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世民想杀掉的两个得力干将是谁?难道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吗?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被李渊调离秦王府。当长孙无忌奉李世民之命去请二人之时,二人没有奉命而到。李世民为此大怒,又令尉迟敬德去请,并嘱咐说:“若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个事好像是李世民想杀房杜二人,但在我看来,这是要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杜如晦与李世民之间的一种互相试探而己,离真想杀此二人,差了十万八千多里。 这件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有记载。我们可以大体分析一下。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有五人,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他们的功劳是最大的。次一点的有秦叔宝等。前五人之所以功劳大,因为玄武门之变从策划、推动到实施,他们是全程参与的。 史书的说法是,因为李世民的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建立的功劳比较大。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设计要害他。于是,李世民被迫反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载:会突劂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李世民与建成元吉的明争暗斗,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兄屠弟,也是个事实。但是,建成元吉有意识的打压李世民是真的,但欲将李世民害死的证据和理由,我觉得都是不太充分的。按常理来说,建成是太子,不必把李世民搞死,他已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了。对他来说,李世民死不死,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把他的势力减弱就行了。实际上,建成也已经做了,把房玄龄杜如晦调出秦王府,就是消弱李世民势力的具体行动。 李世民不一样,他要上位,必须把建成搞死。所以,他有杀建成的动力,建成没有杀他的理由。所以,我对尉迟敬德获得的建成要害李世民的消息是有点怀疑的。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是积累了很大势力的,文臣有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个个都是不凡的人才。武将有尉迟敬德,候君集,程知节,秦叔宝等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聚在李世民的周围,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势力。随着战乱的平定,李世民的权力必将慢慢被削弱。如果这样,他周围的这群人才,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于是,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取得更大的权力,也就成了这些人的心里诉求,核心的人物当然就是上述五人。 最早提醒李世民争夺权利的,是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这种暗示和提醒大概他们都没有少说。可是,政变就意味着骨肉相杀,在各方面条件没有成熟之前,李世民对此不可能有正面的回应,那毕竟是要干掉自己亲兄弟的事。况且上面还有一个活着的爹。时机不成熟而贸然行动,有可能把自己搞得脑袋搬家。在李世民犹豫未决的时候,建成已经开始发力,消弱李世民的势力了,把他身边具有政治才能和谋略的人才慢慢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最早被调开的。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出秦王府之后,他们已经不受秦王李世民的节制了。但是,政变的打算,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候君集这儿,而在继续推动着,也就是不断的做着说服李世民的工作。我们的印象中尉迟敬德似乎是鲁莽的武将,可是,他劝说李世民时的口才,却不是一般的好:“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 当尉迟恭说了一大堆,李世民还没有下决心的时候,他又说:“王今不从敬德之言,必知敬德等非王所有。事今败矣,其若之何?” 在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劝李世民之时也说过。如果你再不下决心,从今之后,我也就不是你的人了。如果你不起来干,我们曾经劝你这事被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呢?在尉迟恭的劝说下,李世终于下了决心。于是,才派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这时,房玄龄与杜如晦因为不在秦王府,他们是不知道李世民的决心的。他们是政治老手谋略家,他们拒绝长孙无忌相请表达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李世民决定干了,他们就跟着一起干,如果还没下决心,那么此事没什么好商量的。房玄龄是这样回答长孙无忌的:“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房玄龄的话当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李世民还没有决定政变,他自己也要听朝庭的。如果决定了,成功后,朝庭就是他的了。所以,房玄龄当然不会听李世民的命令。 李世民又了派尉迟敬德去,并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难道会背叛我吗?如果他们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李世民这样说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告诉房杜,老子已经决定起事了。你们要一起干就过来,不一起干,就连你们一起干掉。 房与杜是一直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现在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了,那有不一起的道理。自然痛痛快快的跟尉迟恭去了。 李世民所说的是:“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里“斩首”是有个“无来心”的前提的。而房与杜有无来心是取决于李世民有无政变的决心。所以,房与杜的“不来”与李世民的“斩其头”是他们在政变之前的相互试探。不能当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