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什么才是真正的哲学思维?

 强哥的书屋 2018-09-02

前言:本文基于编者以往对哲学的认识,简单对哲学思维进行一个描述,力图使大家能够明白什么是科学哲学的认识,而这些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我们认识一切现象时的必需的方法。 欢迎大家在文后留言进行探讨。

一个完整的认识,认识的是从起始的原因,到运行的结果的过程,根本上认识的是不可见的本质、规律(本体),认识的是抽象性的因果律。借助的已有的认识,可能推演出未来的主要方向,由已知的规律推导出未知的规律(规律)。

因为思维面对的是现象,因而需要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从日常经验性的观念中,刨除一切来自于感觉的印象、思维的惯性,而直指这经验的本质, 在那里有不变的大前提和本质,以及思维的规律和认识的本真形式。

对世界的认识从人类诞生初始或许即已经开始,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每次都要从头开始认识,相反我们要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一个好理论可以准确的反映出一个物体的完整的进化过程(本质、规律)。换句话说,你学了理论之后能否真正的通过某种实验,重演某种生物甚至万物的进化过程? 如果可以,那就是自然科学的好理论。 事实上今天的好理论或许没有那么准确了。或者说,真正能够实现定量控制并能得出准确实验结果的对象实际上是僵死的、机械的,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生物恰恰是不断进化的,它们的行为模式,并不能通过定量控制得出准确结果,活的生物是在本质上含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生物,这种不确定性,即使是诸如人类自己都无法控制。

在西方哲学中,提出理性的两种规律,统一律与分析律,专做认识的功能。

一者,对现象进行抽析,直至分解到不可分解的基质,不放过任何相异的点,二者,把这些点以某种规则进行连接,形成因果链条,最后纳入到概念中。三. 对对象的相同性进行综合纳入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概念之下,比如种、属的概念。

西方哲学家讲思维规律:

思想的内容,我们所拿来思维的材料,是来自客观世界的,而思想的深刻程度,在于思,什么是思,要做阐释。

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具体的思维规律是将这些客观世界的材料以某种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的、并重复出现的线条。

西方哲学家,休谟、康德,他们二人的争论重点也就在于,前者是肯定我们虽然也能给自然界带来因果律,但是这种因果律,是片面的,是遵循“就近原则、类似原则、时间先后的原则,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事物A是事物B的原因,仅仅是因为,A和B比较像,或者经常一前一后的出现,或者总是在一起出现。 总的来讲,A与B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链条来连接,“我看不到这条线”。

康德认为不然,虽然表面上思维的规律遵循休谟所说的三种原则,其实,我们只不过“被表象所迷惑”,我们把不属于客观的东西归于客观、属于主观的东西,却没有讲清楚。 康德认为,因为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从最基本的印象开始,而这些印象几乎全都带有我们自己的感觉,因而我们要把感觉剔除去,排除主观的因素,只留下认识对象的原来的样子。 想一下,我们所有的观念中的引导我们行为的东西,是否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呢? 自然的情况下人的认识活动是和情感、情绪活动相分开的,但是当某种情景反复出现的时候,当我们接触的世界是封闭的时候,特别是智力受到了情感的干扰的时候,我们的观念就以所接触的信息为限,且认识也变得愚钝。

康德对知性范畴,也就是科学的认识方式给出了四组范畴:质、量、关系和模态。 而在“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中 (p114-121《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人民出版社) 康德对从经验概念到产生必然性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演绎,他认为知识的产生实际上要经过“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以及概念中认定的综合”三个阶段才能形成知识。实际上也就是对经验概念进行了纯粹化之后,再从严格的想象到产生概念的过程。 当然,康德没有讲物理的,化学的这些实验。

当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待这些主客二元辩证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就处在绝对自由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