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话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8-29
      乡情悠悠,乡思缕缕。离开家乡崇明四十余载,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乡音难改。在社交场合我努力说普通话,见到家乡人我仍旧说家乡话,这是习惯成自然,更是乡情使然。
  崇明话属吴语。崇明岛是屹立于江海风波中的沙岛,过去交通不便,崇明方言比较不易受外部方言影响,因而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过去几百年内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古老、独特的一种方言。它与上海市区及其他郊区的方言有较大区别,而和江苏启东、海门话基本相同。
  然而,由于经济的差异决定着一种方言的命运。长期以来,崇明话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崇明话中把“啥”读成“哈”字,又把螃蟹说成“哈”,以致误解连连,颠来倒去之后崇明人就有了“崇明蟹”的称号。因此,可以认为崇明方言是我们崇明老祖宗的文化。
      其实崇明土话俗语词汇丰富,含蓄不露,优美动听。崇明话时常牵起我对家乡的种种情愫。说家乡话,听家乡话,总有一种熨帖和舒坦,总有一种亲切和温馨,总有一种欢欣和魅力,总有一种思念和牵挂。
  崇明话形象有趣。如:“清水”(干净)、“尽力”(勤快)、“独做人”(孤僻)、“喜见人”(可爱)、“聊清”(脑子清楚)、“骄见”(打扮整齐,有精神)、“得劲”(起劲)、“写意”(舒服)等等,既简约形象,优雅别致,又颇具乡风民俗,地方特色。
  崇明话富有哲理。如:“有算有用,一世不穷”;“爷有娘有,不及自有”;“好男不吃分来饭,好女不穿嫁来衣”;“邻舍好,藏金宝”;“箱里货吃得完用得完,手里货吃不完用不完”;“力是活财,用脱了再来”;“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痒要自家搔,好要别人话”;“越吃越馋,越白相越懒”等等,不仅读来顺口,而且蕴含着生活中的哲理。
  崇明话诙谐幽默。如:“卫生口罩——嘴上一套”;“飞机上钓蟹——悬空八只脚”;“石头上掼乌龟——硬碰硬”;“冬瓜藤长在茄树田里——瞎串”;“海滩头开店——外行”;“羊头钻在篱笆里——不进不出”;“弄堂里拔木头——直来直去”等等,诙谐幽默,讲究音韵,如同歇后语。
  崇明话意味隽永。如:“一艺不通一世穷”;“人在苦中炼,刀在石上磨”;“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只有懒人,呒得懒地”;“手脚勤快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穿钉鞋走路,步步扎实”;“药店里的揩布,甜酸苦辣都尝过”;“农家不养鸡,缺东又缺西”;“种田呒利息,不种呒得吃”等等,语言朴实,其意隽永,回味无穷。
  崇明话中,还有当地人民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积累的观察气象变化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许多农时和气象的方言谚语。如:“春寒多阴雨,春暖百花香”;“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夏至无雨三伏热”;“伏天凉,秋雨淋倒墙”;“白露多雨寒露枯”;“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等等,这些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气象谚语,充满了科学性和实用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汉语方言是构成我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方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方言资源大国。随着崇明向打造国际生态岛方向发展,崇明话将作为一门独特的古老地方方言,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