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釉陶

 尋夢閣 2018-09-01
釉陶
            釉陶
  所謂釉陶(Glazed pottery),一般指的是低溫鉛釉表面有釉的陶器,胎質較堅硬,胎作灰白色,表面有一層灰白或青黄色的透明釉,火候高達千度左右,叩之有金石聲,不易吸水,接近瓷器,因此也被稱之爲原始瓷器,它既比陶器大大地前進了一步,但又與真正的瓷器有所區别。釉陶出現於西漢時期,經歷了從漢代的單色釉陶,到北朝時的雙色釉陶,再發展成唐、宋、遼時的三彩釉陶的過程。其釉以鐵、銅、鈷的氧化物作着色劑,以氧化鉛作助熔劑,燒成後呈現黄、綠、藍等色,釉層透明,釉面光亮,但化學穩定性較差,不適合作實用器皿,多用作冥器。

釉陶簡介


綠釉
                 綠釉
  釉陶一種施低溫釉的陶器。中國釉陶的着色劑,綠色是銅,醬黄色、褐色、黑色是鐵,熔劑是鉛。據化驗,東漢綠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鋁占65.45%,氧化亞鐵占0.80%,氧化銅占2.60%,鈣、鉀、鈉等鹼金屬的氧化物占0.94%。燒成溫度在700~800℃之間。

  陶器到了漢代以後,有一個突飛猛進的改進,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們說的釉陶。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貢獻,陶器上了釉,會減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漢代的陶器上釉這個技術,有一種說法是西域傳過來的,不是我們自己的發明。凡是釉里含銅,燒出來就呈現綠色;凡是釉里含鐵,燒出來就呈現黄色。

  秦代統一了中國,打好了基礎,漢代受秦代的恩澤,經濟快速發展。西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經濟高峰,很多文物可以反映這一點。比如漢代的綠釉陶樓,就是普通民宅的樣子,非常漂亮,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一種富裕狀態。漢代的陶器,除了建築造型以外,容器開始大量增加,像陶壺、陶罐、陶盆等等。

  漢綠釉的盛行,導致包括西方人在内,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注重收藏中國的漢綠釉。漢綠釉講究什麼呢?講究“反鉛”。一說漢綠釉,就是反鉛。漢代的文物距今有兩千多年了,不管是漢綠釉還是漢黄釉,在地下長時間的埋藏,使它泛着一種銀色的、像雲母一樣的光澤,行話叫“反鉛”。現在大部分人收藏漢綠釉,都以反鉛爲鑒定依據。一看反鉛了,就覺得這個東西是真的;一看不反鉛,就覺得有點兒二乎。其實反不反鉛,與它的真偽沒有必然的關係,很多不反鉛的陶器都是真的。

  東漢以後因戰亂,釉陶生產一度衰落,十六國時期開始複蘇,北朝時期產量增加,轉爲在瓷器作坊中生產。至隋唐釉陶高度發展,創燒出蜚聲世界的唐三彩。

釉陶燒制

  以高嶺土(鐵含量爲2%左右)爲原料。胎質堅硬,表面有灰色透明青釉,火候高達1200℃左右,已具不吸水性,商代遺址中已有發現,因質地接近瓷器,一般也稱爲“原始瓷器”。胎質爲普通陶土,胎多紅色,常施赭黄、深綠、翠綠、茶黄和栗黄等色鉛釉,以700—800℃火候燒成,西漢晚期開始出現,東漢時盛行,當時多作爲隨葬冥器。

  一種施低溫釉的陶器。一般隻需要700至900攝氏度即可燒成。掛釉可保護器胎,且起裝飾作用。古代的西亞、埃及歐洲有鉛釉或錫釉陶器,歐洲有的錫釉陶器上還有彩繪。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着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黄、褐等色,但經綠釉爲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爲“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摺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中國釉陶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出現。流傳到國外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鉛釉陶器。據中國國内的考古資料,西漢武帝時期出現鉛釉陶,以粘土作胎,以鉛的化合物作爲基本助熔劑,主要呈色劑是銅和鐵,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銅呈現翠綠色,鐵呈現出黄褐和棕紅色。釉層清澈透明,釉面光澤平滑。開始時隻施綠、褐黄等單色釉,到王莽時期出現同時施黄、綠、醬紅、褐色的複色釉。東漢是釉陶最發達的時期,但基本上都是明器。釉陶器的種類有壺、樽、罐、洗、博山鑪、瓶等,還有塢壁建築模型和俑人、猴、鴨、狗、雞等陶塑;此外,新出現了黑色釉。中國釉陶的着色劑,綠色是銅,醬黄色、褐色、黑色是鐵,熔劑是鉛。據化驗,東漢綠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鋁占65.45%,氧化亞鐵占0.80%,氧化銅占2.60%,鈣、鉀、鈉等鹼金屬的氧化物占 0.94%。燒成溫度在700~800℃之間。

