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火到底是什么?

 ybshzz 2018-08-28

人们常常把眼睛红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现象,称之为“上火”。“上火”并不是中医或西医的医学术语,而是民间流传的一个俗语。在病机学说中,火是从内而生,成为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的各种病理变化。内生之火,又称“内火”“内热”,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瘀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产生火热内扰,导致人体阴阳失于平衡,脏腑功能发生紊乱,某些功能相对处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的观念指导下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候变化规律,指出养生必须按照四时变化而行。《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四时上火的原因与特点

● 春木生火

肝胆火炽春季,六气属风,五行属木,五脏属肝,而风属木,木生火,故“火本不燔,遇风冽则焰”又“热极生风”,故“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所以风火同化相生。《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意思是说春季这3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致新的时节,整个春天,阳气开始慢慢生长,而春季五脏属肝,所以,此时肝阳初生,加之风邪,外风引动内火,引发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口干等“上火”症状。

火热主夏

内应于心夏季,六气属暑,五行属火,五脏属心,《黄帝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夏季“上火”表现为心火上炎,症状有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夏天,阳气处于旺盛的状态,然而,阴虚之人,阳亢于上,在夏季更容易造成阴虚火旺,表现为盗汗、心烦、口干等虚火的症状。

●燥气横秋

肺火壅盛秋季,六气属燥,五行属金,五脏属肺,燥本秋令之气,常与风热同化,“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以燥乃风能胜湿,热能耗液之果,故秋季上火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如目赤、咽痛、耳鸣等。而秋季五行属金,“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五脏属肺,肺又为娇脏。秋季上火容易引发肺火上炎。症状有呼吸气粗、燥热烦渴、咳吐燥痰等。

●冬寒冰封

元阳败竭,火不归元,阴盛格阳,虚火上浮冬季,六气属寒,五行属水,五脏属肾,寒热邪气虽对立制约,但亦可同化,寒凝气滞,阳气闭郁不得宣通,久而悱热内作转为热证,正如刘完素说:“水本寒,寒极则水冰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厚则水温,即闭藏之道也,或大雪加冰,闭藏之甚,则水大温而鱼乃死”。冬时虽寒,但阳气郁遏,亦会导致气郁化火。表现出咽喉痛,鼻中有火热感,目赤等症;其次,若素体肾阳不足,寒邪直中容易形成虚火上浮之症。

中医体质学说与四时上火的关系

《黄帝内经》是医学史上论述人类体质学说的较早的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也有了较大发展,如张景岳将体质划分为“阳脏,阴脏,平脏”3型。清代医家涨楠将体质分为“阳旺阴虚,阴盛阳虚,阴阳俱盛,阴阳两弱”4型。近代医家陆晋生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现代提出“七分法”,即:正常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现在经完善在此基础上加入气郁质,和特禀质,称“九分法”。

春季气郁质的人最易上火气郁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王琦认为气郁体质,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见;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疑;发病倾向:易患郁症、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陈宝树认为气郁体质的临床特征,除情绪不宁、易患郁证、不寐的特点外,尚有乏力、畏寒、疼痛、胸闷、痞闷、排便异常乃至头昏、颤抖、手汗多等症状。

在气郁体质的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中肝气郁结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等因素密切联系,研究发现发病时间以春季最多。春天,从五脏的角度来看属肝。《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春天最易侵袭的脏腑是肝胆,最易上火的人群是素体肝阳偏旺的人。在气郁体质的形成机制当中,肝气郁结是气郁体质形成的主要方面之一。郁者滞而不通,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化热,热郁则化火。从而形成肝郁化火证,主要表现为易怒、胁痛、耳聋、目赤、口苦等肝火旺症状。

夏季湿热质之人最容易上火湿热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形体偏胖或苍瘦。这种类型的人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性格多急躁易怒。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石寿棠《医源》:“若其人苍赤而瘦,肌肉坚实。素有湿热,肝热伐木火之质其体属阳”。《温热论》:“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说明湿热之人容易蕴热而生火。

清代吴塘《温病条辨》所说:“湿温者,长夏初起,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者。温盛为热,木生火动,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提出:“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暑令湿盛,必多兼挟”,清代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长夏湿令,暑必挟湿”,指出长夏之时人们易感湿邪。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云:“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多于太阴肺脾……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湿热久积,代谢紊乱,易致痰浊脂毒壅滞中焦,病及脾胃肝胆等。脾失健运,肝失调达,再遇夏季贪凉,饮冷无度,空调普遍使用,逆其自然,使体内有害物质不能随汗排除,壅闭体内“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乱”。现代人夏季使用空调无度,使体内湿邪不易排出,加重了湿热内蕴之势,湿热混淆,由湿化火,最终引发上火。

