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建中国风格陶笛重奏乐团之问题探究

 灵石水华 2018-08-29

赖达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会长。

本文来源:《人民音乐》杂志2018年第六期

作者:赖达富      责任编辑:荣英涛

洪啸乐器获原文作者授权转载


 重庆农村学校的陶笛重奏团

陶笛是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又融入了中西方艺术家们智慧的小型乐器。近几年这种“土”乐器变得越来越“洋气”了。在国内外舞台上,我们不但能欣赏到中国陶笛高手们绚丽的独奏,还能聆听到中国风格的陶笛重奏的天籁和谐共鸣,领略他们和谐、默契、整齐的表演。

中国风格的陶笛重奏是我国海峡两岸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多声部器乐演奏形式。这种重奏乐团通常使用亚洲地区流行的十二孔陶笛(区别于欧洲的十孔笛)或者复管陶 笛来吹奏具有中国风格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并加入各种打 击乐器、弹拨乐器,有时还加入伴唱,使得其音乐表现更 加丰富。现代陶笛是一种携带方便、简单易学的“平民乐 器”。在我国的学校和社区里越来越多的陶笛重奏乐团涌 现出来,他们带着大小不同的精美陶笛,合作起来如痴如醉、潇洒自如,令许多人驻足。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以下我们就组建陶笛重奏乐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陶笛音乐会



1

音准问题:困惑已久的硬伤

音准问题是陶笛合奏的硬伤,几乎所有的乐团都有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陶笛音高的因素较多, 如气息量、指法、外界气温和陶笛本身的校音方法、标准不同,等等。即便是同一型号和批次的陶笛,不同的人吹出来的音高也会有差别。在陶笛重奏中还必须使用不同大小的陶笛,要做到音准达标、统一将更加困难。1912年, 法国人伊克罗·马西提(Ercole Mezzetti)发明了可调音的音栓陶笛。

 马西提的音栓陶笛


这种陶笛在左边的顶部装有一个活塞,演奏者可以根据需要把活塞旋进去或拉出来,以调节陶笛的音高。这种陶笛由于制作成本较高,音栓又容易受损而没有得到推广。目前比较通用的陶笛还是没有音栓的,在完成烧制以后就不容易调整。所以,解决音准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加强基本功练习

要加强基本功练习,多练长音、和声音程、音阶琶音等。


2)担任乐团各声部的乐器

担任乐团各声部的乐器,要尽可能选择相同品牌、音准达标、同一批次的陶笛。当然,归根结底的办法还是要用心聆听、学会自我调整和应变。


目前,我国很多陶笛企业都研发、生产了七件套陶笛和低音、倍低音陶笛(如BG/8G、BBC/10C),有的企业开始尝试超低音(13C)“巨无霸”陶笛的研发和制作。

 中国产的七件套彩虹陶笛




2

均衡问题:生搬硬套的弊端

声部均衡的问题在现有陶笛重奏乐团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陶笛合奏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如经费原因)或者缺乏常识,不少陶笛团存在高音、中音陶笛过多,而低音、倍低音陶笛过少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声部的不均衡;二是,生搬硬套意大利的传统陶笛七重奏,也会造成严重的声部均衡问题。1911年,意大利人根据陶笛工厂的七种产品(高音C、高音G、高音F、中音C、中音G、中音F、低音C)组建了一个七人陶笛乐队,并改编了大量陶笛七重奏音乐作品。

 意大利传统陶笛七重奏乐团


我们知道,3个高音、3个中音、1个低音陶笛(无倍低音声部),不论在音量、声部分配都是不均衡的, 所演奏出来的合奏基本上是 “头重脚轻”的音效。这样按照乐器品种来设置音乐声部方法显然是违背乐队的声部安排规律的。就目前常用的陶笛而言,高音C调(SC)陶笛的音量和穿透力,足以和30个以上的中音C 调(AC)陶笛抗衡;而1个低音(BC)陶笛的音量更不可能与1个高音(SC)陶笛相提并论。

 

