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位男神稳稳控场!李逸章、郑中元、郑路潇的美国名校初体验…

 申屠ing 2018-08-27

↑↑↑

1月5日晚,南小妹邀约了这一届的三位男生——李逸章郑中元郑路潇分享了他们的美国名校初体验,郑中元担任分享会的主持人。三位男神说了啥?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李逸章

杜克大学

                        

你为什么进不了美国名校?

对于美国大学申请与教育现况的反思

我先来说个故事吧。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是美术史上最为有造就的雕塑家之一,但他的一些雕塑和真人非常不像,可以说完全不是按照真人去塑造的。别人嘲笑他,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米开朗琪罗说:“百年之后,还有谁能知道我的雕像像不像真人呢?”

米氏所需要塑造的是他内心所希望赋予的精神,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在他的信念之中,这种美不一定要服从于现实,而只服从于精神与信仰。

米开朗琪罗之前有另一位非常出名的雕塑家,叫做多那太罗。多那太罗的雕塑与米开朗琪罗的恰恰相反,别人常常批判他的作品过于真实了,完全摈弃了佛罗伦萨的传统美学辞藻。多那太罗最著名的雕塑之一叫做祖孔,是非常真实,傻,而且丑的,但这是一个“思索、痛苦、感动”的人,表现了美学用线条所勾勒出的精神生活之美,是一种“思想家的苦闷”。

这两位大雕塑家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了他人、社会对于“做什么”的具体要求,尊重了内心的精神价值,去追求个人心中的美与思想哲学,去寻找、表达自己的“为什么”。强大的精神驱动了他们。

为什么要讲雕塑艺术?这与大学申请与教育现况有什么联系呢?

我之前做了一小段时间的留学咨询,期间常常会问起学生——你为什么要去做某一个公益,为什么要去带领某一个社团,为什么要去参加某一种竞赛。实话是,我很少能听到让人满意的答复,回答大多都是“大家都在学竞赛”,“大家都在做模联”,“我希望去帮助社会”。没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中美学霸在美国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区别。

一个中国学霸,高中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打造了出彩的简历,进了大学后好好学习,参加了一两个社团,但大多时间花在了图书馆里。大多数人选择了计算机或是金融。说起就业,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投资银行、资讯公司或是西海岸的科技巨头。

一个美国学霸,高中做科研、社会活动、报刊杂志等等,进了大学好好学习的同时,开始寻找新的资源,开启新的公益项目,充实自己,用新的方式推动社会进程,关注社会群体。他们的专业选择更加多样。(当然,特例存在,此处我描述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 为什么我们说不出、写不出自己做一件事的理由与价值?

· 是什么造成了中美学霸专业、课业、生活上的区别呢?

· 是什么让很多美国学霸“不忘初心”,追求自己热爱之物?

· 大学招生官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常常有高分的“学霸”被多所美国大学无情拒绝?

我认真地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欢迎批评。

Simon Sinek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演讲家之一,他对我的影响很深。他在TED上的演讲已经成为传奇。Sinek最早的一场TED演讲是在2009年,当时他所提出的观点是: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 人们买的不是你做的事儿、你造的东西,人们买的是你的价值观、精神观念。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为了阐明这一道理,Sinek问了三个问题:

Why 为什么?

How 怎么做?

What 做什么?

三个问题关键,但同样关键的还有问题的顺序。

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先去问why,再去问how,最后在去寻找what的答案。人们会因为一种价值观而去信任一个品牌或是一个个体。这也是苹果公司能够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精神价值、他们的why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

人们买的不是你做的事儿、你造的东西,人们买的是你的原因、精神观念。

回到大学申请来谈。我们还是问这三个问题:

Why 为什么?孩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How 怎么做?孩子该怎么成为这样的人?

