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分析哲学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8-30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的出现是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场革 命,它使西方哲学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进人了“分析的时代”。作为20世纪西 方哲学主要思潮之一,分析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英国 和德国,至今已有1〇〇余年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哲学传统在英美等国已 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贯彻到英语国家(English-speaking)哲学科系的建制体 系、课程设置中,体现在从事哲学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和风格中。甚至有人认 为,其旺盛的生命力已经远远超过欧洲大陆的现象学传统,尽管这样的说法 仍旧容易引起争议。本章主要从分析哲学概况,代表性哲学家弗雷格 (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罗素、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后期的几 位哲学家等方面展开。
第一节分析哲学的源流
人们习惯于把分析哲学说成是“英美”分析哲学,这种盛行的现代说法 除了撇开现代斯堪的纳维亚哲学家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其他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新近产生出来的对分析哲学的兴趣,曲解了产生分析 哲学的历史背景,或许“英奥分析哲学”这种说法会比“英美分析哲学”更为 合适。®
黑尔(John Heil)对分析哲学曾作出如下解释,这个术语用于指代各类 哲学技术和趋势,尽管很难对分析哲学给出一个确切标准让它区别于其他 哲学,但我们还是不能把分析哲学理解成一个学派、信条或学说。不过无论 如何,分析哲学家还是有个基本的、共同的特征,即用英语写作,……他们是
①M.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 — 3页„ · 62 ·
罗素、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维特根斯坦的继承者。®这些先驱在
20世纪早期追求某种形式的、精确的哲学分析,并实践着“分析”,尤其是罗 素与维特根斯坦。
分析哲学发展至今天,尽管在这个领域中从事分析哲学研究的人很多, 或者被称作分析哲学家人也不少,但让人耳熟能详且广泛得到承认的人物 则不是很多,前面提到的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自不用说,他们都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分析哲学中的代表人物。此外,维也纳学派 成员如卡尔纳普等作为一种新哲学方法的倡导者在分析哲学发展中亦占有 重要位置,后来的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达米特、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等被视作当代分析哲学中最著名的哲 学家,这些哲学家已在近十多年前逝世,几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其实 有学者认为,纵观当代分析哲学家,几乎很难找到彼此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导致有些人责难哲学的“专属性或过分专业化”,因而呼吁一种多元化 的、共同体导向的哲学化方式。不过他们会辩称,分析技术或技巧及标准已 然在哲学中得以很好表述了。
在梳理分析哲学的发展时,分析哲学的源头有着不同的说法。当然,很 多人都会承认,分析哲学自身的传统基本发端于罗素、摩尔和弗雷格,他们 是早期分析哲学的三个支柱。那么源头在哪里呢?通常的说法是,它始于 罗素和摩尔对绝对唯心主义的拒斥,二人因此而被尊为“分析哲学之父”,但 随着弗雷格的重要性被逐渐发掘出来,他最终被追认为是“分析哲学的祖 父”,这正是达米特在其《分析哲学的起源》中提出来的新说法。
如此,更有必要对分析哲学的产生源头做一厘清。为了消解众多歧见, 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哲学,即“作为分析运 动的分析哲学’’与“作为哲学思想的分析哲学”。按前者,分析哲学产生于罗 素、摩尔等人对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叛;按后者,分析哲学的起源则可追溯到 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对“通用文字”的构想,从莱布尼兹到 弗雷格,其间还经历着两位非常值得关注的哲学家,即康德(Immanuel Kant)与波尔查诺(Bernard Bolzano)。②总的看来,从莱布尼兹的“通用文 字”构想,到弗雷格系统创立哲学语义学,是作为思想而不是作为运动的分 析哲学的起源和兴起阶段,康德的工作则为分析哲学提供了基本问题和概
①John Heil,丁九〇/ PAHoso/j/ijy (2™^ eAfion),General Editor Robert Aud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26.
②张志林、何朝安:《分析哲学的分析——关于分析哲学的对话》,《哲学分析》2011年第6期。 念,因此,康德之于分析哲学有着某种奠基性作用。然而从康德到弗雷格是 如何发展的呢?达米特等人对分析哲学史的考察则表明,分析哲学的曾祖 父就是位于康德与弗雷格之间的波尔查诺。
那么当代哲学何以产生“分析”这一思潮呢?纵观分析哲学的特征可以 发现,这一领域中的哲学家都在寻求一种清晰、严格,且可以公共判定的方 式来从事哲学研究,这个动机决定了分析哲学不仅关注语言,而且注重采取 逻辑分析的方法。®当然,即使我们认为语言是作为对象,但分析哲学所分 析的也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概念和命题,换句话说,尽管分析不能穷尽所有 哲学域,但至少可以为实在的逻辑形式刻画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
一、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
在谈当代英美哲学时,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经常涉及,有些哲学家认为 两者没什么区别。达米特把弗雷格视为分析哲学创始人(这个创始人的意 义是在把分析哲学作为分析运动意义上理解),他把《算术基础》当做分析哲 学的第一本著作,与此同时,达米特也把弗雷格视作语言哲学之父,弗雷格 的语言哲学就是意义理论,而前面提到的分析哲学的三个支柱,有时也被当 作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依据的则是这几位哲学家的相同思想与相 关论述。在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斯特劳森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 容。塞尔(John Searle)也认为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传播中,语言哲学在整 个哲学领域中占据了 一个核心位置,同时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会认为语言哲 学是所有其他哲学的基础。如此看来,如果说分析哲学中有什么核心内容 的话,它就是语言哲学,似乎两个没什么根本区别。
当然,可以想见,有的哲学家并不赞同把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相等同或 认为它们基本相同。戴维(Steve David)在其《哲学与语言
讲)中提出,两者不应该被混淆,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分属不同层次,
①黄敏:《分析哲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已然表明,语言结构揭示了世界的结构,每一个有意义的语句都能 够被分析至原子成分,后者正表明了实在的成分,这种立场在维特根斯坦后期也没有被抛弃,甚 至极大影响了 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学派以及30、4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卡尔纳普 与艾耶尔作为实证主义的倡导者,都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揭示难以理解的形而上学真理,而是 为科学语句提供分析,至于其他学科的语句则缺乏“认知的重要性或意义”。分析哲学中的典范 之一便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此同时还有分析哲学的支持者们,由于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于是接受了另一种哲学即日常语言哲学,它着重于日常言语者,希望由此能趟过长期存在的哲学 泥沼,他们认为哲学泥沼之所以产生,原因在于探究哲学理论时被语句中的语法形式误导进而产 生了哲学问题。
其中语言哲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心智哲学等并列,主题各不相同。分 析哲学是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包括一定的语言学概念,人们正是用这些 概念来分析并希望解决来自不同于以上哲学领域的问题。因此,语言哲学 是学科概念,分析哲学则是一种方法。
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视角对两者的发展做一厘清。一般认为语言哲学出 现在20世纪20 — 30年代,其蓬勃发展则是在“二战”之后至20世纪50、60 年代,学界虽有“语言哲学”这一术语,特别是谈到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哲 学”时会如此表达,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学术思潮,使用更多的则是“分析 哲学”。1959年査尔斯沃斯(Maxwell Charlesworth)的《哲学的还原》一书 的主要内容即是分析哲学运动,里面有一章专门讲“日常语言哲学”,美国哲 学家卡普兰(AbrahamKaplarOeO年代也曾指出,分析哲学这种恵潮是“目 前英语国家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甚至在青年一代的哲学系学生看 来,这种思潮的观点无论如何是最令人激动和最有前途的”。20世纪70年 代,在塞尔的《语言哲学》及达米特的《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等带动下,“语言 哲学”这一术语频现,弗伦奇(P. A. French)甚至在他的《当代语言哲学概 观》一书中认为,“分析哲学一百年来的历史的显著标志,就是语言哲学作为 哲学所关心的一种最根本的哲学”。
从以上对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分析哲学”无疑先于 “语言哲学”,特别是人们最初称20世纪这场以对语言进行分析为标志的哲 学运动为“分析哲学”,而不是“语言哲学”。此外,分析哲学即便不是一门学 科,也绝不会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至少还是一种运动和思潮。当然无论是运 动还是思潮,都不会意味着分析哲学徒有其名,应该存在着实实在在的分析 哲学。达米特曾对分析哲学与其他哲学做出区分,他认为,分析哲学首先相 信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达到对思维活动的哲学解释,且只有以这种方 式而不是其他方式才能达到一种广泛的解释。实际上,通过语言的逻辑分 析而达到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结果,正是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共同的 方向。
二、分析哲学与逻辑®
无论是哲学的历史发展,还是哲学所采用的方法,分析哲学与逻辑之间 的关系都算是极为密切的,因此不熟悉逻辑对于理解分析哲学就显得颇为 困难。可以想见,现代逻辑对于分析哲学的产生至关重要,有人甚至认为没 有现代逻辑,就没有20世纪分析哲学。那么如果能对现代逻辑加以深人了 解,理解分析哲学的思想便有了更多可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离开现代逻 辑,就不能理解分析哲学。®
现代逻辑可直接追溯至布尔代数,受其影响·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一书 中首次把逻辑构造成一种表达纯思维的算术系统,并按照系统性和严格性 的要求建立了现代逻辑史上第一套一阶谓词演算系统,它与传统逻辑系统 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彻底摆脱了传统逻辑对自然语言的天然依附,完 全以纯形式的方式表达思想,并由此真正确立一切认识基础的规律。®现代
