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州五千年】缚娄古国被秦将赵佗所灭

 wyatt23 2018-08-29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集团,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消灭六国和统一天下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攻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止,共用了10年时间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时岭南尚未归属秦朝,处三十六郡之外。为此,秦始皇又出兵岭南,最终实现了“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的大中国宏图伟业。

为了统一岭南,“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掠取岭南珍宝财物,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五十万大军略取岭南,其中过程可谓荆棘满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秦军给养运输困难,也使来自中原的将士们水土不服,大量减员。沿途诸越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更是使他们防不胜防,被动挨打。据史籍记载,秦军入岭南时从镡城出发,翻越越城岭,直下今天的桂林,与“西瓯”部队进行激烈战斗。秦军所到处,“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赵佗率军进入东江,指挥平定东江之役,因遇到缚娄古国土著人的强烈抵抗,然后屯兵梁化,等待援军;接着又兵败古竹(紫金),被困在一座小山上。最后赵佗镇压了东江两岸土著人的抵抗,直达龙川。根据这个历史过程,可以说缚娄古国是被赵佗所灭。有专家认为,横岭山先秦古墓群“由于所有墓葬都齐刷刷朝东排列,有可能是当年与秦军作战阵亡士兵的墓葬。”

展开剩余60%

惠州坊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赵佗屯兵梁化待援时,土著坚壁清野,秦军给养困难。一筹莫展的赵佗无意中发现田野上长满一种棵大肉厚的野菜,清甜可口,即命士兵煮食充饥。援兵到来,赵佗挥师继续东进,出发前命军队大量采集这种野菜,晒干后和盐巴一起装船,随军前行以应急需。苦战多时,赵佗最终镇压了东江两岸土著人的抵抗,抵达龙川。当士兵将野菜卸船上岸时,发现干菜与盐巴混在一起,发霉变黄,洗净煮食,味道却更香甜。因为这是一种发霉的干菜,人们就称其为“霉菜”。“霉菜”因名称不雅而改为“梅菜”,那是以后的事情。赵佗继任嚣为南海尉后,兴兵兼并桂林、象郡,也曾用船运载大量梁化梅菜充军粮,故在广西、越南等地一度被称为“越王菜”。

“梁化梅菜”的古老传说,以及东江沿岸赵佗营寨居高扼要的险峻形势,都在向人们诉说当年这一场耗时六年、死伤无数的征服岭南的战争是多么残酷惨烈。征服者在分享最后胜利喜悦的同时,也在品尝着曾有过的失败苦涩。沉痛的教训让他们深刻认识了百越诸族的文化特性,这对于他们日后教化岭南的政策选择,无疑有直接影响。应该说,赵佗的“和辑百粤”和西汉的“以其故俗治”,都是基于对百越先民族群文化的认识而设计施行的教治方针。

秦始皇略定扬越,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其时岭南地广人稀,南海郡在大庾岭、骑田岭以南,西起珠江三角洲,东至粤闽边界,并在东、北江下游置番禺县,在东江上游置龙川县,以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加上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也像在中原一样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文化统一政策,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全面推进民族的文化融合。就这样,古老的“东江文明”在历史迷雾中消亡了。

秦灭缚娄古国后,设县于龙川而不设县于傅罗,主要是潮汕地区归属南海郡后版图比缚娄古国大,加上龙川地处惠、潮两州分水岭,西北可顺东江而下控制东江两岸,直达南海郡城;东南可顺韩江而下控制潮汕地区,进入福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赵佗“初抵达老隆,设营寨顶,指挥设防部署,得川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龙城),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主”。今老隆寨顶古堡残垣仍隐约可见,相传是南越王赵佗营寨处。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吴定球 何志成

编辑:刘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