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补气血,为何还是虚?气血失衡分5种,对症艾灸才管用!

 刘艳云iid1ald2 2018-08-28

一气与血到底是什么关系?

气和血都是由脾从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01

气为血之帅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气能生血:在血液的生化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气充盛,则血液充足;气亏虚,则会血虚病变。

有没有发现?临床上,在治疗血虚的病证中,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依据就是气能生血的原理。

气能行血:指气能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的运行。气机充盛、调畅,则气行血行。气亏少,或者气机郁滞,则不能推动血行,产生瘀血。

气能摄血:指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所以,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的时候,都会使用大量的补气药物,用以统血。

02

血为气之母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指血对气有濡养的作用。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发挥提供营养,所以血足气旺。一旦血虚,就会导致气虚,或者气的功能异常。

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至于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液虚少的病人,就会出现气虚的情况。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因为气与血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单纯气虚或血虚的人,一般都是气血两虚。在治疗的时候,我们也很少单独补气或补血,否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二气血失衡,疾病乃生

讲到气血与疾病的关系,就必须再多讲一样东西:津液。

气、血、津液三者关系如下:

《素问》里说:“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就是说,气和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失衡,必然导致营养供给不足,脏腑功能下降。而气、血、津液是身体最基础的营养物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气血失衡一定会影响津液,最常见的就是导致津液不足。试想一下,身体最基础的3种营养物质都出了问题,三者相互影响,出现恶性循环,那还有什么病生不出来呢。

在整个暑期,每次讲到排汗排毒时,我们都说不建议大家做汗蒸,其实也是从气、血、津液这三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汗蒸流失的是体内的津液,津液流失,气无载体,就会“气随津脱”,必然出现气虚。所以,在汗蒸出了一身大汗后,很多人都会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的气虚表现。那么,气虚最可怕的后果是什么?——气脱血亡!也就是说,你肉眼看到的只是流汗,看不到的是气血的巨大损耗。

三气血失衡,“进补”之前必先“灸补”

多数情况下,一提到气血失衡,大家都会想到服用膏方药膳调理。但是,小编要说的是,无论何种膏方药膳,在“进补”之前必先“灸补”。

为什么呢?上文说过,气和血都是由脾从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在这个过程中,脾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大凡气血失衡之人,几乎都有脾胃不调的毛病!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先调脾胃。

举个例子,比如:震后,灾民急需救援物资,但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堵塞,救援物资无法送到灾民手中。因此,此时首要任务是打通道路,如若对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运输车拥堵到路上,不仅救援物资无法发放到灾民手中,还给道路增加了新的负担。文章来自御冰台微信公众号。

在这个例子中,补品补药好比救援物资,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调,若不先解决脾胃不调的问题就一味进补,便极易出现“重伤脾胃”和“闭门留寇”的现象,不但补品补药无法吸收,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各种不适症状。艾灸就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它相当于“开路方”,起着抢修、疏导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补品补药被人体顺利吸收。

脾胃不调,服用补品补药后很难消化,容易引起食滞,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若骤然大补,肠胃更是不堪重负。因此,气血失衡之人“进补”之前必先“灸补”。

四5种气血失衡,如何艾灸调理?

气血失衡,一般可以分为5种: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虚血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01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症状: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

穴位:命门、中脘、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02

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又称气虚失血,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症状: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治法:补气升阳。

穴位:以八髎、腰阳关、关元为主,其中,血热动血,灸关元、隐白;出血不止,灸隐白。

03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症状: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治法:温散化瘀,调畅气机。

穴位:膻中、期门、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太冲。

04

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症状: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无华,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温,或有抽搐,或见口干,舌淡,脉芤或微细。

治法:补阳补血。

穴位:百会、人中、神阙、关元。出血不止,加灸隐白。

05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多因久病不愈耗损气血所引起,这个时候的人,看起来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者是萎黄,经常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治法:补气益血。

穴位:脾俞、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