3.逻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工具,是关于有效推理的条件或正确推理的结构和原则的研究。中世纪 的逻辑学家把波菲利(Porphyrios)的《导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解释篇》及波埃修(Boethius) 对它们的评注称为“旧逻辑”, 这些著作直到 12 世纪中叶都是有效的逻辑学脚本。 与之相 对的新逻辑则指的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其他逻辑学著作,如《正位篇》、《前分析》、《后分析》 及《驳诡辩》等,它们在12、13世纪被引入拉丁世界D中世纪逻辑学家把他们对逻辑学的发展称 作“当代逻辑”或“现代逻辑”,主要关注的是语言谬误、依附于范畴的词,以及词与逻辑学中普通 命题间的关系。逻辑分析则是是作为对概念和陈述在逻辑上做出阐明以获得哲学理解,是西方 哲学史上哲学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当然从更专门的意义上说,逻辑分析是由弗雷格的逻辑所 推动的,继而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体现出来。它与语言分析的重要差异在于,后者是为 了显示对不同逻辑形式提供正确说明的哲学意义,而逻辑分析则是为了发现命题的逻辑形式,这 种逻辑形式常常由于语言的表面结构而在哲学上的关键情形中被遮蔽。见尼古拉斯·布宁、余 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3页。
4.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完全是根据现代逻辑建立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熟悉现代逻辑才 能理解他的哲学。相反,只要真正走进《逻辑哲学论》,就会看到维特根斯坦试图用逻辑脚手架构 建的关于思想的命題图像,及所有关于思想的讨论就必须放在语言命题的分析才能得以实现,所 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而重要的则是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现代 逻辑之于分析哲学,后者乃是直接后果,它为分析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工具。
5.现代逻辑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没有歧义,它从最少的初始符号出发,通过定义的方法引 人其他符号,并在运算这些符号的基础上形成推演其次它刻画的是类词,不是单个词,类词说 明类事物,而不是个别事物,这就使形式语言具有普遍性。第三,形式语言的公理推导和定理证 明具有逻辑必然性,换句话说,给定公理和推理规则,由公理出发,同时利用推理规则推出一系列 定理的过程是既定的,推导出的定理应该包含在这个过程之中;同时推理出一个定理也就是在证 明它,对定理的证明就是对含有逻辑常项的句子的证明。彤式化正是构造形式语言和建立逻辑 演算,使得推理刻画精准无歧义,消除传统逻辑进行刻画时出现的困难。见江怡:《分析哲学教 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一阶逻辑的主要特征是构造形式语言和建立演算系统,两者都体现了对逻 辑的形式化要求,这正是区别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地方,而后者需要 完全借助于自然语言来表达符号演算、推理的关系,现代逻辑则要构造形式 语言,进而建立演算系统。®弗雷格之后,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明确把逻辑分 析作为其哲学的主要特征,突出逻辑方法的重要性,而罗素对分析哲学的最 大贡献就是它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他坚信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语言的 逻辑分析。
现代逻辑对于分析哲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分析哲学产生时前者所起 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整个分析哲学的精神与现代逻辑也密不可分。分 析哲学吸收了现代逻辑的许多重要成果,并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和深人。纵观现代逻辑对分析哲学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逻辑为分析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维也纳学派在阐述逻辑 实证主义思想时,认为没有现代逻辑就没有对形而上学的逻辑分析,就没有 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也就没有彻底的还原论思想。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原 则也是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必然性基础上的,因为只有分析才能保证结论“必 然”包含在前提之中,也就是说,分析意味着必然性,而综合意味着或然性。 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同样以现代逻辑为基础。
第二,现代逻辑是分析哲学的研究方式。分析哲学的产生于现代逻辑 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分析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打上现代逻辑的烙印。尽管分析 哲学后期发展中出现,的某些分支并非使用现代逻辑这一工具,比如日常语 言学派使用的即为概念分析方法,但还是可以说这些分析哲学家的观点、思 想都运用了现代逻辑,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自身的现代逻辑背景,正是现 代逻辑使得他们的论证分析体现出较强的严密性。
第三,现代逻辑的基本精神是把握分析哲学的首要条件。这种精神建 基于现代逻辑的形式化语言与系统化演算两个规则之上,其具体内容也与 这两个规则有关,比如突出任何语言符号的形式化特征,强调由此而带来的 研究的严格性与专业性,区分了逻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再有, 突出符号演算过程中的必然性,强调形式语言推演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 然联系,保证根据几个基本符号和规则就能够推导出整套语言。分析哲学 家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映射下,通过分析语言的意义,澄清或取消传统哲学命 题,使哲学研究趋于精确,与此同时他们又强调哲学论证,重视研究逻辑后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10页。
②同上,第12页。 件、逻辑真理、必然真理及先天真理等,而这些问题都与形式的必然性有关。
可以说,现代逻辑对分析哲学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分析哲学的性质和 任务,提供了分析哲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式,从而改变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方向。
三、分析哲学与“语言转向”
“语言转向”英文原文为“linguistic turn”,也可以译作“语言学转向”,就 其要表达的含义来看,差别不大。这个词最早由维也纳学派的伯格曼(G. Bergmann)在《逻辑与实在KLogic awd ,1964)的《行动》(Acts) —文
中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的语言哲学家都通过叙述确切的语言来叙述世界, 构成了语言学的转向,语言成为日常语言哲学家与理想语言哲学家在方法 上的基本出发点。当然,真正使得这个表达得以广泛流传和认同的,则主要 缘于罗蒂(Richard Rorty)所编的《语言学转向——哲学方法论文集》(TAe Linguistic Turn-.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Method, 1967)—'书。罗蒂有意 无意地想用“语言转向”来表示20世纪所形成的语言哲学这样的革命,在这 本论文集中,讨论了哲学问题是语言问题、理想语言哲学的元哲学问题、日 常语言哲学的元哲学问题以及哲学与语言分析的关系等。
伯格曼认为语言如同其表达的思想一样,是世界的构成部分,语言可以 表达世界,语言也可以表达我们的语言,就像是谈论世界与谈论我们的语 言,但两者之间区别明显。倘若忽视这种差异,就会因为可能的歧义而产生 荒谬或悖论,那么语言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我们有这样清醒的意识,也就是 要考虑语言方面的问题。维特根斯坦曾提到的“一大团哲学的迷雾最终都 变成语法的水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伯格曼后来在谈到语言转向时, 他认为,所有语言哲学家都通过谈论一种合适的语言来谈论世界,语言转向 就是涉及方法的根本策略。当然细究起来,在伯格曼这里,语言转向实际上 是指依赖一种“专门技术”,这种技术是谈论理想语言的模式,或许就是现代 逻辑。伯格曼主张的语言转向根本上乃是一种哲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哲学 家依赖现代逻辑,建立理想语言,以此对语言进行分析,解决哲学谈论中的 悖论、荒谬和含混的东西。®
让我们来继续讨论分析哲学与“语言转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达米 特认为这个转向应该始自于弗雷格的《算术基础》(1884),如果把分析哲学
①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 — 16页 · 68 ·


的产生看做“语言转向”的开始。不过英国哲学家哈克(P. M. Hacker)则认 为,语言转向在时间上要晚于分析哲学的诞生,应该看所始于维特根斯坦的 《逻辑哲学论》(1921)。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原因在于强调的问题不 同。比如,如果从强调逻辑方法用于分析哲学命题的角度,分析哲学的确开 始于弗雷格,因为他首先确认哲学的基础与开端不再是传统哲学的认识论, 而是现代的数理逻辑;同时哲学研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对个人感知的分析,而 是具有客观性和形式特征的逻辑分析。尽管如此,分析哲学产生并不意味 着出现语言转向。上文中曾提到,语言转向并不意味着哲学只是研究方法 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发生转变。这个转变就发生在维特 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石里克在他的哲学宣言《哲学的转变》中把《逻 辑哲学论》时期的维特根斯坦看做是实现“语言转向”这个决定性转变的“第 一人”,而最后完成这个转变的则是受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影响的牛津日常语 言学派。语言转向之后,西方哲学的任务不再是探索我们的认识与世界之 间的关系,而是询问我们的语言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我们的认识,这样看来一 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当然,尽管这些哲学家都把语言提升到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们对这种意义上的“语言”是什么,以及什么能够使得它成为恰 当的语言等问题依旧有十分明显的分歧。®
四、分析哲学与哲学史
初次接触分析哲学的人都会觉得其思路与论证方式让人很难适应,甚 至感到些许困难,除了分析哲学本身对逻辑有较高要求外,可能还因为分析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关系难以说清。分析哲学家曾号称他们的哲学为康德 之后的哲学带来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这个领域中的哲学家们都会认为, 分析哲学讨论的话题、使用的方法、关心的角度,与传统哲学相比的确有很 大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这就使得熟悉哲学史的一般读者无法直接延续 这种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它们与传统哲学之区别也不甚清楚。在分析哲 学中,几乎很难发现诸如“感性”、“理性”、“直觉”、“观念”、“感觉材料”、“实 体”等概念,更多则是“语言”、“意义”、“分析”、“逻辑”、“真理”及“指称”、“命 题”等。分析哲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哲学,前者主要依赖于现代 逻辑,而后者更多是经验与心理学的方法。思维方式上,分析哲学家几乎完 全放弃了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无论是形而上意义还是知识论意义的二元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13 — 14页。 对立,他们不再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心灵与身体等对立中寻求解决 哲学问题的方法,而是突出用具有主体间性的语言活动消解这些传统的二 元对立。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分道扬镳,使得初涉分析 哲学的人觉得有些陌生与隔阂,甚至神秘。
