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规家训】梁启超将他的爱国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8-31

顾炎武: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经历了明末乱世的顾炎武对士大夫腐化所带来的灾难,有着痛切的感受。在《日知录》第十三卷的《廉耻》篇中,他写到:“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十四代嗣孙 顾雨时:

  顾炎武先生把倡廉知耻上升到治国要义的高度。他认为士大夫、当官的,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是关系兴邦安国的大计。

  今天,顾炎武的廉耻观仍然振聋发聩。

  顾炎武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他认为,社会治理更需要引导人们尊崇美好的道德,做到“朝廷有教化、士人有廉耻、天下有风俗”。

  学习顾炎武的廉耻观,人们可以感受到,在三百多年前,顾炎武对一个廉洁、美好社会的无限期望。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移道德、统风俗,要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用古老的文化传统统一起来。这是很对的,顾亭林(炎武)先生看得很远啊!

  但是,顾炎武对廉耻的思考并未止于清廉为官、遵守礼仪等一般道德自律。

  顾炎武提出,社会精英阶层,特别是治国者,应该“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苏州大学教授 周可真:

  作为一个士人,你可以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可耻的是什么呢?天下的百姓没有受到你的任何的恩泽,或者说你对天下的百姓没有任何的贡献。

  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的源头,有过一次重要的对话。

  正在跟从孔子学习的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道 :“爱人。”

  这两句简单的对话被记录在儒学经典《论语》之中。“仁者爱人”,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后世普遍尊崇的价值标准。

  顾炎武把士大夫的廉耻观,与是否爱护百姓、是否对百姓有恩惠连系在一起。他把廉耻引向了“仁”。由此,廉耻,就与仁爱这个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相通了。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顾亭林(炎武)先生对中华文化另外一个大贡献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这八个字合在一起来讲的人就是顾亭林(炎武),他把为人和为学合为一体,以此作为立身之道,开创了一个好传统。

  顾炎武自己终身恪守着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生准则。

  公元1682年,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离世。在此后的历史岁月中,他经世致用的治学道路和心怀天下的救世情怀,影响了一代代的学人。到清朝未年,顾炎武的思想更影响了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等一系列主张开眼看世界的人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后来,梁启超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爱国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这八个字,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最强音。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陈祖武: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有不朽的价值。它讲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讲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

  这是2016年一个普通的早晨。距顾炎武离世已有三百余年了。

  顾雨时一大早就赶到昆山市市中心的一座园林中。

  这座园林里有昆山唯一的山峰,产出独一无二的昆石,坚硬洁白象征着高尚的气节。这座园林就以顾炎武的号命名,叫亭林园。

  顾雨时常常要像今天一样,给小学生们介绍自己先祖的事迹。

  顾炎武十四代嗣孙 顾雨时: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到了顾炎武先生的塑像前,你们知道我们应该向顾炎武学什么吗?

  学生一:学习他爱国。

  学生二:学习他做有用的学问。

  学生三:学习他有气节。

  三百多年过去了,顾炎武的精神和思想,在今天仍然引领着家乡人民在新时代不断创造辉煌,更激励着无数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