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43--52)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08-28
                                                              
 
 
43

    记得在哪儿见过一副古人对联颇为喜欢,联文为: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
但上下联均直指人的修为、学识和境界,总觉得距离太近,而且两句都比较虚,缺乏一种直观的形象支撑,于是乃取其上联(改物碍为碍物),另对一下联为:
              眼界高时无碍物,春风浓处有芳菲
这样,下联变不可见的意象(心源开处)为直观可见的景象(春风浓处),与上联形成抽象与具象、干枯与温润、人事与自然的远距离对照,或许会更具诗意一些。大家以为如何?


44

    近日作重阳叠韵诗,有“解得牢骚皆苦水,勾调浊酒酌秋光”之句,想当年,三闾大夫草创楚辞,写的就是满腹牢骚。这可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作者署名的诗词作品。可见诗与牢骚分不开,诗人被人称为骚客也与此有关。但牢骚毕竟也只是诗思情性的一部分,假如诗人只会发发牢骚,那诗歌就太苦涩了。实际上,诗人的浪漫、疯狂,也是世人中所少有的。因此,我把“解得牢骚皆苦水”这一句拿出来,另撰一联云:
                    解得牢骚皆苦水,修来洒脱见欢心
    有苦水,也有欢心,这日子才能过的舒适。像写写书法弹弹琴,打打太极散散步,出门旅行看看风景,约会朋友捧杯吹牛,都是极见欢心之事。此外,传递欢心比发泄牢骚,似乎更受人喜欢一些。有谁愿意看你的苦瓜脸?是吧!

45
    先前知道辜鸿铭,印象里是一个拖着一条封建小辫子的顽固派以及蓄心复辟帝制的跳梁小丑。不料,近日读了几篇介绍辜鸿铭生平的文章,才知道这也是需要拨乱反正的一个近代人物。有时很为自己的本科历史学历深感羞愧。毕竟那时接触到的历史资料都被人强奸过,留下太多污秽。对于这个自夸为“老大中华的最后一个代表”,人们容易看到他的辫子而不容易了解他的思想。在慈禧太后淫威还在之时敢于喊出“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而誉为“爱民歌”以对抗“爱国歌”的人,应该是勇士而非奴才。有感于近代还有辜鸿铭、有陈寅恪、有梁漱溟等大师在而当今的国学殿堂只多笑柄,乃感慨而叹之曰:
                       国学已无诸子在,家门尚有杏坛风
    尚有杏坛风者,传统文化在民间是也。那当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唯一希望。

46
《一日一联趣话》
    近日叠韵赋重阳诗,偶然吟出“探石原知波浩大,涉河未鉴水冰凉”之句,诗友皆知是对当前深化改革的忧虑。总设计师的“摸着石头过河”,显然知道水很深路很难走,但可能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即水的冰凉!如果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或许不是被冲走、被淹没,而是半途就被冻死。这也是杞人忧天。但多少带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比只在个人小天地的情感圈里吟弄风情要多点家国情结。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本人觉得这才是诗人应有的胸怀。为此,乃撰一联自我欣赏一下:
                        江山入韵诗方贵;花草怡人梦即香
    假如,目前大家的“中国梦”里没有香草美人,那也当是不够完美的。正和诗人的诗里没有江山气象一样。

47

因为喜爱太极拳(现在每天还保留一小时的晨练),一直想为拳友撰一副习练太极拳的对联。可是又要表现太极拳的特色,又要融入健康养生的理念,写来写去,要不就成健身口号,要不就成练功歌诀,要写出诗意来总觉得好难。以前写过几首太极诗,也不乏一些豪迈好句,如“老夫一把龙泉剑,挑出莺声破晓天”,但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奇巧,想转换成合适的联句,才力不足,未敢下手。比如也可整成:拨开月色舒龙剑,挑出莺声破晓天。但显示不出太极拳的特征。后来想,务必有一二词句一看就不是南拳北拳、八卦掌、少林功夫,非太极拳不可的才够味。今日早练回来,偶然路上想起一对,勉强还能凑数,吃过早餐后便写出来。领导一看,说这字没以前的好,力度不够。我笑了笑,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力度都内敛了呢。这副联文是:
                      松肩气贯苍茫地,推手劲颠太极天
有太极了吧。本来有“松肩”、“推手”已非太极拳莫属,太极二字不用也行,故想以“浑厚天”对“苍茫地”,但又想不是圈内人还不一定明白啊,还是用上“太极”二字好了。谁也抢不走。

48

    写了几百副对联,印象中似乎还没有为书法艺术、为书法爱好者撰写过赞赏一类的联文,大抵习书多年或作品已略具欣赏价值的书法家、书法习练者,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被人或自己装裱挂上墙而自我陶醉不已,那也是对长时间刻苦练习的一种肯定和奖赏。人们常用“敝帚自珍”来形容这种自我欣赏的心理,但这又因其本身行为之高雅而区别于一般的“敝帚自珍”。有鉴于此,乃撰一联以赞之:
                            壁有漏痕书作景;家无珍宝墨生香

古人论书法用笔,常有“屋漏痕”和“锥划沙”的妙喻。因此上联的“漏痕”便有暗指贫穷家居和代指书法作品的双重含义。用书法作品作为墙上的风景,把古墨视为家中宝物,这种自我陶醉的精神也算正能量吧?