分析哲学家与传统哲学家相比,他们大多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 域卓有建树的人物,往往是通过某专门学科研究而进人哲学领域,当然这里 并没有否认哲学史上诸多哲学家同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背景与 研究。分析哲学家因为其研究方法与思路之故似乎更多是“专家”形象,他 们的哲学并非为了解决传统哲学中的经典问题,也不是在其基础上提出新 问题,而是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分析科学命题意义的活动。比如日常语言哲 学中,很多人都有较深的语言学与古典学造诣,他们对语言研究的精细要 求,使得他们的分析工作异常专业,因此分析哲学家或可被称作语言学家、 科学家或古典学家,他们也坚信,只有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重建哲学,对经 验、理性、语言、真理、实在等问题的讨论才能有实质性进展。®
其实我们不能说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讨论完全不一样,分析哲学采 用的是分析方法,但不等于说传统哲学中没有分析。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 “分析”一词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不过在分析哲学家阵营中,分析的方法毫无 疑问都与逻辑密切相关。从哲学史上看,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概念甚至就是 他的逻辑方法的体现,他的《分析篇》乃是他最重要的逻辑著作之一。有哲 学家认为,分析哲学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对清晰性的要求,二是强调现 代逻辑的作用。不容否认,现代逻辑使得清晰性实现的可能增强很多。其 实,尽管亚里士多德没对“分析”作出明确解释,但可以理解成是对包含在前 提中的结论的揭示过程。当代分析哲学基本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分析 法,把“分析”理解为“分解”,把整体分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不过不同哲学 家对分析及分析的对象、内容等有不同认识,罗素认为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实 在或被认为构成实在的事实,因此分析就变成揭示世界的终极成分和由此 构成的事实的最一般形式;摩尔理解的分析对象是展现心灵概念的结构和 构成客观实在的命题;早期维特根斯坦强调分析的内容是人类的思想和语 言,分析的结果则揭示了思想及语言的形式必然反映实在的结构;维也纳学 派及整个逻辑经验主义在分析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还原论的;有的哲学家 如斯特劳森甚至明确提出放弃“分析”概念,倾向于使用“阐述(elucidation)”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3_4页。 这个概念。不管是弗雷格、罗素还是卡尔纳普,乃至后来出现的分析哲学家 都同意一点,就是分析的核心就是关注语言的逻辑形式,分析方法关涉到分 析哲学的逻辑本质。®
不得不承认,分析哲学给当代哲学带来的是某种思维方式的革命,甚至 由此导致一些新兴哲学研究分支的产生,在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 学、伦理学自身及其交叉组合之外,出现了语言哲学、心智哲学、逻辑哲学、 数学哲学、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法哲学、道德哲 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及自然科学哲学等。当然,这里并不 是说,传统哲学与上述哲学分支无涉,应该说,分析哲学在哲学研究视野和 研究方法上塑造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图景。
对于分析哲学的当代发展,除了经常被提及的“语言转向”外,还有人认 为分析哲学已经“终结了”、“过时了”、“衰落了”等,分析哲学终结论一度成 为其发展的另一种描述,我们不妨试图理解“终结论”的合理性,这与语言转 向也有一定关系,语言转向意味着哲学的研究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也意味着 分析哲学成为当代哲学主流。事实上,如上文中所说,当代哲学除了分析哲 学外,还有很多新的哲学研究分支,也就是说分析哲学不是唯一的哲学。® 当然,说分析哲学终结还是有些鲁莽,毕竟分析哲学的方法已经不仅仅限于 分析哲学本身,而且已成为哲学领域的共同方法和基本方法,这一点集中体 现在英美哲学中,同时,在欧陆哲学中,也非常常见。
第二节弗雷格的概念文字
最初人们认为,分析哲学的领袖是罗素、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但随 着分析哲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是弗雷格,这一点 已成共识。弗雷格是德国逻辑学家、数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是现代数理逻辑 的奠基人,作为逻辑学家和逻辑哲学家,几乎与亚里士多德齐名,而作为数 学哲学家,在整个学科史中则无人能出其右,尽管他的学术地位如此显赫, 但他的一生却相当平淡。他出生于1848年,26岁从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此后便在耶拿大学任教,直至1918年退休。在弗雷格1925年去世时,他 的著作依旧少为学界注意,长期以来,他在哲学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别人的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15 — 18页。
②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第245 — 247页。 著作而形成的,比如达米特。当然,通过罗素和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的传递,他对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之故他常被称 作“哲学家的哲学家”。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才使得公众对包括维特根斯 坦与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内的哲学家们的著作引起注意,他所影响 的几个人塑造了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
事实上,弗雷格为人所知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数理逻辑,其为现代数理 逻辑提供了基本理念以及完整的符号体系。弗雷格作为数学家,他关心的 是数学基础,他所思考的哲学问题往往因为他的数学基础研究而引发的。 此外,需要承认的是,弗雷格的数理逻辑极大地影响了诸多学科的发展,当 然也包括分析哲学。弗雷格之后,罗素与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合著了 《数学原理》,标志着现代数理逻辑的成熟,而现代数理逻辑教科书所采用的 体系其实就是弗雷格体系的变形。重要的是弗雷格的数理逻辑为分析哲学 提供了技术手段,他看待语言的方式,即区分涵义与指称,以及通过分析命 题结构达到思想的结构,为分析哲学提供了最直接的分析理念。
一、通过概念文字构造人工语言的方案
弗雷格的著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础就是《概念文字》(1879), 核心则是为了证明从逻辑中推出数学的《算术基础》(1884)和《算术的基本 法则》(1893年第一卷,1903年第二卷),以及关于意义问题(1891-1892)和 逻辑研究(1918—1923)的六篇文章。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提出,“概念文字”是一种可以精确描述包含复杂 概念的命题形式和精确表述推理形式的形式语言,是一种用关系符号补充 数学形式语言而构造的逡辑的形式语言,这是整个现代逻辑走向完全形式 化的第一步。®弗雷格继而确立了他的哲学理想,即“通过揭示有关由于语 言的用法常常几乎不可避免地形成的概念关系的假象,通过使思想摆脱只 是语言表达工具的性质才使它具有的那些东西,打破语词对人类精神的统 制,,。②
从《概念文字》的副标题“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 中,可以看出弗雷格致力于构造一种纯思维的形式语言,这也是概念文字的 精神。这种人工语言是对算术的符号系统的一种模仿,是一种符号逻辑系 统。那么弗雷格为何要构造人工语言呢?前文曾提到,弗雷格思考的哲学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81页。
②王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K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页。 问题与他的数学基础研究密切相关,他与他所生活时代的其他数学家一样, 努力使数学理论公理化,并完善数学证明的推导过程。他们寻求尽可能清 楚地阐明一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以严格和精确的方式,重新表述 那些旧有理论中含有歧义的概念和定理,故善和纠正有缺陷的或似是而非 的论证。不过,与其他同时代的数学家相比,弗雷格尽管也是在弥补他们之 前的数学家们存有的缺陷,使数学学科连贯起来,建立一个从算术到高等数 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但他所采用的路径则是把数学建立在逻辑之上,认为逻 辑的规律或逻辑的公理要比数学公理更为自明,这便是他对数学基础提出 的逻辑主义方案。
然而,当弗雷格实施这一方案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语言的表达形 式不完善,原因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经常有歧义,且句法结构也不明确。那 么弗雷格首先要建立一种比普遍语言更加规则的、能更好地适合于保证推 演精确性的符号系统。弗雷格写道:“我首先试图把系列安排这一概念化归 为逻辑序列,以便由此出发进到数的概念,为了不使这里无意间掺杂上某些 直观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必须使推理串完美无缺。当我致力于满足这种最 严格的要求时,我发现语言的不完善是一种障碍,在现有各种最笨拙的表达 中都能出现这种不完善性,关系越复杂,就越不能达到我的目的所要求的精 确性。概念文字的思想就是由这种需要产生出来的。”®因此可以看出,弗雷 格的“概念文字”方案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即采用算术的形式方法、对思维活 动加以形式构造、对我们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改造和推进。弗雷格的概念 文字也即人工语言,或者说,弗雷格把人工语言称为概念文字。
弗雷格认为,人工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可比作“显微镜对眼睛的关 系”。尽管日常语言与人的精神生活有内在联系,具有灵活性,可用于不同 的情况,这正如眼睛与人的关系及其用途一样,然而日常语言在面对数学理 论时存在致命的缺陷,数学理论要求的精确性是日常语言难以满足的。就 像是人们为了达到科学的精准度,对分辨率提出更高要求,此时眼睛的不足 便显示出来,而显微镜则恰恰适合这一目的。®
弗雷格认为他的概念文字是为了一定的科学目的构想出来的辅助工 具,因此,当他试图建立人工语言的时候,没有想过要用人工语言来取代日 常语言,而只是确认人工语言之于一定领域内的科学目的具有辅助作用,就 像显微镜之于眼睛的辅助功能一样,不过显然这种辅助工具在科学进步上
①王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2页。
②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他说如果这种方法的发展能够促进科学的进步,就 会稍感安慰,就像培根所说的发展一种借以容易发现所有东西的工具比发 现个别事物更为重要,那么可以认为近代所有重大科学进展的根本确实在 于方法的改进。
弗雷格之后的分析哲学,无论是罗素,还是维特根斯坦,抑或卡尔纳普 等都是通过建立和运用人工语言,澄清对日常语言的误解,从而清除形而上 学、消解哲学的伪问题,这或许是弗雷格所没有料到的,也很难说这是否是 弗雷格所期望看到的,就其本人来说,他只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较为有限的 目标。事实上,早弗雷格两百多年的莱布尼兹也有过构建一种普遍语言的 设想,弗雷格将这一设想实质性地推前进一大步。当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说 莱布尼兹也认识到一种适当的表达方式的优点,并且也许高估了它。当这 一任务看上去不能以最普遍的方式解决时,我们就暂时对它加以限制,然后 也许可以用逐步扩展的方法最终完成这项任务。®
二、以概念文字为基础的拓展
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后来在《算术基础》、《算 术的基本法则》以及六篇重要论文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了他对当代 分析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基本思想。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弗雷格才被西方 哲学家们无可争议地誉为“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逻辑主义