What 做什么?孩子该做什么事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每个周末跑去敬老院做公益,要飞到全国各地打辩论、参加模联,要几百个小时把自己埋葬在实验室里做科研。我们只知道去做事,但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去做,事件的精神价值是什么。

盲目做事从来就不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是一种大范围的社会现象——我们不知道、也不去思考我们为什么做一些事。

环境的盲目导致了个体家长与机构的盲目,因而导致了每一个孩子的盲目。孩子们开始盲目地服从大多数人的“美学辞藻”,却丢失了自我的精神与哲学。

或许,我们始终在告诉孩子做事,从来没有教会孩子做人,没有正确地引领孩子去寻找why。价值推动行动,行动证明价值。

做一件事——无论申请大学与否——如果这件事儿不简单、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持,如果这件事儿不是人人都做得了的,喜爱已经不足以驱动一个孩子的了。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探索做一件事的驱动力,而不能停滞于发掘孩子的热情与爱好。一件事,需要能满足人性,需要能真实地去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最早的出发点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对我重要?是家庭吗?是社会吗?是我的个人能力吗?是他人、社会更好的发展吗?这是每一位申请者需要最先思考的问题。

话说回来,大学招录的不是一推简历,不是学生们之前做的事儿,而是一个个——他们认为有思想、有灵魂、有明确个人核心价值观、有前途——的人。

高中毕业,很多课外活动随之结束。事情可以再做,但人性不会离去。有明确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在更加充实的学术、法律、商业资源下,做更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做更深入的科研。大学所投资的,是一种前途,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申请者之前获得了多少奖,不是他们之前在公益上花费了多少个小时。

这一点,是千千万中国申请者以及申请资讯机构、留学中介还没有能够深入理解的。

很多人说美国大学招录学生是几率事件,谁都说不准、说不清什么样的孩子能被录取。对,这说得很对,但我很肯定:这几率事件中,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我身边的美国学霸们,高中做的课外活动大不相同——有生化科研,有诗歌报刊,有社会公益,有政治宣传等等。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共性?我的结论是,他们的what(做什么)也许很不一样,但why(为什么、价值观)也许有相似之处、有规律可寻。

这是我所观察到的、我身边最为杰出的美国孩子们的一些核心价值观:

Insatiable hungers for knowledge and truth.

对于知识的无限追求。这种力量驱动着孩子去做科研与学科竞赛。他们能够追随着导师、教授,坚持数年的实验室工作,这是求知欲所推动的。

Blazing desires to better the society and promote social changes–through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justice-relate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entrepreneurial, etc. means.

对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渴望——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正义、人文地理、环境、教育、创业的方式,让社会变得更好。我最好的朋友,在我俩一次偶然的对话间,开始滔滔不绝地聊移民问题,说了近二十分钟,并引用各种实时数据与学科研究。她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关注与热情,对于理想社会的探索,是我没有预想到的。

Formidable drives to sharpen their skills and push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personal limits–in music, sports, art, business, travel, and spiritual beliefs.

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突破个人极限——音乐、体育、商业、旅行以及个人信仰。一个派对上,一个偶遇的女孩跟说起她与父母卖掉房子后游历62国的经历。“我来自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但我们一家对远行与探索有很深的信念。这多年的游历这是爸妈能给予我最好的教育。”

Strong love for those around them –through spiritual, emotion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ir family, friends, and school.

对于身边人深深的爱与关怀——他们在精神上、情感上、经济上支持自己的家人、朋友、学校。之前认识的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小哥,在高中几年打过十五六份工,只为支撑起一个破碎的低收入家庭。

Bullet-biting personal strengths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in coping with family issues, poverty, losses of loved ones, failures and setback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 social injustices, etc.

在困难面前的坚韧与不屈服——他们在面对家庭破碎,贫困,亲人离去,失败与挫折,身体、精神上缺陷以及社会不正义现象时表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我最亲近的一位朋友曾就自己抗争抑郁症的历程侃侃而谈,并开启了自己的人文项目,帮助身边的精神压抑的同学。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个人价值,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曾经为课外社会活动设计了一个公式: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身边人了解不多的方向,进行一定的学习、探索,再付诸于与社会意义有关的实践。当时举的例子是中国餐饮文化与营养学。

然而,我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是出了根本性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从“做什么“出发并开始延伸思考,而没有从“为什么”出发。申请大学,我们不应从已经做出事物中寻找核心价值观,而要在核心价值观的驱动之下去做实事。

相比于“我要做什么样的事”,你得先问自己“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单单去探究你要做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大学看不到你这个人,就出了大事故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校友面试,因为大学可以通过一双成熟的眼睛立体地看到一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我做了一件事儿,最后突然大彻大悟——是行不通的文书,因为这个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大彻大悟,转变都是一步一步发生的,人格都是缓慢地被培养起来的。大彻大悟极少极少,也不必在文章中写——很容易被人看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想在文书中看到你为全人类代言,说人类需要做什么。我们听人类的使命听了太多,你的个人我们却一无所知。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再会和学生说:“不,你不能写这个,这个题材太普通了。”