49

领导喜欢看书,常从网上下载国外刚出版的名人传记一类的书到平板电脑上阅读。这些书都还没有中译本,全是英文,我无法共享。只能从领导的读后评议中知道某些有趣的情节。我常纵容领导开设读书专栏,把心得向更多的朋友传播。可领导总是说还规划不出做这事的时间,以后再说。她也喜欢读报,每天早上活动回来总会捧着二三份报纸。但她通常只看里边的一小部分,比如文化副刊、读书专栏那些有较多文化素养的文章。每当读到有趣的便会剪下来,推荐给我看。这对我的诗词写作、对联写作有极大帮助。有时是提供素材,有时是触动灵感。比如,今早她剪了李怀宇读《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一书写的一篇文章,说有一副对联很好。我一边吃早餐一边查看,原来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人写的一副对联,果然很有味道。联文云:
            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
这一副书斋联,把耕读持家、崇尚文化的传统理念用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韵味便比一般的今古贤文、鸡汤口号要略胜百倍。于是,马上撤下今天自作之联,先随手把这古人联抄录出来,呈与朋友们共同欣赏。

50

读书人常以为自己有点学识便可以显达于世,所以便有“拥书权拜小诸侯”的一丝傲慢和自负。其实,读书太多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尤其是在权力结构呈现更多专制色彩的社会里。中外这种例子太多了,简单举一个吧。新中国当年的反右,许多书呆子连阳谋都识不破(阴谋就更不用说了),慷慨激昂地振振有词,结果自投罗网,遭遇不堪回首。有学识而缺乏敏感的气象观察,在气候变化无常的时候极容易受伤。因此,少一点盲目的自负,多一些冷静地观察。或者远离权力辐射较多的领域,老老实实只做自己的学问,像钱钟书、季羡林之类,这才是真正的睿智者。与其拜诸侯,不如留文字。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可以写点有益于世的文字。所以,抄录了书香世家的对联之后,乃有一点感悟,整成一联:
             每测风云知冷暖;还留翰墨鉴春秋
有学问的人,能奉此为圭臬,当可无悔矣。

51

    一日一联,能够坚持下来也真不容易。关键得捕捉到头绪。有时也想写,可是没有头绪便不知道要从哪下手。那么,头绪从何而来?回想自己的这段经历,大体上有这么几种:1、感事,身边发生的事,周围发生的事,国内外发生的事,有感慨就会来头绪;2、因人,顺眼的、不顺眼的,敬佩的、不入流的,眷恋的、不想见到的,有情怀就会来头绪;3、读书,好的情节,好的文句,好的境界,有触动就会来头绪;4、聊天,朋友聊,师生聊,家人聊,一聊就有话题,有话题便有头绪;5、微信,看到有特色的图片、有趣味的诗文、有灵光的发言,也会突发灵感。比如,昨天看到群友漫览乾坤在评论好书法时说出一个极好的句子:
书至随心自有神。当时即触发灵感,马上拟了一个上句整成一联:
                 山因入梦另添韵,书至随心自有神
    写成后,觉得颇有一些人生哲理,挺喜欢。这便是从微信中学习的例子。

52

昨天重阳节,循例必登山。去年曾经像年轻人一样疯颠过,深夜便去爬白云山。为的是子时能在摩星岭上吸进九九重阳日的第一缕清气。除了在热闹拥挤的人群中享受一份夜间行动的些许好奇之外,并无特别的留味之处。当时也将夜间登临的情怀写了三曲《采桑子》,留下“心潮逐浪高三尺,情满云天。山影如牵,共唤双阳拂晓前”的记忆。今年留住激情留住雅兴,不想再跟着潮水般的人群凑热闹,遂改在下午4点再登白云山。正好人潮已骤减,且下山人多而上山人少,到了傍晚下山时又改过来,避开滚滚的人潮便可以迈开大步前行。
但到得摩星岭夕阳已将自个烧的满脸通红。落照在好心情观看时是非常美的。昨天也是。
前些天已写了九叠重阳诗,这次登临便有了偷懒的理由。但诗可以不写,对联似乎应当留一副。于是今天便补写一联作为乙未重阳登山的感怀:
                   秋风伴我登临乐,菊酒醉人磊落心
乐乎?醉乎?天地之大,人心之高,小乐也当知足矣。

​43

    记得在哪儿见过一副古人对联颇为喜欢,联文为: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
但上下联均直指人的修为、学识和境界,总觉得距离太近,而且两句都比较虚,缺乏一种直观的形象支撑,于是乃取其上联(改物碍为碍物),另对一下联为:
              眼界高时无碍物,春风浓处有芳菲
这样,下联变不可见的意象(心源开处)为直观可见的景象(春风浓处),与上联形成抽象与具象、干枯与温润、人事与自然的远距离对照,或许会更具诗意一些。大家以为如何?