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中,提出从逻辑推出数学,并根据逻辑推论导出和 证明所有分析命题。当然,当代分析哲学中的逻辑主义会被认为是由弗雷 格、罗素以及卡尔纳普所提出的研究数学哲学的方法,但毫无疑问,逻辑主 义发轫于弗雷格,其后才有罗素与怀特海的《数学原理》,奎因在《从逻辑的 观点看》中,提到他们所代表的逻辑主义允许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约束变项 来指称已知或未知的、可指明和不可指明的抽象实体。弗雷格在《算术基 础》的序言中表示,对数的定义的研究需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即要把心理 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必须在句 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所指),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要时刻看 到概念和对象的区别。其中的一条原则表明了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宗旨,即
①王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3页。
②江怡.·《分析哲学教程K第83页。 通过区分心理学和逻辑学而明确地把他的逻辑研究与传统哲学和传统逻辑 区分开来。这样看来,弗雷格对逻辑的理解在分析哲学的后期发展中始终 得以延续,即逻辑是作为数学的基础而出现的。
(二) 语境原则
这是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中引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也是他的第二条 原则,通常被表述为“一个词只有在一个句子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或者说 “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弗 雷格最初提出这个原则是为了解决我们如何得到数字这个问题。不过结合 他的第一条原则,似乎可以看出,弗雷格此举则更加清楚地区分了心理学和 逻辑的东西。他说如果人们不注意这一原则,那么几乎不得不把个别心灵 的内在图像或活动当作语词的意谓,由此就会违反第一条原则。弗雷格提 出的这一语境原则对逻辑和数学研究,乃至分析哲学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用这个原则把数字的获得问题由认识论探索转向语言研究,也即我们如 何能够确定那些包含数词的句子的意义。达米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他的“从 属论题”,即如果独立于一个词所出现的句子就不能掌握这个词的意义,那 么没有领会整个思想也就不能掌握构成这个思想的组成部分。
(三) 概念与对象的区分
康德把通过理性形成的表象称为概念,普遍的表征即为概念,概念即是 普遍的表征。西方哲学传统中常常把概念与对象混在一起,比如真理、意 义、人、精神、物体、正义、德性、原因、物质、运动、时空乃至美等,甚至对象本 身也是概念之一,这类概念有广泛的适用性,对表达和理解至关重要,这些 概念本身也没有真值可言。一般说来,概念与专有名称不同,后者通常指个 别事物,个别归人概念之下,而我们需要用概念来谈论个别。当然概念本身 有程度上的差异,在概念与对象之间,对象可以被认为是使得概念取得真值 的东西。弗雷格为了避免把概念简单地划归为对象,他从数学的函数概念 出发,把所有的概念都视为不具有自变量的函数(在逻辑上称为函项),由此 区分了作为函数的概念和作为自变元的对象。弗雷格认为概念是谓词性 的,而一个对象的名称、一个专名则绝不能用作语法谓词。概念和对象的区 分表明,谓词对应于概念而不是对象,由概念表示的抽象对象是依附于具体 对象上的。可以说,这样的见解纠正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谓词对应于对象的 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或者说是十个谓词形式可以看作十类概念, 具体对象则从属于这些概念。概念和对象的观念更准确地反映了主词和谓 词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然而由此也造成了悖论,比如“概念马”不是一个 概念,而是一个对象,因为它是个确定的实体,并不不完全的,能够成为指称 的对象。这样的悖论使得维特根斯坦把形式概念与一般概念区分开来。
(四)意义与意谓
这一对概念被认为是弗雷格对当代分析哲学做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他在分析哲学史上彪炳永远,这两个概念甚至被视为 分析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意义”总是与“涵义”、“内涵”等以同样 的方式被使用,与“指称”、“外延”、“所指”等形成对照。确定一个表达式的 意义的生成方式,就必然涉及确定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关联方式,意义与心理 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真与指称之间等关键的语义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斯 特劳森认为,一个单独的指称表达式要具有意义,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即应该有可能在适当的场合用它去指称某个事物、人、位置等。
弗雷格早在他的《概念文字》中就谈到“内容同一”的问题,认为引人一 个内容同一符号必然产生所有符号意谓方面的分歧,因为相同的符号有时 表示它们的内容,有时表示它们自己。正由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相同 的内容,那么这些不同方式之间的意谓问题就成了难题。弗雷格对这个问 题的探讨主要是在他的《论意义与意谓》一文中,他区分了符号、符号意义和 符号的意谓,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联系,即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 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对于某个意谓或对象,则不仅有一 个符号。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亦有不同的表 达。具体来说,首先,通常情况下,一切符号都具有意义和意谓,两者相互关 联;其次,并非一个意谓只能用一个符号来表达,不同符号可以表达相同意 谓;第三,用于表达相同意谓的不同符号间的差异只能是意义上的差异,而 不可能是意谓上的差异。
正因为如此,对意义的分析显得最为关键,由此表明从意义走向意谓就 是走向真的过程,也就是弗雷格说的“追求真就是努力从意义推进到意谓”。 弗雷格把意义、意谓的区分用来分析专名和句子。传统的观点是专名表示 具体物(殊相)的简单符号,没有更多的符号作为其组成部分,不过专名是否 有涵义是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以来一直困惑人们的问题。维特根斯坦 认为专名直接命名殊相,以这个殊相为其意义,因此它本身并无意义。但弗 雷格坚持专名的意义是它所出现的句子意义的组成部分,而专名的意谓则 是我们用它表达的对象本身;句子的意义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而句子的意 谓则是句子的真值,即句子为真或为假的情况。尽管弗雷格关于意义、意谓 的思想遭到后世分析哲学家的反对,但不可否认,无论是罗素的摹状词理 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真值表,还是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都是在弗雷格的启 发之下出现的。
(五)逻辑与真
在弗雷格看来,“真”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了逻辑研究的范围,逻辑就是一 个求真的过程,以其特殊的方式研究“真”这个谓词。他认为,逻辑探讨真实 的规律,不探讨人如何进行思维的问题,而探讨必须如何做才能不偏离真的 问题。®弗雷格的逻辑系统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是外延的,即不考虑内 涵,二是这个逻辑系统只有真与假两个值。®因此弗雷格在应用他的逻辑系 统时,主要考虑的是句子的真假。而通过对句子的意义与意谓的区分,实际 上是区分了句子的思想和句子的真值。弗雷格在谈到专名的意谓时,他举 了一个例子。当出现“亚里士多德”这一专名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比 如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的老师,或者是那个出生于斯塔吉拉的、亚 历山大的老师。不过在面对“亚里士多德生于斯塔吉拉”这个句子时,持有 不同“亚里士多德”意义的人们都会与这个句子产生一定的联系,前者与后 者也会不一样。不过弗雷格认为只要意谓相同,这些意见分歧可以容忍。 究其原因,在《论意义与意谓》一文中,弗雷格也是从概念文字出发而对句子 进行分析的,他考虑的重点是句子的意谓,也即句子的真假。在含有专名的 句子中,句子的意谓是由句子中专名的意谓决定的。那么,对于专名的理 解,在意谓上不能有偏差,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意谓。此外,弗雷格始终要 求每个句子的表达式必须有明确的意谓。因此,专名的意谓不允许含糊。 只要不在专名的意谓方面造成问题,那么对于专名的意谓有了不同理解,尽 管有问题,但不算十分严重。对于意义,只要求它不会为理解意谓带来困 难,这个要求显然很低,但弗雷格对意义,特别是专名的意义,恰恰是这样的 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弗雷格考虑问题的重点是句子的真假,他更强调句子 的真假。®再者,弗雷格以求真作为逻辑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哲学分支,比 如伦理学的“善”、美学的“美”等,从现代逻辑的角度看,逻辑是研究形式推 理的学科,追求的是推导关系的必然性,这完全是弗雷格思想的发展。
弗雷格的影响应该说遍及整个分析哲学的发展过程,甚至每一位分析
1.王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206页。
2.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第34页
3.同上,第35页。 哲学家都受其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肯定还是否定的。他被称为伟大的数 学家和逻辑学家,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学中最突出的革新者,达米特甚 至把弗雷格与亚里士多德、康德相提并论,弗雷格在分析哲学中的地位或许 让人联想到斯宾诺莎,黑格尔(G. W. F. Hegel)在讲古典哲学时说,斯宾诺 莎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开端,要开始研究哲学,我们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斯宾诺 莎主义者,换成弗雷格,或许也可以说,弗雷格是当代分析哲学的重要开端, 如果研究分析哲学,就必须要从弗雷格的逻辑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开 始。®唯有如此,才能对分析哲学的性质和发展有个比较清楚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罗素的理辑原子主义
罗素(1872 —1970)与弗雷格有众多相似之处,也是伟大的逻辑学家和 数学家,在现代数理逻辑的建立和按照逻辑主义的方案研究数学的基础问 题过程中做出显著的贡献。当然,罗素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以及哲学家等,他与弗雷格不同,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逻辑、数学、逻辑哲 学、语言哲学中,在哲学史、政治、伦理、教育、文学以及宗教诸领域均有建 树。罗素的表达能力极强,文字通顺明快,能把非常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 数学和逻辑问题及哲学问题用非专业人员都能读懂的语言说清楚。弗雷格 之所以在分析哲学的发展中卓有影响,与罗素清晰、富有感染力的推介有密 切关联。正是这一点才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弗雷格在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 理论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得到公众承认。
罗素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祖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曾做过英国首 相,幼时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受其祖母影响,罗素具有很强的道德信 念。他祖母曾送四句话给仅有12岁的罗素:“切勿随众作恶,须坚毅刚勇,勿 怯懦沮丧,上帝与你同在。”这几乎影响了罗素一生的事业、为人和命运。罗 素并不完全呆在书斋中,他积极投身反战、反核等社会活动,提倡新的道德 观念和教育实验,为此他曾被投人监牢,并遭到一些保守团体的责难。罗素 一生出版著作七十余本,其中第一本和最后一本都是关于政治的,分别为 《德国的社会民主》(1896)和《在越南的战争罪行》(1967)。罗素思维敏捷、 才华横溢、观念新颖,充满人格魅力,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①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5页。
