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辨识田黄?

 稍逊风骚小老头 2018-08-31

本       文       约      6800       字


阅       读       需       要


7min



如何辨识田黄石呢?众多书籍论著都涉及过这个问题,但总不够完整与透彻,让不少“爱田者”依旧云里雾里。


这篇满满干货的文章,从田黄产地与生成过程,从田黄色泽、石皮、红筋以至质地手感出发,以严谨的态度、亲身实践的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备极详尽地介绍了关于田黄的方方面面,以飨各位石友。


文章有点长,需要有点耐心看完,若于您有裨益,更是再好不过。



田黄的产地与生成


寿山溪上游有两条涓涓细流,源于高山之麓坑头占的坑头溪与从高山西侧流下来的大段溪,在上坂汇合后又与源自旗山的大洋溪汇成为寿山溪,流至下竹弄时地势断层,瀑布飞流直下,景象十分壮观,而后婉转流出巨石对峙的结门潭,进入连江县境。



田黄原石    


珍贵的田黄石零星地埋藏在从坑头占至结门潭长约八公里寿山溪流域的底下,产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令人称奇的是同样源于高山的两条小溪,只有坑头溪出产田黄石,而大段溪却从来没有发现过田黄石,更不用说大洋溪了。


石农说:“吃到坑头水的有田黄,吃不到坑头水的无田黄。”坑头占是寿山村的“风水宝穴”,这里建有“石王亭”。

 

寿山宝石溪源头的石王亭,现已大部倒塌


早年人们习惯将田黄石产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坂段,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称为上坂,大段至大洋溪交汇处称为中坂,从这里到碓下称为下坂。

 

改革开放后挖掘范围向下游延伸,所以石农将原来的中、下坂合称为中坂,从碓下到结门潭划为下坂,结门潭以下很少发现田黄石。石农说:“上坂田色淡,中坂田色黄,下坂田质好。”

 

现在人重于实质,对坂段的概念已经很淡薄了。

 

寿山溪源于坑头洞,近年洞口已被石渣淹没


很久以前,寿山溪源头上的高山石滚落溪涧,长期经受溪水的冲刷翻滚,磨圆了棱角,洗净了杂质,沐浴日月精华,成为卵形的田黄石坯胎,又被地表的虚土埋入地下,受酸性土壤的侵蚀,水份的浸滋和地温的影响,色泽渐浓,品质愈美,生成了与众不同的石皮、萝卜丝纹与红筋等诸多特征,逐渐生长成熟。

 

以地质学者的话来说,这是原生态的高山石经受了多次风化、搬运和剥蚀。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盲目采掘,七分靠天,三分靠人,十分稀罕难得。田黄石经历了“山、水、田”三个漫长而复杂的生长过程,所以说田黄石是二次生成的还不到位,应该说是三次生成的更为贴切。

 


其中“水”的因素很重要,人与万物都离不开水,有水才有生命和灵性。前人将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居首,水坑次之,山坑为后。究其原因,山坑水少而色多,水坑水丰而质灵,田坑石不仅得活水滋养又得大地哺育,品质绝佳,更为难能可贵,历来被尊为“石中之王”。

 

1984年寿山石首次在新加坡展览,反响热烈,新闻媒体竟相报道,标题“石中帝王下南洋”,气势豪迈,威名远扬。


石农挖田黄犹如淘金



田黄的特征与辨识

了解田黄石的生长过程,可知其特征多在后期特殊的环境中生成,其他坑石与外省石没有经过山、水、田“三昧真火”的陶冶,不可能具有同样的种种特征。

 

掌握了这个原理心中就有数了,辨识时从形状、色泽、石皮、萝卜丝纹、红筋格、质地和手感等多方面观察分析与抚摸“品味”。形状田黄石多呈卵形,即使雕饰薄意或圆雕也多保留原石浑圆的形状。

 

郑世斌作 乌鸦皮田黄石/银包金田黄石《薄意套件》    


寿山溪源头一带所出之田黄石,因为在水中翻滚的距离较短而或有棱角,因地壳运动而裂开的田黄石也有棱角。石农曾掘得一块棱角分明的田黄石,又在附近仔细寻找,果然又发现了二块游离的分体,分别雕饰薄意后拼在一起是一颗卵形的大田黄石,甚为有趣。


