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从哲学角度看,“科学”的本质就是实用主义(上)

 昵称11935121 2018-09-01

为什么从哲学角度看,“科学”的本质就是实用主义(上)我们假设有一个时空机,把相对论带到了牛顿时代。

那么,当牛顿时代的科学家们见到了更准确的相对论,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

答案是,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当时的观测技术可以观测到两种理论的区别。一种是当时的观测技术有限,区分不出两者。

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情况都讨论一下好了。

第一种情况,观测手段能区分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区别。

你或许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假如人类发现观测结果和牛顿的理论不符,为什么还会相信牛顿两个世纪之久?

事实上,在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就发现,水星的移动和牛顿理论计算出的结果有几十秒的角度偏差。

他们怀疑牛顿了吗?没有。

科学家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由另外一颗没被发现的水星卫星的吸引造成的。他们根据牛顿理论计算出了这颗未知卫星的位置和大小,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但实际上,他们根本观测不到这颗卫星。

他们怀疑牛顿了吗?没有。

科学家们又提出一堆新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找不到这颗卫星。比如“水星因发出黄道光的弥漫物质使水星的运动受到阻尼”——别问我,我直接copy来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啥意思。

我们想,如果相对论来到牛顿时代,完美地解决了水星误差的问题,那它也不过是“未知的卫星”啊、“什么什么阻尼”啊等等众多解释中的一种。所有这些假说都能解释实验数据的异常,但其他假说不复杂,又没有破坏牛顿理论,而相对论则要向大家宣布全世界相信了两个世纪、被无数科学家崇拜的经典理论,压根就不是绝对真理。

换做是你,你会信谁?

为什么从哲学角度看,“科学”的本质就是实用主义(上)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假设过一个类似的场景。

他说,假如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一颗星星的运转和用牛顿定律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会怎么办?他们不会怀疑牛顿,他们会认为有一颗未知星球干扰了这颗星星的运动。于是他们就计算出那个未知的星球,但是星球太小了,普通望远镜观测不到。于是他们就申请一笔资金,花上三年时间造了台天文望远镜。结果他们没发现那颗星球。他们还是不会怀疑牛顿,会认为是一个宇宙尘埃挡住了未知的星球。于是他们又申请造了一颗卫星去发现那个尘埃。要是没发现那个尘埃,他们会认为是宇宙中的磁场干扰了卫星的仪器。要是还没发现磁场,他们就会提出更多的理论……直到人们把这件事整个都忘了为止。

你或许会觉得,科学家们那么聪明,怎么会只知道不断给错误的理论找理由,不知道怀疑整个理论呢?

实际上科学家们不仅喜欢找理由,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找理由。

想想我们上物理课时做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不可能得到理想值的,对吧?老师给我们解释说,这是误差。空气阻力也好,物体表面不够平滑也好,尺子不够精确也好,总之到处都有引起误差的原因。

但问题是,科学家就能创造出绝对理想的实验环境吗?他们创造出绝对光滑的物体了吗?他们创造出不受观测干扰的实验了吗?不,他们永远都创造不出来,所有的实验结果、观测数据永远都有误差。

科学家有能力减少误差,比如说改进实验技术,更换各种实验条件来对比实验数据,通过多次实验计算误差的分布,看看分布曲线是不是正常。但是,科学家永远没法真正消除误差,也没法精确地认定数值的某一个部分肯定属于误差——假如能精确认定,也就不存在误差了。

再者,科学中不乏前文水星观测这样的例子,它是一个孤单的证据,当时的科学家们没法找到同类例子,也就更没法确定数据的偏差到底是不是属于误差了。

所以,实验数据总是给错误留了空间。而科学家又没有严格的办法去判定每一个错误数据的出现,到底是因为实验误差,还是因为理论本身的错误。虽然大部分时候科学家的判断没有错,但是到了水星的那个例子里,实验数据已经失去纠正科学理论的功能了。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在物理学界是一件大事,其冲击效果类似于证明出“能量不守恒”来。两个人因此得到了诺贝尔奖。然而实际上,在二十七年前,1929年的时候,一些实验早就已经出现了支持宇宙不守恒的数据。但是科学家们觉得宇宙不守恒这件事太扯了,根本没往这方面想,只是认为这些异常的数据只是误差而已。

为什么从哲学角度看,“科学”的本质就是实用主义(上)

但其实这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