一、罗素思想概述
罗素很早便对数学的基础问题产生兴趣,他1900年去巴黎参加国际学 术会议,了解到皮亚诺(G. Peano)的《数学逻辑的记法》,并且发现这种符号 系统有助于把数学的成果清楚地表述出来。1903年他借助皮亚诺的符号系 统,以纯逻辑的概念和原理定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形成他的 《数学的原理》。这种有关数学和逻辑的关系的观点,也即以逻辑为基础论 证数学,被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而早在1890年,罗素在三一学院学 习数学时,受到他的老师怀特海影响比较大,怀特海认为罗素的这项研究工 作非常重要,于是他们展开合作,并详细论证整个逻辑和数学史上里程碑式 的著作《数学原理》(1910 —1913)。
罗素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康德式和黑格尔 式的唯心主义阶段,二是成熟时期的“逻辑原子主义”阶段。罗素在他的《我 的哲学的发展》一书中曾写道:“在我的哲学研究中,有一个主要的分界:在 1899 —1900这两年中,我采用了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和数理逻辑中的皮亚诺 技术。这个变革是太大了,简直使我此前所做的研究(除数学以外)对于我 后来所做的一切全不相干。这两年的改变是一次革命,以后的一些改变则 属于演进的性质。” ®
罗素的哲学研究大体上遵从两条原则,一是亲知的原则,二是奥康姆剃 刀和逻辑构造原则。其中亲知原则涉及认识论,奥康姆剃刀和逻辑构造原 则涉及本体论内容。对于亲知原则来说,罗素主张一切间接的知识必须以 直接的知识为基础,亲知的知识(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就是直接的知 识。而通过摹状的表达式获得的知识及通过推论而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知 识。我们首先必须有亲知的知识,然后才能对其加以摹状。因此,人们通过 摹状的表达式而获得的知识已经不是亲知的知识,而是以别人亲知的知识 为根据。我们的推论同样要有可靠的根据,这种根据归根结底必须是亲知 的知识,因此亲知的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罗素在1912年的《哲学问题》中曾谈到四类亲知的知识,即感觉材料、对 过去经验的回忆、内知觉以及某些共相。②以上四类亲知的知识中,前三类 是洛克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倾向于承认的,但第四类则是他们所反对的,罗素 的立场与温和的柏拉图主义共相实在论相似,如此看来,罗素的哲学立场似
①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②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第57 —58页。 乎是两者的混合物。然而,罗素哲学仍有其特点和创新之处,一为“奥康姆 剃刀”的运用,再就是逻辑构造原则。罗素认为,“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实 体出发的构造来代替对未知实体的推论”。尽管任何理论都无法避免要做 出相应的假定,但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假定,罗素的思路是尽可能从亲知的知 识出发,并用以亲知的知识为根据的逻辑构造来代替不必要的假定。在罗 素看来,亲知的知识是可靠的,逻辑也是可靠的,那么用以亲知的知识为根 据的逻辑构造来替代不必要的假定就增加了理论的可靠性。®罗素关于奥 康姆剃刀和逻辑构造的原则来自他的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 心得。
二、逻辑原子主义
罗素对分析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他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无论他的思 想如何发展,他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即“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语言的 逻辑分析”。那么何谓逻辑分析,在罗素那里就是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 着重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以求得出准确的哲学 结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最早表现在他的著作《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中的作用范围》(1914)一书中,其他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有 《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以及《哲学概念》(1928)等。罗素在 《我的哲学的发展》中指出他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思想发生于1899 —1900年 间的那场思想革命。他的逻辑原子主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逻辑问 题、逻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及关于命题所表达的东西的实在性问题。
(一)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对于逻辑的地位,罗素认为它是哲学的本质,这里的逻辑是广义上的逻 辑,是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这个口号是罗 素在他的《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中的作用范围》一书 中提出的,表明了逻辑原子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共同本质,标志着新实证 主义的问世。
罗素坚持实证主义立场,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根据思维经济原则对观察 和试验中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化繁为简的整理。在传统哲学中,物质与意
①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第59 —60页。 · 80 ·
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但这种观点遭到以马赫为代表的实证主 义者的否弃,他们认为哲学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有没有给出自己 的答案。其实在这个讨论中,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科学”哲学。那么这 个任务应该是什么?罗素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具体而言,如果科学 的任务就是马赫主义所说的对经验材料进行逻辑整理,那么哲学的任务就 是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查验在它们逻辑简化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 逻辑法则,有没有因为逻辑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以保证科学体系的逻辑严密 性和正确性。①
这是罗素的新哲学的重要的哲学纲领之一,除此之外,罗素认为认识必 须局限于经验的范围,而不能超越经验的范围,否则就是独断论、形而上学, 因此,罗素的经验主义立场显露无遗。但与以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不同,罗 素把逻辑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尽管逻辑分析不能给人们以任何新知识,但 逻辑分析的意义在于使科学的陈述逻辑清晰,而不至于引起思想混乱和理 智的迷惑。罗素的逻辑分析指的是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形式方 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明天,以求得出准确的哲学结论。®运用这 样的哲学工具,罗素认为能够防止科学陈述违反逻辑法则如同一律、矛盾 律,进而避免产生逻辑混乱,防止逻辑上的误解而造成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 立。有鉴于此,罗素提出了他的“逻辑构造论”。
(二)逻辑与世界的关系
逻辑构造论主要是为了处理逻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既然逻辑中的复 杂命题或分子命题是由原子命题复合而成,且原子命题作为基本命题能够 独立存在,那么世界中的各种复杂事实是否也是由简单事实或称原子事实 复合而成的呢?有研究者认为,罗素的这个思路可能较多得益于维特根斯 坦,因为维特根斯坦曾主张基本命题对应于基本事实,复合命題对应于复合 事卖,而罗素则采用了维特根斯坦这一论断,使用了原子命题对应于原子事 实,分子命题对应于分子事实的形象化表达方式。
罗素的逻辑构造在两个意义上得以使用。首先是它被当作一种还原性 的分析程序,试图表明,某个意在指代被推论实体的符号可以替换为在感觉 经验中被賦予外延(或指示对象denotation)的符号。③那么含有指示推论实
①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 —102页。
②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89页。
③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第566页„ 体的语词的语句可以分析为或翻译为某个这样的词句,它不包含这样的语 词,而只是由代表了可在经验中获得的东西的语词组成。在这个意义上,逻 辑构造提供了对包含诸如罗素式不完全符号这种语句的分析,不过并不等 同于它们所分析的语句。
罗素把这种方法从数学扩展到物理世界,又用一些感觉或感觉材料、感 官知觉来重构物理对象。从认识论上看,通过他的努力,使物理对象在其本 性上与我们知识的经验基础更加接近,而从形而上学方面说,罗素清除了诸 如物质、自我和他人心灵这类被推论实体。逻辑构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哲 学分析方法。此外,罗素也把“逻辑构造”一词用于其他实体中构造出来的 符号或实体,这就使得逻辑构造等同于不完全符号和逻辑虚构。®在罗素看 来,科学哲学活动的最高准则就是在可能情况下都要用逻辑构造来代替被 推论的实体。
(三)摹状词理论
摹状词理论被拉姆齐(Frank Ramsay)称为分析哲学的典范,是罗素对 逻辑学乃至哲学作出的最大贡献。尽管在此之前,弗雷格为分析哲学奠定 了相应的理论基石,但应当说,弗雷格的主要目标是为数学确立逻辑的基 础,然后进行语言逻辑研究,相对而言关注哲学问题比较少。前文中曾提 及,弗雷格思想之所以得以广为人知,应该归功于罗素,而罗素又是最早把 弗雷格的思想应用到哲学分析上来,摹状词理论正是罗素运用弗雷格思想 进行哲学分析的创造,使得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在罗素看来能够得以解决。 有哲学家把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视为上个世纪哲学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最早和最集中表述于他的《论指谓KOn Dewoiing, 1905)—文,尽管他的后期著作如《数学原理》、《哲学问题》及《逻辑原子主义 哲学》、《数学哲学导论》中对这个理论也有阐述,但仍是在最先的理解框架 之内。®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重要地位,强调了自然语言结 构和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强调专有名词 是实体的灵魂,仍旧突出了萝素主张的“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何谓摹状词(description)?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的定义是,指任何具有 “一个如此这般(a so-and-so)”或“那个如此这般(the so-and-so)形式的短 语”,称前者为“非限定的”摹状词,后者为“限定的”摹状词。需要指出的是,
①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第566页。
②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K上册),第79 — 80页。 罗素的区分是从英语的语言形式得出来的。非限定的摹状词指的是不含定 冠词“the”的指谓词组,比如“一个黑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哲学家”等;限 定的摹状词指的则是含有定冠词“the”的词组,如“现在的法国国王”、“《平凡 的世界》的作者”等。然而,因为汉语中没有定冠词,无法从语言形式上加以 区分,那么就用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来表示,如“那个戴眼镜的黑 人”就是限定的摹状词。尽管罗素对两类摹状词均有论述,但主要还是在限 定的摹状词上。
