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绥中】(27) 辽东长城及辽东的防御体系

 金色年华554 2018-08-28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奉天殿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接着北伐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及其皇室北逃上都(即开平府,今多论县)。是年八月攻入大都,宣告元朝统治的灭亡。改大都为北平,改应天为南京。被推翻的元朝统治集团,其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进行顽强反抗。

洪武四年抵辽阳,设定辽指挥都卫使司,继而分设辽左等五卫及东宁卫和金州、复州、海州、盖州等四卫于沿边。。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也称辽东镇)。

之后,到正统七年(1442年)及成化五年(1469年),先后建立了边堡,修筑了长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继而建立了屯田、冶铁及煮盐等制度,以供军需;并委派总兵守辽东镇,使广大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陆海防御体系。

辽东镇的防御目的,主要是“拒胡”,永乐朱棣“迁都北平,三面近塞”,西北的“鞑靼”、北方的“朵颜三卫”、以及东北的女真贵族的威胁,屡有侵扰。

为了达到长驻久安的目的,采取了汉代晁错、赵充国的屯军守塞的防御方法(《汉书·爰盎晁错列传》记载:“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

一、          在洪武初年就建立辽东都指挥使司

辽东镇按防御体系建立了各种屯兵城,进行军事防御和军事屯田,并按防御和军屯需要,设立了军事组织系统。辽阳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是副总兵和巡按等的驻地;广宁为都指挥使分司,是巡抚及总兵驻地;因而建立了两座防御性的镇城,都指挥使司下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屯兵。而实际屯兵的路城,只有三座,即南路的前屯卫城,西路的义州卫城,北路的开原卫城等;其他路城则与镇城在一起。共同防御辽东长城防线约975公里、关城十二座。

都指挥使司中设都指挥三员,一员管全镇的军务,称都指挥使,一员管军事的称都指挥同知,一员管军屯的称都指挥佥事,卫五千六百人。

辽东指挥使司下设25。卫有卫指挥使、同知、佥事。

卫下有千户所127,所中有一名正千户,管全所军务;还有一名副千户,专管军事;还有一名副千户,专管屯田,千二百人,百户百十一人,总旗五十人。

千户所下设有107,堡的官长称百户(也有用镇抚充任的),也有与千户所相应的组织,分别管军务和管屯田。

辽东镇的防御兵力,据文献记载统计,正统年间(1436——1449年)为93424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95369人。其兵力驻扎及指挥机关情况,是根据防务及屯田的需要而建立和分派的。这些兵力分别派驻在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等地方。并按照镇首脑机关的组织形式,分别由路、卫、所、堡、台等防御指挥官员统领。

二、海路屯兵系统

据《明史·兵三》边防条记载:“山海关外,则广宁中前等五所兵守各讯,以宁前参将为应援,而金、复、海、盖诸军皆任海防,三岔以东,九联城外创镇江城,设游击,统兵千七百,哨海上,北与宽佃(奠)参将陆营(长甸堡)相接,共计凡七镇”。沿海的防御织织和陆路防御系统一样,设有卫、所、堡等屯兵城,称之为海防防御系统。

三、传烽系统

是指古代边疆戍兵用以报警而建筑的烽火燧台。它是以燃烟火传递军事信息的系统。烽,即指烽火,亦称烽燧、狼烟。烽燧台,也称狼烟台。“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辽东及城沿线的边台有一千七百余座。另外还在长城以内(也称腹里)建筑有大量的腹里接火台。这种台子大都建在驿站的沿途和堡城、千户城、卫城、驿路城、镇城的附近制高点之上。高大的圆形墩台上面,还建筑有二间铺房,驻着专司传递烽燧信息的瞭守军。这些烽火台和墩台的设置,既保证了传递军事警报的顺利畅通,同时也保证了传递兵员的安全。

四、驿传交通系统
驿传交通系统,这里是指明代辽东镇防御范围内设置的驿站。每条驿路线上,都设有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送安全等的驿路城、递运所和驿站(也称铺站)。

