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得自身平衡能沉稳移重心打拳

 武道网 2020-07-02


在行拳走架中,拳式上下之间的连接也好,拳式里拳势动作的转换也好,都有一些拳式拳势因重心问题而站立不稳的。站立不稳的情况分为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别人从外形姿势动作就可以看出站立不稳了,比方说练到“转身右蹬脚”、“左金鸡独立”时,倘若身体摇晃,就可以看出打拳是站立不稳了。第二种情况是从外形姿势动作上看不出是站得不够稳,只有自己才感觉到站得不够稳,较为勉强,比方说从“掤手上势”练到“揽雀尾”的右掤势、从“提手上势”练到“白鹤亮翅”时,假如姿势动作比较规范,身体不摇晃,那就相对不容易看出是站得不够稳了。怎样是内在站得不够稳的感觉?那就是:虚腿脚迈出去时,想更缓慢一点,但缓慢不了;想更均匀一点,但均匀不了;想更轻灵一点,但轻灵不了;关键原因一是实腿不够有力,二是实脚通地之根不够深,三是身体重心不够稳定。

站立不稳也好,站得不够稳也好,都是与静态身体重心与动态身体重心有关。在平时生活中,人走路脚下不稳时,有些人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那就避免了摔跤倒地。同理,练习太极拳,既要练出降低重心的松沉功夫,使动作稳度增大;又要身有稳定重心的平衡手段。

恩师林墨根在《杨式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两个方法》文中说:“用当今科学的观点来看,在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已身体重心的问题。在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往复变动,且应始终控制在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某一只脚脚掌的正上方为其极端情况),绝不允许有所偏离。重心离开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力学上叫做重心偏离基底,就会出现身体倾倒的趋向。在行拳开与合的过程中,重心是容易控制的,一般不会发生身势不稳的现象。但是,当遇开合变换、出脚收脚时,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这时,若按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做,就能有效地控制重心,使重心得以平稳转移,从而实现行拳的轻灵、沉稳。

方法一:如欲收回一脚,先外旋另一脚相应的腰胯,将欲收回之脚跟旋离地,使欲收回之脚全虚或近乎全虚(脚尖不离地);再内旋该腰胯,并将腰部之劲运于胯,达于腿,牵动脚,将脚轻轻提起收回。注意:其劲必须节节连贯,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为了使习者明了此方法的实质,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让我们进一步来剖析这一方法。为使叙述不致含混,设我们要收回的是左脚。先外旋(右转)右腰胯,将左脚全虚或近乎全虚。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胯的外旋,使重心平衡地向右脚方向转移。但此时身势已失去完全中正,即便左脚全虚,重心也不在右脚脚掌当中的正上方。再内旋(左转)右腰胯,并运用腰胯之劲将左脚提起收回。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胯的内旋,将身势调整中正,在提起收回左脚时,重心完全位于右脚脚掌的正上方。这样,在提收左脚时,右实脚只有垂直向上的承重之力,脚掌满地踏实;全身其它部位的肌肉、关节,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特别是左脚的胯、膝、踝三大关节,得以充分松开,去完成下一个动作。

让我们以左搂膝拗步掌接右搂膝拗步掌为例,来说明这一方法。腰带左脚外撇约四十五度,外旋(左脚)左腰胯,将右脚脚跟旋离地,直到右脚接近全虚(右脚脚尖不离地)。内旋(右转)左腰胯,左胯微沉,用腰胯之劲将右脚轻轻带起收回左脚的右侧。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

方法二:微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松肩是太极拳要领之一。但是,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在前面所举的左搂膝拗步掌转移接右搂膝拗步掌的例子中,倘仅靠左腰跨的外旋、内转,尚不足以轻灵地完成这一转换。若在左腰胯外旋、内转的过程中,再结合以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则提收右脚就会变的轻灵、圆活。这就是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说:“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当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时,继续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让在沉出右脚的过程中,将重心稳稳收控在左脚脚掌的正上方,直到右脚脚触地。这样的出脚,也就会像猫儿般的轻灵。”

在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中,对于拳龄一、二年的初学者来说,从“掤手上势”练到“揽雀尾”的右掤势、从“单鞭掌”练到“提手上势”、从“提手上势”练到“白鹤亮翅”、从“上势”练到“揽雀尾”的右掤势等拳势动作,上下式子连接的过渡动作相对站得不够稳。

