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都“舍弃”自己的需求, 为他人着想, 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 一定让人感觉很好吧? 谁会这样呢? 当属父母吧,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无私”, 那么“被爱”的孩子们,是什么感受呢? 一定很幸福?! 把剧情反转一下试试看! 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我亲妈大人总是处处为我着想,我好不容易策划一次旅行,她老人家明明想去,可嘴里却总是说:“不去了,你每天忙的呢,你们自己去吧。”每次我都要费很多劲去劝她。平时让她过来玩,她总是说,“你们平时那么忙,花钱不说,过去又要打扰你们”,就这样,为了给我省钱省时间,一年到头我们也很难见一次,她明明有空也不会来“打扰我”,就算来了,也总是觉得打扰我了,而匆匆地赶回去。给她买点啥吧,也总是说花钱了不好。 但是我婆婆呢,情商极高,不管我给她买啥,她都很开心。虽然她自己极其节约,可是不管我多浪费地给她买了啥,她都不会说啥,不仅对我,对任何人都这样。 有人说,那是因为亲妈疼你,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当然懂啊,我怎么能怪妈妈呢,我懂。只是,我认为爱是一种连接,爱是双方的流动,爱和被爱其实都是需要!与其说我们无私地爱着孩子,不如说,为了满足我们“爱”的需要,爱孩子,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和孩子之间也需要爱的流动,一定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让爱流动起来。 比亲妈更复杂的是婆婆,有些朋友说,婆婆嘴里面说不要,但真这么做了,她又翻脸了,人际关系里这种猜测,真让人心累。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张德芬提醒大家一定要接纳自己,包括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把自己的需求包括进去,才是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 除了亲子关系,其他关系也如此。我爸爸是一个生怕欠了人家人情的人,他一辈子的信念就是不求人。但人际关系如果没有相互的信赖和付出,如何有连接呢?我们爱对方,不是为了回报,更不是为了两不相欠,爱与被爱都是幸福。 一条碎碎念: 蹦搭妈妈读书会2018-2019年度书单,已经在做最后的梳理了,前前后后改了十来次,书的数量上,我一直很纠结,目前是一共50本(不包含共读过的,全新书单),可是考虑到妈妈人群,一年读50本书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这50本并不是蹦搭精读目标,我们共读精读的目标是12本,其它书会提供配套解读资源。大家可以在留言处谈谈想法哦。 上次给了绘本书单后,很多妈妈求3岁+书单,我也提前在我们蹦搭妈妈读书会群和亲子阅读交流群中征集过了,除了我的书单还结合了几十位妈妈的书单建议,明天一并推送给大家。 感觉蹦搭的妈妈和孩子们都已经在读书的路上奔跑了,加入我们吧! 我是牛妈彭小蹦,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30岁自学漫画,推送了600多篇原创育儿漫画,现出版漫画集新书《成长,不慌张》,关注我,一起让育儿更从容,让妈妈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