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内在感觉

 小金童00km0gm4 2018-08-29
​练拳找不到内在感觉?太极拳明师的76条内在感悟送给你!
泛家居圈
百家号17-10-20 01:06
关注
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也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什么有的拳友练了三五年还是没有内在体会?原因主要在于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体验到独属于太极拳的特殊感觉,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练太极拳的方法。
一般来说,练太极拳中会出现以下内在感觉。
第一,行拳走架的时的动触感。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身体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动触感,比如热、麻、胀、冷、动、酸、跳、等佛家坐禅所说的“八触”。如果内气充足,则双足,两肾,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练拳,甚至不用戴手套。
第二,静中寓动的整体感。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
第三,练拳过程中的气感。行拳走架时,心中的一静一动,所孕育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会自然而然地节节贯穿,舒缓而动,悠而荡之,手背及小臂的毛孔蠕动可知,人体与空气的摩擦隐约可觉。此时,悠悠荡漾的内气通过劲源或匀布周身,或与外气融合;两膊相系时若气丝相连,上下相随时如有气团移动。
行功走架中的内在感觉,远远不止这些。有些状似石火电流转瞬即逝,有些虽搜遍语言词汇仍难于言表。
为了方便太极拳爱好者找练拳感觉,我把一些名家名师谈拳资料和自己的拙见愚谈整理以下,仅供参考研练。
1、实的部分从上往下松,越来越沉重;虚的部分从下往上松,层次低一点是提起,层次高一点是轻飘。
2、太极拳名师戴英说:“松开松开,松了以后毕竟是大,而不是小。缩小不是松,而是紧,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3、练习太极拳,不用力量,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从松到了沉,由沉到了重。松而不沉不是真松,沉而不重不是真沉。“沉”和“重”都是动态变化的东西,不是静态呆滞的东西。
4、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我谈起练拳之“松”时说过这样的趣事:他在跟李雅轩师爷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内经济困难的时代,有一次林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探访李师爷,李师爷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难道师父嫌少?愧疚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爷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爷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刚才豁然开朗,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挂念,做作浑朴繁重。林师由此悟到松沉了。
5、松中有懈,是没能节节贯穿。怎样节节贯穿啊?比如上松劳宫穴、下松涌泉穴,就是上要从肩、肘、腕、手指节节贯穿的松出去,下要从胯、膝、踝、脚底松到地面。
6、我们的身体松开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这样借地心吸引力的练法就是杨氏太极拳的沉提练法。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7、太极拳名师马国兴先生说:“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金鱼缸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石子落到金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呆滞的‘重’”。
8、“下势”转换“金鸡独立”或“上步七星捶”时,如果弓步前实腿落胯沉得太过了,就会变成呆滞的“重”势,因而起身很费力或重心不稳,松腰往上也领不起来。
9、太极拳名师马国兴先生说:“将小木屑按至金鱼缸水底时再松开,木屑渐渐的升起直到水面,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这个现象是呆滞的‘浮’”。
10、松得较好时,皮肤灵敏到能感触空气对手的阻力,所以能感受到运动时迎“风”(指空气的阻力)吹凉,有如人在水中游泳感觉流水的阻力一样,只不过是人对空气阻力较难感觉,但此时手臂内或手掌内却有暖热的气感,这是由松伴来的内气在拳势动作走得顺畅到位。
11、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12、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松软沉稳的架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13、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关节没放松,其次是自身气血不旺造成气血不畅,梢节供血不足所引起,尽量放松去做。初练内家拳法有麻感是正常的,以后逐渐就好了。
14、恩师林墨根先生说:“没有桩功,懂不了虚实。”他老人家说的桩功不是外面书店卖的拳书所介绍的桩功哦!指的是门内传授的桩功,内传桩功的出功效果比较好,体悟松沉较快。
15、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
16、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
17、太极拳名师陈太平说:“掤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掤仅仅是两臂圆撑。……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
18、热身运动有拉筋的动作,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
19、真的松沉到脚底贴地,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地面反座弹力作用的缘故。
20、松腰松胯则气自合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21、要想松腰时,不要想腰,只将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
22、前胯(腹股沟)、后胯(臀部)松开了,才能把腰松好。
23、膝不松,易伤膝关节;膝不松,亦则力难达于脚掌,击至人身则无甚穿透力。
24、为了使气不上浮而能下沉,则必须含胸。
25、为了避免脊柱松弛过度和产生低头弯腰等现象,所以用拔背来控制。此外,拔背在技击时,还起着发力的作用。
26、用意念去指挥着锁骨,通过锁骨的两边对拉开,自然的就出现了沉肩的效果。
27、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28、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29、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功力全在这里面。
3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练一趟拳架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31、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
32、行功中要正确对待气感,,气感来而无意求。得气是什么感觉?最常见的就是肠鸣,其次是冷、热、酸、麻、涨、跳、鼓荡、电麻感、凝聚感等。
33、运动时的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这可能是表明练拳人的肢体正在变得松动、灵活的信号。当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而伴有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需要到医院就诊检查。
34、练气是先将空气的气沉入丹田,当气沉丹田时,气要细、长、静、慢,有如抽丝一般,不能强压。呼吸应自然,是心将气沉丹田。当手松开后,丹田气能到劳宫穴;沉至脚底,气能到涌泉穴。先练丹田,再行气到。
35、如果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这样会导致胸腹部不适、憋气等等。
36、太极拳名师魏坤梁在谈到对所谓“不用力”的认识中说:“不用力”的意思一是动作的肢体局部不为动作而用力,或者说活动的肢体要由身体来带动,是身体中某部动作的延伸。“不用力”二是指人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时,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减少几克力,这一静态姿势就维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37、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筋在松的状态伸长是养筋劲为弹簧劲,骨在松加意感收缩内气入骨为沉劲。松沉劲由脚底贯穿所有关节骨骼直达末梢为通劲。
38、太极拳名家杨禹廷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
39、太极拳名师俞善行说:“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
40、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41、打拳得法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
