中给我发了这样一句话:“I’m very thankful and humbled by this, Lancer, by the decisions I’ve gotten so far.It’s been a great ride. I’m glad we could do this together.”在迸射的情感之间,Sam又一次真正教会了我感恩——感恩大学给予我们的认可与尊重,感恩彼此的存在,感恩学校、家庭、朋友,感恩生命,感恩自己的坚持与执着。那一刻,我又成长了。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此文的意义不在于介绍我大学申请的全过程,不在于列举个人成就从而帮助未来的申请者进入名牌大学。我的个人履历与经验远远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然而,我相信,通过这七个月的成长,通过这两年多的美高生活,我的心态与思维方式也有些不同于其他的中国青年人,这是我想传达的。

在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与蜕变不断的过程。我的心理与认知是伴随着经历一起成长起来的。倘若一个孩子能在高中阶段就变成一位独立的人才——生活独立、经济独立、思维独立、认知独立,他(她)的潜力将是无法估量的。这样的孩子会看得更多,更远,能够走出学习、家庭、朋友这样的小环境,沉浸到社会的大环境中。这样的孩子在看到一条新的法律条款的时候,也许会想起社会中最不幸运的人们,会想到他们的生活是否会被这条法律影响,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去背诵这一个条款。这样的年轻人才是未来的精英,因为他们渴望接触社会,最早地形成独立的认知。他们勇于去与陌生人交流,勇于去接受拒绝与被拒绝,勇于否认朋友或家长的观点。这样的孩子,会主动地去做一些常人无法轻易理解的事情——也许是制作一部有关于中国同性恋人群的纪录片,也许是与写一部建筑工人口述日记,也许是收集家谱探寻百姓家庭历史——他们的见识与经历将远超过于考试、竞赛的孩子。他们走的是不一样的道路。这是美国大学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至于我,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成为这样的一个孩子。只是我回头看高中生活时,突然觉得这是我的一个理想罢了。然而,很让我欣慰的是,美国的教育与生活给予了我这样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是我在中国从未有学到过的。

成长是从不停止的。现在的我,正在努力追寻着这样一个理想——成为一位生活独立、经济独立、思维独立、认知独立的青年人。我也正努力追寻着那一切重要的事物——自我尊重、信仰、家庭、担当、感恩等等。申请大学只不过是漫漫长路中的一个节点,而对个人未来的投资才是一条剪不断的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