  北朝釉陶陶俑占很大比例。唐代盛行唐三彩,用白色粘土作坯胎,先入窯經1100℃素燒,取出後再上釉二次彩燒而成。三彩的釉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着色劑,用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在窯内彩燒時,各種金屬氧化物熔融擴散任意流動,形成斑駁燦爛的多彩釉。釉色有綠、黄、藍、白、赭、褐等色,所謂三彩,實爲多彩。唐三彩除日用器皿外,還有各種人物形象、動物形象、家庭用具模型等,是中外馳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傑作。遼代仿唐三彩工藝燒制遼三彩,釉色有黄、綠、白等幾種,裝飾手法以印花爲主,也有劃花。題材多爲花卉,以牡丹花爲最多。器物中以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長頸瓶等爲主。遼代還燒制單色釉陶,釉色主要有綠、黄、白幾種。器形有雞冠壺、鳳首瓶、盤、碟等,裝飾手法有印花、塑貼等。裝飾題材以花卉爲多。宋代金統治下的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亦稱宋三彩,主要釉色有黄、綠、白、豔紅、烏黑以及新創釉色翡翠釉,器形以枕、燈盒等實用器爲主,采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元代始燒以牙硝作助溶劑的法華釉陶,釉色有黄、綠、白、紫、藍等色,主要產於山西地區,以陶胎爲主,器形有花瓶、香鑪、動物等。明中葉江西景德鎮也仿制法華器,但用瓷胎,以燒大型瓶、罐、缽等爲多,圖案有花鳥、人物故事等。

釉陶的發展


彩色釉陶
              彩色釉陶
  釉陶即指在普通陶器上施釉。釉陶上的釉和瓷器上的釉有本質差别,它是一種含鉛量很高的低溫釉,一般隻需要700至900攝氏度就以燒成。釉面光澤潤滑,不沾油污,顯示出美麗的顏色。由於在普通瓦器上施釉,所以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寬廣,真實而深刻地表現出漢代生活的歷史面貌。包括各種日常生活用具,有仿青銅禮器,爲生活服務的各種生產設施、建築模型各階層的人物形象,表現人們精神信仰、祭祀祖先的器具、神仙故事和民間傳說,人們飼養的家禽,家畜等形象,有的以雕塑形象出,有的則在器物的裝飾上表現出來,活生生地再現漢代社會的許多方面,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中國釉陶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出現,北方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工藝最爲發達,制陶工藝有深厚的基礎,戰國中期以後遭到戰爭的破壞,釉陶生產停頓。漢朝建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中原、關中在和生產力的發展上又走在全國的前頭,釉陶又在這個地區發展起來。長安地區一座漢武帝時期的墓葬出土有釉陶藝術品,也是壺罐一類作品,根據考古資料統計,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的武帝宣帝期間,釉陶產量仍然不多。從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即公元一世紀)期間,釉陶生產數量增加,壺、罐生產較多,還增加了樽、盒、勺、碗、盤、杯(羽觴)等。漢中期以後是釉陶工藝迅速發展的時代,除大量生產各類生活用具以外,還生產出反映莊園經濟的豬圈、雞籠、狗舍和相關動物形象,並竈模型,反映豪強大族的高門甲第、塢堡建築、住宅庭園,役吏奴僕和豪華奢侈生活場面的巨型雕塑等(圖三、四)。東漢末年,豪強武裝集團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結社會生產帶來極大的破壞。加上饑荒、瘟疫、幹旱、水澇等自然災害,北方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釉陶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逐漸衰落下去。

