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北汀(1908.7—1993.9) 。又名渺尊、徐熹、淼翁。江苏吴江人。擅长中国画。 从师于清代画家吴观岱。1931年于江苏、上海“白马画社”卖画课徒为生。1939年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艺术研究会国画导师。与陈半丁、吴镜汀有“北京三丁”之称。从事国画山水教学与创作60作年,其画清雅脱俗,劲秀兼备,工写并驱,气韵生动蔚然,笔墨灵活多变,墨色厚润,层次分明。 为便于初学者掌握山水构图规律,徐北汀老师从大量的写生画稿中取材,以期通过具体图例,阐述构图中对立统一法则的运用。素材来源:《山水画构图》,徐北汀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十二、方圆相间 画山石最忌过方、过圆。过方则妄生圭角,过圆则形同“窝头”,而以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为佳。画山道最忌笔直,宜有曲折。局部山道可以树、石遮掩,更增加曲折感。山道画得不宜太宽,宽则不险。山涧及瀑布之走势皆应避免与山道走势相同,始见变化。↓↓↓ 
此图为大小对角式构图,近处一角画高树两株,一曲一直,其他树则以点代之,用墨色浓淡分出远近。右上小对角画远景,景物虽小,但有桥、有树、有曲折河流,情趣无穷。湖中画渔船作点景,并为两对角作联系。↓↓↓

画江边溪流以曲折为宜。图中两桥桥洞一方一圆始见变化,且两桥方向不同,避免了重复,水中画有小船过洞较为生动。远滩远景墨色宜淡。以突出近景。↓↓↓

此图中山脉走势呈弯曲状,由左至右,通过石堤复转向左行,以取曲折蜿蜒之趣。画面远处,只画峰麓一角,将高峰引出画外,扩大画面空间,江中帆船呈一、三、二布局,有疏有密,以免呆板。↓↓↓

十三、刚柔相济 幅中画数峰耸立,取刚劲挺拔之势,背景则为勾线卷云,以柔衬刚。画大片浮云,予人以宽阔之感,左上角画板,松枝挺健,而其枝端却有垂藤缭绕,一刚一柔,刚柔相济。↓↓↓

此图为前后、上下、左右分角构图。前景峰岩加松,中景山村建筑,远景丛岭。三景呈三角挺立,以勾线行云将其沟通并起刚柔调济之功。图中左景枝干右伸,右景峰尖左控,后景山峰环抱。三景遥相呼应,气势连贯。↓↓↓

左峰耸立,墨色较重,右侧水边则画以淡墨芦草,此图刚柔对比之下,显峰岩坚挺。侧画曲水,江水时宽时窄有所变化,主峰与江水一直一曲,刚柔结合。↓↓↓

十四、层次清晰 图中近景树木墨色渐远渐淡,每层树木中间以云断开,此种处理方法既显简练又有层次和深远感。图中画高山兀起,层峰叠嶂,使整个画面既显得壮观,又与远山相呼应。↓↓↓ 
此图为全横向构图,干远滩坡、水边芦草分层布列,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因石滩、流泉为横向结构,配以纵向芦草,以纵破横。图中水之动向与芦草动势一致。↓↓↓

十五、明暗相宜 此图画面主要表现山顶,以明暗对比强烈的笔触表现山之凹凸面,使山石富于变化。山上画有树和苔点衬托景物。苔点的浓淡、大小、横直、疏密须依据山势需要而定。为使山不显枯燥,山中画有叠瀑使之灵动。远处江水因近山浓重,显得分外明亮。山角画亭与汀口之帆相呼应。↓↓↓

此图以浓阴山貌构图。画浓阴山景特别须注意光和细处云影变化。暗山中特别要注意留有亮点。另外尚须注意路径、松云位置的安排,否则便会显得暗无生气,乌黑一片。此幅景中之云不用勾线,系墨色渲染而成。↓↓↓

此图以夜景构图。天空虽较暗,但明月有光,月光多反映于地面、墙头、屋顶、树隙等处。由于天空色暗,上述之处反面显得格外明亮。但浓淡、虚实须配合适当,深处不宜太深,太深则失掉月光之朦胧,又不可太浅,太浅易显得平板。图中竹林、梧桐枝叶较密,桐干、屋顶、白墙等处须留有空白以表现出其明度,远树则笔墨较淡,以呈朦胧之象。院墙不宜取平势,平则显板。房屋为墙门部分遮掩,一来避免屋墙画得板直,二来可增加院内外联系情趣。↓↓↓

用烘托渲染法画雪景须首先计划安排好景物位置并留有余地。安排得当,景色黑白分明,气韵厚重。雪山上用墨须浅淡厚润,笔触要简练,以示山上覆有积雪,更不宜多加苔点。图中雪山分近、中、远,越远越淡,依次推开距离。近景与中景之间用斜向石堤联系,作为通径。近景山坡上画负荷者三人步入山坳,人与山比,则雪山更显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