是你的事情,你就可以写,千千万万的人也许写过了,但这千千万人之间,只有一个你。你需要做的,是写出你最为真实地人格。如果你个人并不相信支教,并不相信义工,并不相信学科考试与对于万物真知的追求,你写出的文章必然与其他千千万同样不相信的申请者写出的文章一样——这才是我们为什么常说:“不,你不能写这个。”

你在写一篇文章前,要自己先相信这一篇文章中的价值观念。如果你相信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在文章中的灵魂,请不要让任何人去动摇你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在这个缺乏人文与信仰追求的社会,太宝贵了,我们丢不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告诉学生:不要去标新立异,不要去故意写特别古怪的故事。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故事,可以。但如果你是为了写奇怪的故事,而去故意写奇怪的故事,对不起,没有用的。故事的确奇怪,招生官看了也许不过一笑,你的灵魂不在。

真正有着独特世界观社会观个人价值观的人,自然会去做与众不同之事,他们去写那些与众不同之事,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这样的事儿,我之前在帮人修改文书的过程中,看得太多,太明白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申请,不是一个高二或是高三的事儿。

与其叫做大学申请,不如叫做为大学做准备——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备,一种成年的准备,这是需要很早就开始的。

这就是为什么,思考和行动永远是相互伴随着的。没有思考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行动的思考是无用的。

所以,如果你还有时间的话,如果你相信我说的这些话,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那就试图屏蔽这个社会盲目的杂音,自己静下来思考一下。也许你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个人喜欢有背景音乐。

思考什么呢?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要追求什么样的价值?什么对我最为重要?

我该怎么做才能这样有价值地活着?我怎么做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心中有一种不会被外界杂音所磨灭的追求?

最后问,我该着手做哪些事儿,才能达到我的目标?

我相信,多一点思考,再自律地去实践,你的弯路会少走很多,你会获得真切的自我满足,你会成为一个更加真实而真诚的人。

我也在这条路上探索,我也在自问。

祝大家好运。

郑路潇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大家好,我是郑路潇,是南外2017届的学生,现在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这座大学在圣路易斯,话说和南京还有点缘分,是中美第一对友好城市。刚刚李逸章同学的演讲非常的好,我其实一直也在思考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每次在申请时写文章可以写出这件事情,但是想不出来到底为何要去做。有的时候是家长把孩子带到活动中去,比如家长会帮孩子报名什么活动,带孩子去参加什么项目……但是那时候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到了高中,我就是感觉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别人问你为什么要做,自己也讲不清楚。从初三到高中的时候,我一直喜欢化学,所以就去搞了化学竞赛,我爸爸当时就想让我去搞物理竞赛,觉得物理竞赛用处更大一点,但是我坚持要学化学,我爸也就遵从了我的意见,索性后来我搞的还不错。在初二的时候,爸爸帮我报名了一个支教的活动,我觉得挺有意义的,每年都会去做,但是一到申请季写文书的时候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包括前段时间学校有个小活动,挺有意思的,我也感兴趣想去做,可还是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可文书的题目偏偏就是“为什么?”万事都要问:“为什么你要去这样做?为什么你选择我们学校?为什么你选择这个专业?……”如此多的为什么,我自己现在可能还在想这个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个答案。

我初中、高中都是在南外读的,初中、高中的时候都有去美国,但是也没有去过类似夏校的活动,对美国的大学属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所以在ED申请的时候感觉挺随意的。这个学校不要文书,排名、各方面都不错,那就先申请了,那时候很没有自己的主见,导致申请书发下来的时候自己慌了,发下来的时候才意识到,我还有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要去美国了,我对美国任何事情都不了解,从最起码的生活到学术方面完全都不了解。所以呢,从这之后我才想着我如何去挑战一下我自己。以前有很多事情我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做的,比如站在台上做演讲,小的来说到背单词做阅读我都不想做,内心比较排斥这些事情,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真正想去了解一些事情。比如说在学术上,录取通知书拿到后我去报名了一些像美国历史这样的AP课程,这些在以前我都不会去想的。以前在学校里,老师说有一个活动,我第一时间想的是这个活动有多难,我不敢去。但是到了后面我会自己主动地帮老师,学校里面有一些机会我会自己想去争取一下。比如说学校里的外事活动的组织,艺术节的参与和主持,我以前认为和自己完全没关系,不敢去做,但后来高二去尝试了之后就觉得也还好。