  漢代釉陶的釉色甚爲複雜,從墓葬出土品到各博物館的傳世品,可以看出綠釉陶器數量最多,也最複雜。有淺綠、深綠、翠綠、黄綠等色。黄釉陶器也很多,有淺黄褐釉、深黄褐釉、赭褐釉,其他也還有黑褐釉。大多數器物都不純淨,有的器物爲多種釉色混雜期間。戰國至漢代早期以或淺或深的黄褐釉爲主。黄色釉的呈色劑爲鐵的氧化物,這類物質容易取得。漢宣帝到王莽時期就有了黄色、赭色、綠色、褐色的複色釉。大約從漢成帝時期開始,綠釉陶器多了起來,東漢時期綠釉陶器始終占多數,綠色釉的呈色劑爲鉛的氧化物。在各種釉色的陶器中,黄釉、黄褐釉或赭褐釉、黑釉釉面的光這度都不佳,表現爲釉層薄,在紅陶胎上顏色澀而不亮。隻有大多數綠釉陶比較凝厚、潤澤明這。以前古董界稱的一種銀釉陶器,其實就是在綠釉陶上出現一層銀白色的光亮層,是綠釉表面的沉積物引起的。綠釉主要呈色劑是銅的氧化物,在還原火焰焙燒下釉色呈綠色,但配釉的原料成分很複雜,除銅以外有鉛、硅、鋁、鎂、鈣、鐵,以及微量元素銀、鈦、鈹、砷等物質,在地下水的浸泡和腐蝕下,這些物質游離出來附着在釉層表面,附着的層次有多有少,有的能達到20多層。這些沉積物能發出銀色光澤,層次越多銀光越強越漂亮。並不是用銀作主要呈色劑。銀的氧化物是黑色,不是銀色,所以銀釉的說法不准確。

漢代釉陶


三耳釉陶罐
三耳釉陶罐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產的表面施釉的陶器,又稱鉛釉陶。以普通粘土爲胎,胎多呈磚紅色,釉色爲濃厚的棕黄色或深綠色,也有淺線、赭色、醬褐色。棕黄色釉出現較早,綠釉出現較晚。大多數施單色釉,個别施複色釉。燒成溫度爲800℃左右,漢代釉陶最早發現於陝西關中地區西漢墓中。東漢時釉陶流行範圍擴大,西起甘肅,東至山東,北到長城地區、南達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考古資料證明釉陶隻見於墓葬中,說明是作爲冥器而隨葬的。其主要器形有鼎、鍾、壺、盤等仿銅器,也有人與雞、狗等動物的形象,還有大量的倉、井、竈、水碓、磨、作坊、樓閣、池塘、碉樓等模型。其中大型樓閣有5層,高1.05米。漢代釉陶的制法有輪制、範制、手捏等。壺、鍾等規整器形采用輪制成型;樓閣等結構複雜者多作範制,然後通過粘接成型,類似雞、狗等小型塑像均用手捏成型,釉陶因爲作爲冥器隨葬,所以制作工藝較粗糙,隻求輪廓,不注重細部刻畫。紋飾主要有弦紋、水波紋、植物樹木紋、變形雲紋及人物舞蹈和龍、虎、猴、熊、鳥等動物紋,形象活潑,線條流暢。釉陶能在低溫下燒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鉛,因鉛有化合物在700℃時可以熔融。釉陶的着色劑爲銅和鐵,在氧化氣氛中銅能使釉呈翠綠色,鐵則呈現黄褐色和棕紅色。又由於鉛釉的摺射指數比較高,高溫下粘度小,流動性大,熔融性強,因此釉層中無氣泡或其他殘存結晶體,使釉色清澈透明,富於裝飾性,釉陶是低溫燒成、其胎不能燒結,故胎與釉結合不緊密,胎質疏松、釉層經摩擦或遇潮易剝落或變質。如銅綠釉在潮濕的墓中釉面受到溶蝕,溶蝕的沉積物浮於燠表,經長時間一層層積累變厚。因光線的幹涉作用會產生銀色光澤,被稱爲“銀釉”,可用刀片輕輕刮掉而無損於釉質。低溫釉陶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項重要成果。唐代繼承並發展了釉陶工藝,在鉛釉中加入適量的鈷或錳,使釉色變藍或變紫,形成三彩釉,更加豐富發揮陶瓷的裝飾手段。