高岭驿      广宁前屯卫辽宁绥中县西南高岭
沙河驿      广宁前屯卫辽宁绥中县西南沙河
曹家庄驿    广远卫辽宁兴城县两南曹庄
连山驿      宁远卫辽宁葫芦岛东北双树附近
杏山驿      广宁左屯卫辽宁凌海西南杏山
十三山驿    广宁右屯卫辽宁凌海东北石山
广宁驿      广宁卫辽宁北镇内
磐山驿站    广宁卫辽宁北镇市东南磐蛇驿
高平驿      广宁卫辽宁磐山县东北高升
沙岭驿      海州卫辽宁磐山县东南沙岭
牛家庄驿    海州卫辽宁海城市
海州驿      海州卫辽宁海城市西关
开原在城驿  三万卫辽宁开服市北老城镇南关
中同抚顺驿  三万卫辽宁开原南中固
嚣州驿      铁岭卫辽宁铁岭IH西关
懿路驿      铁蛉卫辽宁铁岭懿路
沈阳驿      沈阳中卫在城驿

鞍山驿      辽东都司辽宁鞍山市西南旧堡村
耀州驿      盖州卫辽宁营口北岳州
盖州在城驿  盖州卫辽宁盖县城内
熊岳驿      盖州卫辽宁盖县西南熊岳
五十寨驿    海州卫辽宁复县西北五十寨
复州驿      复州卫辽宁复县西北复州城内
乐占驿      复州卫辽宁复县南岚岗店
石河驿       复州卫辽宁金县北石河
金州在城驿   金州卫辽宁金县城内
木场驿       金州卫辽宁大连市西北后牧城驿
旅顺驿       金州卫辽宁大连旅顺区
牵岭驿       义州卫辽宁义县东牵屿岭子
义州驿       义州卫辽宁义县城内
小凌河驿     广宁左屯卫辽宁锦州市东北校卫屯
东关驿       宁远卫辽宁兴城市曲南关站
闾阳驿       广宁卫辽宁北镇市曲南闾阳
板桥驿       广宁卫辽宁北镇市内

孛阑驿       金州卫辽宁新金县城内
石岔驿       辽东都司辽宁宽甸县东,确地待考

五、.军需屯田系统


明辽东镇军需屯田系统,包括屯田、冶铁、制盐及贸易市场(这里主要指马市贸易)。是为确保守边将士的必需物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和建筑设施。在镇中设立主管屯田的都指作同知,在各卫、所、百户等也都有相应的官员主管屯田,在组织上,形成了一个军事屯田指挥系统。
《明史·食货二》记载:“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陆,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又载:“永乐初,定屯田官军赏罚例,岁食米十二石外余六石为率,多者赏钞,缺者罚俸。”

至于冶铁、制盐及民族间的集市贸易等,也都有其组织和城的设施。辽东镇下设二十五卫城,皆设有冶铁所。冶铁所“大使”主事铁矿石的开采和冶炼。如今本溪钢铁厂,就是明代的威宁营铁场百户所所在地;威宁营铁场百户所,遗址尚存。如今的鞍山钢铁厂、弓长岭铁矿均是明代辽东镇开采和设置冶铁的北方。当时的冶铁,主要是供给军需和生产使用的,其中有些生产用的犁铧和生活用的铁锅,也拿到市场上交易。

制盐场、在辽东镇较多,因为它有较长的海岸线。如锦州的天桥盐场就是明代的天桥盐场。盐场也设有大使,主持制盐工作。

辽东镇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和补充军用马匹,建立了马市。“一在开原南关以待海西(女真人);一在开原城东五里;一在广宁,皆以待朵颜三卫(蒙古族人)。”广宁马市城址,现在尚存。其城为方形,称马市堡。

明辽东长城

长城始建于战国。当时,由于诸侯国之间长期的兼并战争,为了防御,各国竞先修筑了长城。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竹书纪年》记载,周威烈三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又据《通典》记载:“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以拒胡。”上述记载,说明长城是诸侯国的军事防御建筑设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称秦长城。

