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简约版)

 heitudi 2018-09-01
导读

2014版教学指导意见是目前使用的最新版。为方便阅读本版本删减了教法建议和活动建议。指导意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考试的重要依据,收藏在手机可以非常方便的随时随地阅览。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

 

为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以下简称《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

《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生物学科组在分析2006年以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制定的。《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是浙江省普通高中2014级起生物学科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分成上、下两篇,按模块编写。上篇为必修模块,包括《必修1 分子与细胞》《必修2 遗传与进化》《必修3 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下篇为限定性选修模块,包括《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个模块。各模块以浙江省普通高中所使用教科书的章节为序进行编排,分为“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章节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摘录,便于教师检索。

“教学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表述所用的目标行为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目标行为动词”参见附录),上篇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说明”三部分。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为全体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题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发展要求”是模块学习中的较高要求,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加试题的考试范围和要求;“说明”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下篇限定性选修模块按专题及章节提出生物学科的两个选修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供教师参考。其内容和要求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加试题的考试范围和要求。

“教学建议”是针对教师在实施高中生物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从课时安排和教学方法及活动建议三个层面上提出的建议。“课时建议”以每节课45分钟为标准;“教法建议”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出的、可供参考的教学途径或方法,不作为刚性、统一的要求。“活动建议”是从实验或活动教学应把握好的环节、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建议。

《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未列入的本学科其他选修课程模块,各校可根据学校及学生特点和需,按照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自主确定本学科选修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及开设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科学习资源。

《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是提纲挈领式的,其中的课时分配及教学建议等仅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参考。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研究中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全面提升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的适用对象为2014级起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

 

上篇:必修模块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分别为《必修分子与细胞》《必修遗传与进化》《必修稳态与环境》,共6学分,108课时(按每课时45分钟计算),课时建议汇总如下表:

模块

章节

课时数

总课时数

必修1

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6

36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7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13

第四章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

机动

5

必修2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7

36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6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7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5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3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

2

机动

6

必修3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

36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4

第四章  种群

4

第五章  群落

3

第六章  生态系统

4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3

机动

7

 

必修分子与细胞

该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知识,同时反映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是学习其它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学生从微观层面上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等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同时,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

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课标内容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分子和离子(选学)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二节  无机物

基本要求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

发展要求


说明

1.水的分子结构、产生极性的原因及氢键形成等内容与化学学科内容重复,不作要求。

2.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不作拓展。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基本要求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说出分类的依据。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解释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复杂性的关系,形成事物统一性的观点,认同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4.说出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5.在进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和蛋白质”时,制作徒手切片,使用高倍镜验证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发展要求


说明

1.碳原子结构、碳链形成与结构、各种糖类与脂质的分子结构式等内容不作要求。

2.“小资料: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小资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3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和蛋白质”不要求掌握颜色反应的具体原理。

4.“建议活动:检测细胞中的DNARNA”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前言

1课时

第二节  无机物

5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一、课标内容

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6.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细胞概述

基本要求

1简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3在进行“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要求客观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分析不同细胞的异同点,清楚地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总结高倍镜使用的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

发展要求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说明

“活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活动不作要求。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基本要求

1概述质膜的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明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3.说出细胞膜各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

5.在进行“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时,能熟练地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细胞外被”、“小资料: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细胞质

基本要求

1识别几种细胞器的形态。

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在进行“活动:观察叶绿体”时,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进行一般的生物绘图,正确表述观察到的现象,撰写格式规范的实验报告。

发展要求

举例说明各种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

说明

1.“细胞骨架”不作要求。

3“活动:观察叶绿体”中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作为本活动的重点,而对观察胞质环流现象不作要求。

第四节  细胞核

基本要求

1概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辨证观点。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运用模型的方法清晰地展示细胞的结构,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五节  原核细胞

基本要求

说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异同点。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荚膜、鞭毛和菌毛”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8课时)

第一节  细胞概述

1课时(含活动)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细胞质

3课时(含活动)