釉陶漢三彩


  在中國“三彩”家族中,尤以“唐三彩”釉陶藝術最有代表性,它以其富麗堂皇的色彩和生動的造型藝術爲世人讚歎。但中國最早的“三彩”釉陶雛形誕生於漢代,它是在制作低溫鉛釉陶器技術廣泛運用並不斷成熟基礎上,從單色釉品種演化創新出來的。

  在漢代,我們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鉛釉陶的燒制技術,制作這種低溫釉陶,是用陶土作胎體,用含銅﹑鐵等元素礦物質作釉的着色劑,經過700℃的溫度燒制而成。由於釉里加入的元素不同以及鑪溫的變化影響,器釉色窯變呈現出翠綠色﹑醬黄色﹑橘黄色﹑深褐色﹑黑灰色等顏色。釉内摻入大量的鉛做助熔劑,使釉陶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色澤悦目,富有極強的裝飾效果。中國漢代時這種鉛釉陶作爲明器燒制十分普遍,大多陶器釉色單一,在已經發現的這種鉛釉陶器中,現代人們習慣將綠色釉陶叫做“漢綠釉”,把黄色釉陶稱爲“漢黄釉”。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釉陶器出現綠﹑黄兩種釉色在一件器物上,經緯分明地各占一半的情況。最爲罕見的是綠﹑黄﹑褐等釉色以線條或斑點的形式出現在一件陶器上,使這個器物的釉色呈現出多種色彩的裝飾效果,這就是最早的“三彩”釉陶——“漢三彩”。“漢三彩”的出現,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單一的局面,是漢代陶藝大師對釉色裝飾藝術的大膽創新,是藝術品位和風格的升華。“漢三彩”爲以後“唐三彩”的成功燒制奠定了基礎。

  從直觀上判斷“漢三彩”,其主要特征爲: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現綠﹑黄以及兩種以上釉色交融、混合過渡、互浸濁色,這些色彩的分布給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覺。

唐彩色釉陶缽
         唐彩色釉陶缽
  另外,“漢三彩”、“唐三彩”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其主要表現在:

  一﹑同爲陶釉,胎質屬性相同,都爲陶土制作。

  二﹑釉質基本屬性相同,同爲含鉛低溫釉。

  三﹑燒制工藝大體一致,無重大差異。

  四﹑使用目的一致,主要爲隨葬明器。

  五﹑裝飾目的相同,即通過匠人有意識施釉,使其窯變出多種色彩於一體,以達到美化裝飾器物的直觀效果。

  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漢三彩”還帶着初始時期的風味,釉色的品種變化還無法與釉色斑斕﹑色彩豐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間收藏日趨蓬勃發展的今天,漢代先人給我們留下的“漢三彩”實物越來越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本着尊重歷史的態度,我們無理由漠視“漢三彩”的存在,而應該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用客觀﹑公正的研討氛圍,來發掘和光大“漢三彩”這個祖國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寶。

釉陶唐三彩

唐三彩的淵源

  唐三彩實際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由於它燒制於唐代,所燒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綠、白三種顏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稱,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這種彩色釉陶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對含有有色金屬元素的各種原料有了新的認識而制作成功的。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風使唐三彩的燒造數量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廣闊的海外市場。由於政治經濟的發達,各國商賈有的遠涉重洋、有的沿着“絲綢之路”來到長安、洛陽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運回到自已國家。根據外國考古發掘資料,在不少國家的許多地方已發現了唐三彩的蹤蹟。如埃及開羅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達北面的薩馬拉和伊朗的内沙布爾等。另外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發現,尤其是日本奈良等發現了唐三彩壺、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國家在輸入了唐三彩陶器後,仿燒了類似的風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鮮的“新羅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這些國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風格上與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還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風格。

唐三彩的發展歷史

  唐三彩從唐初開始制作,其間經歷了初創走向成熟時期、高峰時期和衰退時期三個歷史階段,這三個階段與通常劃分的唐代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第一個階段爲公元7世紀初到8世紀即武德年間至武則天執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長燒制過程中的初創時期。第二階段爲武則天上台到唐玄宗統治時期,即公元8世紀初到8世紀中葉,這一階段包括了開元天寶和整個盛唐時代。第三個階段爲公元8世紀中葉到10世紀初,“安史之亂”的出現導致了唐王朝政權的動搖,政治經濟嚴重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隨之進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風一去不複返,唐三彩的燒制已成了強弓之末。

