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之前发了一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不要打人的文章(到底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爱打人的孩子?),评论里绝大多数妈妈们都对“打人的孩子”有些怨气。很多朋友说,小舒,还是写一下如何避免被打吧? 我其实是觉得,从教育的角度,被打和打人,两种情况的孩子都是需要帮助的。打人的孩子能够被教育好,那些“被打的孩子”也能得到保护。但教育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很多功夫呢。如果我们都只逞一时之快,动不动就“收拾”或者要求对方家长“收拾”打人孩子,我们自己的小孩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长久的保护。 的确也有一些父母抱着“以后去幼儿园不会被欺负”的心态,放任行为不当的孩子。这种想法真的特别特别短视!我身边就有因为行为暴力,被小伙伴拒绝,眼神里满满失落;也因为暴力行为,在幼儿园受到老师冷处理的孩子。唉,父母如果以孩子“强大”而骄傲,很容易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让他受到无形的伤害。所以,在写怎么帮助孩子不受欺负之前,啰嗦几句——无论孩子是受欺负的,还是欺负人的,我们都各自负起责任来,教育好我们的小孩吧。 妞妞是个特别温柔的孩子,非常黏妈妈,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是极为谨慎的。在社交方面,迈的步子很小,很胆怯。关于怎么应对她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其实断断续续写过不少小短文,但是这个问题真正让我忧心,是从我准备送孩子去幼儿园开始的。 我想,比起分离焦虑,绝大多数父母更深层次的担心是,我的宝贝在幼儿园被欺负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是弱弱的、胆怯的、在玩耍中容易被欺负的,你可能和一样,早在送幼儿园之前就注意到了。这篇文章非常长,写了这两年来,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帮助妞妞改变“被欺负”的局面的。 她是这样一个孩子…… 在我家二宝小酒出生后,我才真正确定我家老大妞妞是一个高需求(高反应)宝宝,症状如下:
△她因为我退后两步给她拍照,就大哭起来。
△小姐姐喜欢她,拥抱她,她就一脸不愿意的尴尬样子。
…… 回想起来,陪伴一个高需求宝宝还真的挺不容易的。 到了她入园前后,因为是班里唯一的亚裔,英文说不利索,胆小害羞,我真的非常非常担心她在幼儿园会没有朋友,也非常担忧她日后在学校里会被人欺负。 你们能理解吗?我想所有的父母在一开始把孩子推向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时候都会担心孩子被欺负吧。可是作为一个少数族裔、敏感、害羞的高需求宝宝的妈妈,我的担忧比起大多数人来说,只多不少。 记得孩子在刚开始去幼儿园的时候(适应期,要哭很久,但之后能停止哭泣,玩起来)。有一天我和队友去接妞回家,远远地看见她和另外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的沙地里玩沙。她对着男孩说话,似乎想要“纠正”男孩,说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小男孩什么也没说,挥起沙铲,扬了小妞一脸沙。妞妞一边挥手,一边连说:“no no no……”小男孩又对着她扬沙子。小妞很委屈,还是弱弱地不停挥手,说 “no no no no....” 她的声音非常小,虽然委屈,但没有哭,老师完全不会注意到这里发生了什么。 眼看她自己解决不了,我们才叫她的名字,让她看到我们。妞妞一见到爸爸妈妈,小嘴一瘪,立马就委屈地哭了,朝我们走过来。看着她受委屈的样子,真是心疼坏了。但我知道我不能表现出来,不能让她觉得这是一件“大事”。 还有一次,在国内的一个室内游乐园的充气城堡里。妞被一个比她还小的妹妹连推几把,她先是愣住,直到她被推倒,才哭起来。我赶紧爬上城堡,把她抱下来。 我的女儿,她并没有打回去、推回去的“本能”,她永远只会弱弱地说no, 说不可以,哭…… 那个时候的我女儿,完全就是一副“我很弱,很好欺负”的样子。 光是担忧她也没有任何意义,我该怎么做让她自信起来呢?教她打回去吗?带她学跆拳道?