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经》导论

 heii2 2018-08-31
心經是佛陀講給舍利子的經文。舍利子的母親叫舍利。舍利的兒子故稱舍利子。《心經》全文二百六十字,為印度古德撮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而成的。

要瞭解經文內容,首先便要明白「般若」。般若有淺深不同的意義。從淺的來說,般若即是智慧。
「波羅蜜多」在梵語的意思是說:「事情已經辦妥」,有終極、圓滿的意義。在佛法中即是「到彼岸」。從生死大海到達涅槃解脫之彼岸的過程可稱為「波羅蜜多」。
「心」字是指心要、核心。大乘佛法以般若經為中心,般若經又以此經為中心。所以說,《般若心經》為大乘佛法的心要,為佛法中最要緊的一部經典。
「經」,梵語修多羅,本義為線,有連綴攝持之意。佛滅後,結集者將佛說的教義分為部類,次第編集,成為有系的組織,以便傳誦,就如以線將花連綴,使不散亂一樣。這結集出來的法義就稱為經。 唐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奘師啟程西行。其時李唐建國不久,邊禁未開,所以,奘師是偷出國境的。沿途過五烽、越沙漠、度蔥嶺、入鐵門、翻雪山,孤身犯難,倍見艱苦險阻。終於以超人的堅忍,排除萬難,抵達印度,到當時的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隨戒賢及寺中大德學《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論》、《百論》及《梵書》等大小乘與外道的要典,達五年之久。此外,並四處參學及巡禮聖跡。後又回那爛陀寺,代戒賢主持講席。又著《會宗論》三千頌,融會空有二宗,及製《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申大乘義以破小乘。在離印前,更接受戒日王邀請,以論主身份,出席全印宗教論辯大會,盡服諸小乘、婆羅門、及外道代表,給全場稱譽為「大乘天」、「解脫天」,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留學生!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奘師返抵長安,帶回大小乘及外道典籍六百五十七部。兩個月後,於長安弘福寺開始其譯經工作。但他又全譯六百卷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以。這種胸襟見識,實在令人欽敬。可惜,奘師晚年積勞成疾,。西元六六四年),才六十三歲,便不堪勞瘁,力竭而逝,帶返的梵本,還有十分之八九未能譯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經文中是由佛對舍利子說法,非由*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法也。*「觀自在菩薩」,羅什本譯作「觀世音菩薩」,智慧輪本譯作「觀世音自在」。其實「觀世音」與「觀自在」二者有不同的德性,由觀世間之苦而尋聲救度,稱為觀世音;從自己的修養上得到大自在,則稱觀自在。此經應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使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的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段經文乃佛對舍利子說的。舍利子是佛的大弟子,在弟子中智慧第一。因此佛陀每當說及般若的時候,多以舍利子為說法對象。舍利子以母親為名,母名舍利,舍利之兒子故稱舍利子。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佛再呼喚舍利子,以示新的段落。諸法即一切法,空相即空性。這個空性即是無自性之性。要說明這一切法的空性,佛就用了三對概念: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題,如果我們明白的話,所有經文也可不用說了,因為經文全部都是解釋般若而已。以內容而言,則整篇經文是解釋最初三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下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則是整篇釋文的核心。再下的經文不過是枝葉上幫助解釋的說話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