以上林墨根老师所说求得自身平衡的两个方法,“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个方法相对容易做到,在打拳时用意识引导放松虚腿脚之肩就行了。另一个以腰胯外旋内旋来调整自身平衡的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按文字表述腰胯外旋内旋的动作,看似简单容易,其实是相对不容易练到位的。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认识腰胯外旋内旋的动作,在此展开讲细一点。其实“腰胯外旋”相当于前进太极步中的“扣胯提脚”,何谓扣胯?指实腿前胯或胯根内收而腿腹相合的动作。“扣胯提脚”体现了以腰胯带动下肢的练拳技术,是凭脊背之内气将虚腿脚提起的。有些老练家称为“提脚不蹬”的练法。“扣胯”有什么目的呢?一是使前面实腿脚更加沉稳;二是带动后面虚腿脚掌、脚跟抬起离地。这样练法能有效避免用身体前倾的拙力与虚腿拉力、虚脚蹬力来把虚脚提起的拳病。扣胯一般用在实腿,在练时注意的是:胯根内收是否扣少了?倘若扣少了,一是达不到更加沉稳,二是后虚腿脚也提起不够。胯根内收是否扣多了?倘若扣多了,一是影响了立身中正的身法,二是可能轻则造成滞胯,不够灵活;重则造成死胯转不了。扣少扣多都会影响身体动态的中定之势,所以说,扣胯多少要恰到好处。

有些初学弟子提问:“就是恰到好处的扣胯这个度不好把握,能说更简单易懂一点吗?”在此我尝试换另一种说法来表述,可以把“腰胯外旋”看作是为虚势态的扣胯动作,为虚势态不要误解成为虚状态,一字之差的内涵就大不相同,“势态”乃用于不停运动的松沉姿势,“状态”则用于静止固定的姿势。如把手掌放在扣胯之腿的腹股沟(掌心贴住大腿那面),为虚势态的扣胯感觉是手掌不大吃腿与腹的劲儿,就是小腹没劲的贴住大拇指上面的掌背。

“腰胯内旋”相当于前进太极步中“垂臀松肩”的初始姿势,练法中的“垂臀松肩”是有规律的,垂臀都是垂实腿之臀,松肩都是松虚腿脚之肩。实腿垂臀是外形姿势,内在是塌后胯、尾闾下坠,这样能使实腿脚更加沉稳。再有是“垂臀”能及时调整身势中正,谓之“尾闾中正”。老练家说“能垂臀者不一定能塌胯,能塌胯者就一定能垂臀”。北京的“二大爷”老师对此称为“臀坐脚跟上”的练法,与其他门派支脉所说的“头顶悬,尾闾找脚后跟”中的“尾闾坐在脚跟上”,说法的内涵练法是基本相同的,“臀”比“尾闾”说得更通俗好找一点。他老人家说:“臀坐脚跟是时时中定的手段之一,目的是求得拳势下盘的动态稳固。”腰胯一松,臀部有膨胀感,重心像流水一样从胯根通过膝、脚踝流向脚底入地生根。练法是松腰塌胯的实腿之臀意想坐在脚跟之上,有臀与脚跟相合之意,同时百会上领的竖直脊背,是下上对拉松开的,体现了立身中正的沉顶对拔。松沉到位时,就会有臀与脚跟沉劲贯串通根的感觉。

也可以把“腰胯内旋”看作是为实势态的扣胯同时转胯动作,如把手掌放在扣胯之腿的腹股沟(掌心贴住大腿那面),为实势态的扣胯感觉是手掌有点吃上腿与腹的劲儿,就是小腹有点劲的贴住大拇指上面的掌背。“腰胯内旋”不是重在扣胯的外形姿势动作,而是把松沉之劲合住。怎样的感觉是把松沉之劲合住啊?那就是:扣胯后比扣胯前的腿力更大,扣胯后比扣胯前的脚根更深,扣胯后比扣胯前的腰胯腿脚之贯串劲更整,扣胯后比扣胯前的身体重心更稳。“腰胯内旋”体现了扣胯同时转胯的边沉边转练法,值得注意的是:为实势态的“实”也要讲究恰到好处,扣胯不宜扣得过多,扣胯的沉劲不应影响“腰胯内旋”的转动自如。

(广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