给老师送礼,让老师给她特殊关照吗? 真是很忧愁,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想想以前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是因为最强壮吗?容易受欺负的孩子并不是力量最小的,成年人也不可能永远在左右保护她。我仔细回想,容易受欺负的孩子最大的特征可能是没朋友&不自信。他们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胆小怯弱,不敢反抗。给人这种感觉,本质上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还手,他们即使还手,你也会觉得他就是一个小弱弱,根本不是的对手,才能肆无忌惮地利用他的弱点来欺负他。 我相信,自信的人会发光,是那种让人喜悦、想要接近的光芒,是那种让邪恶也会被震慑到不敢近身的光芒。 我做了以下这些事,让妞妞逐渐变得阳光自信,招人喜欢,并且有了很多小伙伴。 幼儿需要的主要是父母的陪伴,但父母需要社交。我们多与人交流,可以帮助孩子缓解陌生人焦虑,进而鼓励他们与人“交流” 一岁前,妞总是黏着我,似乎外面的世界和她无关。一岁后,随着孩子睡眠越来越好,我便开始带她参加更多社交活动,走出家门,和家人以外的人一起玩。我心想,多出门见见人,至少让她可以观察、学习怎么与人交往,减轻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恐惧吧。 大概一岁半后,我带孩子尝试了一些早教课程,然后选了她最喜欢的音乐课去上。 我的体会是,在带孩子出门“见人”,“见世面”时,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很重要。最好是选孩子感兴趣的,让她可以放松,可以体会到和陌生人在一起是好玩的,可以从中获得乐趣、成就感,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加剧紧张、害怕的情绪。 一开始我们也是广泛试,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玩什么最开心。刚开始去过一些运动方面的项目,孩子还太小,玩不好,人太多,拥堵起来,反而限制她去尝试,让她非常受挫。即使玩,她也只和我玩——和在家里没什么区别。但我带她去唱歌、跳舞的活动,她从婴儿时期就特别喜欢,能够完全投入,享受乐趣。 △去“宝宝健身房”, 不论有多少人在周围,她只和我玩。 一岁半时,当时妞的分离焦虑还非常严重,我带她去参加music together,第一次去,她就能够离开我的怀抱,自己又唱又跳。在大家唱歌时,她跑到人群中间去转圈。 △在音乐课上,她便可以自在地玩, 可以和他人互动。 后来我们去过几个舞蹈班,她也都非常喜欢。喜欢到完全可以放开了玩,很自在,跟着老师一直跑。 这种可以父母参与进去, △很多人一起围坐的游戏比较容易让孩子放松。 △参加社区的音乐活动 ![]() △带小妞去她喜欢的一个音乐节目的现场, 她开心地简直进入忘我状态,根本不会紧张。 不要急着把害羞的孩子推到人前,慢慢来,跟随孩子的节奏 我始终觉得,个性没有好坏,谨慎害羞不是缺点。我们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她自己,帮助她做好自己,做最自在的自己。 在很多早教班里,我也经常看到有特别胆怯的小朋友,一直不愿意加入大家,窝在爸爸妈妈怀里。这其实也很OK。这些爸爸妈妈就抱着他们的孩子,一直陪着孩子玩。他们也给我作出了榜样,千万别强迫孩子。哪怕有时候有人来说,你家闺女怎么这样啊,太认生了!一定要坚定地支持孩子,别强迫他去打招呼,去回答,去表演。把特别胆小害羞的孩子推到人前,只会让她更加紧张和恐惧。 在一个舞蹈班上,一个小女孩每一次都和妈妈一起远远地坐着,看大家玩,从来不加入。妈妈和老师也不强迫她,但几周后,虽然仍然不加入大家一起跳舞、转圈,小姑娘也开始笑着和老师对话了,她明显放松了很多。 有的孩子喜欢先慢慢观察,学习,很慢融入到环境中,有的孩子热情活泼,这可能只是他们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让孩子做自己就好。 △妞妞看着别的孩子玩,寂寞的小背影。 ![]() △她拿着小沙桶,很想加入这群哥哥姐姐,但是不知道如何加入,也没人理她……我看着有些心疼,可是我想迈出那一步的终究需要是她自己。 ![]() △一开始我总是陪着她一起玩,有时候甚至全程抱着她跳舞。 后来我可以在教室外面看她跳了,她变得一点也不怯场。 在我有了老二后,担心敏感的妞妞会“吃醋”,变得更黏妈妈,我从出院后,就尽量抽时间给她一些独享妈妈的时间。