参照常见的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的编制、我们不难发现,合理的重奏声部编排应该按照音乐的实际 需要来选用乐器,而不是根据产品来编排乐器声部。解 决声部均衡问题的办法其实不难,我们只要按照音乐表 现的实际需要来设置陶笛声部即可,完全不必照搬意大 利的“陶笛七重奏”模式。特别是高音C调陶笛(SC) 音区较高、偏刺耳,音色音量皆不容易控制。因此,除 了一些特殊色彩性需要以外,SC应该尽量少用。中音F 调(AF)和中音G调(AG)的两种陶笛,由于音色、音量、大小都非常接近,原则上只需根据作品的调性,选 择指法方便的一种即可。例如,在演奏一首F大调/d小 调的作品时,与其分别使用AF和AG两种陶笛,不如用两个AF的陶笛效果更好。陶笛重奏乐队中,除了低音C 调(BC)以外,最好能配上低音G调(BG)、倍低音C 调(BBC)的陶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配上多个,以确保乐队低声部足够厚实。

 

也就是说,作品需要用到哪几种陶笛,完全是作曲者或改编者根据音乐的需要来定,不一定要用到七件套 里全部的陶笛。下表为九种目前比较通用的、不同调陶 笛的特点,设置陶笛声部时,只要按照音乐的实际需要 来设定即可。




3

个性问题:自成一体的局限

陶笛音乐是源自泥土,经过火炼的声音,所以“自成一体”的陶笛重奏乐团的声音效果总体上比较温和、 质朴、耐听,但也缺乏类似竖琴的华丽、铜管的辉煌。 音色的局限使陶笛重奏合奏的总体音效比较缺乏个性, 表现力也受到单一乐器品种的约束。陶笛重奏声音的个性问题有三个方面:


1)音色与音域局限的矛盾

单管陶笛音域比较窄(见表1),编曲者在很多时候不得不使用若干个不同调的陶笛,以“接力”的方式来完成一段音域稍宽的旋律。复管陶笛虽然突破了音域的限制,但是在换管后也可能出现音色不统一的问题。

1 常用单管陶笛的特点和音域

乐器名称

缩写

指孔数

音域范围

乐器特点

高音C调

SC

12

a1--f3

音区较高、声音透亮、穿透力强

高音G调

SG

12

e1--c3

音区高、富有穿透力

高音F调

SF

12

d1--b2

音区高、富有穿透力

中音C调

AC

12

a--f2

中音区、富有歌唱性

中音G调

AG

12

e--c2

中音区、柔和、有歌唱性

中音F调

AF

12

d--b1

中音区、柔和、有歌唱性

低音C调

BC

12

A--f1

低音区、深沉、有歌唱性

低音G调

BG

10

G--c

音区低、深沉、有震撼力

倍低音C调

BBC

10

C--f

音区较低、深沉、富有震撼力


2)合奏不容易实现华丽的效果

陶笛虽然有“高音如笛、中音如箫、低音如埙”的多样化、自成一体的特点,但是这种乐器整体的色彩还是偏朴实、暗淡,合奏不容易实现华丽的效果。


3)在控制音量音准之间使用气息大小的矛盾

例如,为了使陶笛音量增强,而把气息量增大,结果可能导致声音偏高;为了减弱音量而把气息量减小,则可能导致声音偏低而干涩发虚、苍白无力的效果。所以,处理陶笛的力度变化、音色统一方面也是演奏的难点所在。


对于学校和社区的非专业陶笛重奏合奏乐团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陶笛音色局限的问题。

对于学校和社区的非专业陶笛重奏合奏乐团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陶笛音色局限的问题。


首先是要加强基本功练习,让队员学会聆听和控制音色。建议乐团在每次排练时都有不少于10分钟的基本功练习。


其次是乐 队的编制必须合理设置,声部要相对均衡,高音、中音声部人数不宜过多。


第三是在改编、创作陶笛重奏合奏作品时多考虑“陶笛化”因素,尽可能适应陶笛的演奏方便, 尽可能使用陶笛的最佳音区,少用附孔音或者最高音。陶笛的附孔音要用较缓和且弱的气息量来吹奏,音量相对较小,而且需要用一个手指按两个孔,不易控制。最高音必须打开所有指孔,而且可能要用俯吹才能获得好的音质。