除了学校里的活动,我也在生活技能上挑战了自己。比如说烧菜方面,我奶奶和我爸爸都是非常好的厨师,从小到大他们都很想教我,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后来我爸把我送去学习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好像真的没有这么难。如果真的想学,会有很多人帮助你,事情就真的没有很难。在美国大学里面自己可以稍微烧几个菜打打牙祭,其实还挺不错的。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除了在这些方面我锻炼了自己,在体育方面也给了自己一些挑战。我以前的体育技能在班里不是倒一就是倒二,现在也会去跑跑步锻炼锻炼。高三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去学习驾驶、烹饪,还有很多人会拉一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学一学AP,这些都是对进入大学非常有帮助的,很多同学和家长也会利用这半年好好的相处相处。高三下我做了很多的事情,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虽然高三下做了一些准备,但是进了大学,我还是一脸懵比。学校一开始会给国际生准备开学活动,所以根本没必要担心在美国如何办理一张银行卡,或是如何住宿,或是在学校能否找到路……在我们学校,同学们的分为非常友好,无论你有什么事情,找同学或者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都会给予帮助。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问题存在,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的阅读和写作,当然还有我的英文交流能力,达到美国本土学生的水平还是不够的。我之前18年都是在国内,到了美国之后大家都在讲英语,我的英语会提升很多,但想和他们聊核心的东西还是有困难的。我现在有很多的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说我的阅读量非常小,比如说第一学期我还未写过一篇文章,我选全是复习考试的科目,当然了,考试成绩非常好,中国人非常擅长考试。美国人非常喜欢聊美剧、电影,但是因为我不爱看,我一点话都插不上。这是我需要改变的地方,否则和美国人聊起天来会非常难过。在美国我非常受益的一点就是可以规划自己的时间,我来告诉大家我每天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都做些什么,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学习。我看了国内大学每天上课还蛮多的,在美国我们每天上课大概四个小时左右,我们学校选课非常自由,应该是全美最自由的学校之一。你想选什么专业、什么院系都可以,甚至转换专业、院系都很容易。我自己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但是我也选了一些诸如心理学、经济学之类的课程,希望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把之前生的AP炒炒熟。在其他的时间做什么呢?一日三餐正常进行,但是食堂效率比较慢,要排队半个小时左右。在吃的方面,其实挺不适应的,有两个月肚子都有一些小问题,所以大家都说回中国要好好吃。一日三餐几乎都是非常美式的餐点,而且非常贵,我和在国内的同学说,学校食堂一根香蕉卖一美元,两片面包加个鸡蛋卖五美元,同学们都当作笑话四处传播。

在我们学校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在大一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实习的机会,虽然说比较难去搞到它,但是你可以到大学里去当助教,去一些社团参加活动。为了增进和外国人的交流,我也参加了一两个社团,每周会有一些社团的会议。学校里还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组织大家一起做一些学术交流,我现在也在申请加入这种活动,不过要写一篇文章,就是“为什么要参与……”,关于这个问题,我依然写不出来,还在家里闷着呢。还有就是学校里来了游客我们可以给他们做一下临时的导游,带他们在学校里逛一逛……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大家等会如果有对我们学校的相关问题可以问我,谢谢大家!

郑中元

康奈尔大学

今天这个分享会,就想和大家讲一个关键词,这个词估计在座的各位都听过无数次,那就是“自律”。那么我今天想从三个方面来讲这个词,一、时间,二、爱好,三、信誉。我主要想讲为什么这三个词影响大家的申请和在美国大学的学习。

