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从旧衙门到滦州古城

 秀才不酸 2018-08-29

本文参加了【改革开放这40年】有奖征文活动

江城子.游古城

吾人性本爱青山,处尘凡,不得闲。俟有余暇,径览古城关。画栋雕梁依旧制,缘走壁,起飞檐。

行游东至大江边,水流宽,色如蓝。一叶轻舟,破浪在云端。也慕长居留此地,依柳下,钓悠然。

故友云来,畅游古城,于归去后复又填词一首,歌以咏之,对滦州古城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然则十年之前,此地焉有此景哉!

那时的古城,还不叫古城,而是叫作老城,在滦县(州)的历史上,老城的北侧,有过两个火车站,一个叫老站,另一个则叫新站。

当年由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滦河大铁桥的修建成功之后,清政府在离铁路桥西边的不远处修建了滦州(县)历史上的第一座火车站,曾经只是鱼鲜和木材的集散地,时称“偏凉汀”的边远小村,借此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小镇,更使得滦州(县)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由于该站地处滦河岸边,横山脚下,地形狭窄,不利于人流集散,民国时期,遂将火车站搬迁至距其西边两公里远的地方,老百姓也就直截了当地将两地分别命名为老站和新站。

但无论是老站还是新站,在它们南面,位于研山之北,滦水西畔的滦州城里,在1985年以前,一直是历届县(州)政府所在地。当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政府办公所在地由此西迁至五公里远的葛坎村一带,并将当地改称作新城之后,滦州城里,才有了老城之名。

我曾于老城长住,记得那时的老城,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破旧的街道、颓废的屋舍组成了老城当时的写照。慢且冷清,是这里的主节奏。与西边新建的新城相比,老城少了熙熙攘攘的人流,没有车水马龙带来的繁华与尘霾,也听不到急促鸣叫的汽笛声,剩下来的,只有静谧和等待。

那时老城的房屋,无序而又错落的排列着,再经院墙连结,形成无数条胡同,汇合到阁上(老城人对老城的中心地带的昵称,阁读gao)的主街上。胡同里的住家,都爱在自家院子里种些树,这些树儿耐得住寂寞,并不在乎主人是否离去,在该生长的季节里,依然长的枝繁叶茂,在它们的遮挡下,阳光只能在巷子里投下点点光斑。矮矮的院墙在绿荫下呆得久了,被青苔染上了绿色。几处有人居住的院子里的蔷薇,也不甘寂寞地爬出墙来,为胡同里注入了一缕清香。每当风儿袭来,树儿们的绿色如波浪般起伏不定,将灰色的胡同打扮得有些生动起来。在风儿的指挥下,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草丛中低唱,蟋蟀们在墙角弹琴,给胡同里面的光景带来一丝生气。留在这里,最高兴的,还是屋檐下的鸟雀们,自由自在的它们,不停地欢唱着,在它们歌声里,听不出一丝城市中被笼养的鸟儿叫声里的伤感。

在众多胡同之中,有一条宽敞的街道,与阁上南北主街相交,由西向东横穿过老城,直达东边的拦河大堤。当年杨三姐击鼓鸣冤的旧县衙门口,就坐落于这条街道的东部。沿着街道东行,远远望去,曾经的滦州衙署如今破落的只剩下一个旧衙门,顶着旧日的头饰,鹤立鸡群般站在一片民房之中,似乎仍在向云儿诉说着曾经的风光。

由于时代变迁,当县委县政府迁址新城之后,过去的滦州衙署逐渐荒落,衙署里的大堂等建筑亦被拆除,位置逐渐被民房所取代。后来经政府出资,对衙署大门进行了修缮,旧衙门才得以保全。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门面宽三间,上有飞檐的古代衙门门楼,青砖白墙,金字黑门,远远望去,尤有往日威严。走近来看,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傲然分立,“目空一切”地守护着早已不存在的县衙。门楼大门东侧有红漆大鼓一面,四周被木栏保护起来,以防止有人敲鼓损坏。

县衙虽仅存了一座门楼,但衙门前的牌匾却招人注目。门前共有牌匾三块,均用金字书写,当中一面写的是“滦州衙署”,左面是“研山毓秀”,右面是“滦水钟灵”。听老人说,当年研山文峰塔未倒之际,每逢冬至日,正午时份,塔尖倒影正好映在衙门门楼上。这种说法虽已无法考证,但却无形中给旧衙门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旧衙门门前两根黑油柱子上,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政无他术唯防扰”,下联是“狱到能平尚虑疏”。穿过门楼,门楼背面,左右也分挂着两块牌匾,分书“教率四民”和“政先六邑”。门后柱子上也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平情以御众庶之情无作恶无作好”,下联是“自治而行节省之治不伤财不害民”,推敲起来,感觉应是对正门对联的解释和补充吧。古人的治政哲学,从道家的“无为而治”到儒家的“君为轻、民为重”,中华文化的精华竟然全都被写进旧衙门上的两副对联中来。呜呼!前不见古人,但见古人之仁于柱上。范公尝求古仁人之心,滦州人亦将此求挂于衙门前后,警己省人,感慨之余,犹自望门生敬,不胜赞叹!

