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金色年华554 2018-08-3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在酒泉瓜州与敦煌之间的戈壁荒漠中。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首次发现了该遗址。共出土汉代简牍35000余枚,其中有字简牍23000余枚,其他遗物3000多件,轰动了整个学术界。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这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东北和西南角均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采用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整个建筑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在出土汉简中有“悬泉置”准确名称,因而考古学家将此处驿站确认为悬泉置。两汉时期,它是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 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1987年秋天,参加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一处遗址,但不能确定年代,后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的确定下,认为极可能是汉代遗址。1990年到1992年,考古工作者进行抢救性挖掘,工作第一天就发现1000多枚汉简,震惊学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这些汉简根据内容可分为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他杂事诸类,涉及汉代邮驿制度、西北边郡的政治形势、行政事务运作以及汉与西域的关系等多方面。同时出土的3000多件器物也种类繁多,极其珍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敦煌悬泉置遗址

由于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数量庞大,其内容涉及边郡行政事务、邮驿业务、汉朝与西域的商贸活动等诸多方面,因此学术界将这些汉简称为“悬泉汉简”,以区别于“敦煌汉简”。这些简牍有的补充了正史的不足,有的订正了正史的错误,对于研究汉代邮驿制度、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往来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