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滴滴顺风车事件之后,所有人都在期待这项技术

 hogshy 2018-08-29

无人驾驶的概念刚刚提出时,很多人都质疑它的安全性。

如今,滴滴顺风车事件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了人的因素,出行似乎更加安全。

科技,比想象中更值得信赖。



文/ 黄武陵

与人类驾驶员相比,无人驾驶汽车似乎技高一筹。它的优势表现在可以更密切地关注其他驾驶员;可以维持更稳定的巡航速度,从而使燃油效率最大化;可以分析GPS数据、气象数据、交通数据等任何类型的数据,并且根据实时变动的数据进行快速调整。它们不会随意变道驾驶,不会在开车时偷瞄手机上的社交软件,不会打瞌睡或疲劳驾驶。

没有了人的因素,出行似乎更加安全。


交出你的驾驶权

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驾驶员的关系大抵可以类比后浪与前浪,正如计算机淘汰了打字机,或者是智能手机取代了固定电话。将驾驶权从人类驾驶员手上交给无人驾驶汽车,将会使人类步入更安全、更宜居、更繁荣的未来。

在美国,每年约有600万起足以立案的重大交通事故,约有3.3万人因此丧生,另有约200万人受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30万。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得出,其中约94%要归咎于驾驶员的失误。

要迈向真正的安全驾驶,显然需要将人类驾驶员从中解放出来。

截止到2016年,谷歌无人车已经进行了超过225万千米的公共道路测试,这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驾驶员100年的驾驶里程。而事故总数仅为17起,且所有事故均是由人类驾驶员造成的。福特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针对冬季路况这一难题开展驾驶测试。

除了在安全性上饱受诟病,以人类驾驶员为主导的传统驾驶方式在经济上也不尽如人意。有人估计,在美国,每年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836亿美元。而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改变的,不仅仅是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仅仅让人类驾驶员更上一层楼,它们带来的是脱胎换骨的全新驾驶方式

以十字路口为例。出于安全和维持秩序的需要,我们在十字路口处放置了停车指示标志和红绿灯,迫使车辆轮流通行。而全自动驾驶车辆使乘客无须在十字路口“被停车”和“被启动”。车辆之间能够互相交流,以便调整车速,错开抵达十字路口的时间。另外,它们能在上下高速公路时实现无缝汇入车流。在这个完全自主的驾驶世界里,交通管制将像芭蕾舞一样,动作精准,节奏缜密。

泊车方式也将改变。目前,美国每辆车都有2~3个停车位,分别位于住所、工作地,有些还占用了购物中心、机场和体育馆的停车空间,它们的总面积超过7 770平方千米,停车场地的利用率非常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大城市的商务区,任一时刻都有30%的司机不得不一圈一圈地绕行,以寻找一个可用的停车位。而在城市的边缘,则有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停车位被空置。

无人驾驶汽车就像不知疲倦的停车服务生。它们把乘客送达目的地之后,可以获取空余停车位的位置信号,然后折回停车。当乘客准备出发时,揿一下智能手机就可以“召唤”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的车载软件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程序,使车主可以从附近的停车场取车。

这些功能还将逐步重塑我们的环境景观。“如果车辆不会发生碰撞,你就可以重新设计道路。”沃尔沃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发负责人埃里克·寇林格说,“为什么车道宽度要设计为3~5米?因为人们开车是不走直线的,道路需要设置隔离带来防止相撞。如果车辆可以实现基于高效算法的自动驾驶,桥梁、立交桥、隧道等设施的造价就可以大幅降低。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师史蒂文·施多福表示,通过计算机控制和车辆间通信,道路交通密度可以在保持车辆平均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两倍,甚至三倍。以现有的道路规模就足以容纳更多车辆,更不用说重新建设的新道路了。


争议与欢呼并行

当无人驾驶汽车发生错误时,谁来承担责任?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机器驾驶员应该如何进行生死抉择?可以预料的是,这些问题将引发伦理界和法学界的长期争议。

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无人驾驶汽车也不例外。关于无人驾驶的未来,常被提及的就是经典的“电车难题”:当你驾驶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前方是5位无辜的行人,若你选择拉杆转换轨道,你将撞上另一条轨道上的1位行人。机器驾驶员将何去何从?还有,允许单独乘用无人驾驶汽车的年龄下限应该是多少?18岁,12岁,还是6岁?还有,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撞死了路上的行人,或载着乘客掉下悬崖,责任该如何划定?

更何况这场变革将为许多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汽车保险行业、泊车行业、汽车配件行业,这些仅仅是这条产业链上深受影响的一小部分。2015年夏天,毕马威咨询公司的一项调研显示,未来25年内,由于汽车的智能化,汽车保险行业规模可能缩减至不及现在的40%。同时,美国约300万名卡车司机、20万名货车司机、17万名汽车维修技师将会因此失去工作。

当然,这些争议和冲击跟因人而引起的不安全事件相比,似乎完全可以接受的。

本文选自《科学画报》

微信发表时有改动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