然而民国的牛代县长,并没有做到“狱到能平”,而是将衙门口打理成“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迫使为姐申冤无望的杨三姐远走天津,这才告状成功。杨三姐的义事,后被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编家喻户晓的评剧名戏杨三姐告状,歌颂了不畏强权,智勇双全的杨三姐,还将贪财渎职的牛代县长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弹指一挥间,这里已是物非人亦非。当年阻挡过杨三姐的旧衙门,如今已变成了民宅聚集之地。从门洞向内望去,里面的县衙旧物,都已荡然无存,民宅取代了大堂,成了里面的主人。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荣光,终于雨打风吹去,曾经的威严县衙,清官酷吏,都已化作历史,成为留在这里的老人们的谈资。当这里的年轻人们又纷纷搬进新城新建的楼宇去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后,彻底安静下来旧衙门,依旧默默地伫立在原地,任人游览凭吊。

与旧衙门北面隔街相对的,是百年名校—滦师。当县医院、县一中,电力局等诸多单位都追随政府搬至新城去后,老城仅留下来的大型单位,便是这清朝末年成立的直隶第三师范学堂,如今的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滦师校内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环境古朴优雅,莘莘学子,正用朗朗读书声为老城守护着最后的荣光,也延续着未来的希望。

抚古思今,当滦县的兄弟县市如丰南、迁安等地得京唐之地利,抢改革之先机而经济迅猛发展时,被地方史志所称的“津东工业,为滦最盛”的滦县却在这场竞赛中落了后。物华天宝,并不等于现实的经济跨越。夷齐故里,京东第一州,曾经的辉煌已如云如烟,无论是扼腕叹息,还是“祖上曾经阔过”的精神胜利,都不能遮掩老城的破旧和产业的凋敝。

但是,这一切印象只定格于2009年。随着省委“三年大变样”的政策实施和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老城改造的天时呈现;滦县老城依山傍水,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利早具;老城居民急切盼望改善生活环境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和已备。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滦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滦州古城开发为契机,从传承历史、创新文化上入手,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决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复兴“千古此滦州”的盛景,将滦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景观重现在冀东大地上。

十年磨一剑,众志成古城。从2009年拆迁改造到如今的滦州古城横空出世,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会务、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北方明珠城市呈现于世人面前。曾经无可奈何的滦县老城,有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以她崭新的原貌—滦州古城屹立于滦河之滨,吸引来无数的游客到此流连忘返,也带动了滦县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老城人民,已尽享古城开发之利,滦县也因滦州古城而被人们所熟知,成为城市转型开发成功的样板。

如今的滦州古城,东有滦水龙翔环绕,南有研山虎据相偎、西有新城交相辉映、北有横山佛光普照。盛装的她,正以绝世之姿,喜迎八方来客,与民同乐,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走进古城,但见山水相拥,移步换景,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无夕阳古道西风之悲。穿行其中,处处古色古香,闹中有静,静中通幽,有如梦回前朝,行走于清明上河图中。游人至此,豪迈者必寻一客栈,沽酒唤友,把酒临风,笑谈古今;虔诚者则在北上大觉寺烧香礼佛,中到药王庙祈福消灾,南赴研山礼拜碧霞元君归来之后,又在古城里前拜孔圣人,后敬关二爷,忙的不亦乐乎;采风者则踏径寻幽,顺着小桥流水,来到古城不知名的巷子里,看墙角孤梅,寻深巷杏花;而大多数悠闲而来的人们,则是在酒足饭饱之后,三两成群,在古城中信步而行,或拍照留念,或逛街游玩,悠然而自得其乐矣!

我来古城次数多了,最爱干的事情,是踱到街头的摆摊卖石处,赏玩摊主从滦河淘来的石头。心灵手巧的古城人,将从滦河滩边捡来的各式各样的石头,小块的磨串打坠,大块的写意山水鸟虫,摆放在路边,卖价不贵,童叟无欺,且保证是天然玉石,任由游客挑选。

滦州古城之美,在于小桥流水的诗情,在于楼堂亭榭的古韵,在于畅享美食的快意,在于闲庭兴步之悠闲,在于市井生活之乐趣。古城之美,更在于她的大方朴实,她决从不会因为你囊中羞涩就将人拒之门外,而是一视同仁,与来者共享繁华。

旧衙门依旧孤立,滦州古城却是盛颜,历史变迁如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人心中对和谐与美的永恒追求。历经沧桑的滦州古城,愿你重新绽放的美,从今往后,在你养育的滦州儿女的精心照料下,再不凋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