42、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
43、骨肉分离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骨肉分离,在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站桩和行拳时会身体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觉得舒服)。
44、骨肉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疼痛无比啊。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
45、再往后练,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无数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
46、虚实不分是双重,有分无合也是双重,有形无意是双重,形意无差更是双重。
47、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弹性也无力,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
48、太极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
49、无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着想从那条路回家吗?肯定不用是吗?练拳也要到这个程度,不用时没有,要用时不用想就自然出来了,这就是真意。
5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
51、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52、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真实的对敌实战中落败。有些太极拳名师在实战中,自己的手脚尚未启动,对方的拳脚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还没反应过来。所以说速度训练在传统太极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53、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指出练拳之境界: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54、杨澄甫宗师指出推手的基本特征和感觉: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55、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谈到推手的要领和感觉说:“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56、如果没有松而去推手的话,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
57、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说:“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随到你的意思来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来走。”
58、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说:“懂劲可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历而言,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历?以我识觉、听觉、触觉、动作、步位、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应怎样运用自已的劲道,在运用自己的劲道时,四肢的位置、距离、动作、气势的鼓荡,神意的向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内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当,这是知已的功夫。我们能够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懂的功夫。”
59、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这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60、拳论言,发劲时起之于脚,但练习时却需从手开始往下练。为何?首先手若未松尽,则会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让对手倒退个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还未练出掤劲,则发出去的劲会减弱,仍无法将对手发出。接下来手松了也有掤劲了,但腰还没有松沉,用的只是身体的重量去推人,对手也是退个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气也往丹田走了,脚开始会有点接地之力,这时可以将对手发出个三、四步远。
当然在化空补空后,发劲前,尚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破势(就是杨家所谓的“提”劲)。化空补空后,因为对手的重心尚稳,若瞬间发劲,就算发比较强的劲,对手可能也只后退个三、四步。但化空补空后,若先破势,在对手重心不稳下,只要轻轻的发个劲,对手也会退到寻丈外。
61、“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产生的力,而是力从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对方之力。
62、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发出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63、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伤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64、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用手打人是帮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烦。”
65、太极拳高手在推手时,双手触及对方身体任何部位即能控制住,令对方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功力较浅者,在听、化方面有点基础,或能拿准对方身躯中轴,但对方尚能左右转动。功力稍深后,或能拿准对方的腰,但对方尚能后退。功力更深厚者,能拿准对方足根,使对方不得进退。
66、劲短就要脆,脱膛而出。
67、所谓逢丢必打的“丢”,包括对方“势”、“劲”上的“抽、撤、软、离、空、断、凹、逃……”等现象。遇到上述情况,都谓之“丢”。故必须及时击之,以防对方抽手再击我。
68、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如果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
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面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面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69、化劲要比对方松柔,不给对方找到僵硬呆滞之点。
70. 发劲要比对方轻灵,又有周身协调的整劲,这样才能发得干脆。
71、发劲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自己并不觉着在发力,脚下一摧,对手就挡不住了。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
72、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强手,只要你身上始终放软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气,不着意推他,他就拿你没办法,赢也赢的不痛快。退不丢脸,只要身上始终是松着的空着的,没有消耗就行。
73、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动先被人知,是尚不软,有明力还未推净。比斗未久,便喘息不定,是缺乏练功。拳不管用,是身势呆板,无虚灵变化。”
74、太极拳就象水,因为水的特性才变成各种形状,你轻轻碰它,它就轻轻回应。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极拳极柔软而极坚刚的道理。
71、如果拳势下盘松沉得太低,就会由沉势变成僵紧之重势,膝盖很受力,因此撑起较困难;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弹力撑起能与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处。
75、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检验,但不能依赖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有了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的本钱,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做生意哦!
76、太极拳名家郑曼青的学生问他,练拳出功夫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
练拳重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练拳的“感觉”沒有办法描述,是讲不出來的。它不是用一个法就可說明,而是要去领悟、去感染。学者不妨可以去和一个有“感觉”的人多交流,多注意他和你自己有什么不同,慢慢就会被启发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