第四节  细胞核  第五节  原核细胞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一、课标内容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5.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细胞与能量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2.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原发展要求上移)

发展要求


说明

1.有关能量的理化方面知识不作要求

2.“小资料:生物发光”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学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基本要求

1.在进行“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时,尝试排除观察中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探求新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解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说明红细胞和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

4.说明渗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5.描述细胞胞呑、胞吐的过程。

发展要求


说明

“建议活动: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不作要求。

第三节 

基本要求

1.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完善的观点

2.说明酶的本质与特性以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认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3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进行“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尝试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发展要求

在进行“活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时,运用依据实验目的、操纵和控制自变量、限制和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的科学方法体验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尝试与同学合作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

说明

“小资料:辅酶”及“课外读:酶的应用”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四节  细胞呼吸

基本要求

1概述需氧呼吸及厌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和反应过程,认同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性。

2举例说明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发展要求

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说明

1.细胞呼吸的氧化还原、电子得失的反应不作要求。

2.“细胞呼吸从糖酵解开始”、“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这四部分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3.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脱羧还原成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不作要求。

4.“小资料:呼吸速率”、“小资料:需氧呼吸出现的意义”、“小资料:酵母菌”及“课外读:各种体育运动所花费的能量”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五节  光合作用

基本要求

1.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和产物,认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2.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3.概述光反应发生的变化和碳反应的过程。

4在进行“活动: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

5.在进行活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运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下操作性定义、控制变量、数据解释等一般的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单因子对照实验方案

发展要求

1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比较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异同。

3.阐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假设,领悟提出问题、搜寻事实、捕获信息和立论解释的科学思维过程。

说明

1.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氧化还原过程不作要求。

2.“小资料:树叶的颜色”、“小资料:光反应和碳反应”、“小资料:表观光合速率与真正光合速率”、“小资料: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小资料:光合作用临界温度”及“课外读:光反应过程”、“课外读:光呼吸”、“课外读:C-4植物”、“课外读:光合作用初期研究简史”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15课时)

第一节  细胞与能量

1课时

第二节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3课时(含活动)

第四节  细胞呼吸

2课时

第五节  光合作用

5课时(含活动)

复习与小结

2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四章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4.说明细胞的分化。

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6.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7.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基本要求

1.简述细胞周期。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3.概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4在进行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时,尝试识图和绘图,总结、归纳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认同生命的运动性,形成事物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发展要求

绘制各时期细胞的简图。

说明

“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只要在“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时穿插观察有关装片即可。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说明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关爱生命的重要价值,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概述细胞的全能性

发展要求

1.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收集有关恶性肿瘤防治的资料,进行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形成评估有关信息科学性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科技小论文的写作。

说明

1.“干细胞”不作要求。

2.“活动: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不作要求。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基本要求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形成珍惜生命、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

发展要求


说明

1.细胞衰老的原因尚无定论,教师只需对学生适当引导,不必作过多的介绍。

2.细胞凋亡在教学时不宜拓展。

3.“课外读:细胞工程”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6课时)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3课时(含活动)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1课时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一、课标内容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分离定律

基本要求

1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运用推理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接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举例说明有关的遗传学术语。

3.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4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5.使用简洁的符号清晰地表达遗传图解。(增加)

6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

发展要求

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说明

“课外读:孟德尔生平简介”、 “小资料:配子形成时发生基因分离的直接证据”和“课外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基本要求

1.概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2.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使用简洁的符号清晰地表达遗传图解。(增加)

3.在进行“活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尝试单因子杂交实验的设计,感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


说明

1.“建议活动: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测交的实验”不作要求。

2“小资料:实践中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课外读: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8课时)

第一节  分离定律

3课时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4课时(含活动)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一、课标内容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概述伴性遗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基本要求

1.简述染色体形态、结构。

2.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认同减数分裂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3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4概述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和受精作用。

5.阐明减数分裂的意义。(原发展要求上移)

6.在进行“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时,运用建立模型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认同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的事实。