那么罗素为什么会提出摹状词理论,其实与哲学史上一些经典问题不 无关系。首先是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即自然语言中的句子主语是否都表 示逻辑命题的主项。比如,当我们说“金山不存在”时,如果有人问不存在 的是什么? ”我们会说:“那是金山。”这样似乎就把某种存在賦予了金山。再 有,如果有人问,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吗?”无论我们如何作答,似乎都蕴 含着当今法国国王的存在。那么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避免自然语言中 把存在赋予非实在物的尴尬。另一个问题是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 如“萨科齐是法国上一任总统”这句话表达了专有名词“萨科齐”与短语“法 国上一任总统”的同一性。既然二者有同一性,就是可替换的,那么就变成 “萨科齐是萨科齐”,是同语反复,没有意义,但显然原话是有意义的,它指出 了一个事实。那么问题在哪里?同一律是否还有普遍性?第三个问题就是 罗素努力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而陷人的混乱,过去把“存在”当作 谓词,出现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的存在一虚无一变化的思辨方式。® 罗素创立摹状词理论即是为了澄清问题,重建逻辑上完善的语言。
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 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而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因此它不代表任何命 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和谓词一样,只是表示某种性质。对于“金山”,根据 摹状词理论,应该表述为,就X的一切值而言,X是金的且X是一座山这个 命题函项为假。这样就不再賦予金山以任何实在性了;而对“当今的法国国 王是秃头”,则可以分析为,至少有一个X是当今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个X是 当今法国国王,x是秃头。这样赋予“当今法国国王”的实在性在分析中就消 失了。在以上分析中,摹状词(当今法国_王)就不再是主词,而是谓词,这 就消除了自然语言所造成的困难,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罗素摹状词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从语言
1.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93页。
2.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第43页。 形式出发,强调摹状词所表达的唯一性;论述摹状词与专名的区别;围绕“句 子”、“真”与“假”以及“存在”讨论摹状词。
罗素自己还是颇欣赏自己的摹状词理论,他认为他的摹状词理论已然 把专名与摹状词分开,同时又区分了命名问题与意义问题。人们不会再因 为否定假名所指称的对象的存在而使自己的语句失去意义,从而否定了自 己所作出的否定。另外,他认为他的理论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以来关于“存 在”问题的形而上学争论,之所以如此,原因正是很多坏语法造成的,混淆了 专名与摹状词,因而那些形而上学的争论毫无意义。再者,他的理论还完善 了莱布尼兹的同一律,因为根据莱布尼兹的理论,指称相同的表达式可以相 互替换,且真值保持不变,而根据摹状词理论,即便指称相同也不能替换。 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我们就不能把“北京”替换为“中国的首都”。
罗素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对语言的分析置于中心位置,并最终导致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语言转向”。同时,摹状词理论尽管后来受到斯特劳森、奎 因、塞尔批评,但并不影响罗素本人及其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其意 义还在于罗素使西方哲学走出黑格尔哲学的阴影,把哲学家的目光引向知 识与世界的关系上,改变了哲学家谈论知识、语言、逻辑、经验和世界的思维 模式及话语方式。®
第四节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是当代著名的 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 一。父亲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则是银行家的女儿。他在八个子女中 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在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人英国国籍。 1908年,维特根斯坦进人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 力学学位,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兼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他阅读 了罗素与怀特海的《数学原理》及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他曾于1911年夏天 拜访弗雷格,在弗雷格的推荐下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 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 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K第94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完成他的《逻辑哲学论》一书 初稿,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在这本书中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 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人当时正在盛行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可是却被 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于是他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 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 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 (Friedrich Waismarm)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 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 讲演后,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并于1929年重返剑桥,以《逻辑 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 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 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1951年4月29日,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 辞,后由其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被 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走向的《哲学研究》( tions)。
一、维特根斯坦思想概况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 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除了上面提及的 两本书外,还有《棕皮书和蓝皮书》、《关于逻辑形式的几点看法》、《哲学评
论》、《论确定性》等。
大部分学者都会承认,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可被分作两个阶段,即前期与 后期维特根斯坦,其中前期指20世纪的前20年,代表作就是《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来构造世界,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在30部代之后,以《哲学研究》为代表,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是受到摩尔、拉姆齐以及19 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Fritz Mauthner)等人的影响,他们注重使用日常 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不过有学者认为,自维特根 斯坦1929年重返剑桥至1936年撰写《哲学研究》这段时间,可以视为维特根 斯坦思想转变的过渡时期,或称作“维特根斯坦中期”,著有《蓝皮书与棕皮 书》、《哲学语法》、《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等。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除了《逻辑 哲学论》,其他著作均是在他去世后被编辑出版的。
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全部哲学是语言批判”,这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论断,也是后来逻 辑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更是对罗素所称“哲学的本质是逻辑”这一口 号的进一步阐发。从整体上看,《逻辑哲学论》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大致可以 表示为以下形式,即世界一事实一思想一句子一真值函项一句子的普遍形 式。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主要包括逻辑原子主义、图像论、真值函数及不 可说的思想,这些思想则体现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
(一)逻辑原子主义
尽管逻辑原子主义由于罗素的大力宣扬而广为人知,但这个理论却是 由维特根斯坦创建。第一,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件或者一切事 物都是事态(state of affairs)的存在,但这样的事态不是物理性质的,而是逻 辑上的事实存在状态,是人们的思维用于描述简单对象的逻辑构造。这种 逻辑构造的意义在于,对象决定了事态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第二,任何事 物的存在都必须出于事态的空间中,不存在游离于空间之外的对象,而只可 能存在没有对象的空间。世界的构成是事实构成而不是事物构成,那么构 成世界的事态就是事物在一定时空中的一系列运动轨迹,对象在事态中的 存在也因而成为逻辑上的必然,对象就是在一定事态中占有空间的点。因 此对象包含一切情况的可能性。第三,对象与事态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容 与形式的关系。具体来说,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它们是不可再分的,也不 可能由其他东西构成;同时,对象在事态中的存在形成了事态的结构。这样 对象就是事态的内容,而试图有成为简单对象的存在形式。因而,事态成为 对象存在的形式,而所有存在着的事态的综合就是世界。正是由于这种形 式,逻辑上可能的世界才能与现实中真实的世界相对比。第四,事态在逻辑 中成为图像,它描述着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图像是事实的摹本,它描述着 对象在逻辑空间中的结构和运动。图像与它所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由 于它们共同具有的逻辑形式。®
(二)语言图像理论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通常会被称为图像论,用于描述语言与世界之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102页。 · 86 ·
间的关系。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种关系就是一种逻辑图像的关系,也就是 说,我们语言中凡有意义的命题都与实在或事实有一种逻辑图像关系,他认 为,图像是实在的模型,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只要我们理解这个命题,我们就 能知道它所描述的事态。®对维特根斯坦来说,一个基本命题犹如一个描述 简单事实的图像,图像的要素代表对象,并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它描述通 过一定方式相结合的事物间的关系。命题由名词组成,名词如同图像中的 要素。名词代表对象,命题则描述事实。维特根斯坦把名词视为不可定义 来作任何进一步分析的初始记号。鉴于名词代表对象,命题描述事实,维特 根斯坦区分了意谓和意义,他主张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名词只有在句子的关 联中才有意谓,人们可以不说命题描述这种或那种事态,而直接说命题具有 这种或那种意义。一个名称代表一个事物,另一个名称代表另一个事物,而 且它们是彼此组合起来的,这样它们整个就像一副活的画面一样表现一个 事态。®
