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53--62)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08-29
                                                                     
 
 

​53
       昨天为重阳节撰写了一副对联,把重阳登高的好心情敞露出来了。但觉得还有欠缺,没把那夕阳落照的精彩画面勾勒出来。于是今天再补一联,重点写落照风光:
                                        黄'花不负秋风约,奇景时从落照生

54

      人生难免有彷徨的时刻,生活中也不是每天都有温暖或炙热的阳光。如果你有执着的理想,或者有艺术的追求,你的心中永远不会黑暗,你的生涯、你的人生路上,会有一副快乐而永不疲倦的翅膀。诗词不能改变一个人的遭际,书法不会为你赢得你所需要的空间,但只要你喜欢,你就能从中得到快乐,得到心灵的奖赏。每当我看到师友们那么热情专注地在我的诗词、书法对联中点赞和留言时,常常洋溢着一股幸福感。所以,今天的一联将表达这一心绪:
                                       笔底清风能送爽,心头暖日每添辉

55
    
      秋深季节,早晚凉爽。起床后先写字,练习书法,到得旭日升起,阳光铺洒开来,方搁笔离开书桌,穿上太极服,到附近的公园里去打几套拳,舞几回剑,再回来吃早餐。大体都已积成习惯,尚无意外,自当日日如是,极得几分闲情逸趣之乐。而这意外者,或则因事,比如远足早行,或者因情,比如突发灵感,必须把思想碎片记录下来,有时便挤掉了习字和练拳的时间。今早便属意外,昨晚因侍弄电脑,清理移走乱七八糟的文件,然后重装系统,早上起来后见系统已自行安装完毕,正等待主人下达命令,便坐到电脑前操作。不想这一坐,好多东西要侍弄,一搞就个把钟头没了。好在今天是周日,有个例外也好。所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随意就好。就因了这点好心情,也撰一联消遣一下自己:
                                   秋到书斋人意美,诗来晨晓鸟声欢
        也就此再整成一诗:
                                   秋到书斋人意美,诗来晨晓鸟声欢。
                                   窥窗闹市迷轻雾,几处高楼梦未残。

56
       一日一联趣话只是对联、诗词写作和书法练习中的些许感悟、思想片段随手录出,粗糙,但原汁原味,未作任何修饰和润泽,不想也得到许多朋友的认同,还有人闻讯而寻来要微信号。这让我惊讶不已。大体说来,这事值得思考的有几点:一是微信朋友圈能把志趣相近的人逐渐聚拢到一起,二是抄来抄去或者包装整理重新泡制的鸡汤会逐渐坏人胃口,得有自己的鲜活思维才读人不厌,三是传播谣言或以色诱人的那些会越来越没有活跃的空间。这让我颇能高兴几天。因为本人的秉性是只会实话实说,胡编乱造有时可以逗人一乐,但这已非本人专长。有鉴于此,乃撰一联云:
不图高誉知天下,只把清纯赠故人
     写成后,意犹未尽,乃衍成一首七绝,取题目为《答微友厚誉示怀》。诗曰:
                               敝野寒枝自可珍,风霜为伴远嚣尘。
 不图高誉知天下,只把清纯赠故人。

57

      有朋友问我所撰对联范围极为狭窄,均为家居住宅、书斋庭院方面的励志内容,这样写下去会不会有太多的重复?这位朋友看来是一路相伴而来,对我所写内容已了如指掌。能提出此问题也是真诚使然,先此谢过。我想,即使我写它十年,每天依然会有新的对联出来。这不是我的能耐,而是我们的祖先实在太了不起了,他们创造的汉字语言太神奇了。地球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相比。用英语写作,要表达更丰富一点的内容,没有几万个单词你就觉得棘手。而汉字,几千个单字就可以写出千变万化的句子来。所以,只要你有思想的灵光,有文字的驾驭能力,你就可以写出决然不同的诗句或对联来。境界会相近,但文字不犯复。比如,今早起床后听鸟儿叫得十分动听,于是一个句子先蹦了出来:诗情正让鸟催来。围绕这个句子,我整出二副联文:
1、梦境方由风捲走,诗情又被鸟催来
2、梦境不知风冷暖,诗心堪与鸟相邻
    你看,梦境、诗情、风、鸟,这些元素都相同,写出的对联境界可以相近,但含意、韵味却不尽相同。而且,我敢说,会有一半人喜欢第一联,一半人喜欢第二联,你也不能说谁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这也正是“文无第一”的道理。