第四是在乐团中适当加入其他伴奏乐器、色彩乐器或者人声等,以增强陶笛重奏的表现力。


4

曲目问题:亟待的合力

曲目不够丰富也是陶笛重奏合奏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适合在我国学校和社区陶笛乐团演奏的多声部陶笛音乐作品还不多,作品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洋为中用”,即简单地把欧洲的陶笛七重奏乐谱照搬过来,这类作品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二是由中国陶笛演奏家、陶笛教师等创作或改编而成的陶笛重奏、合奏音乐作品,这类作品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近现代音乐作品为主, 但数量少。此外,一些陶笛乐团练习的作品还停留于把合唱作品进行简单改编来用,而专门为陶笛重奏合奏编配的,体现陶笛本身特点的作品少,特别是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大型合奏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了。再者,多声部陶笛作品创作还有一个客观上的矛盾:专业作曲家对陶笛了解不多,会吹陶笛的更少,自然也不会专门为陶笛创作作品。有创作愿望的陶笛教师、陶笛演奏者往往缺乏必要的作曲知识和手法、技巧,特别是对多声部的陶笛作品更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要拥有更丰富的、适合中国陶笛爱好者的重奏合奏作品,一方面必须让专业作曲家介入,并与陶笛演奏家们形成合力,以创作、改编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另一方面,不能生搬硬套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应该立足中国民族音乐,以强调中国风格、突出陶笛表现力、服从音乐本身的需要为原则去编配陶笛重奏合奏音乐作品。也就是说,只有取长补短,开拓进取相结合, 才能让中国陶笛重奏艺术走向世界。



5

细节问题:人性化的关键

最后要谈到的是个简单的细节问题,但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低音、倍低音陶笛相对较重,演奏者持笛过久则拿不动,导致无法正常演奏,甚至可能伤手。事实上,低音G调的陶笛还不是质量最重的,还有倍低音C(10C/BBC)的,它比BG陶笛重得多,这对于成年人都不容易持握太久,更不用说是中小学生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陶笛企业都进行了努力改进:有的专门制作了悬挂在胸前的支架,有的尝试制作质量更轻、体积更小的低音、倍低音陶笛,还有的尝试用木质或其他轻型材料来。最有创意和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林龙杉先生发明的新式挂绳拴法。传统的陶笛挂绳只有一根,通常挂在演奏者的颈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陶笛。实际使用时,挂绳还往往因为离指孔或出音孔太近而影响吹奏。林龙杉的方法是:在大陶笛的尾部(尖端)钻一小孔,从这里引出挂绳,把挂绳拴在手掌的虎口处。这种拴绳方法一方面能够固定住陶笛,并且让绳子远离指孔或出音孔,不会影响吹奏或发声;另一方面则把陶笛的重力从大拇指上分解到虎口和手掌。也就是说,陶笛挂绳不但起到保护陶笛的作用, 而且起到了保护手指的作用。单管低音G调(BG/8G)、三管中音G调、三管低音C调的陶笛可以拴上一根挂绳, 把重量分解到右手的虎口;单管倍低音C(10C/BBC) 的陶笛可以拴上两根挂绳,把重量分解到左手和右手。林龙杉还借鉴了中国结的编法,做成可调节长短的挂绳(如图所示)。虽然拴这样的挂绳比较麻烦,但能解决大陶笛质量过重压伤手的问题。


 结语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说过:音乐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风格的陶笛重奏的迅速发展不但使我国陶笛艺术步入了多声部发展的快车道,而且为高雅艺术的平民化打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们希望广大陶笛爱好者共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介入,把中国民族陶笛艺术向专业发展方向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1]Liggins, David & Liggins, Christa.“The Ocarina, A Pictorial History.”Ocarina Workshop Publications. Kettering, UK (2003)

[2]赖达富《从零起步学陶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3][日]石间万范《陶笛物语——泥土的声音》,日本株式会社2006年版。

[4]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2015年陶笛考级指导教师研修班讲义。


①字母标识以钢琴键盘的音名为准(中央C为小字1组,简写为c1;高八度为小字2组,简写为c2;以此类推),所有的音域皆为乐器的有效音域,不含超吹音。

②也有教材把倍低音C调陶笛标记为CB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