维特根斯坦把命题的意义基于一个基本事态的逻辑图像。据澳大利亚 哲学家巴斯摩尔(John Passmore)说,维特根斯坦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看见一个说明汽车肇事的人造模型,给他很深印象。当他看到那些汽车模 型、马路模型、篱笆模型时,他立马想到“这就是一个命题”。这个模型中传 递了一个信息——汽车肇事,是一个对世界有所表达或描述的有意义的符 号。那么这个图像与一堆模型胡乱放在一起的图像对维特根斯坦有何不同 呢?前者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个模型皆有所指,汽车模型代表汽 车,马路模型代表马路;二是这些模型放置有一定规则,彼此间有一定内在 结构,这个结构与汽车肇事这个事态本身的结构相同。‘根据这两个方面,这 些模型就能传达出汽车肇事的消息,从而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或符号。 由此维特根斯坦得出他的基本命题图像论:基本命题必须是基本事态的逻 辑图像,正如基本事态是由对象按照一定的实在结构组成,基本命题也是由 名称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成。具体来说,基本命题中的每个名称要有所 指,代表一个对象,同时在基本命题中,名称与名称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结 构或形式,这种逻辑结构或形式和基本事态中的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事在结 构或形式是相同的。前一个方面可称为指称性条件,后一方面为同构性条 件。命题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是事态的逻辑图像,因而才能成为有意
①对于事态、事实、及情况的翻译与理解,参见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册),第111页。
②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第110页。 义的命题。®
维特根斯坦对事实与事态作出了区分,只有发生的事态才是事实。因 此,当一个描述事实的命题为真的时候,它除了要符合与该事实相关的对象 与对象间的关系或对象与属性间的关系外,还要正确地断言它的存在或不 存在。具体来说,对于命题“这个框子里有个红苹果”,如果筐子里只有一个 青苹果,那么命题为假,如果筐子里没有苹果,命题也为假,仅当确实存在那 么个对象,它是个苹果,且是红色的,在那个筐子里,该命题才为真。
那么一个假命题又如何呢?它仍然可以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因为它 即使没有描述一个事实,它仍描述了一个可能的事态。一个红苹果在那个 筐子里是可能的,纵使在某一场合下它没有发生。然而,如果说的是筐子里 有数字“1”,那么就是一句无意义的描述。®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的主旨在 于把命题看作关于事实的逻辑图像,通过分析命题这种逻辑图像,最终揭示 世界的逻辑结构。
(三)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之辩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在逻辑上,使用逻辑形式加 以描述的,但显然逻辑并非万能,也有其限度,逻辑不可能表达一切东西,比 如逻辑本身。因此,超越逻辑界限之外的东西无法表达。不过无法表达并 不等于无意义或者说虚假,只是说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范围,但我们可以用其 他方法加以处理。
既然可说的东西是可以通过逻辑形式的分析得到,那么维特根斯坦就 把哲学的任务视为对语言的逻辑形式进行分析。对于那些无法用逻辑分析 的方法得到的其他东西,这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就是不可说的东西,就是无法 用真正逻辑形式的命题加以表达的东西。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不可说的东 西主要意味着,首先,一切命题都可以分析为它们的逻辑形式,但这些逻辑 形式本身却是不可说的;其次,不可说的除了命题的逻辑形式,还有命题的 逻辑性质本身,这里的逻辑性质指的是一切命题都必须具有语言与世界之 间的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第三,由于一切命题都是事实或实在的逻辑图 像,因此传统的用于表达形而上学的命题就不是真正的命题,因为它们没有 表达语言的和世界的逻辑形式,因此这样的命题同样不可说;第四,一切关 于伦理学、美学、宗教的命题皆不可说。其实,除了以上内容外,维特根斯坦
①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册),第113 —114页。
②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第110 —111页。
认为表达人生态度这样的命题也不可说。
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并不等于不可认识,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事实和世 界时,尽管我们看不到眼睛本身,但我们可以通过所观察到的东西而推论跟 睛的存在。由此,对不可见的眼睛是可以从所见之物推出它们的存在的。 同样,我们还可以用说出的东西推知那些不可说的东西的存在。维特根斯 坦把这样的推知过程称为“显示”,这种显示是由不可说的东西自身完成的, 换句话说,不可说之物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所认识。事实上,维特根斯坦 的不可说思想并没有终结于他的前期哲学,后期思想仍然延续了这些思想, 因为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不是去说可说之物,而在于认识那些只能显示的东 西,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就致力于显示那些不可说的东西。®
三、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地位突出、影响巨大,主要时间则 是从1936年至1951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不断整理自己, 之后形成的新思想,以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等作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个 主要是在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中体现的,与他前期思想完全不同。《哲学研 究》一书出版于1953年,对语言哲学或者说泛语言哲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如果说《逻辑哲学论》是在试图系统地阐述关于世界的看法,表现出比较清 晰的思想脉络,那么《哲学研究》或许显得很不系统,而对象则完全是语言, 或者围绕语言进行论述,尽管有些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很多时 候,维特根斯坦在试图让读者去领会要点。有人甚至认为,维特根斯坦的 《哲学研究》简直就是他的不幸,而《逻辑哲学论》则是他的荣耀从总体上 看,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主要接受并发展了摩尔的日常语言分析的 观点®,更关键的则在于他进行了创造,为后面的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理论 奠定了基础。
《哲学研究》相当一部分篇幅是对他前期的《逻辑哲学论》的批评。正如 《逻辑哲学论》成为逻辑实证主义者早期追随的典范,《哲学研究》也成为日 常语言哲学的经典。大多数现代哲学史家认为,像维特根斯坦这样在有限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106 —107页。
②G. Bergmann?The Glory and Misery of Wittgenstein ?in Logic and Reality 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4, pp. 225 —241■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第 167 — 168 页。
③摩尔断言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根源在于违背了常识的观点,需要通过尝试的观点解释 语言的意义,继而解决各种不同认识观的纠纷。
的一生中写出两部观点迥然不同的著作,并开创和推动两个不同倾向的哲 学流派,简直独一无二。维特根斯坦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可以用他自己的 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使语词离开其形而上学用法而重新回到其日常用法上 来”,这里的形而上学用法可以理解为《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图像论或者逻 辑原子主义,那么维特根斯坦的新思路则是从构造人工语言转向日常生活 语言。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绝不是为描述实在或断言事物究竟怎么样 这个单一目的而设计的,相反,为的是人类社会的多种目的来服务的;哲学 也不是去构造一种理想的语言,规定它应该如何,而是要能对各种不同目的 和用法的语言现象给予单纯的承认和描述。
(一)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很早便说过,他的全部任务在于解释语言(命题)的性质。 而这一任务贯穿了他整个哲学的始终,后期哲学自然也是如此,或者可以表 述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一般性”,这正是《逻辑哲学论》中 所坚持的。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是建立在逻辑和事实两大基 石上的语言意义说,构成命题的词的意义在于它能代表事物,指称就是词的 意义,而词和命题就是现实的形象,命题就像是我们所设想的现实的模型, 那么后期则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认识到语言与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习 惯、习俗密切相关,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乃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各种游 戏,它只服从于游戏规则,没有绝对的客观性或指谓对象。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描绘了很多语言游戏,但他没有对语言游 戏下定义,或许是因为我们无法对“游戏”下定义,“语言游戏”自然也没有完 备的定义方式。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者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概括,语言 游戏不存在这样的普遍本质,因此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 相似之处,但却不能定义这个概念本身。游戏可以是打球、打牌、下棋、躲猫 猫,语言游戏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或者可以想象的语言行为,但语 言游戏究竟是什么却难以确定。
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看作一个无所不包的工具箱,其中有锤子、钳子、锯 子、螺丝刀、尺子、胶水、钉子、螺丝等,字词的功用就像这些工具的功用一样 各不相同。至于如何使用,只要服从规则即可,规则是大家都愿意遵守的, 由此维特根斯坦得出的结论就是,有着万千变化的语言就是人类在日常生 活中做的各种游戏,其意义就是游戏过程中游戏者所赋予的意义,没有绝对 的指谓对象和客观性,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不变的本质含义了。
(二) 家族相似理论
“家族相似”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尼采,但主要是通过后期维特根斯坦 对语言本性的讨论而广为人知。维特根斯坦认为,词的意义取决于词的功 用,一个语词有多少功用,就有多少意义,因此任何试图给词或概念下定义, 并希望找出其意义家族的共同性终究走向失败。不同类型、不同属性、不同 规格的游戏之间存在的只有部分重叠、交叉或彼此类似,这种类似或者表现 为总体上的,或者是细节上的。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游戏只是各种类型游戏 的叠加,不存在共同本质。至于如何区分不同的事物,维特根斯坦提出独特 的“家族相似理论”,他认为没有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表达来刻画这种相关 系。换句话说,每一事物都构成一个相似家族,家族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似 性如体型、特征、眼睛的颜色、步态、性情等,都以相同的方式互相叠加和交 叉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游戏”形成了一个家族。每一个相似家族都构成了 一类质上相似的事物,以此相互区别。