清 田黄冻石 素章


故而石农说:“田黄是活的,会跑。”方形的田黄石章是人为截切而成的,多为传世旧物,十分难得。清代皇族与达官贵人不仅宠爱田黄石,而且追求大方章与书镇等,蔚成时尚,也因此今天人们才有一睹稀世旧品的眼福。

 

田黄原石的表面十分光亮,石农说采掘出来时就很干净,即使粘有少许沙土。稍微一搓就掉净了,真是圣洁灵物。田黄石在坯胎时就被溪水磨炼成形,又得泥土的滋润,表面自然光洁可人。


 

色泽

 

田黄石以黄色居多,还有白色、红色、黑色、灰色等。无论白、黑、红各色都带有黄味,这是田黄石色泽的共性。

 

其色调较浓者称之比较“熟”或比较“老”,外浓而内淡者谓之没有“熟透”,多数大田黄石肌内的色调渐淡。

 

田黄石色泽的最大特点是炉火纯青,毫无“火气”,焕发出一种温和柔丽的光彩。

 

行家之所以一眼就能感觉是否田黄石,观察的就是石头上有没有这种特别的光彩,故有“辨别田黄石第一眼感觉很重要”之说。


林飞作 田黄石双子弥勒摆件    


石农将色泽或质地不够好的田黄石进行人工煨烧,称之“煨红田黄石”,此石表面呈红橙色,通常有赭色格纹,里层仍多为黄色。


郑世斌 红田黄石 罗汉挂件


广应寺遗址出土的“寺坪田”,就是因为曾被火炙,所以石质微坚,多偏红赭色,古貌盎然。

 

田黄石按色泽可分为黄田、白田、红田、黑田、灰田和绿田石等。而根据色泽的深浅不同又分为黄金黄、枇杷黄、橘皮红、橘皮黄、蜜黄、鸡油黄、桂花黄、熟栗黄、肥皂黄、桐油黄等。

 

郑幼林作 白田石《竹报平安摆件》



石皮


田黄石多挂石皮,有黄、白、黑等色,又有厚、薄、稀之分,偶尔有二重皮三重皮者。


林文举作乌鸦皮田黄石《风雪夜归人》薄意章


据石农说下坂白沙滩挖出的多为银裹金田黄石,埋在黄沙土中的田黄石多挂黄皮,而沉睡在黑泥土中者“近墨者黑”,多挂黑皮,主要出于中坂水田的底下。

 

石皮不透明,与肌理色界明显。因为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假皮常见,或用石粉胶附,或染色,或以树脂造假,劣迹明显者自然难以骗人,乱真者用放大镜观察自能释疑。其他独石或石种也时有石皮,但质地与色泽不同,易于区别。古人对石皮不重视,甚至认为是杂质,所以旧品少见石皮。


现在田黄石价值昂贵,艺人或利用石皮雕饰,或有意留皮,以证明其真实的高贵身份,亦可见今人的自信心不足。

 

田黄石按石皮的色泽不同可分为黄皮、银裹金、金裹银、乌鸦皮、蛤蟆皮(稀皮)等。

 

林文举作 田黄石渔樵耕读薄意随形摆件    


 

萝卜丝纹

 

萝卜削去外皮有许多编织如网的细小丝纹,田黄石肌理隐现的丝纹与其相似,故称之萝卜丝纹。

 

萝卜丝纹分布或疏或密,或多或少,以弯曲、细密、均匀为好。

 

人们辨别田黄石时通常以萝卜丝纹为准,有则可能是田黄石,无则不是田黄石,所以萝卜丝纹成为辨识田黄石最主要特征。


郑世斌 田黄冻石 枫桥夜泊薄意章 背面


田黄冻石罕见,萝卜丝少,甚至看不见丝纹,这就要从质地、手感等方面进行辨别。如果因为没有丝纹而断错了田黄冻石,那就犯“极左”的大错了。

 

萝卜丝纹生于田黄石的体内,无法造假。荔枝洞与高山石等也时有丝纹,以此类石染色造假的田黄石丝纹较粗,不够细密,且人为染色总有火气,识别不难。

 

曾见过一枚称之田黄石的方章,通灵艳丽有余,温润沉稳不足,丝纹粗大,显然是荔枝洞石。近年以有丝纹的寿山石煮色,再以化学药剂侵蚀成石皮,雕饰浮雕或薄意,署早年名家大名,还有生动的流传故事,其形制多较大,常现于北京。此种赝品色偏红,火气较重,皮质较松并泛绿味,应仔细观察辨别。