44

    近日作重阳叠韵诗,有“解得牢骚皆苦水,勾调浊酒酌秋光”之句,想当年,三闾大夫草创楚辞,写的就是满腹牢骚。这可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作者署名的诗词作品。可见诗与牢骚分不开,诗人被人称为骚客也与此有关。但牢骚毕竟也只是诗思情性的一部分,假如诗人只会发发牢骚,那诗歌就太苦涩了。实际上,诗人的浪漫、疯狂,也是世人中所少有的。因此,我把“解得牢骚皆苦水”这一句拿出来,另撰一联云:
                    解得牢骚皆苦水,修来洒脱见欢心
    有苦水,也有欢心,这日子才能过的舒适。像写写书法弹弹琴,打打太极散散步,出门旅行看看风景,约会朋友捧杯吹牛,都是极见欢心之事。此外,传递欢心比发泄牢骚,似乎更受人喜欢一些。有谁愿意看你的苦瓜脸?是吧!

45
    先前知道辜鸿铭,印象里是一个拖着一条封建小辫子的顽固派以及蓄心复辟帝制的跳梁小丑。不料,近日读了几篇介绍辜鸿铭生平的文章,才知道这也是需要拨乱反正的一个近代人物。有时很为自己的本科历史学历深感羞愧。毕竟那时接触到的历史资料都被人强奸过,留下太多污秽。对于这个自夸为“老大中华的最后一个代表”,人们容易看到他的辫子而不容易了解他的思想。在慈禧太后淫威还在之时敢于喊出“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而誉为“爱民歌”以对抗“爱国歌”的人,应该是勇士而非奴才。有感于近代还有辜鸿铭、有陈寅恪、有梁漱溟等大师在而当今的国学殿堂只多笑柄,乃感慨而叹之曰:
                       国学已无诸子在,家门尚有杏坛风
    尚有杏坛风者,传统文化在民间是也。那当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唯一希望。

46
《一日一联趣话》
    近日叠韵赋重阳诗,偶然吟出“探石原知波浩大,涉河未鉴水冰凉”之句,诗友皆知是对当前深化改革的忧虑。总设计师的“摸着石头过河”,显然知道水很深路很难走,但可能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即水的冰凉!如果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或许不是被冲走、被淹没,而是半途就被冻死。这也是杞人忧天。但多少带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比只在个人小天地的情感圈里吟弄风情要多点家国情结。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本人觉得这才是诗人应有的胸怀。为此,乃撰一联自我欣赏一下:
                        江山入韵诗方贵;花草怡人梦即香
    假如,目前大家的“中国梦”里没有香草美人,那也当是不够完美的。正和诗人的诗里没有江山气象一样。

47

因为喜爱太极拳(现在每天还保留一小时的晨练),一直想为拳友撰一副习练太极拳的对联。可是又要表现太极拳的特色,又要融入健康养生的理念,写来写去,要不就成健身口号,要不就成练功歌诀,要写出诗意来总觉得好难。以前写过几首太极诗,也不乏一些豪迈好句,如“老夫一把龙泉剑,挑出莺声破晓天”,但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奇巧,想转换成合适的联句,才力不足,未敢下手。比如也可整成:拨开月色舒龙剑,挑出莺声破晓天。但显示不出太极拳的特征。后来想,务必有一二词句一看就不是南拳北拳、八卦掌、少林功夫,非太极拳不可的才够味。今日早练回来,偶然路上想起一对,勉强还能凑数,吃过早餐后便写出来。领导一看,说这字没以前的好,力度不够。我笑了笑,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力度都内敛了呢。这副联文是:
                      松肩气贯苍茫地,推手劲颠太极天
有太极了吧。本来有“松肩”、“推手”已非太极拳莫属,太极二字不用也行,故想以“浑厚天”对“苍茫地”,但又想不是圈内人还不一定明白啊,还是用上“太极”二字好了。谁也抢不走。

48

    写了几百副对联,印象中似乎还没有为书法艺术、为书法爱好者撰写过赞赏一类的联文,大抵习书多年或作品已略具欣赏价值的书法家、书法习练者,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被人或自己装裱挂上墙而自我陶醉不已,那也是对长时间刻苦练习的一种肯定和奖赏。人们常用“敝帚自珍”来形容这种自我欣赏的心理,但这又因其本身行为之高雅而区别于一般的“敝帚自珍”。有鉴于此,乃撰一联以赞之:
                            壁有漏痕书作景;家无珍宝墨生香

古人论书法用笔,常有“屋漏痕”和“锥划沙”的妙喻。因此上联的“漏痕”便有暗指贫穷家居和代指书法作品的双重含义。用书法作品作为墙上的风景,把古墨视为家中宝物,这种自我陶醉的精神也算正能量吧?