唐三彩的用途

  一、隨葬冥器

  從目前全國各地唐三彩出土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唐三彩出土於唐代墓葬,主要是爲了模擬墓葬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而供死者死後也能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唐政府明確規定三品以上官員陪葬冥器九十件,五品官員以上六十件,九品官員以上四十件。

  二、宗教用品

  唐三彩除了作爲冥器外還有一個特殊用途,那就是宗教方面。有關唐三彩宗教用品最着名的例子是陝西臨潼慶山寺設立傳經室出土的作品。這個遺址中的遺物排列十分有序:上方舍利塔碑立於通道正中,一對三彩獅子置於主室石門兩側,石雕舍利寶帳置於須彌座上,寶帳前一字排列三件唐三彩盤,中盤上放置一隻三彩南瓜,其餘兩盤各擺放數件玻璃供果。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三彩器物在唐代有作爲宗教用品的用途。

  三、建築材料

  唐三彩的另一個重要的實際用途是制造建築材料。中國以前把玻璃器稱爲琉璃,而從四世紀起把用低溫鉛釉陶技術制作的建築材料稱爲“琉璃”。由此可見低溫鉛制鈾已經超出了冥器的範圍,開始應用於皇室的大型建築上了,這爲低溫鉛釉陶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到了唐代,隨着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高,琉璃的使用也逐漸增多,在單彩琉璃的基礎上還出現了多彩琉璃。從發掘的情況來看,唐代琉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單彩和多彩的配合作用,但是單彩琉璃的數量要遠遠大於多彩琉璃。

唐三彩的出土

  我國出土唐三彩的地域十分廣泛,可以說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長城内外都有唐三彩的發現。如河南、陝西甘肅河北北京天津遼寧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等省市都有唐三彩的出土。出土數量最多的,首先是陝西的西安和河南的洛陽,其中洛陽市出土唐三彩的地點就有二十處以上,唐三彩總計數量至少五百件之多。洛陽、西安出土唐三彩之所以最多,其原因首先與這兩個城市在唐代所處的特殊政治、經濟地位和歷史條件是分不開的。

釉陶藝術成就和收藏價值


西漢釉陶杯
          西漢釉陶杯
  漢代釉陶藝術是中國實現大一統之後第一個文化高潮的產物。它的氣魄宏偉,造型端莊,線條簡潔,沒有複雜的結構強調實用,隻在腹部兩個鋪首,雄偉高雅不次於青銅器,而瑩潤明亮的釉層,華美的釉色則是它獨有的。把曆代優美的生活用具結構和本時代的需要融爲一體,作出富有時代氣質的新器形。青銅器、漆呂的各種造型、如樽、魁、羽觴、奩、熊形燈、浮雕狩獵紋壺等都做得敦實端莊,沒有絲毫輕飄之感。用陶塑手段把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塑造出來,尤其對人物精神狀態的刻劃很生動。這些藝術作品使泥土富有生命,一切生靈都朝氣蓬勃,栩栩如生。工匠們生活在社會最低層,十分清苦,他們經過長期操勞,潛心創作,練就了高超的技巧。能抓住漢代社會的現實,大膽想象,以誇張、浪溫的手法充分表現社會現實,一些高層樓廊上美酒歌舞,表現的是從中央政府到縣鄉各級官吏所崇尚的奢侈、浮華、腐朽的生活。漢代百戲内容也在釉陶藝術中有所表現。所以釉陶作品是研究漢代制陶工藝、社會歷史的形象資料,是珍貴的藝術品,民是漢代歷史文物中不可缺少的珍品,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釉陶贗品的種類和特征