首先我们来谈谈“时间”,刚进入美国大学,每天的课时量不一定会很多,其实在美国的同学看来,4-6门课已经是非常充足的课程选择了。每天上课的时间是不多的,每节课长的是一小时,短的是五十分钟,一天有4-5个小时是在听课或者上课的状态。有的人听到这里会觉得这是自由的天堂,然而我们又听说留学生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这就是因为那边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这只是最开始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你要做什么。有的同学学习理工科,他们要做大量的项目。对于学习文科的同学来说,就是一遍一遍的读学习的材料,和同学们以及助教去探讨,然后去一稿一稿的写自己的论文。每一项工作单论数量绝对不算多,但是论每项所花费的时间,是超乎我过去的想象的。当一开始整个学期还不算太紧张的时候,我只是认为阅读任务可能会比较辛苦,但是当真正进入后半学期,三四篇论文接踵而至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要对自己的时间认真负责的管理,因为每篇论文没有非常充足的时间,而更让人感到焦虑的是有时候论文会和其他学科的考试时间重叠,这个时间如何利用如何规划?到了康奈尔之后,我发现以前我只是每天计划每天要做的事情,每天做完当天的作业,我们可以说这是高中式的自律,但我想说这是高中式的服从。因为我们被给予的自由空间是很少的,也根本没有时间让你去实行自律或者安排时间的机会,然而到了美国大学学习的时候,给予你的往往是一个长期或者中短期的项目,它有一定的自由和灵活性,但是对你的要求也更加高,并且希望你能拿出一个更加完美的答案,而不只是标准、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时间”是自律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要素。

第二个话题是“爱好”,有的人可能会问爱好和自律有什么关系,爱好不应该是追寻自己所喜欢的事务并为它付出时间和努力吗?是的。而当我们在追寻喜欢的事物而想去探索为什么的时候,能支持我们找到答案的是“自律”。这份自律来源于你对你这份爱好的坚信,或者说来源于可能能寻找到这份答案的坚信。由于我学习的是文科,在康奈尔有很多时候我需要构思论文或者文章题目等,到了学期末的时候我要去思考我的选课是什么,下学期我要增加哪些选课……这些答案一开始都是未定的,我很急的我写最后一篇论文花了四周的时间去准备,而开始的两周我们并没有着手去做,只是一直苦苦地去思考,我要思考为什么这个话题会有意义,为什么我的导师会认为这篇论文有价值。在选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坐在桌子旁一遍一遍的去讨论自己要选哪些课,如果要选课的话我们要不要同选一门去互相支持彼此,或者是否对某个专业有自己坚定的向往,又或者在面对社团讨论时和同学谈这个社团平时会做什么事情,活动频率如何……在和同学们一遍一遍的探讨中我发现自己的答案没有自己想象的清晰,也是在讨论之后我才意识到我需要时间去给自己设定目标,需要有时间去管理自我,让我有动力去进行讨论和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扑在作业上,认为这件事情做完就完成了一天的事情。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我这一天需要做完的任务,很多时候给你的是我这一周或者是我这两周需要完成的事情,而我需要思考的是我今天为了我想完成的事情贡献了什么,我要如何让我这三四个小时变得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那么又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下来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并在美国大学里面付诸实践呢?应该说人不是很多,我自己在美国大学里面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可以断言,在美国大学里面很多学生被给予了这样的自由和空间以及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你去尝试,去问自己的爱好到底在哪边,你是否想坚持下去,如果你坚持下去并为之做出一定的努力的话,你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这些答案,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以及对自我的管理,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可以被找到的。

最后呢,我谈的这一点对现在的同学和家长还是一个很远的话题,叫“信誉”,你自身的荣誉和他人对你的信任,为什么要谈这个?我先来说个故事吧。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我的两位好朋友,他们都是学习电脑程序设计方面的,在最后一个作业的时候,有一天这个同学突然跑到我这儿,一脸气急败坏地说:“出大事儿了!”我问怎么了?他一直拿着电脑编写邮件也不说话,直到过了三十分钟后,他抬头说:“这个事情有点棘手,我和我的搭档合作一个项目,我的搭档神经大条,直接把自己的源代码分享给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似乎又把消息扩散开来,结果我们整个小组收到学校的通知,认为我们做出了背弃学校的行为……”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信誉,每一篇论文,写出来的每一段程序,考试做出的每一个回答,你的这段时间都属于你个人,证明着你的努力和你努力的环境,不应该被他人非法的占有、利用,或者说是被他人所骗取,这对于作为做出努力的人是一样的,对于那些可能想要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人亦是如此。这件事情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信誉”这个问题在美国何其重要,那边为什么对知识产权如此重视,为什么对每篇学术论文如此认真,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当这篇作品或者这份工作是仅仅属于你的智力成果,你的体力成果,你的劳动力证明的时候,他们认为你的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外界对它的认可,而是你自身对它的认可。也就是说当你可能要向他人寻求借鉴作业或者提供论文思路,或者让提供源代码的时候,自己要思考是否履行到责任和义务,被问这些问题的人请反思,你是否应当向他提供帮助还是应当严词拒绝,还是说提供另外的方式告诉他如何去做。我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无疑的是,关于“信誉”的问题是需要你的自律的,在于对于自己的管理,对自己的承认,也在于对自己的约束,让周围的每个人都变成可信又荣誉的个体。

《圣经》中说过:所求,汝将被给予。这里我认为所求应当是自己,被给予也应当是自己。时间是如此,爱好是如此,你的信誉也将是如此,谢谢大家!