49

领导喜欢看书,常从网上下载国外刚出版的名人传记一类的书到平板电脑上阅读。这些书都还没有中译本,全是英文,我无法共享。只能从领导的读后评议中知道某些有趣的情节。我常纵容领导开设读书专栏,把心得向更多的朋友传播。可领导总是说还规划不出做这事的时间,以后再说。她也喜欢读报,每天早上活动回来总会捧着二三份报纸。但她通常只看里边的一小部分,比如文化副刊、读书专栏那些有较多文化素养的文章。每当读到有趣的便会剪下来,推荐给我看。这对我的诗词写作、对联写作有极大帮助。有时是提供素材,有时是触动灵感。比如,今早她剪了李怀宇读《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一书写的一篇文章,说有一副对联很好。我一边吃早餐一边查看,原来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人写的一副对联,果然很有味道。联文云:
            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
这一副书斋联,把耕读持家、崇尚文化的传统理念用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韵味便比一般的今古贤文、鸡汤口号要略胜百倍。于是,马上撤下今天自作之联,先随手把这古人联抄录出来,呈与朋友们共同欣赏。

50

读书人常以为自己有点学识便可以显达于世,所以便有“拥书权拜小诸侯”的一丝傲慢和自负。其实,读书太多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尤其是在权力结构呈现更多专制色彩的社会里。中外这种例子太多了,简单举一个吧。新中国当年的反右,许多书呆子连阳谋都识不破(阴谋就更不用说了),慷慨激昂地振振有词,结果自投罗网,遭遇不堪回首。有学识而缺乏敏感的气象观察,在气候变化无常的时候极容易受伤。因此,少一点盲目的自负,多一些冷静地观察。或者远离权力辐射较多的领域,老老实实只做自己的学问,像钱钟书、季羡林之类,这才是真正的睿智者。与其拜诸侯,不如留文字。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可以写点有益于世的文字。所以,抄录了书香世家的对联之后,乃有一点感悟,整成一联:
             每测风云知冷暖;还留翰墨鉴春秋
有学问的人,能奉此为圭臬,当可无悔矣。

51

    一日一联,能够坚持下来也真不容易。关键得捕捉到头绪。有时也想写,可是没有头绪便不知道要从哪下手。那么,头绪从何而来?回想自己的这段经历,大体上有这么几种:1、感事,身边发生的事,周围发生的事,国内外发生的事,有感慨就会来头绪;2、因人,顺眼的、不顺眼的,敬佩的、不入流的,眷恋的、不想见到的,有情怀就会来头绪;3、读书,好的情节,好的文句,好的境界,有触动就会来头绪;4、聊天,朋友聊,师生聊,家人聊,一聊就有话题,有话题便有头绪;5、微信,看到有特色的图片、有趣味的诗文、有灵光的发言,也会突发灵感。比如,昨天看到群友漫览乾坤在评论好书法时说出一个极好的句子:
书至随心自有神。当时即触发灵感,马上拟了一个上句整成一联:
                 山因入梦另添韵,书至随心自有神
    写成后,觉得颇有一些人生哲理,挺喜欢。这便是从微信中学习的例子。

52

昨天重阳节,循例必登山。去年曾经像年轻人一样疯颠过,深夜便去爬白云山。为的是子时能在摩星岭上吸进九九重阳日的第一缕清气。除了在热闹拥挤的人群中享受一份夜间行动的些许好奇之外,并无特别的留味之处。当时也将夜间登临的情怀写了三曲《采桑子》,留下“心潮逐浪高三尺,情满云天。山影如牵,共唤双阳拂晓前”的记忆。今年留住激情留住雅兴,不想再跟着潮水般的人群凑热闹,遂改在下午4点再登白云山。正好人潮已骤减,且下山人多而上山人少,到了傍晚下山时又改过来,避开滚滚的人潮便可以迈开大步前行。
但到得摩星岭夕阳已将自个烧的满脸通红。落照在好心情观看时是非常美的。昨天也是。
前些天已写了九叠重阳诗,这次登临便有了偷懒的理由。但诗可以不写,对联似乎应当留一副。于是今天便补写一联作为乙未重阳登山的感怀:
                   秋风伴我登临乐,菊酒醉人磊落心
乐乎?醉乎?天地之大,人心之高,小乐也当知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