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郦波:如果你有一颗诗心,那就请离名利场远些,再远些

 如水138 2018-08-29

52位唐代诗人的一人一诗,联成一部雄浑壮丽的唐诗简史。在书中,郦波带你去读52位唐代诗人的浮沉命运。遇见发愁的李白,和他一起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品尝王翰的葡萄美酒,在盛唐刚健的时代风貌里体会健儿们的狂欢;跟随王维的行迹,走进“安史之乱”的事件现场;借用罗隐的锐利目光,在唐代市井中观察世间百态……近看唐代诗人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细听大唐社会角落的喧哗众声,咀嚼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精华。

如果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那么大唐的记忆是承载于唐诗之上的。2018年是唐朝建立1400年。历经1400年,唐诗和唐代在我们的记忆中依然不曾褪色。当我们每每诵读一首唐诗,大唐的辉煌历史就会乘着唐诗穿越时光而来,唤醒我们灵魂深处对盛世大唐的记忆与想象。

郦波:如果你有一颗诗心,那就请离名利场远些,再远些

《中国诗词大会》文化嘉宾郦波教授从2800位诗人的55000余首唐诗中遴选52位诗人的52首经典作品,一人一首诗,通过唐诗将他们的故事串联成一部雄浑壮丽的大唐简史。在书中,郦波带领读者跟随诗人脚步,走进大唐的历史现场;借诗人之眼,观察大唐的浮生世相;碰触诗人心灵,感悟大唐独特的精神气质。

当下流行“还原历史”“回到历史现场”的历史观念,唐诗是唐代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还原载体。这52篇解读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内容丰富有料,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自然意象、盛世风景与传奇情感、波折命运交相辉映,既动人、有趣,又经典、华丽,酣畅淋漓!

从唐诗中去读唐史,解读唐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种细节,揭示唐代人的时代心理与精神面貌,读来感觉亲切,也让唐代的社会生活史、精神文化史变得立体而丰富。跟随郦波品读唐诗、闲聊唐史,在心灵的休憩中,你会发现唐人并未走远,唐诗依然亲切。

站在诗人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身影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距今整整1400年。唐诗至今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贺岁档上演的陈凯歌电影《妖猫传》,用现代电影工业营造出一幅盛世大唐景象。至于电影中究竟有几分是大唐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其中李白在“极乐之宴”上写下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却真切张扬着大唐气象。“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的人生思考与时空无关,从唐诗里感知唐史或许最能接近真实的大唐。

◆“千里挑一”的极简唐诗选本

据学者统计,目前已见唐诗5.5万余首。不过,在唐诗的海洋中怎样才能轻松畅游?郦波选择贯通诗、史,综合考虑普及教育、历史逻辑、文本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千里挑一,遴选52首经典作品进入《唐诗简史》。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多年,凭借儒雅又不失幽默的解读,郦波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学者,是《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节目的座上嘉宾。被粉丝称为“诗词男神”的他欲以学者之笔、大众之眼,近看唐人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细听大唐社会角落的喧哗众声。

郦波有一个观点:华夏文明发展的最大特色不是空间的扩张,而是时间的延续。因此,在讲诗词时,他并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而是上下搜罗,古今贯通。《唐诗简史》,是因为站在2018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溯1400年刚好是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那是直到今时今日还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盛世大唐。唐诗,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蕴藉着大唐神韵,尽显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巅峰气象,浓缩了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堪称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在民间的传播应该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郦波认为,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千气象。

◆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做“一个人,一首诗,一种人生,一部大唐”。郦波说:“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以及他们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感悟,穿越了千年,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听到来自大唐各个角落的声音,接续上那曾经被淡忘的文化血脉,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

郦波认为,诗词文化与每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但我们要承认,年轻一代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下降。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

郦波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滋养。“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2017年,中国电视上的诗词节目很热,这个热劲儿还能坚持多久?郦波说:“我觉得它能热多久,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热点,都没有太大关系。它只要热过了,作为一个文化的引子,在社会上能够引发一种共鸣、共识,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起到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它的历史使命就达到了。”

◆唐诗里藏着的“未解之谜”

也许你想不到,这本书还提供了一种探案揭秘般的独特阅读趣味。为什么几乎同龄的王维和李白没有任何来往?你知道唐代的杀人夺诗事件吗?大唐春天那场人面桃花的约会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些谜团,郦波一一在书中分析,尝试解答,并且不打破诗意的氛围。

见载于《唐才子传》的著名杀人夺诗事件说的是宋之问。一次,宋之问读到外甥刘希夷作出《代悲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起了据为己有之心,刘希夷不答应,宋之问一怒之下,“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当然,后代有不少人为之辩诬,认为记载不实。郦波从这个问题出发,解读了宋之问的《渡汉江》,指出该诗“近乡情更怯”的“怯”字,不仅是这首诗的诗眼,更是宋之问整个人生的“诗眼”。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向上对当权者无条件地谄媚攀附,意图换得荣华富贵,这样的人自然就失去了人格的底线。在位高权重者面前,他们站不直身,挺不起脊梁,一定是胆怯而懦弱的。反过来,这种人转身向下时,因为已经失去了人格的底线,则会急切蛮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做出任何常理难以推知的事情来,其实都是有可能的。”郦波最后告诫:“如果你有一颗诗心,那就请离名利场远些,再远些。”

作者的现世追求与唐朝诗人的人生志趣,跨代交响。郦波在自序中写道:“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然与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我们都是李白,我们都是张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词的灵魂。”

——本文原载于2018年3月10日《大河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