问答环节

1

我想问下你们高三申请结束后,为将来的大学生活有做什么准备吗?你们有什么推荐的书目吗?

李逸章:关于高三申请结束具体去读什么书我还真不好说,因为我当时没有脱产过,我当时上美国高中,一直上到了五月下旬然后毕业了。我最近也在思考读书这件事情,我觉得我最近对于读书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觉得去读杂书是非常有道理的。之前我在社会学这门课里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结课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美国大学这样的校园是如何压制政治保守思想的,里面有个结论:人们不喜欢接受或者不太愿意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喜欢去探求跟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喜欢去寻找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东西,这就让他们无法理解或者无法尝试去理解保守主义。我之前在数学结课的时候,我们数学学习小组的五个人和我们的数学老师一起坐下来喝了一次咖啡,然后我就被自己的知识量之小所惊讶到了,我身边的同学真的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谈,对什么都感兴趣。所以,不一定说这本书你一定要读,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我觉得可以什么都去看一下,不要对某一领域有畏惧的情绪,具体什么书,我觉得大家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关于推荐书目,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头绪的话,建议大家可以网上搜索下比尔盖茨年度书单、扎克伯格年度书单等,这里面的书都是非常好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郑路潇:高三下,我觉得大家首先应该把该做的事情做一下,比如说学校让你打疫苗、申请签证等,要注意好时间节点。关于大学的准备方面,主要注意下三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方面,很多东西我们没有接触过,比如美国历史等,所以可以去学些AP,高三时学AP没有任何压力,因为你不用去申请,你考得不好,大不了不交给学校好了,所以可以去接触些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第二个是在学术方面,可以去学些AP ,上上网课、高等数学、计算机等。第三个是在活动方面,你可以去做一下你以前一直坚持做的活动,这些活动如果你非常感兴趣的话,我觉得最好不要把它丢掉,因为大学你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活动,需要增长技能、提高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另外,你也可以挑战下自己,比如高三时学校会做保送生文集和出国生文集、毕业舞会等,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参与组织,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可以锻炼个人的组织能力的。

2

我想问在座的三位学霸,你们出国留学,是你们自己的主张,还是父母的主张,哪个主张占的比重大?

郑中元:关于出国是谁的主张,我可以非常自信和确定的说,出国这件事完全100%是我自己的意愿,父母把这个决定交给了我,我也很自豪的做出了这个选择,他们也很支持我能够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我们也就这个问题做过交谈,他们很尊重我的想法和意愿。我跟李逸章和郑路潇在初二时参加过一个项目,就是到美国进行短期的游学交换,那个项目让我对美国的学习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我觉得那边是适合我学习的一个大学场所。

李逸章:大家都知道我们三个初二时去美国的一个教会学校交流了一周,后来又在美国浪了一周,一共两周的这样一个小的游学项目,让我当时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憧憬,觉得在这里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种自由感,这种对自己生活、学习以及人生的把握感在我之前是没有过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大的缘由。后来我去美国交流,我记得是2015年1月4日,乘上了去美国的飞机去了圣路易斯。后来我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圣路易斯?还是回国?当时没有人遇到这样的选择,我记得我几乎天天给我爸妈打电话,思考这个事,也跟很多人聊,我爸妈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我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支持我,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论我选择哪一条路,是选择留在美国高中,不参加国内的自主招生、保送和高考,他们会支持我;而如果我回到国内,走南外大家都走的路径,他们也会支持我,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态度。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可以表现出去美国留学是我个人的想法。

