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理13老子会穿越(九)

 謝永裕1701 2018-08-30
180830
--------

【穿越039】经济学的价格机制与谈判策略
3501执大象,天下往。
3502往而不害,安平太。
3503乐与饵,过客止。道之【言】,淡乎其无味,
3504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3701【术】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702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3703(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3704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想要号召更多农民投靠吗?侯王你只要提出愿景,诸侯自会用力宣传)
 (宣传要有方法,才不会做白工,重点就是让农民得到安居、帮助、未来)
 (音乐和美食,即使路人也会被吸引。可惜王的施政宣讲起来就是平淡到无味)
 (用画的难以传达,用说的说不明白。但你只要带他们看现场,无论想知道什么,全部都有了)
(我们这套接受农民投靠的作业,是从来不会导致诸侯出错的。侯王你若能把下面这一段教会诸侯,农民继续前来投靠就不是问题了)
 (投靠的农民接受了安排,获得了温饱,就会想要继续,我们就趁此时机要求农民接受管理,方法是拿出空白名册要求登记)
 (就是要农民先完成登记,然后才能开口还价、压低他们的需求)
 (农民需求压低了,要满足就容易了,诸侯就算远在天边,靠自己也能搞定)
【大=王的】
【大象=王施政的愿景】
【天下=诸侯】
【道=王领导基层农民的方法】
【言=大声对众人讲话】
【术=整套的作业】
【无为=不出错】
【侯王=已获诸侯一致拥戴,再经天下神器被祖先认可,即成天子】
【万物=前来投靠的农民】
【欲=想要更多】
【无名之朴=空白的名册】
【静=平也,补不平使平之】

(1)35、37章是同一件事,拆成两半你就看不到主题了,不要说还硬生生被36章隔断。35+37章告诉你,西周王学早就有了现代经济学的价格机制与谈判策略,而且在连锁农业园(封建侯国)的营运当中行之有年。按照老子的记载,这个谈判年年实施,次次有效。
(2)话说在西周四域还有很多不属于诸侯国的空地、住着很多还没投靠的在地农民,对于是否携家带眷前来投靠这档事,正在观望,还没有心动,天子等不下去了,决定发动谈判。首先就是不计血本投放(执)广告(大象),然后发动诸侯们(天下)配合广告的时间点,适时出现在农民的面前(往),架设起招募活动的营地(招募博览会),想办法叫在地农民们“心动”。
(3)农民们面对这些业务大神的慷慨陈词(道之言),总是隔着一层怀疑,很难投注信心(淡乎其无味)。别急,还有绝招,这时候现场观摩(用之)就抬出来了,让他们看看已经投靠的农民,个个笑容满面,存粮从家里堆到屋外,工作既简单又高效,绝不浪费力气,简直就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钞票随着产品的快速移动,印个不停(不可既)。
(4)农民们(万物)挡不住这股攻势,开始心动了(将自化)。老子要我们防范欲望、引诱的章节很多,可如何去引诱别人,这倒是第一次!
(5)“心动”是一个重要的关口,随之而来的就是“想要”,再经过感觉器官(身体)的物理刺激(例如用“发痒”来引诱你“想抓”)就变成“欲望”,最终导致你有如中邪一般、不立刻满足一下不能解脱,46章说得好:咎莫憯于欲得(亏心事再大也大不过欲望想要立刻满足,明知不应该却非要到手不可),这就是“欲作”。你内心发誓非要不可,只好付出代价。
(6)你不想要,厂商就不计血本,广告、促销、赠奖、降价,就是要引诱你“想要”,这是35章的重点。一旦你想要了,厂商就等着呢,马上就开始涨价,老子说,还要预防你会翻脸不买,涨价前先填个登记表,叫你知道机会只有一次,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这是37章的重点。嗯,没有选择权的人可怜。放弃选择的人,更可怜。尤其是你的欲望叫你自己放弃的,无人可怪,无解。
(7)价格机制、谈判策略、广告、促销、招募会、现场观摩、翻脸涨价,这里全有。商族庶民,商族人就是商人(生意人),根本就是同一个字嘛,西周管理商族庶民都也300年了,难怪这个经济学的穿越这么顺畅。把36章插进35、37章中间的人,看来就是个不想教会你的商人,不会错了。

【穿越040】群性的仁义礼
3802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错误的做法:下德推不动又不会上德,只好对拥护、效忠、巴结王的诸侯回应以仁、义、礼,办不到兼爱天下、公平对待,施政就乱了)
【上德=王用不得(领头羊、互相扶持)治理诸侯】
【下德=诸侯用不失得(赶鸭子、强求绩效)治理庶民农民】
【上仁=王用诸侯的仁(一样好)治理诸侯】
【上义=王用诸侯的义(特别好)治理诸侯】
【上礼=王勇诸侯的礼(表面好)治理诸侯】
【以为=用以换取回报】

(1)从“亲亲为仁”的观点来看,仁义礼都是想要换取对方的回报,互相都是群众当中的一员才能发生,是以称为群性。爱信忠一样针对群众而发,但是不寻求受众回应,是以属于群性中的人性。
(2)群体中的群性和人性,再复习一遍:
●臣对臣用仁义礼(正确)
●臣对君用仁义礼(正常):
  仁=拥护换取好处。
  义=效忠换取晋升。
  礼=表面效忠换取现实利益。
●君对臣用仁义礼(错误):
  仁=释放善意寄望拥护。
  义=晋升寄望效忠。
  礼=表面认同寄望眼前卖命。
●君对臣用爱信忠(正确):
  爱=一体爱护,没有偏私。(上对下的爱=慈=父对子的爱)
  信=做的和说的一样=忠于对外承诺。(曾经说过的=承诺)
  忠=做的、说的和想的一样=忠于自己理念。(想的=理念)
  管理=自己这样做,也考核别人是否这样做。
(3)天子从来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决定,自己的决定自己当,没得逃。人臣则不同,身边永远都有许多人,为天子办事也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得罪旁人,否则就可能无缘无故“做不成”。身为人臣还需要为此投注心力,心有旁骛不就等于“打折扣”吗?这就是王(道家)的角度和臣(儒家)的角度为什么差异这么大的缘故,道(君、臣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能互相交换着用啊)。想要人臣忠心不二吗?还是老话一句,发乎爱信忠,再考核以信忠,再辅之以隔层管理术:使智知不敢,则无不治。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