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野比不上三四野?二野一次行动改变整个战局,解放战争胜利靠它

 玉稻筱麦坊米 2018-09-01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起解放战争时几大野战军的表现,三野和四野自然是最受人瞩目的,毕竟四野打了2个决定性战役,三野从头到尾都能大量歼敌并打了淮海战役。而二野呢?在解放战争前期还能成建制消灭敌人,如1945年在上党歼灭国军13个师和邯郸歼灭2个军,但在1947年后就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了,到淮海战役时甚至在事实上沦为三野的辅助。如果看战绩二野的确没法和三四野比,二野战绩很大一部分都是三大战役后在西南歼灭的丧胆国军,水分很大。但如果没有二野的一次行动,一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都有覆灭之险,那次战略的成功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守走向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这次行动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千里挺进大别山。

图片来自网络

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起因,解放战争的前两年,国军实力是占有极大优势的,所以当时是国军在进攻我军在防守。各野战军虽然在这一时期打了不少胜仗,但因为是防守反击作战,所以战争都在解放区进行。敌我两军数百万人在解放区来回拉锯,这些人的武器弹药另说,吃喝拉撒都是吃解放区的,各解放区经济就快崩溃了,如陕甘宁边区人口死亡加逃走的都有三四成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经济下降到抗战胜利时的31%,再打下去老百姓对我军的好感都没了,胜利再多有何用呢?任何军事行动如果仅仅考虑战术上的成败是赢不了的,日军一再胜利最终还得投降就是战略失败的缘故。何况不谈后勤或民心,一野在胡宗南十倍重兵围堵下已经快坚持不住了,如果一野被灭,胡宗南集团东向夹击二野,二野也保不住。二野保不住,三野又凭什么抵挡这空出来的上百万国军?1946年时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还是没有保住苏中就是如此。关内完蛋,东野就算胜利再多也不过被锁在关外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二野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其将内线作战变成外线作战,从前在解放区打仗胜利再多也是输,因为消耗解放区人口物资粮食,而变成外线作战后吃穿国统区的,解放区的损失开始慢慢恢复。调动数十万国军,威胁武汉南京两地。不管二野损失多少,只要二野在大别山存在,就随时可以威胁国军腹心。给一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减轻压力,二野部分军队南下大别山时,二野剩下的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配合,所以胡宗南只能抽调2个军回援豫西,一野压力大减。主力胜利进入大别山后,陈谢兵团和三野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一起创建了中原解放区。二野在大别山的存在还割裂了国军南北部署,使得国军转攻为守,山东解放区因此开始收复失地。创建了江汉、鄂豫、鄂豫陕、桐柏和皖西5个军区,大大增强了实力。二野控制大别山后,国军不得不放弃徐州撤退,这也是淮海战役的起因,而后没有二野占领宿县切断徐州和蚌埠的联系包围国军,淮海战役绝不可能打成歼灭战。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千里挺进大别山毫无疑问在战略上是巨大的成功,有些人则眼里只看着局部战术损失去贬低这次行动。在他们眼里,千里挺进大别山丢掉了全部重武器,12万兵损失6万,调动的国军数量还不够多,甚至最后连大别山也丢了,所以这次行动毫无疑问的是失败。这些人会这么想完全是没有从更高的角度去分析,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损失,而当时的领导看到的是全盘局势。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解放战争前期我军胜利再多都是消耗解放区的实力和民心,这是得不偿失的,就像古代塞外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我们防守反击胜利再多死伤的都是中原百姓,财政赋税都大量损失。1947年6月二野千里挺进大别山,6月27号完成挺进大别山任务,1947年7月,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难道仅仅1个月时间我军在实力上突然就超过国军了?还是这1个月时间我军就歼灭百万国军导致敌我力量对比逆转?其实都不是,原因就在于二野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威胁武汉南京,陈谢兵团进豫西,陈粟三野进豫皖苏,三路大军呈品字行相互联动不但牵制国军南方一半兵力,相互协调配合中还使得在中原防守的我军变成进攻态势,从而改变了整场战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