到汉代,又一次大规模修复和增筑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明年(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洋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十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又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又据《史记·朝鲜列传》及《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记载:“汉兴,为其难守,复修辽东故塞,以浿水为界。”史称汉万里长城。以后,北魏、北齐、北周、隋、金、明等朝都对长城进行复筑,特别是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北元的侵袭,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其用工、用料之多,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即是明代修筑的。据《明史·兵三》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史称明万里长城。以上所述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的史实。秦、汉、明三朝修筑的长城的起迄点,都是西起今甘肃省嘉峪关或以西,东迄今辽宁省辽东以至鸭绿江。明代长城是以镇分段修筑的。《明史·兵三》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明代辽东镇,是明代北边九镇之一。明代辽东镇长城,即指明代辽东镇所属之长城。一般来说,辽东镇长城,西端在今山海关西北,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

辽东长城,自成防御体系,由“垣”、“堑”、“台”、“空”四个方面组成,我们称之为“长城系统”。

“垣”是长城的主体,也叫塞垣,也叫“边墙”。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墙、石墙、石垛墙、险山墙、夯土墙、木柞墙等。

“堑”是指墙外的“沟壕”,可以说是墙的辅助建筑。“台”因处在长城边线之上,也称边台。它的建筑都超过长城自身的高度,以便“瞭远”。台上设有铺房二间,驻着瞭守军。守卫长城的边军叫“障军”。另外,还有“哨探”、“走阵”、“焚荒”等兵,都是守卫长城的戍卒。皆在“小旗”及“总旗”的领导之下。

边台,因为它是通过“烽燧”而传达信息的,故亦称烽燧台。又因为它是观察“敌人”活动的地方,因而又有“敌台”之称。

“空”,是在交通要道及河流和长城交汇处,为防御关口,而特别建筑的防御设施。例如,万历元年建的石狭口,修建成一种开闭式的关门,可开,可闭。另一种形式则利用自然的河口,或深山立壁间的山口设“空”。皆设防御兵把守,附近还设有城堡,驻着“伏军”。

辽东长城的建筑年代,因时间和地段的不同而划分。西段工程,由锥子山至开原卫的镇北关一段长城,为正统七年所建。其实正统二年在辽河内线一段就开始建筑。这是经过实际考察得知的。辽东镇长城西段的修筑,主持者是辽东巡抚王翱。建筑“方略”的设计者是辽东都指挥佥事毕恭将军,《辽东志》称其功“不下于蒙(恬)”(此人史书无传,笔者根据考察所得的新资料及文献记载,写了专节《毕恭传新考》)。

辽东镇长城的东段,前后经过两次修筑,有二条走向。第一次修筑镇北关至鸭绿江一段,建于明成化五年2。其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下(明代叫马耳山,也称险山,属长城一部)老边墙(明时称长城也叫边墙),其所属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老边墙村。第二次修筑东端点,即今宽甸县永甸乡长甸村东山,与鸭绿江支流拉古哨相连。这就是“新疆”一段长城。这段长城,由本溪县堿场堡公社东南张其哈喇佃起,经过宽甸县东至长佃河村而与鸭绿江连结。这段长城建于明万历四年,主持者为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及辽东巡抚张学颜。明万历三十七年在辽东巡抚熊廷弼的主持下,从山海关西锥子山起,东经开原东南至宽甸(新疆六堡之一)的鸭绿江上,重新整修了辽东长城1050余公里。


绥中明长城:

吾名口关至毛剌关,吾名口也叫无名口,位于今绥中县李家公社铁厂堡大队锥子沟,附近有锥子山。吾名口也是蓟州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的分界点,向西的长城属蓟州镇,向东的长城属辽东镇。辽东镇长城由吾名口向东是椴木冲,经永安公社石狭口、小河口、险山;至金牛洞山,再向东,经楼子沟山、三台、九门台山、湾上墙山、涝豆沟山,至上顺昌堡城东1.5公里的堡口,即毛剌关。这段长城有“砖墙”、“石墙”和“土墙”三种。