郑路潇:郑中元和李逸章出国个人的意愿可能是100%,而我不是,如果有人看过去年的出国生文集,第一篇文章就是我写的,其实我在在保送生圈子中还是非常吃得开的,我的朋友90%都是保送生,基本上都在清华、北大,所以这次回国到北京,我见了很多朋友很开心。我最后选的是出国这条路,我觉得自己和家长的因素都有,出国一个原因是因为留在国内不确定因素太大,我自己英语比较烂,如果保送让我攻读英语或外语专业,我可能没有这个天分和希望,但是出国的话,选择专业会自由一些。但是,以我们工程院院长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在美国是在化学课上学习英语,在中国你们是在英语课上学习英语。当然,保送和高考也有其好处,所以其实在出国和保送之间我们也纠结了一段时间,到了高二上学期的时候才确定下来,我觉得对我来讲,60%是我的意愿,40%是父母的意愿。

3

在你们留学、求学的过程中,请你们谈一下两个极端,你们觉得最为荣耀的事情是什么?最为遗憾的事情又是什么?

郑中元:我觉得最为荣誉的事情,是我选了一门比较难的课,我把它坚持到了学期的最后,并且我非常喜爱传授这门课的老师,他让我感受到了政治哲学这门课的魅力。最为遗憾的事情是,我在美国大学有个非常想去的政治哲学研讨会的社团,不过很可惜的是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后,我没有被选上,我觉得还是蛮遗憾的。

李逸章:最自豪的一件事:我觉得这不能算是一件事,应该说是在美国高中,以及在杜克大学的这五个月,我成为了一个更会思考的人,会更加敏锐的去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因为我觉得在美国高中时,我看到了一些我在中国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以及社会上的现象,而这些东西在中国被屏蔽在我们的社交圈之外,而在美国确实非常真实裸露的出现在我的面前,这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有时会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会非常的孤独,就是一种不知所以、无所适从的感觉,而正是这些这让我学会如何一个人去成长,怎样把这些事弄懂,我觉得这些对我很重要。最遗憾的事情:是我在没有了解哈佛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时,就提前申请了哈佛大学,我觉得这是我当时做过的最遗憾的一件事情。

郑路潇:最骄傲的事情有两个:一是有国家荣誉感,我周边同学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而且很多人来过中国,就觉得自己的祖国在国外是受到欢迎的,觉得很开心;第二件自豪的事情是我的GPA很高,考试考得很好。最遗憾的事情:一是英语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我觉得我交了很多中国的朋友,但是外国朋友一个都没有;而是我参加了很多的社团,但是觉得真正融入进去、聊得非常开的好像也还没有,我觉得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4

我想请你们谈一下,在你们留学的路上,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父母可以造就像你们三位这样阳光、积极进取的孩子,你们的父母有哪些特质?

郑中元:我的父母一直很关注我的成长和教育,他们尽管很忙,但是一直相信去培养我的精神和我的人格,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好的帮助,他们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让我今天能够走到这一步,也很感谢他们。

李逸章: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作“跳出一个圈子”,当时我提到一个观点叫作“有目标的放养”,简单来说就是爸妈要给你自由,而爸妈给了你自由后,在你快要出错时,及时把你拉回正确的方向。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自由,让我去探索自己想要探索的东西,但是在我即将出事的时候,又能及时把我拉回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郑路潇:我觉得我父母有一个最大的原则是: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要与人为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还有就是他们努力的给我创造条件和机会,尊重我的意愿,我想做什么,他们都会支持我去做。

5

在你们留学成长的过程中,你们觉得父母对你们提供的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李逸章:虽然我父母离我很远,但是父母对我的帮助还是非常非常的多,比如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帮助。这样说吧,我在美国有几次是几近奔溃的状态,我曾经跟许吉如学姐聊过这个话题。第一次几近奔溃的状态是在我高二的时候,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18页的历史研究报告,讲挑战者航天飞机爆炸事件,写完之后还没有上传到云里,一杯水泼在了电脑上。第二次是我十九岁生日前后,我做了一场手术,当时非常非常的痛苦,我经常检讨自己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不太喜欢给家里打电话,但是,在我即将奔溃的时候,我会经常给家里打电话,而且都是我这边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刻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想在中国的家里躺着这种心理状况,我需要的是我的父母,其他的我什么都不需要。我觉得大家如果要把孩子送出去,各位家长要做好孩子会遇到极大挫折的心理准备,我觉得孩子是会遇到这样的挫折的。但是,我可以非常放心地跟大家说,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后,会有一种看淡了的心态,会变得更加坚强。我觉得这个过程家长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即使离得再远,当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无论如何都会通过一切方式来帮助我,通过一切可能地方式给我支援和慰藉,我觉得这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当时没有我妈的那几个电话,我真的不知道我当时的状况会怎样。