58
     前天看了一篇披露某证券总裁自杀的文章,感慨良深。想写一首题为“有感于**自杀事”的诗词。可是下笔之时犯犹疑了。斯人曾经风光无限,却于49岁的人生黄金时段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相信在其人生规划中一定没有这一页。应该是被魔鬼带上了绝路。想不到满腹才华换不到一个安稳的人生,最是可怜!可是,斯人在股市风波中释放太多能量,当其疯狂地凭借自己的地位为利益集团大肆摄取财富时,却一点也不顾忌会有多少股民血本无归、会有多少家破人亡的事情发生,这便可恶!既知今日,何必当初!这么一想,以命抵命,似乎又是天理。但他自己真愿意死吗?那他为什么又在这么凑巧的时机自杀了呢。忧郁症。说是因有忧郁症而自杀。这应当是无论家属、单位、相关部门及那些利益集团都乐意接受的结论。有了这一结论,天大的秘密、再惊心动魄的内幕,都可以遮掩得天衣无缝。但这么一来,似乎又让死者蒙冤了。或许原来是满怀壮烈的,是为了老婆孩子的幸福生活而愿意拿自己的生命作交换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是一位可敬的男子汉,可敬的丈夫,可敬的父亲。现在把他的这点人生最伟大的亲情、最壮烈的抉择给抹煞了。别忘了那天报道死讯时透漏的一个细节,死者留有一份遗书,只有一句话:请勿扰妻儿。正是这几个字暗藏了所有的秘密。斯人明白,事已至此,他要不死,这一家人恐无安宁之日。股市的风波,纵使他有三头六臂,也掀不起大浪。无非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链在运作。他要是被约谈,至少会有一部分真相披露出来。那是利益链里的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有太多的特色,人死万事休也当是其中的一个。死了,事了。一笔勾销,没有人会去追究。他的死,可以让家人安稳地生活下去。这是极有交换价值的事情。死者当然是充分权衡了的。他只是不放心人们会否信守承诺。因此,方有一份遗书留下。就其对家人的情怀来说,是一条汉子,可敬。如此一想,这首诗是写不成了。讥讽不得,怜悯不成,猜疑惹事,赞颂则脑子进水,罢,罢,罢,人生酸甜苦辣,各有造化,何况我等一无干系,只当茶余饭后闲谈慨叹几句行了。
      诗没写出,对联倒是来了。但似乎与此无关,因为联文是:
                                 振聋必得二三话,成事终须半部书

59
      快乐的时光最容易溜走。人生到了三餐有着、忧虑不多的时候,日子便过得飞快。所以,古人留下许多要珍惜光阴的诗句和对联。
我比较喜欢的诗句:·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彦谦“无情最恨东流水,暗逐芳年去不还”;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袁枚“长绳难系日西沉,尺壁谁能买寸阴”。
我比较欣赏的对联:陆游:“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清人徐大椿“一生那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印象最深的是鲁迅书斋里的一副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联出自屈原《离骚》。上联由“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而来;下联由“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而来。鲁迅各取原文半句,巧妙地组织成联。“崦嵫”,相传是日落的地方。“鹈鴂”,即杜鹃鸟,爱在春末夏初鸣叫,所以杜鹃一叫,百花就凋谢了。这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时间流逝得慢一点,以便做更多的工作。下联的意思是:光阴有限,惟恐岁月易逝,担心要做的工作不能完成。
这联充满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但对于我等进入退休生涯享受休闲生活的人来说,该做的事基本都完成了,未完成的也该由子孙们去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况且他们比我们幸福多了,用不着我们去牵挂。我们最该做的是”完善自己,颐养天年“。因此,我把鲁迅的书斋联拿过来篡改一下,就成了今日之联:
                         鹈鴂纵鸣无要事,崦嵫待迫也宽心
去掉了时间的紧迫感,人生就活出更多的美好来了。