我会单独带她去附近的公园、游乐园玩,专心陪她,也照旧给她洗澡、陪她睡着。 有了老二后,我喂好奶,大概能够1、2小时的时间可以带妞在家附近的公园玩,或者去社区图书馆。我尽量抽时间单独陪她。每天都努力保持她原有的习惯,仍然给她一些专享妈妈的时间。 ![]() ![]() △出院后一周就开始带妞去家附近的公园遛遛, 去吃外面吃早餐。 ![]() △产后3周,带妞去社区图书馆玩 ![]() △给姐姐讲故事,同时可以看着弟弟,让弟弟听我们说话、练习趴、侧身躺等。 有天早上我带她去麦当劳吃早餐,想这里有孩子玩的游乐园,她可以去玩一下。妞在这种封闭式的游乐园总是特别紧张,不敢去和别的孩子玩,我怎么鼓励也没用。我就说,那你想要在这里看他们玩吗?我指指远处的一个空位,我说,妈妈就在那边喝咖啡,好吗?她说,好的。 ![]() 我远远地看着她,她就背靠着栏杆,想玩又不敢进去。我看着还挺心疼的...(因为她刚刚幼儿园升班,又不适应)。她看了好一会儿还是不敢进入,我又过去鼓励她。她估计是看了半天,放松下来了,这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参与进去。很快她就玩high了,一直跟着两个小哥哥一起跑。 ![]() 感叹孩子的个性真的很谨慎,对食物也是这样,很多很多次给她,她总是这样特别小心的。耐心一些对她,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可能一年、两年,没关系,孩子你有很多很多时间,妈妈都陪着你呢。一旦她感到安全了,迈出去第一步,后面就越来越好了。 孩子越小,在交朋友这件事上,大人就越能帮忙。有熟悉的、固定的玩伴可以很好地帮孩子练习社交技巧。 在孩子两岁前我真的很少带她和同龄的孩子“社交”。我常带她去图书馆唱儿歌,去参加music together等早教活动,但都没能让她有固定的玩伴。偶尔约朋友溜娃,因为大人和孩子间的作息差异,常约不上。 在她一岁半后,我开始主动和周围的同龄孩子的妈妈交往,给妞妞找固定的玩伴,先找同样身份和文化背景的华人小朋友一起玩。关于这一点,我有诸多考虑,包括中文学习。后来我几个比较聊得来的妈妈建了一个溜小娃群,每次群里有什么活动,我都尽量积极参与,哪怕只能抽出1、2小时,我也会带妞去玩一会儿。 ![]() △和别的妈妈一起溜娃 ![]() △小朋友们一起玩水 我的一个朋友说,妞妞的变化让她特别吃惊,因为一开始去她家玩的时候,妞妞本来玩得很开心,结果一眼看不到我就大哭起来。大概半年后,妞妞可以完全跟着她老公和孩子去玩(我和朋友逛街去),完全忘记妈妈的存在…… ![]() △组织野餐 ![]() △慢慢和别的孩子、别的孩子家长融入,交朋友。 前不久带她去滑冰,刚开始妞妞还要我扶着,后面玩high了一直说,“妈妈我不要你,我长大了我不要你了!Cooper Cooper Cooper!”自己滑着去追小伙伴去了 。我突然有种“女大不中留”的淡淡忧伤…… ![]() ![]() 上幼儿园了,帮孩子在班里交到朋友。周末约幼儿园的小伙伴一起玩。 帮孩子在班里交到朋友对孩子适应幼儿园,避免别欺负有很大帮助呢。一方面,和老师配合,引导孩子交朋友。另一方面,在上幼儿园的时间外,约班里的小朋友一起玩。 妞妞适应幼儿园真的适应得非常痛苦,这对我真的是一场考验。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妞妞在班里交到了朋友。 自从妞妞有了好朋友,每天早上一送去,老师就带着哭泣的小妞去找她的小闺蜜去了,很快,所有烦恼烟消云散。早上,原本大哭大闹不去幼儿园的妞妞,在听说了“她不去,Hannah会伤心”后,就一抹眼泪,还是背起书包上车了…… 后来妞妞升班,她的小伙伴年龄小一点,还没有升班,那时候老师就总是带妞妞去另外的班找Hannah玩,或者带Hannah来找妞妞。 ![]() 周末约妞妞的小闺蜜一起去游乐园、吃茶点。 约幼儿园的好朋友一起去“宝宝农场”。 ![]() ![]() △回国后,约妞妞班里的新朋友周末一起玩 多练习,帮助孩子发展各种大运动技能,先学会如何玩,他们才更有信心地去和别的小朋友玩 刚开始去游乐园,因为孩子不会玩,玩不好,就非常胆怯。如果人多,就很容易被大孩子冲撞,推倒,因为她人小,不熟悉,动作慢,一旦感受到周围人的压力,就更加怯弱了。 有一段时间,妞一到游乐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来了,就像看到怪物一样吓得急忙跑,躲回到我们身边。因为外婆对她说不怕不怕,她被推倒痛哭的时候就一边哭一边对自己说,“不怕不怕,不哭不哭”。 ![]() ![]() ![]() △父母陪着玩,能玩好了,才能自信地融入别的孩子去玩。 