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门诗抄补遗(七)

 网罗天津卫 2018-08-30

      望海寺是明末建在三岔河口的一座佛寺,清代皇帝到天津也常到此拈香,故寺中也有皇帝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元年重修,后來乾隆多次到此,並留下一些诗篇。1985年建中环线的八里台立交桥时,出土了一块望海寺石碑,该碑就是乾隆的诗碑,上面刻有乾隆历次到望海寺的题诗共有七首。

题望海寺一韵两首

一.

南运河边望海寺,海其遥兮海河然。

观音是佛观察智,普遍三千与大千。

二. 

李贺诗人具卓见,杯中海水泻犹然。

堂中大士如如望,道理那更计百千。

丁亥暮春上浣御笔。

      这两首诗都写于乾隆三十一年,是他第一次到望海寺所作,刻在碑的正面(碑阳)。

      乾隆來到寺中发现虽然寺名望海,其实离海很远根本望不见海,实际寺名指的是望海河,故写下“海其遥兮海河然”之句。

 

三.

波罗梵宇碧溪浔,恍是普陀紫竹林。

即色不殊是空体,海河当送海潮音。

到来门径婉相识,悟去慈悲没处寻。

未得无心心合众,延禧祝嘏一真心。

望海寺作,庚寅暮春中浣,御笔。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五年,刻于碑阴。

 

四.

寺建海河滨,初来自丁亥。

去岁再临兹,转眼复一载。

海去此尚遥,溯河得望海。

大士泯分别,如是观自在。

斯得为廵齐,匪为津风釆。

便道成小憩,遂命维舟解。

柳墅若有溪,分付回銮待。

辛卯仲春月上浣,至望海寺作,御笔。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刻在碑左。

 

五.

望海祇园临海河,隔年此复一相过。

虽然缛节繁文禁,仍有衢歌巷舞罗。

只以祝厘合众志,遂因同悃礼三摩。

普门无量慈悲愿,愿作筹添曼寿多。

癸巳暮春月既望,御笔。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八年,刻在碑左。

 

六.

临河侧畔建兰若,望海因之遂得名。

大士如如不动念,众生个个仰慈情。

聊缘路便驻舟憩,更趱途长解缆行。

柳墅去兹十余里,置之停跸待回程。

望海寺作,丙申仲春下浣,御笔。

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一年,刻在碑阴额。

 

七.

十载重言至,心空礼法王。

光阴诚速速,相好自堂堂。

清晏南和北,纷趋民与商。

同思祝厘况,望海只茫茫。

戊申仲春瞻礼成什,御笔。

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三年,刻在碑阳额。

      估计此御诗碑是镌刻于乾隍五十九年之前,乾隆最后一次到望海寺是乾隆五十九年,又留诗一首,为该碑所无,补记于下:

八.

津府近临海,寺因望海称。

众诚一念合,永晏万年证。

摅敬春秋阅,祈安瞻礼仍。

蒙恩真叠叠,抚已益兢兢。

望海寺作,甲寅季春月,御笔。

      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九年。

      这些诗写于七个不同年代,说明乾隆曾经七次巡幸望海寺。主要因为这个寺的优越地理位置,他的西边是南运河,东边是北运河,面对着海河,寺前能停船,这个寺前有一座牌坊,上面题额和天后宫牌坊相同,两面也是“海门慈筏”、“百谷朝宗” 。

      可是望海寺的御诗碑怎么会挪到八里台去了?原来1918年三岔河口裁弯取直,望海寺正对海河,也就是新河道的河中,所以拆除了望海寺,计划在八里台重建,所以全部物料都搬到了八里台,在八里台选址重建了望海寺,但后來改成了小学校,望海寺消失了。这块御碑曾在南开大学里建了个御碑亭放置,1937年日本轰炸南开大学,碑亭被炸毀,此碑下落不明。1985年建八里台立交桥时是在一家民居地下发现的。

附图一 望海寺老照片,可见牌坊上的海门慈筏。此照片曾被误认为是海光寺,而海光寺门前並无此牌坊。

津门诗抄补遗(七)

附图二 这是三十年代八里台附近地图,红色方框卍字处,就是易地重建的望海寺。

津门诗抄补遗(七)

附图三 现保存于大悲院的望海寺钟,上有铭文:天津三岔河口望海寺大清光绪廿年冬月吉旦   

津门诗抄补遗(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