郑路潇:首先家长跟我一起共同探讨了我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我觉得这是在我申请中一个最大的方向。因为当时我也不是太清楚是保送,还是出国,之前也讲过我跟家长探讨过很多次,包括资金方面,因为我自己和家里面都是比较节俭的人,出国这么大的花销,虽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但是也挺心疼的。还有就是国外的安全问题,能不能适应等。其实,国内大学也有国内大学的好处,比如国内可以说中文等,但是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可能读英语专业对于我个人而言不是最适合的,所以从我个人发展以及家长对我的一些建议对我这条路上是最为宝贵的。还有我觉得我父亲是非常爱学习的,他虽然没有走出国门,但是他甚至能为了我做一些学校的研究,比如选校能一所所去划掉一些学校,发现哪些学校不适合申请,在做出这些重大决定的时候,我的家长始终和我在一起。

郑中元:我觉得我父母给予我最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我升学这条路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我觉得他们非常尊重我的每一个决定,第二是他们也非常严格要求我对自己的决定要负责,这个不仅在申请的路上,在美国大学的路上,他们都是如此地强调,我觉得也是这种要求、约束和对我的信任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

6

我想问下三位学长,你们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在探索专业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吗?大学生活对你们专业的选择有没有什么帮助?

郑路潇:关于专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申进来是什么专业,一个是你读什么专业,我觉得如果申进来的专业和读的专业是匹配的那是最好的,说明你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而不是说我为了申请的时候因为物理专业好申请,那我就去搞物理竞赛,或者是其他很多这方面的东西。而如果你申了物理进去后,再去读其他的专业,我觉得不是很值得。我当时初三一直对化学比较感兴趣,高中搞化学竞赛也是我自己的意愿,最后申专业的时候,我们家一起讨论了是申化学专业,还是申化工专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化工专业好找工作,起薪也高一些,而化学专业研究会更多一些,而我不是偏研究的一个人,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申请化工专业。关于专业,我的建议是申的方向是你最喜欢的,而且你有各方面的材料那最好,如果没有的话,转专业我不是特别推荐,但也是挺好的一个选择。

郑中元:关于专业,我想讲一下技术上或者策略上的问题,大家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路上,你想要申请的专业,实际对文理学院不是特别看重,还是比较灵活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院校,比如工程院、商学院,他们一旦认定你要申请这个专业,他们会把你的选项进行非常认真的考虑,你也比较难做出变更,所以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院校是有自己不同的策略和政策的,所以请大家务必要研究仔细。第二,刚才郑路潇说的自己的兴趣,未来就业方面的压力这些是肯定要考虑进来的;第三,我觉得通过在美国大学实际上课,你可能才会给自己一个更真实和确切的答案。

李逸章:关于选专业每个大学是不一样的,我当时也录了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但是我录的是艺术学院,因为我当时做一些艺术设计、报纸等,我当时查了,如果哪一天我不想学艺术了,该怎样转到文理学院去,对华盛顿大学来说,这个转是很好转的。但是,有的学校很难转,甚至几乎不可能转专业。我脑子里现在能想到的是西北大学是很难转专业的,因为西北大学有非常好的新闻学、工程学等,而你你想转到其他学院很难,学院内转专业可能会简单些,但是学院转学院比较难。再比如,从卡内基梅隆的非计算机专业转到计算机专业也是非常难的。我们刚进大学时,会听到这样的话:大一时不要纠结上什么样的课才能毕业,上什么样的课才能有利于拿到学位,大一时应该是你尽情去探索的时间,因为你有大把的时间去上你感兴趣的课,去上你从来没有学过的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我个人来说,去年暑假时,我坚定的以为自己要去做化学工程,后来想了想化学工程不行,去做医药吧,又不行,做生物工程,然后又变了,新闻传媒、数据……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我觉得变是没有问题的。试想,你让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18岁少年,去告诉大学或者这个世界,我这辈子就做这件事,比如科学家、计算机学家等等,很少有孩子会有这样的决心和想法。之前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学里第一个可以把你感动至深的老师,将会决定你的大学主修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挺常见的一件事。

请编辑你想推选的人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