煮熟的萝卜丝纹与田黄石的丝纹


前人称田黄石的丝纹为萝卜丝,只是一种比喻,其实不同。田黄石的丝纹或隐或现断断续续并无规律;萝卜的丝纹成网状,有规律地连续不断。削去外皮的萝卜煮熟后透明度增强,丝纹更加明显,这与田黄石透明度强丝纹明显的道理相同。


 

现在人多以量大价廉的外省糙石造假,糙石质地较松,染色能渗入石中,而且肌理隐现浑纹,与萝卜丝纹有些相似,所制之假田黄石方章旧品,印钮与底字的刻工都很讲究,易于鱼目混珠,常见于上海。

 

若将此石置眼前平视观察,会发现表面有凹凸感,不似田黄石之平而有灵动之光,用放大镜还可看到石中有短小的黑针。

 

在一次全国性田黄石论证会上有专家问:“田黄石的石皮与红筋可以说是后期生成的,难道体内的丝纹也是后期生成的吗?”

 

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原生态寿山石的体内或多或少都有丝纹,肉眼能否发现在于石体的透明度和与丝纹的色差大小。丝纹不透明,石体的透明度较强与丝纹的色差较大者,丝纹就显而易见,否则就难以看见。

 

田黄石坯胎在次生成过程中透明度增强,色泽变浓,与纹理的色差增大,所以丝纹就明显可见。

 

林东作 高山环冻石《吹泡泡雕件》


以掘性高山石为例,它剥离母矿后埋在附近的泥土中,久而久之透明度增强,其丝纹就比母体高山石明显了许多。再如前人所谓“环冻石之环纹是活的,时隐时现”。其实是因为石质干燥透明度减弱,环丝自然不明显,若时时把玩,油脂沁入,环纹就明显了。

 

所以,认为田黄石的丝纹是后期生成的观点并没有错,确切说应是田黄石坯胎的体内原本就有丝纹,在次生成的漫长岁月中,经受风化、搬运和剥蚀使这种丝纹明显了,而成为田黄石的主要特征。

 


红筋

 

寿山石常有筋格,有人称之为“生命线”,有了生命线寿山石才是活的,才会生长。寿山石在矿藏中受地动影响出现裂纹,杂质随水渗入充填结实,形成的深色线纹称为“筋格”或“色格”,新出现的裂纹称之“裂格”或“白格”。

 

林文举作田黄石夜宴桃李园薄意摆件


田黄石的格纹是红色的,称“红筋”,有人喻之为田黄石的“血管”。这是由于田地中的铁质元素沁入格纹所致,其他石材罕见同样的红筋。

 

前人有“无格不成田”的生意话,无筋无格自然更好。用放大镜观察人工染色的红筋呈赭红色线,有火气,而且染色不能深入,易于识别。


 

质地与手感

 

田黄石质地温润细腻,富有灵性。“温润”是前人形容田黄石的特定用词,却令不少人费解,地质学者更有异议:“‘润’可说而‘温’何解,难道石头有体温吗?”

 

温润是一种感觉,一种味道,很难用语言解释,只能“意会”。田黄石多呈黄色,黄色中性温和,美而不艳,象征富贵,是帝制时皇族专用的色泽,被誉为中华国色。

 

田黄石螭虎钮章


“温”即中和,有老与熟的意思,饱经磨炼的田黄石无论色泽与质地都比其他坑石更为老道成熟,凝腻沉稳。田黄石易于传热,抚玩后传至第二者手中时往往会觉得被玩热了,有温的感觉。

 

有人握田黄石不久手心会出微汗,有一股细细的暖流沿手臂而上浑身舒,而握其他坑石则无此感觉。

 

郑世斌 田黄石 灵芝如意挂件


许多人将田黄石作为佩件随身携带,慈禧太后就将“同道堂”田黄石印玺藏于肚兜内,取出盖章时能化解结冻的印泥,传为佳话,此乃人石相融,石得人气而温矣。

 

再则,成语“温文尔雅”说得是气质,语中之“温”亦与温度毫无关系。似此已数“温”,田黄迷还会说出更多温的道理。

 

所以对“温润”不仅毋庸置疑,还应钦佩古人造词之谨严儒雅,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田黄石的特殊品质。