秋季阴虚质最容易上火阴虚质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这种类型的人体形瘦长。常见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不耐热。

如《医门棒喝》曰:“阳旺阴虚之质也,每病多火,须用滋阴清火”。《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医学心悟》言:“阳旺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临证指南医案》言:“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火旺,归营分多”。《丹溪医论选》言:“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阴虚,脏腑燥热,易感温病”。都说明阴虚之人,阳亢于上,脏腑燥热,易化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湿土,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喻昌将燥归属于阳热之邪,认为燥盛可以化火。如秋燥中的燥干清窍证,此为上焦气分燥热化火上扰清窍,燥热之邪由卫入气,上干头面清窍,出现咽痛、耳鸣、目赤、龈肿等“上火”症。

冬季气虚质最容易上火气虚质是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这种类型的人肌肉不健壮。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

气虚体质古医籍多称“气弱”“气衰”“气虚之人”。《灵枢·论勇》称“薄皮弱肉”之瘦弱之人易于感触风邪。《灵枢·逆顺肥瘦篇》说:“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其血清气滑。易于脱气,易损于血”。清代吴德汉在《医理辑要》中云:“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所以,这类人对外界环境适应差,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气虚之人易感寒邪,元气不足阴火作祟。阴火即是指脾胃虚损、元气不足而致的火热症状表现,是内伤之火,不特指某脏腑。东恒认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并多处论证火对元气的戕耗,“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气虚之人在冬季容易感寒邪,从而加重气虚的程度。因为冬季寒冷,人们喜爱吃过于辛辣和肥厚油腻的热性食物,例如火锅等,加重脾胃的负担,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失常,内生燥热湿邪。又因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十分干燥,室内又普遍使用暖气,燥热的室内环境加上体内不能蕴化的燥热湿邪,最终引发上火。

上火后怎么办?

调心肺(肺火用清肺抑火丸、菊花等药物清肺去火或将猪肝、菊花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心火用同仁牛黄清心丸、及莲子芯等药物清心泻火或将莲子、桅子用纱布包扣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调脾胃补土使土厚实,起到“伏火”作用如四君子汤;调升降,使上冲相火降到脾之下如半夏,桂枝则是助脾升;胃火可用牛黄清胃丸及生石膏等药物泻胃清火,或将石膏粉、粳米与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加粳米、绿豆煮粥食之;也可用三黄汤加白芍煎汤服;

调肝胆(酸味和辛味药物配伍,其中酸味要大于辛味;介石类药物与辛味药配伍);

调肾火(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扶阳抑阴如四逆汤、引火归原以温阳为主药物中加入少量苦寒或介石类药物引阳入阴如潜阳丹及以寒凉为主的药物中加入少量温热药如黄连阿胶汤);

调膀胱大肠小肠之火(用黄连羊肝丸、导赤散及龙胆草等药物,或将川贝母捣碎成末,梨削皮切块,加冰糖及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小儿易发肺火服肺热郁闭服通宣理肺丸等,同时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食热量高食品。

青年人易发肝火服龙胆泻肝软胶囊等,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温微辛的食物,忌大辛大热及海腥类食物,不宜吃过腻过辣及煎炸食品等。

中年人易发胃火服知柏地黄丸给予滋阴降火,少吃刺激性及难消化食物如糯米等,多吃清淡滋补阴液品及富含Vb、Vc、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

妇女易发心火除用枣仁安神丸等滋阴降火外,多食红枣、百合或干净的动物胎盘等补养心肾之品。

日常疗法

减少饮食中的热能摄入补充津液,喝绿豆汤,鲜苦瓜捣汁或煎汤,食适量陈醋,多喝白水、盐水。

总结

上火作为一个普遍性疾病,表现得症状又错综复杂,在治疗上可以从季节气候和人体体质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季节上火人群所表现症状的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体质的差异性来确定治疗方案。将来应针对不同季节上火人群进行体质调理干预的研究,为从季节及体质角度全面认识上火的临床转归及个体化防治提供依据。

好啦,这些知识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学会了或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据说学习+分享是知识传播的最好途径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