事实上,维特根斯坦采用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立场,因为在本质主义者看 来,无论是语言还是游戏这样的一般词项(term)必须具有单一的共性,这样 才可以把能归之于它的东西联系起来。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意在 表明,不必脱离实际的日常语言来探寻一种终极的深层结构,每个词项在此 结构中会有一种统一的本质。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描述这些可以成为 任何研究所需要的关系,而不是去寻求说明应用这个词项的必要和充分条 件的定义。这种对于家族相似的说明,可以应用到试图在一般意义上解决 传统的共相问题。®
(三) 语法或语言使用规则
既然语言是游戏,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那么有什么能够 描述这种在语言中的用法呢?维特根斯坦在《哲学语法》一书中提出了他的 语法概念。他说语法描述语词在语言中的用法,所以语法与语言的关系就_ 如同游戏的描述,游戏的规则与游戏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认为的语法或语法分析,意在阐明那些规定语言表达式的 意义的规则。他在《哲学研究》中区分了两种语法,一是表层语法,一是深层 语法,前者是普通的语法分析,后者是真正的语法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语法
①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第367页。
②维特根斯坦:《哲学语法》,牛津大学出版社]974年版,第59_60页。 分析可以理解为语言实际使用的规则和用法的分析。具体来说,语词在语 言中的实际用法就是使用语法规则,而语法规则是任意的,随着使用方式的 不同而不同,正如我们可以选择欧基里德几何来作为我们空间量度的规则, 也可选择非欧几何作为规则,选择可以是任意的,随着不同的选择目的而 定,但我们不能说一个选择为真,另一个选择为假。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 语法规则是任意的,语法分析不是按照精确规则进行的逻辑演算,而是对于 在每一事例中适用于某种语言游戏的实际语言经验的多样性的具体考察。
那么,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是否都是私人规则呢?或者所有语词的使用 都是因人而异,没有公共的标准吗?显然不是。不过维特根斯坦认为有一 种具有逻辑上属于私有的规则,也就是由于只有你知道那些语词指的是什 么,因而只有你才能懂得的规则。就像是人们都理解“知道”与“相信”的区 别,我们只会说“我知道我疼痛”,而不会说“我相信我疼痛”或者“我宁愿认 为我疼痛”,这表明人们对语言有一种公共的使用规则。维特根斯坦认为, 我们学会语言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学会了使用规则,遵守规则意味着以一种 习惯的方式来做事,规则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果,而不会是一次或偶然 的遵从。®维特根斯坦始终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他把语言游戏看 成生活形式,把遵守规则看作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哲 学家不应该是对生活冷静旁观的人,而是投身于语言游戏、感受并形成游戏 规则的实践者。
(四)私人语言批判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用,这 在形而上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因此真正哲学的 任务应该是“治疗”语言的精神病,®为哲学家们澄清语言的混乱而指明放 心,这也是他为什么主张到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去。
在《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第269节)中提到,“可以将没有其他人懂,但 我‘好像懂,的声音称为‘私人语言’”。这种语言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 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如果 按照近代哲学的理解,我们的知识基于我们的直接经验,这种经验可以用语
①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册),第jO〗一204页。
②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在理论上困惑的哲学家就像一个想到屋外去而找不到门的人,或者像一只 误人捕蝇瓶而到处碰壁的苍蝇一样。他的哲学便是要以“语言为武器,对理智上的着鹰进行斗 争”,为到处碰壁而飞不出去的苍蝇指出飞出瓶去的道路。
言来表达,至少可以对我们自己表达,那么私人语言似乎是可能的,就像某 人可以在他的日记中记下某种特定感觉的出现,并用某个名称来称呼。维 特根斯坦则致力于否定私人语言的可能性,并进行自己的论证。®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或各种感觉,但我们无法判断自 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 我们永远无法进人他人心灵。如此我们只能知道我们自己的心灵活动和感 觉。那么,倘若说存在某种心理活动或感觉,就是无意义的,等于什么也没 说。他用甲虫的例子来说明“只有说话者自己理解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每 个人都有个盒子,里面装着被叫做“甲虫”的东西。大家彼此都被屏蔽,没人 知道他人的盒子里东西,各自把自己盒子里的东西称为“甲虫”或者说每个 人都说他只是由于看到自己的盒子里的东西才知道甲虫是什么。然而事实 上,每个人盒子里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始终在变化着。那么盒子 里究竟是什么在语言游戏中意义并不大,甚至是空盒子也无妨。也就是说, 尽管人们可以说自己有着只有自己知道或不同于他人的感觉,但这种说法 在实际的语#游戏中其实不起任何作用,每个人的自我感觉究竟是什么样 并不重要,因为人们关心的那些东西在游戏中能否发挥作用,而对于使用语 言谈论的什么东西并不关心。因此,断定存在着只被说话者知道的私人语 言,是荒谬的且毫无意义。
其次,在表达层次上,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 词。如“我牙疼”这样的句子只表达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没有也不可能使 听话者通过亲自牙疼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或者如果把“我牙疼”解释为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牙疼”,那么等于什么也没说。维特根斯坦认为,私人语 言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患上了误用语言的疾病,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 他的句子等同,混淆两者,导致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
第三,语言的必要条件除了交流、理解外,还要能概括某些情形,私人语 言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既然私人语言只表达了个人当下感觉,他人无法 理解,自己其实也无法确定。比如在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相同感觉,说话 者本人或许也没有一致的标准来判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忆。维 特根斯坦认为我们通常不会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推出他人会有同样感觉,但 私人语言似乎正是要如此。然而事实上,私人语言作为感觉的表达,不可能 达到这样。因此表达私人感觉的功能决定了私人语言不是真正的语言,或 ①江怡:《分析哲学教程》,第158—161页。
者说对私人感觉的表达只能是私人的。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致力于创建真正的哲学,“使语词离开其 形而上学的用法而重新回到其日常用法上来”。他否认私人语言的可能性, 因为对语言的使用预设了一个共同体,人们在其中对于运用语词和符号的 规则达成了一致意见。而如果语言是私人的,就没有办法区分一个人在遵 守规则和事实上的遵守规则。
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分析哲学仍旧得以迅猛发展,受他影响最明显的或 许就是牛津日常语言哲学,甚至有人把后期维特根斯坦归人日常语言哲学 学派。牛津哲学学派的特征就是把分析哲学置于日常语言活动之中,涌现 了众多高扬分析哲学方法的哲学家。赖尔(Gilbert Ryle)在其《心的概念》 中,以一个论战者的姿态对传统哲学中的笛卡尔主义提出挑战,并以极其细 致的笔触分析日常语言的不同用法,阐述了关于身心问题的全新解决方案。 奥斯汀(John L. Austin)对日常语言哲学的后来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靠的就是他的言语行为理论,甚至对整个语言哲学以及心智哲学的发展 产生极大影响,包括塞尔的理论。奥斯汀认为,对语言的分析是要揭示语言 的具体用法,而我们分析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使用语言谈论的世界, 因此分析我们使用语言的活动自然就成为语言研究的主要任务,并据此提 出其言语行为理论,由此说明“说话就是做事”这一要义。在西方分析哲学 史上,斯特劳森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以语言分析方法对形而上学问题进行研 究,使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同时他的日常语言的逻辑 分析所运用的语汇很多是传统哲学中如“范畴、断言、分体、属性、命题”等概 念,使得他的哲学显示出一定的思辨色彩。塞尔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言 语行为理论,并在分析哲学的框架下反对心身二元论及行为主义的心身同 一论,而主张一种比较特殊的朴素心理主义理论。后期语言哲学的发展出 现三个代表人物,分别为戴维森、克里普克(Saul Kripke)和达米特,他们以 形式分析的方法研究日常语言,从而填平了人工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 之间严格区分的鸿沟。
此外,分析哲学的发展并没有固步自封,尤其是与美国哲学中实用主义 有一定交互和融合,对詹姆士的真理发生学、杜威的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有 极大影响。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现了以罗蒂、普特南等人为代表的新实 用主义。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分析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其他思 潮已然不可完全分开,无论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还是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 与之前的分析哲学方法与意识的推进与延伸有着直接关联。分析哲学中的 “分析”表明了一种或一套哲学方法,是对精确和准确、科学、逻辑方法,以及 对作为研究概念最好方式的语言细致研究的欣赏与忠诚,分析哲学显然还 会按照这样的路径继续向前发展。
【本章思考题】
①当代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②弗雷格是如何构造他的人工语言方案的?
③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是语言的批判”?
⑤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真的成功否定私人语言的存在了吗?
【建议阅读书目】
①W.W. Tait, Early Analytic Philosophy-. Frege, Russell, Wittgenstein, Caru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②江怡:《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④塞尔:《心、脑和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⑤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⑥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⑦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⑧戴维森:《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⑨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5年
版。
⑩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