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离个体化的两个关键时期 l 分化、实践、和解与情感客体的恒常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8-30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自我发展心理学—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individualization by Mahler(马勒的分离个化理论)在分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分离与个体化的完成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标志,其中认为分离个体化的两个重要时间在0-3岁和12-18岁。

 

一、婴儿期的分离个体化


1、精神分析师(儿童心理分析)内科医生马勒

(1)分离:儿童可以把自己跟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

(2)个体化: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举例:送儿童上幼儿园哭闹被带回,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不过关;如果能很好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说明分离个体化做的不错。


2、0-3岁分离个体化的三个阶段


(1)正常的孤独(1个月前)

主要就是睡觉,他来到这个世界了,但他把所有能量投放给自己,跟这个世界好像没有关系。


(2)正常的共生

2-4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区分不出自己跟别人,认为妈妈的乳房等等都是自己的,他跟母亲组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世界就是自己。无所不能的全能感,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什么需求,就只能用哭来表达,饿了、渴了、尿了、身体不舒服,妈妈来照顾,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做的,这就是无所不能的感觉。这个无所不能,对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这是一定程度的自恋的满足。这对孩子长大以后有自尊,有一个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很关键。所以妈妈一定要能辨别出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如果这个时候妈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可能就会有某些缺陷出现。


(3)分离与个体化。这个过程又分四个亚阶段:


①分化与躯体意向

婴儿的身体从母子共生体中分离出来,他开始用微笑回应母亲,互动终于出现了。心理健康的婴儿扩展自己的世界,开始对陌生人好奇和审视,冲陌生人笑。而发展不太理想的婴儿,看到陌生人会退缩。


②实践

孩子很容易区分自己的身体和父母的身体,开始挣脱父母的抱,想自己站着自己去走,独自去探索外部世界。他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大,对很多很小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这时候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获得自主性的愉悦,而不是阻止说不。孩子能自己抱着奶瓶喝奶,自己吃饭,就不要喂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得不到科学的回应,也会有缺陷,难以弥补。


③和解

孩子探索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如摔倒等等。这时候的孩子自己出去探索是以能看到父母为前提的,遇到困难,孩子会哭,会向父母求救。这时候父母要及时意识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与帮助,但扶起来之后的态度会决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扶起来之后,就抱起来舍不得了,孩子就会认为,我还是离不开父母,依赖父母。科学的回应应该是,把孩子扶起来安慰一下,再把孩子推出去。


④情感客体恒定并固化

当孩子越大,能力越强,就可以离父母越远。上幼儿园是一个标志,表明孩子可以离开父母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了。这个前提是,孩子对父母形成固定的意象,能容忍与父母在身体上的分离。如果儿童没有形成情感客体的恒定,就会一直跟随者父母,不愿意呆在幼儿园。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孩子都希望父母是第一个来接的,父母长时间不来接,孩子会非常焦虑。一个孩子能不能相信父母一定会来接自己,并在家庭之外跟老师小朋友等其他人也能发展起其他的客体关系(与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玩的好),说明你对外部世界是否害怕,这反映了这个阶段分离与个体化发展的程度。


婴儿阶段,分离与个体化完全实现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是很复杂的,会出现很多情况,父母不大可能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还可能会出现隔代养育、寄养等等。这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不是直线发展,而是螺旋发展的过程。


点击图片,观看贾晓明教授讲座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中)


二、青春期的分离个体化(12-18岁)


1.现象:

(1)男孩不愿意跟母亲一起出门

(2)未经允许,不得入内(自己的房间)

(3)日记本上锁(为什么父母了解孩子要通过偷看日记呢)

(4)父母让向东,偏向西

这些现象,对父母来说,一时半会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失落。父母习惯了孩子的言听计从和在孩子心中无所不能、永远都对的形象。


2.这个阶段分离个体化的主要任务

(1)对儿时至今不断内化的父母形象,做新的合理审查,以摆脱家庭的依赖。

(2)不再被内化的价值观束缚。

(3)重建一个独立的自我。

孩子从小就有个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多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但青春期的孩子才开始正式思考“我是谁”,

(4)在家庭之外建立新的关系。

这时候友谊和爱情在孩子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这时候孩子在很多问题上开始有跟父母不一样的看法,发现父母在阻碍自己的一些判断或行为……


3.布洛斯的研究

青春期的孩子,又重新回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中去。一方面害怕失去与父母的连结,另一方面又不想被控制,希望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青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再一次确认了自我意识,完成了分离个体化过程。


4.四个阶段(乔瑟尔森)


(1)分化

青少年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想法了,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不同的孩子出现的时间不同,有早有晚,这是正常的。


(2)实践

开始建立同伴关系(为此做一些事情以巩固这种关系),不愿与父母同行,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向同伴寻求解决方法(很多孩子在学校受欺负、被勒索,不敢跟父母讲,而跟同学讲)。孩子想做的一些事情,父母会不同意,这时候就会反抗。


(3)期待和解

这是一种矛盾状态,体验到情感上的矛盾(既想独立,又不想与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学业、交友、情感等),同伴同样解决不了,需要寻求父母的帮助。不求助,问题解决不了,求助,似乎就不独立了。这个时候,跟父母相处的方法变得很矛盾。


(4)情感客体的恒常

逐渐建立稳固的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在很多问题上可以自己去解决。更重要的个体化完成的标志是,可以离开家庭自己生活一段时间(上学、打工),有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乔瑟尔森认为,和解阶段是分离个体化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很难与父母达成共识。很多青少年要么执意追求独立,脱离父母指导,结果出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要么回头寻求父母帮助,结果让父母安排一切,决定一切,导致了对父母的依赖。


5.理想的父母角色


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更高,需要父母给与正确的引导。关于最理想的父母角色,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时期理想的的父母角色是时进时退;孙世维认为,青少年不是切断与父母的关系,只是不再将父母最为自己自尊的唯一来源(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的父母看的很高大,大部分自尊都是因为认为自己有一对很厉害的父母)。


父母的两种自主性支持方式:

(1)鼓励孩子自主性地表达、判断和决策,即使别人不喜欢,也要让孩子表明自己的观点。

(2)能帮助孩子独立探索他们真正的价值观和兴趣,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活动(音乐、体育、阅读、电影等等跟中高考没大有关系的兴趣)。

孩子有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这时候如果父母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6.同伴的作用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要把孩子慢慢地往外推,外面必须有友谊接纳。只推出去,外面没人支持会很麻烦。


高中或大学,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真正的朋友,就会有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就会出问题。


7.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1)人际关系

(2)学业压力

(3)情感的困惑和挫折

(4)对未来选择的迷茫

由此导致的心理困扰:自我怀疑、迷茫、焦虑、受挫感


8.青少年非建设性的选择

(1)回避问题

(2)报喜不报忧

(3)求助受挫后放弃

(4)事无巨细,事事请示,父母代办解决

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9.青少年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1)正视困难

(2)先尝试自己解决,而不是立即寻求帮助(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己解决不了,先寻求同伴的帮助

(4)同伴解决不了,寻求父母的帮助。

要把问题跟父母说清楚,要细节,以便父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对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父母对自己的学校生活环境可能并不了解。


10.父母非建设性的回应

(1)替孩子决定一切,解决一切(孩子以后的人生会非常麻烦)

(2)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否则就……威胁

(3)让孩子不要想太多,只学习就行了


11.父母建设性的回应

(1)尝试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理解孩子的困扰

(2)鼓励孩子跟同学、同伴很好地交流、互动

(3)鼓励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与足够的支持

(4)给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以及后果,让孩子自己选择

先期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步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点击图片,观看贾晓明教授讲座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