发展要求

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说明

“小资料:多胞胎之迷”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基本要求

1.说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领悟学说的提出要有充分的实验证据,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发展要求


说明

“课外读:连锁和互换定律”不作要求。

第三节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辩别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3.举例说明XY型性别决定。

4.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能运用遗传知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利用证据和逻辑思维方法对自己的解释或预测进行辩护,或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发展要求


说明

1.“ZW型性别决定”不作要求。

2.“活动: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作为课堂资料分析。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3课时(含活动)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课时

第三节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2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课标内容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4.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5.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6.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基本要求

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阅读经典实验研究的资料,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的优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执著与奉献精神,增强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和“课外读: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基本要求

1.简述核酸的分子组成

2.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认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3.在进行活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感悟DNA双螺旋结构对称、简洁、和谐的科学美。

发展要求


说明

1.“课外读:DNARNA的化学成分比较”作为课堂资料分析。

2.“课外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

基本要求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通过“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感悟科学实验中蕴含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特征。

发展要求


说明

1.“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只作为课堂资料分析。

2.“小资料: DNA半保留复制的观察”不作要求。

第四节  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基本要求

1.列举DNA的功能。

2.比较DNARNA的异同。

3.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4.说明遗传密码和中心法则,养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5.概述基因的概念。

发展要求

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

说明

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不要求记忆。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8课时)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2课时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

1课时

第四节  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2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一、课标内容

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5.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生物变异的来源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感悟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举例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认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认同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举例说出染色体组的概念。

发展要求


说明

1.“活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不作要求。

2.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断的交换,产生基因重组”不作拓展。

第二节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基本要求

1.简述杂交育种的过程,说出人工诱变的方法和诱变育种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与特点。

3.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发展要求

1.  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说明

“课外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6课时)

第一节  生物变异的来源

3课时

第二节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2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一、课标内容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用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树立唯物主义生命观和无神论思想,自觉抵制非科学的观点。

3通过阅读“课外读:达尔文的生平及科学活动”,感受达尔文深入自然、思索问题、积累资料的科学精神,以及用毕生精力打破思维禁锢、确立“进化论”的坚强意志,从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与科学内涵的人文精神,增强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勇气与欲望。

发展要求

尝试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思考生物进化问题。

说明

“课外读:达尔文的生平及科学活动”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基本要求

1.概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2.举例说明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

发展要求

1.简述影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因素。

2.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适应。

3.举例说出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认同变异、选择和生殖隔离导致了新物种的形成,树立质量互变的观点。

说明

1.“小资料:达尔文观察到的自然选择实例”和“小资料:自然选择的实验证据”只作为背景材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2.“活动:模拟自然选择”不作要求。

3.“活动:通过计算讨论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只作为课堂资料分析。

第三节  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选学)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1课时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学建议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

一、课标内容

1.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2.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基本要求

1辩别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说出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2.简述各种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发展要求

尝试常见遗传病的家系分析。

说明

1.“活动:遗传病的概念辨析”和“建议活动:分析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曲线的意义”不作要求。

2.“小资料:道尔顿症”和“课外读:人类遗传的研究方法”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3.“活动:制作‘假想的家族’家系图”只作为课堂资料分析。

第二节  遗传咨询与优生

基本要求

1简述遗传咨询的程序。

2.列举优生的主要措施认同近亲结婚的危害和《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深远意义,树立人口优生观

发展要求


说明

1.“活动:遗传咨询的讨论”不作要求。

2.“小资料: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和“课外读:直系血亲、旁系血亲与近亲结婚”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选学)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第四节  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基因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

2.说出“选择放松”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发展要求


说明

“课外读:不必担心‘选择放松’” 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3课时)

第一节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1课时

第二节  遗传咨询与优生

第四节 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学建议

 

 

必修稳态与环境

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养成关爱生命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课标内容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植物激素调节

基本要求

1.解释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体会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感悟科学研究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认同科学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2.概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关注植物激素应用的价值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在进行“活动: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时,尝试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区别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设计实验过程和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制作图、表。