林文举作 田黄石《赤壁夜游薄意随形章》    


任何玩物若过于光滑或粘手则抚玩无味,田黄石不冰不滑,以大拇指轻抚石表,如摸婴儿细嫩之肌肤,稍稍有些粘手,恰到好处,有溶入手中的感觉,手感极佳,愈摸愈温润,愈摸愈有情韵,令人爱不释手,其他坑石都没有如此舒爽的手感。

 

这么说有人或许会觉得玄虚神秘,其实只要用心感受,久而久之自会领略个中奥妙。行家鉴定田黄石时要反复抚摸,品味的就是有无这种特殊的手感。

 

有人说闭着眼睛可以从几颗石中把田黄石摸出来,此语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手感是辨别田黄石的重要手段。


田黄冻石 瑞兽衔芝钮章


灵性主要指透明度。若过于透明且肌里又无丝纹的石材,如清水淡而无味,缺乏情韵。田黄石微透明,萝卜丝纹隐现,细细品赏自然饶有情趣。

 

质地粗劣透明度低者谓之“粗田”,色泽纯洁透明度强者谓之“通灵”,当属冻石,稀罕难得。曾见过一枚没有丝纹的田黄冻方章,质地十分明丽温润,绝非他石可比。

 

林东作 乌鸦皮田黄冻石《布袋弥勒》摆件


如果完全不透明,则无肌理之丝纹可言,就不是田黄石了。凡田黄石无论透明度强弱,以强光反照都会通体透亮,并泛灿烂红光,如熟透的柿子,福州方言称之“烘烘光”,犹如在炉火上烘烤又红又亮又热的意思,这是田黄石的共同特点。


人们在辨别田黄石时多专注石皮、萝卜丝纹、近年浙江昌化玉山发现一种黄色的独石,自称为浙江田黄石,简称“浙江田”,鱼目混珠假冒田黄石曾经蒙骗了不少人。

 

此石出于山坡,没有经过水与田的洗炼哺育,多有棱角且带有绿味,色泽表里不一,外层黄色,肌里白色,并常有砂粒,既不具备田黄石的基本特征,其产地又无水无田,怎么能冒用田黄石的大名呢?

 

无独有偶,新疆出产一种新玉石,有红、黄、白三色,亦有丝纹,名之金丝玉,他们也附庸风雅套用田黄的名号,又称之“金玉田黄”;

 

黄色的昌化鸡血石也“嫁接”田黄石,杜撰出“昌化田黄石”和“昌化田黄鸡血石”的名称。

 

田黄石历来是世人公认的“石中之王”,是寿山石种中一个神圣的专用名称,岂容盗用。

 

他们无非是受利益的驱动,扯虎皮做大旗,自以为冒用田黄石的大名能沾上“宝气”,也光芒四射了,不仅可笑,岂不悲哉!


 

田黄的鉴定


因为田黄石凭人的经验与眼力鉴定,有主观因素,鉴定时常有异议,所以有不少人希望能用科学仪器来检测鉴定。

 

近年北京的院校就有人从事此项鉴定,主要从分子结构分析是否是田黄石。有石农以真田黄石送检,结果被否定,而以高山石送检却反而被确认。

 

田黄石的坯胎是高山石,特征多系后期生成,其分子成分应该不会改变,若以检测分子的方法鉴别田黄石可能会出错,不能让人信服,有如钻石与石墨同为碳分子构成,总不能说石墨也是钻石吧。

 

早年见老中医治病,先绕患者观察,才问病情,看舌苔,闻气息,把腕切脉,谓之“望、闻、问、切”,若病情复杂,还要请同道会诊。鉴别田黄石也要观察形、色、皮、筋,品质地,问出处,透视纹理,抚摸手感,亦可归纳为“望、透、问、抚”,与中医之道相似。

 

田黄石古兽章


有人赞曰:“切脉指头知症结,不可思议;抚田手感识真伪,难予理喻。”田黄石鉴定师犹如威严的法官,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睿智的眼力,更应公正廉明,虚怀严谨,大型田黄石之甄别尤须慎重,若有疑问切不可轻易断言,必须与同遵商榷后方可定论。

 

最近上海有一场“田黄紫砂”展,还举办讲座,请教授讲解如何鉴别田黄石。一位老妇人带来一颗大田黄石鉴定,教授认为是“假货”,妇人当场晕倒,送医院抢救无效逝世,足见慎重鉴别的重要性。

 

田黄石凝结脂润,不必上腊上油保养,适宜经常抚摸把玩,在颐上和鼻冀两边摩挲最好,既舒心惬意又能养护皮肤,而田黄石得人气愈显温润,色泽与质地愈美而通灵。笔者有一颗名家所刻的《竹报平安》田黄石佩件,原先色稍暗质偏硬,由于常年悬于腰间,时常抚玩,如今色开质灵,愈有韵味,终身享受矣!

