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北海谈治疗功能性便秘心得体会

 明月翠竹 2018-09-01


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根据文献统计,其总发病率约占5%,其病因病机可分为非器质性和器质性,一般认为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伴有排便不畅,时间延长,粪便量少,较硬或呈硬球状,或有排便不尽感,或需借助药物才排便。

 

其病理机制虽未彻底阐明,但根据结肠传输功能特点,便秘可以分为结肠无力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


根据2006年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对功能性便秘,有明确的诊断要求提出:

①必须满足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块状或硬便,排便少于每周3次。

②不用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条件不充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

 

病例


王某,男,32岁。便秘1年,需服通便药排便,曾行下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自行服用麻仁丸治疗,效果不佳。


现症:便秘3~4天一行,排便费力,便后有不尽感,腹胀,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

辨证:气虚便秘。

治法:益气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20g,太子参15g,北沙参30g,全瓜蒌30g,白术20g,茯苓30g,枸杞子15g,生地20g,石斛15g,玄参15g,枳实15g,大腹皮15g,焦槟榔15g,鸡内金30g,焦三仙30g,首乌藤30g,甘草6g,水煎服。

 

服用7剂,便秘好转,1~2天一行,排便较前顺畅,腹胀,倦怠乏力亦好转,舌脉同前,宗原方再服7剂,大便正常,余症皆除,嘱其调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以防复发。

 

按语


此病例非火结之便秘,乃气虚津少,传导失司而致。气机壅滞则腹胀,气虚血少则神疲乏力。方中以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沙参、生地、玄参、石斛增液以通便;大腹皮、焦槟榔行气导滞消胀,促进大肠传导,并能防止补益之品呆滞碍胃,焦三仙、鸡内金开胃消食导滞。

 

便秘是临床的常见病证之一,其发病率很高。中青年中发病率约为1%~5%,老年人发病率高达15%~30%,既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又可独立发生。

 

中医文献中,《黄帝内经》称便秘为“大便难”、“后不利”。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和“脾约”的记载。其他如《兰室秘藏》、《丹溪心法》《名医类案》等书中则分别有“大便结燥”、“大便燥结”的阐述,到了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才出现“便秘”称谓。

 

中医认为六腑者泻而不藏,腑气以通为顺,因此各种便秘,不论其病因为何,若是出现便秘皆可谓“腑气不通”,因此治疗则可以采用“通腑法”此法有峻下,清下,缓下,润下之分,其治疗原则应为针对便秘的病因病机的不同、证型的差异而辨证论治,只要不存在肠道机械性和器质性狭窄和肿瘤等疾病,则可以施以药物或物理治疗。

 

本病例主要是脾虚气弱,排便无力,而致便秘。亦称为功能性便秘或肠易激综合征之便秘型。中医治疗一般效果明显,可获得近期临床痊愈,但对于远期巩固则需要较长期康复治疗。临床上对属于此证型便秘患者,应注意不宜峻下或猛攻之法,要掌握患者个体的差异,合理选择用药,不可滥施泻药。

 


依据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治疗之体会,主要运用“润下法”。从广义方面来看,润下法可以包括健脾益气润下,滋阴补肾润下,宣肺肃降润下等治法。所采用的具体方药可分述如下:


1

健脾益气润下法


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胃肠不利,所以从中医理论上看,便秘产生的根源在脾胃,脾虚不运,则排便无力。本病例重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并佐以滋阴之药如生地、玄参等,即是本着健脾益气,以助运化之意。古代医家曾用生白术治疗便秘,少则30~60g,重则60~120g,确能奏效。


2

滋阴补肾润下法


肾阴不足,津液亏损,血虚肠燥,便结难下则宜重用滋阴润肠之药,如生地、何首乌、知母、当归、郁李仁、玄参、桑椹、黑芝麻、柏子仁,一般剂量在30g左右。


3

宣肺肃降润下法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与大肠之传导相关,肺气虚弱,引起气机升降失常则排便迟缓,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则肠枯便结,治疗采用提壶揭盖法,开上窍以通下窍,重用北沙参、瓜蒌仁、杏仁、苏子、火麻仁、葶苈子、麦冬、紫菀、枇杷叶、鸡血藤等。


以上治法,并不是单纯孤立的运用,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结合在一起相互配伍,以增润下通便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