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假,少回头,向前看!——2018寒假学习指导意见

 王笃年 2021-07-07

这是一份并不适合全部学生的、内容不全面的寒假学习指导意见。如,有的同学准备玩命冲击春季的竞赛,有的则去“贩猪”(泛珠三角地区物理邀请赛),还有的预定了出国游学、职业考察、阅读等。

本文对以上内容的具体操作并无具体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

寒假不是用来玩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这句话俨然已经成为家长、老师教育孩子的口头禅。

的确,对于高中生而言,长达一个月的寒假,如果只用来“放松身心”,而在学习方面一点事不做,不说家长、老师,就是孩子本人,也可能会觉得于心不忍

那么,寒假用来超越什么、如何超越呢?

超越,不是超越别人,而恰恰是超越自己 —— 从学识、见识、学习策略诸方面,反思过去、尝试变化,学有所得、思有所得。

(一)

结合期末考试,反思入高中半年以来学习策略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有心的学生,这个任务用较短时间(放假前的几天在校时间即够用)即可彻底解决,同时可以完成查漏补缺

(二)

本号建议,寒假期间文化课学习的原则是,瞻前而不顾后—— 超前、独立自学下学期的内容,而非去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东西。

这里说的超前自学,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预习。预习只是看看,基本的看懂了,看不懂的可以等着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自学则不然,要求你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教科书内容学会(理解)——阅读、思考、回忆联系已学知识、查阅资料、上网咨询……

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为这个“自学自研”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

自学自研的作用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训练提升。

要知道,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就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反思、矫正,才能获得。而教科书内容,正是你获得这种能力的第一素材。

若寒假里只是简单看看,等开学后,你课堂上只是听老师来讲解教材,从获取知识这单一维度看,似乎“效率比较高”,但你训练提升学习能力的机会,却无形中被你送给老师了。

可能有人会问,我自己提前都学会了,开学后还上课吗?如果必须上课,那我做什么呢?

回答是:

第一,你可以申请自主研修。不再在课堂听老师解析教科书,而是自己去学习更广泛、更深入的相关内容(比如竞赛、自主招生相关内容);

第二,如果你的老师坚持要求你在课堂,那么你可以听听老师怎么讲(他作为一个先学者,对教材内容是如何理解的?)这对你一定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再者,你自学时一定有未关照到的点,听老师讲解也是补齐的机会;还有,你可借此机会巩固强化你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

对待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也要看具体内容,而非不打折扣地照办不悖。

按说,我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如此“教唆”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但是说良心话,老师布置作业是对着全班、甚至全年级学生来的,关照了你这个具体学生的实际了吗?

特别是对于那些整本、整本印刷的练习册,更要慎重,务必选择性地处理。

你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只做那些自己过去比较薄弱的章节;也可以只做比较难的题目等等。千万不要为图老师表扬而面面俱到,不怕重复。大好假期就埋没在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里,实在不值得。

(三)

寒假学习,还包含有学校课程以外的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重要的学习。

有的家庭趁全家时间能够凑一起,安排了假期旅行。但要注意一点,走万里路,如果不假思索,未必会有想象中的收获。

特别是跟团型的大人看脑袋、孩子看屁股风景名胜区旅行,还不如在家看看电视节目收获更大。不去也罢。

寒假是围绕春节安排的,春节是民俗活动比较集中的时期,也就是我们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

过去,有的学生抄写春联(到集市、到胡同),对它们进行搜集、分类、分析,丰富了认识的同时,顺手就完成了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

有的同学随父母到农村老家,顺便了解各地农村过年民俗;考察中国农村现状,回来就写出一篇农村问题考察报告,也完成了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

有的同学甚至利用假期到边远地区从事支教活动,为中国教育出一份力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国边远地区的教育状况。

除春联外,还有好多传统文化的体现。比如庙会文化、家族祭祀文化、亲朋聚会文化(看望长者、待人接物、迎来送往)……都值得我们去积极接触、理性思考,或是投身体验。

你已经15岁了,应该着眼未来(你早晚要离开现在的家庭独立生活),利用寒假学会做几个菜品,也是很有价值的事。

(四)

再次特别提示一下。

不要看风使舵、盲目追随别人。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既不要去上什么复习巩固班,也不要去上什么预习班”“争取主动,你争取来的主动也许只是开学检测那一下子而已,你丢失的时间、葬送的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机会,却是再也回不来啦!

那么,自己如何开展自学自研呢?

对于高中学生,我们的建议是:

先行规划好课程内容与时间安排,以2小时为一个时间单位,不宜过短,影响思考的深入。

摊开读本(教科书),打开本(手底下至少得有几张纸),拿起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嘛!何况你读的是教科书!教科书式**”是一个强调教科书的神圣、精典含义的词汇。

开始阅读,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一节节)……

边读,边写下你认为需要记住的内容,或者你想到的任何问题。

有时,一句话只读一遍很可能不懂,因为新出现的名词概念太多了。需要重复读、停下来想,揣测一下新名词概念的含义,大致懂了(不一定要理解透彻,甚至可以允许理解错误)就赶紧往下走,否则,你就做不了自学自研这个事了。

读完一段内容,则必须停下来想一想——这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我的认识由此有所改变吗?是扩大了范围(原有认知结构同化了一些新东西),还是扭转了已有认识(原有认知结构不完善,因新的学习而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大脑发生了顺应)?

若你对这一段的学习到此为止,那么你的学习已经有初步结果。

读完本段,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内容?我的认识产生了什么新的纠结?或者我有个什么新奇的设想?——这是你深入学习的开始,教科书的价值发挥到“超100%”水平。

祝贺你,你的学习又有了新的起点!这也是你要提交给老师的问题。先把它写下来再说。(之后随着自学的深入可能被划掉)

一节课如此一段段、一句句地自学完成(可不容易呢!),你可以尝试解答课后习题啦!

一般的高中学生,通过上述比较费力的自学过程,此时应该可以解答大部分(60%以上)课后习题。你将体验到自己原来拥有巨大的潜力,你的幸福感顿时爆棚。

这个过程,就是薄书读厚的过程。

教科书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引发你深入思考的。而只有你思考过东西,才真正是你学到的东西。

一章内容学完,你要再次粗略回顾前面的各节,试着画一个知识结构简图(脑图)。此所谓“厚书读薄”了。

回想一下,这个比较常规的自学自研过程跟你过去做的一样吗?甚至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如果都不一样,赶紧按照这个程序做吧!

虽然你觉得很辛苦,但这样的付出一定会有超值回报。毕竟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辛苦事——学习叫脑力劳动,比之简单体力活复杂得多的劳动。

如果你过去觉得不辛苦,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学习,或者,你的效率太低啦!你用了别人几倍的时间,只学习了别人几分之一的东西。你的潜能被你的传统认识埋没啦!

(五)

最后,回应一下对文章标题可能产生的质疑——只往前学,不复习巩固,那么前面拉下的东西怎么办?

好办。须知,就学习而言,其实人人都在编织着“一张破网”(“破网”虽不太好听,但是实话),只是有的人编的网眼大、漏洞多些,而有的人则编得细密点而已。前面所学,主要是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服务的,当你后续学习由于前面的漏洞而受到影响时,赶紧去补!如此即可。

对于那些后续学习用不上的、被遗漏的东西,暂且不去管它好了。学过的东西,如果长期不用,大多也会忘的,你总去嘀咕它做什么?

请你相信,这种“瞻前而不顾后”的寒假学习策略,就知识学习而言,是效率最高的;就学习能力发展而言,是超越你想象的。努力体验一下吧!

祝新年愉快!

祝假期生活充实,学业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