有一次,一岁半的妞妞在游乐园想要爬一个绳索的管道,走绳索道对她来说难度有点大,但我看周围一个小朋友都没有,就鼓励她一步一步去试着过去,而我在下面保护她。她很小心翼翼,动作非常慢。突然跑来了一群孩子,年龄都比她大,全都往里钻。他们动作很快了,转眼就都被妞妞堵在了里面……妞妞着急起来,更挪不动脚了。后面的孩子开始喊快点快点。妞突然双脚踏空,挂在那里哭起来。我绕一大圈从另外一头爬进去,赶紧把她带出来。 所以我就尽量找人少的游乐园,或者让她和年龄相近、能力差不多的孩子玩,免得孩子有压力。有段时间她在上滑梯的楼梯时,只要后面有人出现,哪怕是个才会爬的婴儿,她都感到压力,要立马退下来…… 后来就经常带她去玩,让她多练习如何攀爬,如何走小桥,滑滑梯等。她慢慢会玩了,才开始自信地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她也逐渐学会了和别的孩子相处时,如何等待,如何避让,如何减少冲突。 ![]() ![]() ![]() △带孩子出门,去和同龄的孩子玩 密切监管幼小的孩子,时刻准备着解决纷争,用一致的规则来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妞妞两岁上托班后,最先学会的词就是,“(mine!)我的!”。 孩子争抢玩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妞妞比较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让她分享,原因很简单,懂不起。小宝宝时出现抢玩具,我一定是立即去“救火”,赶紧一人给一个,或者转移注意力。
到了两三岁,协作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在一起玩,仍然会有争抢。争抢本身没有对错,但在处理的问题时候,我们坚持一致的原则,比如先来后到,尊重东西所有者的意愿。比如在别人家,玩具都是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可能妞妞拿起任何一玩具都可能引发物权纷争,这个时候我就教孩子征询对方统一,或者转移她的注意力,去玩别的。
在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协作玩耍时,爸爸妈妈应该是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动向,像一个监控摄像头一样,一直在,及时对孩子情绪有回应,并帮助孩子给出解决方案。如果此时妈妈总是在玩手机,或者在聊天,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如果他用暴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被别人的暴力征服,不得已放弃了自己手里的玩具,那么他的心里可能会渐渐生出思维定势:事情就是这样的,以后也要照这个方式继续下去,丛林意识启蒙,霸凌和被霸凌,就此发芽。 有很多朋友问,孩子的玩具被抢了,要鼓励她抢回来吗,应该怎么做呢? 我觉得规则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孩子抢他人的玩具还是别人抢了孩子的玩具,处理事情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一致的规则会帮助孩子分清是非,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别的孩子抢了妞妞的玩具,我会去帮她要回来。如果是别的孩子抢她的玩具,她用力保护,这是值得鼓励的。我绝对会在背后坚定地支持她保护自己的“财产”,但我也会问她愿不愿意分享、交换、轮流。绝大多数时候,当我提出一个关于分享的方案去和她商量的时候,她都愿意接受。这其实也教了她,当她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么做。 一开始我教她怎么玩比较多,逐渐当她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只要没有人哭,基本上我都不介入孩子间的冲突了。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特别小的时候,孩子与孩子玩时,冲突太多了,随时都可以被一巴掌拍脸上,或者一把抓住头发,或者摔倒、把别的孩子扑倒……小时候陪着几个孩子玩,真的是需要很多注意力啊。也就是在这些时候,无意识地教给孩子许多社交规则。比如,如果有小朋友咬、用力踢、推、抢玩具,都会马上严肃地制止;谁先拿到就归谁玩;分享或者交换需要经过对方同意……这些时候的态度让小朋友明白了对错,学会了一些游戏规则。 