60
      明代书画家沈周有诗句云:“书简漫消新岁月,渔竿不厌旧沧浪”。余喜其上句,盖一生之好,只是读书。“书简漫消新岁月”,正是读书人处风尘之扰而能得失无忧、气度自闲的学养之源。乃袭用此一句,另拟一下句撰成一联云:
                         书简漫消新岁月,芳心易醉老交情
     这似乎有点不合潮流。何者?大凡喜新厌旧,乃是人之常情。今此一联却主张去新而恋老,不也迂腐乎!但究其实,老也是由新而来,且有一定价值方能存留积淀为老,无价值者半途即已消逝,就此意义上说,老屋老伴老同学老乡邻老朋友老伙计老习俗老手艺老图片老记忆,都值得珍贵。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一项无价值却顽固存留必得坚决摒弃者,老毛病是也。谨以此联敬赠天下喜欢读书而珍重友谊的朋友。

61
     据说因为当今最高领导推崇王阳明,使得王阳明的心学成为人们谈论和研学的一个热点。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与曾国藩一同被人认为凭学问建立起军事功绩的二位战神。但王阳明以其独创的“心学”理论得以入列孔、孟、朱、王四大圣贤的宝座,这可是曾国藩所无法相比的。就其人生经历来说,也更有神奇色彩。比如新婚之夜竟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独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什么都没发现,在官场仗义直言却被宦官派杀手一路追杀差点丧命,手无兵符却能召集军队平叛屡建功绩,有卓著军功授封高爵却甩掉官服去办书院传经讲学,创建“知行合一”的“良知”哲学,等等。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类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丢失所造成的精神追求方面的贫乏,王阳明的心学又有了生存的空间。“心有明月,复何求哉?”这与佛教“佛在我心”的教义是相通的。或许,当下或未来,“一生仰首拜阳明”的,一定大有人在。毕竟人类在砸烂、推毁、摒弃各种思想信仰和道德模式之后,还没有找到新的出路。既然没有新的出路,以往的一些老路就不妨重新走一走。但不管怎么说,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也与孔、孟及曾子“一日三省吾身”的个人道德修养主张是一脉相通的。都属于弘扬正气的修为。王阳明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其实就是孟子“性本善”的进一步发挥。我钦佩王阳明的为人,也钦佩王阳明的学问,但对“心学”却依然不肯坦然接受。因此,我将王阳明的“吾心自有光明月”改一下,再整成一联云:
                               寸心留得光明月,举足迨无霉雨天
      写毕,觉得这应当可以作为王阳明一生拥有学问而能屡建奇功伟绩的一个形象描述,何不写成一首绝句。略思片刻,诗成,题为《赞心学大师王守仁》:
名世奇才三不朽,知行妙悟一峰巅。
寸心留得光明月,举足迨无霉雨天。

62

        诗人一半是疯子一半是语言大师。唯其疯方能邀明月共饮、对青山诉情。唯其痴而又为语言大师,方能吟出“晨钟云外湿”、“砚磨青露月”、“莺偷百鸟声”之类奇特的句子。小时读书不识其义,总觉得古诗别有一种不同于文字、不同于现实语言的奇特之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种杂糅语言文字的表达手法诗人称为“反常合道”。钟声是用来听的,湿是要用身体的肌肤接触方能感受的。如果你对人说耳朵听见湿气、手掌摸到钟声,人家不骂你神经病才怪。因为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但到了诗人那里,一切都转化为意象,由景象、物象转化为意象时,感觉是可以交替融汇的,这在美学家那里称为“通感”。只有懂得这种“通感”并灵活运用在诗词创作之中,你才能吟出具有反常合道奇趣的诗句来。而且,诗人一生往往都在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所以我们常被许多惊人之句喜欢得痛不聊生。比如宋人刘翰《种梅》诗的句子:“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这“自锄明月种梅花”一句便一直困扰着我。孤寂而高雅,淡泊而温馨,一种与世无争的旷达的隐者胸襟。因为喜欢,几次想把它整成一联,但找个对句不难,要出境界难。今早忽然想,出不了境界的问题是把“自锄明月种梅花”一直当成隐者胸怀,如果赋予更积极一些的涵义会如何呢?这一想,马上有了思路,于是写成的对联为:
                       为见春风融积雪,自锄明月种梅花
       生存环境、社会形态总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别老是抱怨和愤激好了,种梅花吧,趁着月色还在锄头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