发展要求

1.简述五大类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说明

1.“小资料:二噁英”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2.化学调控的概念不作要求。

第二节其他调节(选学)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

第一节  植物激素

3课时(含活动)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课标内容

1.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4.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6.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7.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基本要求

1.说出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2.说明内环境的含义及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讨论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形成新陈代谢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

发展要求

概述稳态及其调节。

说明

稳态的调节机制不作拓展。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

1.辩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2.简述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3.简述神经元的种类及其主要结构。

4.说出动作电位的概念。

5.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6.描述体温调节。

发展要求

1.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说明

1.“人的神经系统”及“人大脑的结构”不作要求。

2.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只要求掌握胞体、树突与轴突,其他内容不作要求。

3“大脑皮层的功能”只要求掌握运动区、体觉区与语言区,其他内容不作要求。

4“小资料: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小资料:突触的种类”和“小资料: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5.“活动:接受刺激,发生反应”不作要求。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基本要求

1.说出体液调节及其特点。

2.举例说出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分泌的部分激素的作用。

3.简述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与代谢的调节。

4.列举性腺分泌的主要性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展要求

1.解释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水平中所起的作用,树立质量互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在进行“活动:模拟尿糖的检测”时,学会用葡萄糖试纸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的方法,认同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糖尿病。

说明

1“表2-1 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激素”中只要求掌握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2“神经垂体的作用”不作要求

3“表2-2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只要求掌握促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4“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动员应急反应”不作要求。

5.“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作要求。

6.“体内水分和钾、钠离子浓度的激素调节”不作要求。

7.性腺分泌性激素只要求掌握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新增)

8“活动:甲状腺素促进蝌蚪变态”不作要求。

9.“建议活动:人体内血糖水平与胰岛素”不作要求。

10.“小资料:瘿——地方性甲状腺肿”、“课外读:血糖的控制及其异常”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9课时)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1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课时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3课时(含活动)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一、课标内容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基本要求

1.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白细胞”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基本要求

1.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树立正确的免疫观。

2.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3.概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4.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免疫接种的应用。

说明

1.“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不作拓展。

2.“小资料:单克隆抗体”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基本要求

1.说出免疫功能的异常反应。

2.说出引发艾滋病的病毒及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3.讨论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措施,养成正确对待艾滋病的科学态度,做到洁身自爱。

发展要求


说明

1.“小资料:自身免疫病”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2.“活动: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课时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2课时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第四章  种群

一、课标内容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密度)。

3.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发展要求

1.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2.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

说明

1.“活动: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不作要求。

3.“课外读:种群生命表”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基本要求

1.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通过“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说明

“小资料:海洋鱼类的最大捕获量”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2.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说明

“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和“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作拓展。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课时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五章  群落

一、课标内容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

2.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发展要求


说明

1.“植物的生长型”不作要求。

2.“小资料:自养群落和异养群落”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3.有关协同进化的概念不作要求

第三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选学)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第四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基本要求

举例说出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发展要求


说明

“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研究”不作要求。

第五节  群落演替

基本要求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1课时

第三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课时

第四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五节  群落演替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第六章  生态系统

一、课标内容

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成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科学观

2.举例说明食物链与食物网,并说出其中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评述生物放大。

发展要求

1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

说明

1.食物链只要求掌握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不作要求。

2.“小资料: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和生物量。

说明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基本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发展要求

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说明

1.物质循环仅学习碳循环,其他物质循环不作要求。

2.“课外读:信息传递”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基本要求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认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发展要求


说明

建议将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展示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动手做。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课时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2课时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一、课标内容

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生物圈

基本要求

描述生物圈。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基本要求

1.指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关注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生态规划”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基本要求

1.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简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发展要求

进行“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

第一节  生物圈

1课时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2课时(含活动)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3.活动建议


 

附录

教学目标要求及其表述的行为动词表


各水平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

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

技能性

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

情感性

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