妞妞和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会拼命捍卫自己手里的玩具,或者有时候同时看中某个玩具,她也会去和别的孩子抢。这种“争抢”本身是很正常的,但动手推人、打人是绝对不允许的!玩耍时,如果没有人觉得委屈、受伤,我就不介入干预。我想,孩子如果不去经历,不去体验,就不可能掌握好各种社交分寸。有时候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两人无论抢赢抢输,最后都还愉快地一起玩,看着莫名觉得很这种友谊单纯又可爱。 慢慢地,她学会如何与小朋友玩耍,学会了很多“游戏规则”, 最重要的规则是分享,合作,轮流。她开始大胆地去跟别的陌生的孩子搭讪,在随便一个游乐区都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起来。 ![]() ![]() △先有了固定的朋友, 慢慢也可以和陌生孩子一起玩了。 有时候需要花很多时间在等待上,但也尽量抑制住自己想要代劳的冲动。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也能树立信心。 培养自信其实也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自己逐渐把事情做好。一些利索能力的生活上的时,一些简单的家务都可以教给孩子去做。从最简单的做起,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自己穿衣服、自己系安全带、自己剥香蕉、自己打开盖子、拧紧盖子、自己爬上椅子……这些都是可以带来成就感的事。帮忙妈妈晒衣服,打碎鸡蛋到碗里,搅拌食物……多给孩子机会咯。 ![]() △自己穿鞋 ![]() △帮我和面粉 教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不要动手。 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今天有个小朋友朝妞妞扔东西打她,她大声地说:NO! STOP IT! 老师闻声过来,看出是怎么回事,大大地表扬了她。老师说,你做得很对,你知道大声叫出来,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I'M VERY PROUD OF YOU. 我真的很感激幼儿园老师给妞妞的这种正面的鼓励,教她大胆自信地对不良行为说NO。这和之前怯生生、委屈地说nonono, 完全不同了。后来我也注意到了她的变化,当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别人不小心弄疼她的时候,她会严肃地说:NO! Naughty! 不过转眼又笑眯眯地一起玩。她完全能够分清楚“对事不对人”。 有一天她做在床上,爸爸跟她开玩笑,推她一下,她也会笑着说:That's not very nice! 她还学会说:I don't like that! .... 我觉得语言表达是个分水岭,当她可以这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不高兴、不愿意,我已经不担心她会被欺负了。 最后,其实还是静待花开。别想着改变他们什么,让孩子长成他们自己的样子就好。 写了这么多,其实未必都是我有意识地去做的。当时并没有刻意要做什么去改变她,完全随着她成长而自然而然做的。 因为看到她喜欢唱歌跳舞,我们就去了更多的唱歌跳舞的活动;因为她在游乐园不敢和别的孩子玩,我们就在人少的时候,我陪着她玩,直到她有信心跟别人玩;因为她开始喜欢和小伙伴玩,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play date;因为她有想要表达“不可以”的愿望,我们教她了各种表达方式…… 或许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只是因为我没有做什么阻碍她长成自己应该长成的样子吧。 希望我们都能守护着孩子成长,找到他们喜欢的,发掘他们擅长的,让他们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的源泉,让他们可以自己的光芒。 无论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的花,都会因为充分的爱的滋养而生机勃勃。祝每一个小朋友都能被温柔对待,快乐地成长。 ![]()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