 

王一帆作 田黄石《节节高升》摆件


潘主兰先生十分推崇田黄石,赋诗赞曰:吾闽尤物是天生,见说田黄莫与惊。独特有三温净腻,绝非夸大与倾城。何赏斑驳与玲珑,和璧隋珠比拟同。不是夜郎偏自大,称王原在众望中。



田黄石的价值


朋友们常问田黄石为何如此昂贵,一克多少钱,今后还会升值吗?

 

田黄石之所以珍贵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天生丽质。田黄石温润细腻,色泽瑰丽,微透明,萝卜丝隐约,肌里能发出毫光,手感尤佳,仅石材就显得雍容高贵,令人爱不释手。

 

丁二仲为唐俊德刻 田黄石 双螭献灵方章


其二,稀罕难得。全世界唯有寿山村一条小溪的流域底下,零星地埋藏着这种宝石,十分稀罕难得,历经数百年的采掘已经日趋稀少,品质上乘的大田黄石更属稀世瑰宝。

 

其三,艺术魅力。田黄石珍贵,多请名师高手精心雕饰,所以上品田黄石的刻工都十分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可遇不可求的特殊艺术品。

 

田黄石双角瑞兽章    


其四,历史沉淀。福州寿山田黄石含“福、寿、田”三字,有万福万寿万代江山的寓意,帝王自然喜爱,也体现了世人的美好愿望。清代皇帝从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庆,对田黄石都有特殊的感情,乾隆帝不仅拥有许多田黄石印章,祭天时还将田黄石置于供案之上,率百官祭拜,自此田黄石的身价陡增,被尊为“石中之王”,不仅皇族和达官贵人视为珍宝,民间收藏家亦以有田黄石为荣,名声愈发卓著。所以田黄石之珍贵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沉淀,正如清代名士郑洛英诗云:“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

 

田黄石兽钮方章


其五,文人推崇。文人崇尚清高,中国有许多可供赏玩的艺术品,如白玉、翡翠等,无论权贵阶层如何赞美,都不能得到文人雅士的足够认同,而同样珍贵的田黄石却能让文士倾心垂爱,倍加推崇。所以有人认为田黄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得到权贵与文人双重认可的玩赏性艺术品。

 

其六,保值升值。中国人历来看重黄金,认为黄金是富贵与价值的象征,而且,能够保值。世人早就将田黄石与黄金比价,由“一两田黄一两金”变成“一两田黄三两金”,有“黄金有价田无价”之说,现在已很难说得清一两田黄石值多少两黄金了。金价受国际影响时常起起落落,还算稳定,而田黄石的价值,从1980年有人以13999元买了一颗1215克的田黄石起,海内外就掀起了“田黄热”,价值一路飚升,高潮迭起,经久不衰。

 

郭功森作 田黄石《群夔龙、螭钮章》


石友们还能说出许多田黄石珍贵的原因,诸如驱灾避邪与益寿延年等,更为田黄石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所以评估一颗田黄石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重量计价,而要审视这颗田黄石的品质、色泽、重量与刻工。如果是旧品还要视其有无流传历史与文物价值,并且还要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与行情进行综合量价。


田黄石是天然资源,不可再生,产区新出之石稀有,今后将以传世现品为主流通,寻求者愈众,僧多粥少,石价不断升值势在必然。


作者



介绍


/ 陈锡铭    


字陈木,1942年出生。特级名艺人。曾任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副厂长、雕刻工艺品研究所所长、福州寿山石研究会副会长。1962年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从事寿山石雕事业四十余载。师从陈子奋、潘主兰、陈敬祥,早年主要刻马,颇有建树。对寿山石情有独钟,合作编著《福州雕刻艺术》、《寿山石欣赏》、《品石明志》、《寿山石赏识》等。

 

/ 王一帆  



艺名逸凡,1953年出生。现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师从吴略、周宝庭、潘主兰,擅长人物、把件与薄意雕刻,兼工篆刻。作品被中国寿山石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对寿山石研究颇深,合作编著《寿山石欣赏》、《品石明志》、《寿山石赏识》丛书与《王谢集》等。




本文节选自《寿山夜话》

由原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