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92岁的书法老人,民间奇才,发现太晚

 颖之星语 2018-08-29

本文参加了【各行各业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在《移民故园,探秘宁波无人区》一文中,我提到了一位92岁高龄的陶坑人王焕文先生,1950年将桃坑村名,更改为陶坑村。
当时虽未蒙面,但直觉告诉我,王焕文先生的人生,一定写满故事。
2018年8月26日,在同是陶坑人的潘行军先生引荐下,我终于得以拜访王先生。
不见不知道,一见方知,王先生,实为民间奇才。
此行的本意,是希望从王先生的经历中,了解陶坑的更多故事,却意外地有了惊人的发现。
发现太晚!我来得太晚!
 
 
王焕文先生现居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
我们去他家中拜访的时候,他去河边散步了,家人叫他回来,看他步履稳健的样子,一点也看不出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了。
 
 
交谈中,王先生的思维清晰,从出生到现在,每个年段都记得清清楚楚。
1927年5月,王焕文先生出生于宁波市原鄞县赤水乡陶坑村,按宁波人习惯的虚龄算法,年逾92岁。
陶坑村所在地,因当地野桃成林,最初称为桃坑村,现在已被周公宅水库阻隔,成为了宁波的无人区。
 
 
 
当年深山之中的桃坑人,生活非常艰难,村民以玉米糊和野菜为食,王焕文先生只读过四五年私塾,就回家务农为生。
失学的少年王焕文,每次上山放羊或是干农活,刀篓里都会带上书和字典。
王焕文晚上也会坚持熬夜自学,那时山中不通电,甚至连煤油灯都没有。
他们的照明方法,可谓是当地人的发明创造。
他们将毛竹削成条,在水中浸泡一个月,然后晒干,这样处理后的毛竹条,耐燃,而且不生烟,他们就用这样的毛竹条来照明。
少年时的王焕文,就在点燃的毛竹条下熬夜自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当时的桃坑村兴办了小学,村中当时唯一上过学的文化人王焕文,被推举为老师。
从农村青年转身为老师,没有任何经验,身担重责的王焕文,立志不负重托,经常到乌坑村向“阿秀”老师请教。
如此往复,学生成长,自己也不断进步。
 
 
王焕文教学成绩突出,1948年调去潘溪小学继续教书,1950年,又回桃坑村任教。
当时,全国土地改革轰轰烈烈,王焕文倍受振奋,他意识到,家乡的发展,依赖于人才。
于是,他将桃坑村,更名为“陶坑村,有陶冶人才之意。更名之后,果然村中人才辈出。
王焕文教过的陶坑村学生,沈瑞根、陈庆茂,后来成为村里的负责人,村里修通了公路,建了幸福桥,开办的胶丸厂远近闻名,陶坑村,欣欣向荣。
 
 
 
1952年,王焕文先生调至杖锡中心小学任校长,时年26岁。
1954年调任樟村小学任校长。
1958年调任爱中公社中心小学任校长,着手办初中。办成初中后,调任凤岙公社担任副社长,负责文教卫生工作。
1962年调任云洲公社副社长,负责文教和组织工作。
动乱年代,王焕文先生也受到冲击,1968年,下放到云洲茶场劳动,重陷苦难生活。
1972年,王先生恢复云洲公社的工作。
1979年,调至当时的望春区工商所,当年发放的营业执照,全部由王焕文先生手写,直到1982年退休。
 
 
 
我在与王焕文先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他家墙壁上挂有精湛的书法作品,我开始以为是他购买的作品用作装饰。
细看落款,居然是:王焕文。
我被那一幅幅书法作品惊呆了,话题立即转向。
经常看到书法作品,我也参观过多次的书法展览,但是从来没有一部书法作品,像王先生的作品这样,引起我的震惊与感叹!
震惊之余,不由叹息,为何被埋没这么多年。
 
 
 
 
退休后的王焕文先生,加入原鄞县老干部书法协会,专注于书法的学习、研究与创作。
王先生在正、草、隶、篆四种字体都颇有造诣,行云流水,或工整端庄,力透纸背;或龙飞凤舞,狂草奔放;或气势浑厚,平中寓奇;或笔画圆润,挺遒流畅,融四体于一炉,独具匠心。
 
 
 
 
 
同样的文字,不一样的字体,见识纸上笔下功力。
 
 
 
王先生退休后的生活,寄托于书法,自娱自乐,从未追名逐利。
墙上那幅“以德养心,乐观长寿”八字,正是他的人生箴言。
就连送他的水果,他也要执意还回来。
 
 
王焕文先生的一位孙女,从小受到爷爷喜爱书法的耳濡目染,也练得了一手好字,同事朋友们都交口称赞。
孙女在电话中说:早些年,爷爷在家中挂张小黑板,为近邻的小朋友,无偿传授书法,不收取一分钱。自己的一手好字,就是在这些年练成。
2017年,孙女将爷爷的部分作品,汇编成册,一共印了30册,赠亲友留存分享。
孙女研究生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她说:我们是普通百姓人家,但是在爷爷的教诲下,家风很好,老爱幼幼尊老,他把这一生活得特别通透。希望爷爷开心地走完这一辈子。
 
 
 
 
王焕文先生1952年调离老家陶坑,说起曾经的岁月,当年种收玉米,以玉米糊和野菜为生的艰难生活,记忆尤深。
王先生还说,陶坑村的万金山上,还有姜家山至商量岗的路上,有吊船岩遗迹。
吊船岩,就是码头固定船只的地方。
多少万年前,这一带或许还是汪洋大海边的一个码头。
 
 
2006年,周公宅水库建成蓄水后,陶坑村一带,被水库阻隔,渐成无人区。
无论岁月如何沧海桑田,变幻莫测,时代发展,始终需要人才推进。
王先生现场为我们书写了“陶冶人才”四字,重现了当年之愿望。
 
 
 
王焕文先生年事越来越高,读书看报需要借助于放大镜,书法作品越来越少,愈少愈精。
在六十多平方米的居室里,王先生的书法创作台,就是就餐时的小圆桌。
与我同行的,开办企业的潘行军先生,当即决定为王先生赠送一套书法桌椅。
8月27日下班后,我再一次前往王先生家,见证了这一时刻。
 
 
 
“修德养性,健康长寿”,祝福王先生成为百岁老人!
亦愿王先生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墨宝!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心情有些沉重。
茫茫人世间,还有多少真才实学或有一技之长的人,被埋没。
被埋没,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被埋没的人,从不把这种痛苦,向外人诉说。
王焕文先生的人生,是一部传奇,生于乱世,一生多波折,淡薄名利,但却创造了自学成才之励志传奇。
写下这篇文章,只希望关于王先生的传奇,能被更多人知晓,他的书法作品,能被慧眼赏识!
若能为王先生的有生之年,增添一些欣慰。
这也是我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