辽河西段长城,西起山海关北30公里的锥子山吾名口台,东经辽河北,至开原镇北关(今开原县威远堡公社镇北堡大队),全长750公里。还建立了前卫城屯兵城和各种堡城、边台等。均以居险设阻,充分发挥了防御设施的效果。使“内侧保庇耕牧居民,外侧救援台空戍卒”,得到了兵威大振的效果。毕恭的方略是按照汉代赵充国的“屯兵”之策4而实施的,并能身先士卒,故能取得“蒙将军”之称号。他在辽东防御建设史上建立了大功。   

这段长城首建于正统二年(1437年),当时修建的只是太子河内侧一段,属于定辽前卫的防御。据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十李善宏治六年二月《奏复辽东边事疏》记载:“巨见辽东边墙,正统二年毕恭始立……”说明主持这段修建的是定辽前卫指挥佥事毕恭。

正统七年开始全段建筑长城,主持这段修建的是王翱,具体设计者是毕恭。修建这段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朵颜三卫及瓦剌的侵犯。据《明史·瓦剌·朵颜、福余、泰宁传》记载:“正统间屡犯辽东……独石守备杨洪击败之,擒其头目朵栾木儿……未儿,复附瓦剌也先,泰宁(住在今锦州、义县、北镇、大小凌河上游),拙赤妻也先于女,皆阴为耳目。入贡易名,且互用其印。又东合建州,兵入广宁前。”所以,为了防御朵颜三卫及瓦剌贵族的不断侵犯,命右佥都御史王翱修筑辽东长城。修筑长城的年代,据《皇明从信录》卷十八记载:“正统七年……命右佥都御史王翱提督辽东军务……踰月,躬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壁贯。”这说明河西段长城全面修建于正统七年(1442年)。据《辽东志》卷六《人物志·荐辟》和《宦迹》条记载:“毕恭,字以谦,前屯卫百户,正统间监军都御史王翱知其有文武才略,疏荐于朝。”《宦迹》又记载:“以谦,前屯卫人,有文武才,由百户升流官指挥佥事,图上方略,开设边堡墙壕烽堠,至今赖焉。”这说明主持具体修建的是毕恭。

从以上说明,河西长城的修筑年代,初建于正统二年,全面修建是在正统七年。

.南路前屯路城(前卫)

南路前屯路城,和卫城在一起,就路线讲也叫宁前路,就是宁远卫和前屯卫算作一个军事联合路;就路城来讲,路城建在前屯卫,所以称前屯卫城。

南路前屯(卫)城,位于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卫公社所在地,原为土筑,内以石充实;外以砖砌筑,现在砖、石都被拆除,只存土基。城为长方形,东、西墙长602米,南北墙长590米,北墙残高0.3米。有东、西、南三门。北门位置建有上帝庙,遗址犹存(图一八)。上帝庙基址为长方形大台,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台上尚存有残石壁,原为门前石照壁。城内有以三门为轴的十字形大街,十字街中心建鼓楼一座,现已被拆毁。城南部有辽、金时代的斜塔一座。

按《盛京通志》卷之十五《城池》条记载:“前屯卫城,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本唐瑞州地,辽改来州,金复旧,元因之,明洪武乙卯都指挥曹毅因旧址修土城,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德、正统间,备御毕恭等前后包砌,池深一丈,阔二丈,周围六里二百步。门三,东曰崇礼,南曰迎恩,西曰武宁。今城圮,池淤。”

从上述记载来看,前屯城应始建于洪武乙卯(1375年),由都指挥曹毅所建。就其建筑规模、布局,与实际勘察结果,基本相符。根据《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经略高第奏》记载:“臣询关外地势之险要,城垣之坚瑕,去关七十里有前屯城,系总兵赵率教所修筑,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台,平放火炮,使虏不敢近城。可称要池。”又据《明史》卷二七一《赵率教列传》记载:“天启元年……明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率教乃入得,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由此,推定前屯城再建于天启二年(1622年)。这个城,有三门,并于四面建空心敌台。这是路城中第一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