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年轻人猝死的多了,习惯了”

 肖毅冥海 2018-09-02

一起来做行动派!


第一批90后,已经陆续猝死了”,这一点也不是耸人听闻。现在太多年轻人,嘴巴上喊着“怕秃头”,身体却很诚实的熬着夜。虽然很能理解,在能拼的年纪里尽全力地拼,但是这种“无视健康”的拼搏真的值得吗?

——不敢再熬夜的兔酱

现在年轻人猝死的多了,习惯了 来自行动派DreamList 14:37

来源:Angela在悉尼,ID:Angelamanly

主播:媞声,微信:titi945

 ☝  配乐:陈粒-走马



今天朋友发来一段消息,让我很是震惊。



她说,这已经是最近两年来,她身边听闻的第三个同龄人猝死的事件了。其中除了这个朋友外,还有一位30岁的前同事,和一位30出头的老同学。

 

几个人从事的都是热门行业,有互联网,也有建筑师。

 

而她本人在一家知名的IT公司,在五六年前,她自己还亲历过一次因为加班过于劳累,晕倒在办公室的狗血事件。

 

“当时明明记得自己是在电脑前,但醒来后已经躺在医院了,”她说,“如果不是同事们一起加班发现得及时,那次我肯定也挂了,” 现在回想起来,她还是心有余悸。

 

朋友发给我的信息中,除了这些悲剧事件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周围人反应的那一句:

 

“都很麻木,见怪不怪了。”



01

凌晨3点不回家,不值得被鼓励


这几天,《凌晨3点不回家》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评价很温暖励志,但讲真,我却感动不起来。




视频里的年轻女孩,凌晨三点还在做ppt。


自己的孩子发高烧到39度的护士长,因为一场突发的车祸,不得不留在岗位上随时待命。


广告客户经理,因为客户不满意,晚上还留在公司陪同拍摄,但与此同时她的男朋友正满腹怨言。


我们人在职场,常常会身不由己。但加班熬夜,真的一点都不值得鼓励,更不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的鸡血正能量。一个真正成熟理性的社会,人们努力工作,但也要懂生活,有条件好好享受生活。


但现实是,很多人将拼搏精神错误地理解为拿命换工作、拿命换钱,青春无敌,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于是,你追我赶,焦虑丛生。


正是这种焦虑怕输的心态,催生了下面这一组数据:


近七成白领有过劳死危险

 

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肥胖

 

中国每年猝死人口高达55万

 

每天约有10000人确诊为癌症......


“倒下去再没有醒来”这件事,越来越多地对准了年轻群体。

 

而最可怕的是,在某些以加班和超长工作时间为荣的行业,猝死事件频发,旁观者见得多了,甚至已经见怪不怪。

 

这种麻木,有身不由己的成分,但想想真是可悲。

 

别人总在乎你飞得远不远,却没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工作努力没有错,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是不可忽视。


否则到最后,只能用生命的代价,去认清活着的意义。




02

别人总在乎你飞得远不远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飞得累不累


一位在肿瘤医院工作的朋友,见到很多跟她一样的90后患者,本是花样年华,却已经形容枯槁,看到他们的病容和身边家人的无助,深深的无力感,总是能击中她。


她说起过一位得了淋巴癌的女孩,85后。女孩说,我最大的遗憾是还没有结婚生个孩子。


女孩在一家全球闻名的事务所工作,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三餐不规律,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


为了冲业绩,连续熬几个通宵都是家常便饭。为了工作,她也牺牲掉了很多个人的时间,连大学就在一起的男友最后受不了她的生活方式,多次沟通无果后,选择和她分了手。


但这个男人其实是深爱着女孩的,得知她患病后,第一时间过来探望她,一下班就守候在她的病床前。


朋友对女孩说,这样的好男人真是少见了。女孩说着说着就哭了,“是啊,我以前一直忽略他,现在想回报他也来不及了…”


俗语说的很直白,有命挣钱,也要有命花。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羡慕的人,却忽略了自己,甚至搭上了自己的幸福和下半辈子生命,这才是最可悲的。

 



03

Work for Life还是Life for Work?

决定权在你自己


1. 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还记得那个海归女博士于娟吗?


她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年轻教师,因为乳腺癌离世时,年仅33岁。离世前,她曾经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沉重的生命反思,写下博文“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无数人敲响了生命警钟。

 

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总觉得生命来日方长,但其实,生命有时脆弱得连招呼都来不及打,就悄然离你而去。

 

如果我们拿年轻的身体当做掏空自己的资本,其实无异于是在同魔鬼做交易。


前些年,说实话,我也常常熬夜,但经常熬夜的后果,先不说皮肤粗糙,气色难看,就单单白天集中不起精力做事这一项,就已经常常困扰我,不得不依赖咖啡续命。

 

后来,为了戒掉熬夜的习惯,每次又想晚睡的时候,我就会停下来问问自己:

 

如果生命到此为止,你有没有任何遗憾?

 

这一招有点毒辣,但真的管用。

 

你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自己爱惜,你的身边人,包括你的爱人家人,他们再爱你,也帮不了你。


■ 2. 学会控制自己的人生,从健康管理开始


很多人想到健身就一身鸡血,办卡,全套行头齐备,但往往热情坚持不了两三天,就败下阵来。


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健身的印象还停留在外观带来的感受上:去健身是为了好身材,为了逆袭,为了各种线。当发现这个看起来很美的事情其实不那么容易实现的时候,就放弃了。

 

其实,健身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想想看,我们人的一生,能够完全自我控制的事情真的不多,工作、爱情、命运,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身体和健康,却是我们可以掌控和主导的。

 

就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虽然算不上健身达人,但每周两次游泳,三四次跑步,还是一直在坚持。而我家先生,除了出差例外,每天风雨无阻6点早起游泳,已经实践了快两年。

 

当你重新激活身体的感知,这时候你就不太在意自己的体重和各种线了,在意的是对身体的掌控感,以及它所带给你的自由和成就。


 ■ 3. 学会拒绝。健康、家人和工作相比,不需要做取舍


出国这么多年,我有一个强烈的观感,就是国外发达社会对于“家庭和工作”平衡的认知及实践极其深刻。


因为他们有一个基本共识:我的健康,我和家人的关系,与工作相比,理所当然更重要,不需要做取舍。

 

Work for life or Life for work?毫无疑问,选择前者。

 

这也是不管多忙,孩子们的家长会上,球场上总是能看到父母一起携手出现,公园的跑道上见到的往往是年轻人的身影,老人家们难得一见,因为他们都活跃在高尔夫球场上。

 

这些国家也经历过超常工作时间和超负荷劳动强度的时候,但在整个社会的集体推动下,他们摒弃了不合理的制度,一点点实现了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理想结果。


我们要努力工作,但也别忘记努力生活。


生命中除了挣钱、工作和名利,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付出时间。把美好的时光花在美好的事情上,才能不枉此生,值得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趟。


*作者:Angela,坐标澳洲悉尼,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分享原创干货。微信公众号:Angela在悉尼(ID:Angelamanl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