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因缘》25丨我选择在寺院养老「早课」

 已矣无 2018-09-01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十二因缘》第25节 来自那一座庙 17:36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十二因缘》 第25课 

昌乐法师·讲述

 - 佛系养老院 -


在南山讲寺养老院,有居士林,跟在社会养老院最大区别是从心理模式上来讲,社会养老到了养老院,老人等于病人,病人等于没用的人,没用的人等于坐吃等死的人。


所以不管它的条件有多好,不管它的设备有多好,服务有多好,他进去之后,他已经被局限被定义认为是一个不幸福的人,一个认为是一个需要别人帮助的甚至坐吃等死的人。他的心理立刻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佛家的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南山讲寺,很多老人家,哪怕他推着轮椅,也想去摘个菜,帮着烧个火,帮着扫扫地,因为他是感恩模式。在普通养老院最难的一点就是服务人员,年轻的服务人员老是搞不懂为什么这些老人家总是不满意,因为他的心是不幸福的。


而在南山讲寺,一百多号人住在这里,只有六个师傅,早晚查房,两个义工,其他的全部都是身体好的照顾身体不好的,年纪轻的照顾年纪大的,完全能够友善和谐的相处。


因为我们不是索取模式,而是感恩模式。来这里不是来享福的,不是来坐吃等死的,是来修福,修行,完善自己的。完善自己不是为了等死,而是为了迎接死亡之后的下一次生命。所以他的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他的心理机制发生转变的时候,很多老人家的精神面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是道场的力量。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难改变的就是心智模式。佛法的殊胜之处就是要让我们改变错误的观念,然后改变错误行为。很多人认为修行,是立刻就要行动,行动固然重要,但行动之前要考虑让你行动那个人的观念到底对还是不对。


是早就想好了,还是你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只有当有了新的想法旧的事情才能做的不一样,才能做好。如果用老的观念去做新的事,是做不好的,依然回有烦恼。


从追求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角度来讲,修行的人对快乐的定义与凡夫是不一样的。同样在这幅图上,我们看P点,是我们上面所描述的舍受状态。舍弃不愿意接纳的自己,就是空虚寂寞无聊冷的状态。


佛陀说就这个状态好,因为不苦不乐的时候,是你拥有健康的时候,拥有亲情的时候,不需要去寻找刺激找到另外的快乐,而内心平静,情绪平静的状态,应该是感受到快乐的状态。


当你打坐心静下来的时候,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喜受,而这种喜受是出于某种心智平静,情绪平和的状态。在这幅图上,从P1到P2,代表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可能性多还是少。当处于心理平和的状态,是比过去快乐容易达到的,以前你把快乐认为是某种情绪高亢的满足状态,它是情绪要始终处于高点,是很难的。


以前的观念是如果你是条鱼,觉得浪花儿上面才是你人生巅峰之所在,浪花儿是短暂的,可是海平面一直平如止水,所谓水平,心理平和的状态,恰恰是我们的一种常态。


凡夫认为的快乐实际上是人生的某种非常态状态。而与凡夫不同的修行人所认为的快乐和幸福是接纳人生当中某种常态的状态,而这种常态比非常态是更容易达到的。


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心智平和的状态,只不过是你不愿意接纳这种心智平和的状态而表现的某种浮躁和急躁,这种某种浮躁和急躁掺入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使你当下的这个状态就变成叫做空虚寂寞无聊冷。


冷是你自我感觉的,寂寞也是这样,寂寞是一种孤独感加上浮躁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要把心智平和,身体健康和呼吸自如的这个状态当成人生最幸福的状态。


如此幸福是容易获得的,唾手可得,不苦就是一种幸福,这是第一。第二在心智平和基础之上,能够走向所谓快乐的峰值时,你是更加喜悦的,是一种幸运,是一个礼物,是幸福生活的惊喜,而不应该是不幸烦恼之人的目标。


凡夫认为,快乐应该是对于所有不幸的人生活的一种目标和不幸的代偿。也就是我的痛苦一定要通过某种快乐的情绪才能宣泄,快乐是不能替代痛苦的,这是第一。


第二,当你有了觉悟能力,当你有了修行能力的时候,人的情绪难免会从P1到低谷,当凡夫生起痛苦的时候,只能生起痛苦,但是对修行人、对有觉悟能力的人来说,他不但不会生起痛苦,而会生觉受。


当开车的人不打瞌睡时,随时随地会通过方向盘调整方向,调整方向有两点,第一个找好走的路,第二个避免走向歪路随时随地处于动态调整当中。你的错误,你的痛苦并不会使你产生痛苦,反而使你产生觉悟。这就是烦恼即是菩提。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痛苦生起来,是我们应该修行的时候。因为当你痛苦产生的时候,实际上是你从某种程度上触摸到了内心当中心智的平静。也就是说,你在某一件事情上的认知、观念上有缺陷,要修补的是那个观念,这才导致的我们反省。


一般的人只能在生活层面上建立条件反射机制,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避苦求乐,总把原因推卸给别人,而不能从痛苦当中寻求到自身观念的错误,以及在观念上做调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在生活中思来想去的背后,仍然有一个你触摸不到、改变不了的情形,就如同电脑,我只会操作软件,不会制作,不会也不能改变操作系统。这是凡夫的一般状态,而在桌面的种种图标背后,它有一个软件,在软件的背后,有支持软件运行的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背后还有硬件系统。当我们使用电脑的时候,不会涉及到操作系统层面,更不能涉及到所谓的硬件系统,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被定义的。


在说明一切已经想好了的情形之下,我们用凡夫对快乐的定义,来说明凡夫处于某种痛苦难耐或者某种痛苦的困境当中,这个困境来源于他们对快乐的定义,发生了问题。


把人生的某种快乐亢奋的非常态,当成人生的常态之下的诉求,也就是他们不愿意接纳常态的平和的人生,他需要刺激,被刺激的亢奋的人生状态,而这种非常态的状态除了是对生命的一种伤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达到的可能性并不多,也就是说在达到可能性不多的语境之下,人生总是苦多乐少。


通过修行的观念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能改变对快乐定义的认知,我们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某种常态或者是某种知足到满足的感觉,把快乐和幸福认为是人生的某种常态,这种常态当中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出现非常态的情绪亢奋的时候,你仍然能坦然接纳它;第二是当情绪到从高亢状态往低谷转移的时候,内心当中痛苦油然而生,还会生起觉悟。


因为痛苦是我们人生观当中,通过我们的行为,触摸到我们人生观的局限性最好的方式,修补操作系统的漏洞,你的痛苦才会消失,真正进入人生的更高的境界。


所以痛苦才是人生改变的可能,快乐只是我们修行需要放下的,对于真正修行的人来讲,放下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要修行的才是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