  中國大陸文物市場冒出的釉陶贗品,目前所見主要是綠釉陶壺、罐、樽、盤一類作品。贗品和真品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真品綠釉陶壺、陶罐、樽、盤等作品都是紅陶胎,顏色成淺紅色,比較粗松,質地較軟。露胎部分由於表層的粉化,底部成型時出現的輪鏇紋理看得見,但不夠清楚。用指甲摳劃,胎體上會出現劃痕。贗品就完全不同了,贗品有兩種,一種爲灰胎,一種爲紅胎。灰胎像優質細泥灰磚,堅硬如石頭,敲起來像瓷胎一樣。紅胎贗品質地也很細,火度高,叩之聲音清脆。這兩種情況漢代釉陶絕對達不到,因爲原料不同,火度相度很多。由於胎體硬度大,用指甲刻劃器物胎體,不留絲毫痕蹟隻能馬甲磨出白茬。

  (二)造型不像漢代器物,如贗品銀釉罐,罐體離隻有13.5釐米。造型爲侈口平唇,頸部長1.5釐米。豐肩,上腹鼓出,下腹收得很厲害,有一個長長的束脛,底部外侈。這種造型完全背離了漢代各類釉陶罐的造型特點,不知其依據什麼樣本作出來的,在文物市場上隨處可見,令很多收藏愛好者受騙。漢代各類罐中的小型罐,造型特點是小口,短頸、口沿平滑圓潤,有的口沿中央有一條小溝槽。肩部豐滿,腹部圓鼓,下腹緩收,平底。從肩部到底都很飽滿,線型結構上收放都很緩慢,底部不向外張侈。贗品中有一些綠釉陶壺,頸部做得又長又大,肩不向外張侈。贗品中有一些綠釉陶壺,頸部做得又長又大,肩部做成斜肩,腹下部緩慢鼓出,平底,造底上也不符合真品釉陶壺的造型結構。

  (三)裝飾花紋上的區别,釉陶壺、罐等類器物的肩部往往有一圈模印出來的狩獵紋。這類紋樣也用在其他作品上作裝飾,如樽、博山鑪等、博山鑪等,構圖生動活潑,人處於進攻狀態,動物上下騰躍,山石樹林作陪襯,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完整諧調。和漢畫像磚、畫像石相比更精細,躍動性更強。贗品則花紋模糊不清,是故意做出來的。各種花紋内容如人、獸、山林沒有聯繫、老虎之類的動物特别顯眼,身軀長而寬大,有的獸比人大出幾倍,很死板,老虎的頭和後爪往往都在邊框以外,花紋内容不多但在裝飾區間里顯得很擁擠,在器物表面凸得比較高,不夠協調。

  (四)釉的差别,假古董主要發生在綠釉陶器上,其它釉的陶器相對少一些,漢代遺留下來的真品綠釉有兩種:一種深沉凝厚,釉光瑩潤悦目,比較暗一點,沒有浮光。器物肩部的紋飾猛一看不夠清晰,仔細端詳就會發現花紋内容豐富,安排很有間法,能看清楚,釉面不夠平整,在口沿,肩腹部分常有窯粘現象,往往釉層被粘掉一塊,露出紅色陶胎,用放大鏡看這個部位,可以看出陶質比較粗,另一種釉層薄,釉光比前一種明亮,釉色略微淺淡,施釉也不夠整齊,也有窯粘現象。這兩種釉的釉層都有流釉現象,或叫垂釉現象。這個流釉現象秀多都不是從器物口沿流向底足方向,即由上向向下流動,而是由器底向口沿方向流動,即由下向上流動,許多器物底、下腹 部位釉層較薄,口、頸部分釉層料厚,尤其口沿部分常有一些不整齊的滴珠,有蓋的器物往蓋不嚴。這與漢代釉入窯焙燒時裝燒方法有關。往往是兩件相同的作品一上一下扣起來,叫對口燒,這樣就出現了上述特征。和唐三彩相比,漢代釉陶的釉層流動性小一些。漢代釉陶因爲生產年代久遠,在地下水浸泡下常常出現銀釉現象,尤其綠釉陶器出現銀釉現象更普遍。

  相比之下,贗品的特點就很明顯,以綠釉爲例,釉色翠綠,青翠的成分很突出,平整光滑,釉層較薄。這一類作品幾乎見不到流釉現象。有一部分深綠釉作品,釉層較厚,有一些流釉現象,流釉的情況是由口沿流向底足,由上而下流動,垂釉現象不明顯。兩者都光澤明亮,沒有任何銀釉痕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